学术投稿

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分析

陈文会;杨朝爱;江旭;刘敬禹;李慧;马青;杨继金;张华高

关键词:超声, CT, 肝肿瘤, 射频消融术
摘要: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本院行RFA治疗的病例资料.B超组42例(共47个病灶),CT组19例(共23个病灶),比较两组病例病灶中位无活性时间及不同时期的复发率.结果 B超引导下RFA后病灶中位无活性时间为7个月,CT引导下RFA后病灶无活性时间为8个月,6个月时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2.9%和31.4%,但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随访期内2组消融病灶的局部控制率相差不明显.结论 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相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MSCTA诊断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价值与影像特征.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搜集的经手术证实的5例SISMAD患者的临床及MS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每例患者均按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干及主要分支(肝总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近侧段、远侧段及主要分支(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空肠动脉及回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进行观察,共评价65支血管段,病变累及12支血管段,MSCTA诊断SISMAD的直接征象为内膜瓣、内膜破口和双腔征,间接征象主要有血管腔增粗、血管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肠缺血及缺血性肠梗阻.以手术结果为标准,MSCTA诊断SISMAD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96.2%,阳性预测值为84.6%,阴性预测值为98.1%,准确性为95.4%.结论 MSCTA对SISMA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评价SISMAD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

    作者:赵继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分析结果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全脑白质改变.方法 选取12例AD患者和22名与AD组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进行DTI的数据采集.应用TBSS方法对AD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全脑白质纤维的部分各向异性(FA)进行基于体素的全脑比较.结果 与正常老年人相比,AD患者的双侧钩束、下额枕束、下纵束、上纵束,扣带束中部及后部、海马旁回及胼胝体、穹窿、右侧内囊前肢、右侧外囊、脑干、小脑出现FA值降低.结论 AD患者脑内多发纤维束出现损害.除外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及投射纤维,AD患者小脑白质纤维也出现损害.

    作者:唐俊婷;洪汛宁;程虹;王峥;陈允杰;俞同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9例肝胆片形吸虫病的MRI表现

    目的 探讨肝胆片形吸虫病的MRI表现.方法 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例肝片形吸虫病患者行MRI平扫T1WI、T2WI、DWI及增强检查.分析肝内病灶的数量、分布、大小、形态、信号及胆管扩张、脾增大、腹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改变,总结其MRI表现.结果 9例肝片形吸虫病均多发、6例累及多叶、分布于肝外围或深部、5例病灶约3 ~4 cm大小、形态为簇状隧道样(5例)或不规则囊腔及蜂窝灶(7例)、平扫增强表现为三种信号类型、DWI以高信号为主(6例)、4例合并胆管轻度扩张、脾大(7例)及淋巴结肿大(3例).平扫T1WI、T2WI均为稍高或高信号的病灶类型(3例)以及DWI病灶多呈高信号的表现.结论 肝外周簇状隧道样结构和增强门脉期不规则蜂窝或囊腔灶为特征性改变.

    作者:文亮;康绍磊;陆琳;韩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甲苯中毒性脑病磁共振及功能性成像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甲苯中毒性脑病磁共振及其功能性成像表现.方法 对3例甲苯中毒性脑病进行常规磁共振及其功能性成像检查.3例患者和7名健康女性志愿者均在3T GE MR扫描仪进行常规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加权张量成像(DTI)、多体素氢质子波谱成像(3D 1H-MRS)及行3D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检查.图像传送至GE 4.4工作站,使用Functool软件包,分别测量包括皮层下白质、双侧外囊、双侧苍白球、双侧丘脑及双侧齿状核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值.3D 1H-MRS选定白质内病灶为感兴趣区进行波谱分析.测量双侧白质区、皮层灰质及基底节区平均脑血流量(CBF)值.所有测量值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例在磁共振平扫均表现为弥漫性、对称性脑白质及基底节区包括外囊、苍白球、丘脑T2WI异常高信号,同时累及小脑齿状核.3例苍白球平均ADC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2、病例3皮层下白质、外囊、丘脑及齿状核平均ADC值较对照组下降,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平均FA值在所有病例均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2).3例白质内病灶波谱分析发现NAA/Cr比值下降而Cho/Cr值上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感兴趣区平均CBF在中毒性脑病组和对照组无差异.结论 甲苯中毒性脑病在磁共振检查上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功能性成像可以显示脑组织细微结构变化和生化信息,有助于了解中毒性脑病病理机制.

    作者:廖海波;肖新兰;戴中强;刘征华;尹建华;王志强;于建华;金文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结肠癌与直肠癌DWIBS表现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结肠癌与直肠癌磁共振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IBS)表现间的关系.方法 对经肠镜证实的24例结肠癌及25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磁共振DWIBS检查.对比分析结肠癌与直肠癌之间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肿瘤信号强度、肠壁病变厚度、肿瘤侵犯肠周径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否存在差异,并分别采用f和t'检验.结果 2例结肠癌DWIBS漏诊.经统计学分析,DWIBS图像上肿瘤ADC值、信号强度、肠壁病变厚度及肿瘤侵犯肠周径情况在结肠癌与直肠癌间存在差异(t =4.34,P<0.05;t'=2.07,P<0.05;t'=3.77,P<0.05;t'=3.92,P<0.05),淋巴结转移数目在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05).结论 结肠癌肿瘤ADC值大于直肠癌,DWIBS信号强度小于直肠癌,即结肠癌肿瘤组织扩散受限程度要低于直肠癌;结肠癌DWIBS图像上肠壁病变厚度及肿瘤侵犯肠周径情况要大于直肠癌.此外,DWIBS对结肠癌的筛查存在假阴性.

    作者:徐芹艳;孙西河;张叶;王涛;董鹏;王锡臻;常光辉;管玥;葛艳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基于T2增强背景抑制技术在臂丛神经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T2对比剂增强背景抑制(3 D-SPACE)采集技术在3.0T磁共振臂丛神经成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24名志愿者及96例怀疑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3.0T常规扫描及3D-SPACE神经成像序列扫描.由2名神经放射专家采用5分法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评估,比较常规T2STIR图像与3D-SPACE STIR图像对臂丛神经及病变的显示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评分及综合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差异,P≤0.05认为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 3D-SPACE STIR图像与常规2D T2 STIR图像比较,其对臂丛神经各解剖段显示评分及综合评分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O.001),且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志愿者组3D SPACE图像可接受率(100%)明显高于常规T2 STIR(16.7%),患者组中前者的图像可接受率(96%)也明显高于后者(10.4%).结论 相比常规扫描,3.0T磁共振基于对比增强背景抑制的3D-SPACE采集技术能更好地显示臂丛神经及病变,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刘小明;刘定西;孔祥泉;龙茜;柳曦;余建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ASIR技术对肝脏增强CT检查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的自身对照研究

    目的 分析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ASIR)技术在降低肝脏增强CT扫描中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42例行肝脏增强CT检查患者,在3~9个月先后行2次CT扫描.分别行传统的滤过反投影法(FBP)和ASIR技术重组图像.比较2种重组技术在肝实质和腹主动脉内的噪声以及主观图像质量,测量比较两次检查肝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与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42例受检者FBP重组CTDIvol和ED分别为(16.2 ±9) mGy、(7.9±5.8)mSv;ASIR重组CTDIvol和ED分别为(9.8 ±5.3) mGy、(4.8 2.6)mSv,两次检查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ASIR技术成像噪声要低于常规剂量FBP成像噪声(P<0.05).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CT重组图像的FBP相比,ASIR技术在肝脏增强CT扫描中辐射剂量可显著降低,而图像噪声却显著降低.

    作者:万象新;孙源源;李昊翔;肖喜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MRI征象及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IATM)的磁共振征象及其临床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IAT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磁共振表现.结果 22例病变脊髓轻度均匀增粗,4例脊髓形态未见异常.病灶在矢状面T1WI上表现为等信号10例,条状、斑片状低信号16例,T2WI稍高或高信号26例;横断面T2WI脊髓2/3以上面积呈均匀高信号21例,5例信号不均匀增高,且面积小于脊髓的2/3;增强扫描脊髓12例无强化,10例病变区条状、斑片状强化,4例病灶区见偏心性结节状轻中度均匀/不均匀强化.结论 IATM的MRI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在面对其MRI征象复杂且不典型时,结合临床并严格执行诊断标准尤其重要.

    作者:胡鹏;欧光乾;丁浩源;杨福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母细胞瘤CT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NB)和神经节母细胞瘤(GNB) CT特点与病理类型相关性.方法 对9例儿童纵隔NB和3例儿童GNB CT表现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位于后纵隔,其中右上纵隔1例,右中上纵隔2例,右中下纵隔2例,右下纵隔1例,左中纵隔2例,左中下纵隔2例,左下纵隔1例,双侧中下纵隔1例.肿块大小2.0 cm×2.3 cm ~ 12.6 cm ×4.0 cm,平均6.3 cm×4.3 cm.CT平扫:NB 9例,局限清楚3例,不清楚6例;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7例;肿块内见斑点状或条片状钙化8例;邻近胸膜增厚3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邻近气管受压4例,心脏受压4例,肺动脉受压2例,降主动脉受压1例,胸椎受侵1例,多条肋骨侵袭性破坏2例;肿瘤越过中线向对侧生长4例,包绕主动脉4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3例,沿脊柱旁凸入上腹部1例;骨转移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1例.GNB 3例,密度较均匀,局限均较清楚;伴胸膜增厚2例,胸腔积液1例,气管受压1例,肋骨受压1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1例.CT增强9例,其中7例NB中呈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肿块内见点状血管影3例,肿块内呈囊状改变7例;2例GNB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患者CT检查发现后纵隔肿块,伴钙化、周围组织受侵或受压、远处转移者,应考虑NB或GNB可能.CT表现与肿瘤细胞成分密切相关,肿瘤生长特点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潘阿善;陈哲;许崇永;吴海;郑汉朋;邱乾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纵隔神经母细胞瘤(PMNB) CT、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PMNB临床、病理和CT(n=12)、MRI(n =5)资料,将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 12例均单发,其中后纵隔10例,年龄1个月~2岁,前纵隔2例,年龄65岁、19岁;CT/MRI平扫肿块以实性为主,间杂小片状囊变/坏死,增强后中度~明显强化,其中5例以实性为主夹杂“类蜂窝”状改变,蜂窝内见低密度/稍长T1、稍长T2信号,组织学检查,镜下为小片状囊变、坏死;间隔呈T1WI、T2 WI低信号,实质部分呈等密度/等T1等T2信号,镜下见肿瘤由巢状排列的小圆细胞构成,并被增生的纤维血管基质分隔成小叶状;9例病灶内见钙化;5例后纵隔病灶内见“血管漂浮征”,并侵犯邻近椎管;3例并双腋下、1例并纵隔、1例并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见肺内/远处转移,邻近肋骨无破坏;NSE均明显升高(均值88 ng/ml).结论 儿童(特别≤2岁)、后上纵隔肿块,平扫以实性为主,间杂小片状囊变、坏死,增强后呈中度~明显强化,钙化多见,出现“血管漂浮征”、易侵犯邻近椎管,结合NSE明显升高,应考虑PMNB的诊断;“类蜂窝”状改变更能反映PMNB多种成分构成的病理基础,对其诊断可能具有特征性.

    作者:张岳;刘波;梁长虹;刘岘;徐莉;吴政光;张金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82例涂阴培阳肺结核治疗前后MSCT表现及转归

    目的 探讨涂阴培阳肺结核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MSCT表现及演变规律.方法 搜集并筛选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登记治疗且资料完整的涂阴培阳肺结核82例,由3名有经验的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进行阅片,统一意见后逐一记录每个病例的胸部MSCT表现及特点,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MSCT表现.结果 治疗前活动性肺结核MSCT征象中的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影、腺泡结节、树芽征、边缘模糊的小叶样实变、支气管壁增厚、多发性结节内小空洞、边缘模糊的实变、厚壁空洞检出率分别为78.0%、76.8%、70.7%、50%、45.1%、45.1%、43.9%、19.5%、3.66%;活动性CT征象治疗前后检出率分别为100%、17.1%.治疗后非活动性肺结核MSCT征象中的条索影、边缘清晰高密度结节、肺结构扭曲变形、斑块、钙化、支气管扩张、空腔检出率分别为75.6%、59.8%、41.5%、18.3%、15.9%、12.2%、8.54%;非活动性MSCT征象治疗前后检出率分别为30.5%、90.2%.结论 涂阴培阳肺结核MSCT征象及转归和其代表的病变性质有关.疗程结束后病灶进一步吸收,但主要是肺组织自身的重塑过程.

    作者:刘新忠;雷鸣;张国;马丽楠;王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超声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本院行RFA治疗的病例资料.B超组42例(共47个病灶),CT组19例(共23个病灶),比较两组病例病灶中位无活性时间及不同时期的复发率.结果 B超引导下RFA后病灶中位无活性时间为7个月,CT引导下RFA后病灶无活性时间为8个月,6个月时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2.9%和31.4%,但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随访期内2组消融病灶的局部控制率相差不明显.结论 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相似.

    作者:陈文会;杨朝爱;江旭;刘敬禹;李慧;马青;杨继金;张华高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原发性输尿管息肉MSCT诊断

    目的 探讨MSCT后处理重组技术对原发性输尿管息肉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息肉患者MSCT资料,利用原始数据进行曲面重组法(CPR)和容积成像法(VR)重组.结果 6例患者均为单发,发生于左侧和右侧输尿管各3例.病灶位于输尿管中上段1例,中下段5例;4例伴有不同程度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2例伴有同侧肾脏萎缩,2例伴有同侧输尿管上段扭曲,1例伴有同侧双肾盂双输尿管重复畸形,4例输尿管下段息肉突入膀胱,2例伴有肾结石.MSCT平扫表现为病变侧输尿管管腔内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影,增强后延迟扫描均表现为输尿管管腔内的充盈缺损,沿着输尿管走行呈索条状.结论 MSCT可以清晰显示原发性输尿管息肉的发生部位和病灶形态,结合CPR和VR技术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灶.

    作者:朱玉春;邢伟;王建良;孔婧婧;张怀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失败一例

    患者 男,76岁.因“胸闷气急5天,加重3小时”入院.入院时血压88 ~ 108/54 ~ 78 mmHg,心率98次/分,呼吸18~ 22次/分,血氧饱和度90% ~ 93%,神志清,精神焦虑,两肺呼吸音低.胸部CT:两下肺动脉栓塞.双下肢深静脉造影:左侧髂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肺动脉栓塞,左侧髂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贾中芝;李绍钦;蒋国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在胎盘植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在胎盘植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胎盘植入患者,其中产前3例为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后15例.3例产前患者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行剖宫产及子宫次或全切除;15例产后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记录手术中出血情况及栓塞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3例行球囊阻断术患者,子宫切除术中出血量为800~1000 ml;15例产后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1例于2周后在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清出胎盘,其余均在1个月~1年后自行娩出胎盘.全组患者未出现与介入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在不同类型的胎盘植入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袁红;孔健;张彦舫;窦永充;苏放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胰腺损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目的 总结胰腺损伤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胰腺损伤的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根据胰实质损伤的深度分为表浅伤(创伤小于胰腺厚度的50%)和深部伤(创伤大小胰腺厚度的50%),根据损伤部位边界是否清楚分为挫伤和裂伤.分析各种损伤的CT表现及伴发其他脏器损伤情况.由2名腹部诊断组高年资医师独立阅片,以共同意见为准.结果 胰腺表浅伤3例,包含挫伤2例,裂伤1例;胰腺深部伤10例,包含挫伤2例,次全断裂伤6例,完全断裂伤2例,11例患者伴发其他脏器损伤.CT平扫首诊漏诊2例,CT增强扫描较平扫能清楚显示胰腺损伤范围及伴发损伤.结论 MSCT能清楚显示胰腺损伤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邻近脏器伴发性损伤,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何玺;王荣品;王谦;刘莉;邓奇平;刘昌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鞍上池区不规则形团块——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女,23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闭经,1年后体重开始增加,偶有头痛,无恶心、呕吐、头晕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眼球活动正常,无视力视野损伤.实验室检查: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肖翠萍;任翠萍;李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胃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一例

    患者 女,59岁.因“乏力、食欲不振3个月余,便血10余天”入院.体检:心肺无异常;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 79 U/ml(正常≤64 U/ml),RBC2.02×1012/L,Hb 63g/L,尿WBC 28.4/ul,粪便隐血试验(-).

    作者:郑蕊;飞勇;丁莹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人工电子耳蜗植入中的应用

    耳聋是影响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工电子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在国内也随之发展起来,为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重新恢复听觉带来福音,尤其是先天性耳聋的幼童患者和语后聋而助听器无效的老年患者.由于颞骨结构复杂、细微,而耳部位于其深部,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必须掌握每例患者的手术特点,影像学信息是唯一客观准确的可以信赖的参考依据[1].

    作者:张国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一例

    患者 女,37岁.上腹部隐痛不适8个月,以夜间为甚.体检:左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肿瘤全套均正常,血、尿葡萄糖正常,血、尿、粪便常规检查正常,β-HC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生长激素(-).胃镜提示慢性红斑渗出性胃炎伴糜烂.

    作者:陈贤飞;涂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