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春;邢伟;王建良;孔婧婧;张怀信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全脑白质改变.方法 选取12例AD患者和22名与AD组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进行DTI的数据采集.应用TBSS方法对AD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全脑白质纤维的部分各向异性(FA)进行基于体素的全脑比较.结果 与正常老年人相比,AD患者的双侧钩束、下额枕束、下纵束、上纵束,扣带束中部及后部、海马旁回及胼胝体、穹窿、右侧内囊前肢、右侧外囊、脑干、小脑出现FA值降低.结论 AD患者脑内多发纤维束出现损害.除外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及投射纤维,AD患者小脑白质纤维也出现损害.
作者:唐俊婷;洪汛宁;程虹;王峥;陈允杰;俞同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征及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将32例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以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分为>100/μl、50 ~ 100/μl和≤50/μl三个区间)进行回顾分析,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CT表现有空洞型15例(46.9%),其中多发空洞11例,单发空洞4例,空洞周围有“晕征”者6例,出现“洞中球征”7例.团块型6例(18.8%),其中多发5例,单发1例,团块影内继发空洞3例.腺泡结节型5例(15.6%),其中局限分布2例,弥漫分布3例.浸润实变型3例(9.4%),多发1例,单发2例.弥漫混合型3例(9.4%).合并其他影像学表现有:大片磨玻璃影3例,斑片状影、孤立结节及空洞型结节等散在分布的病灶9例,胸腔积液5例,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8例.各型肺真菌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2.219,P=0.094);随着CD4+T淋巴细胞减少,病变数量趋向于多发,分布范围更加广泛,病变数量及累及范围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显著的相关性(x2=7.017,P=0.023).结论 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主要表现有空洞型、团块型、腺泡结节型、浸润实变型、弥漫混合型和合并其他影像学表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肺真菌感染的病变数量及累及范围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谢正平;朱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女,56岁.于半年前出现左侧颞枕部疼痛,偶感头晕、恶心,曾在外院以“神经性头痛”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日疼痛加重来院就诊.体检:神清语利,双侧瞳孔3.0 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锥体束征(-).
作者:刘荣;李迎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耳聋是影响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工电子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在国内也随之发展起来,为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重新恢复听觉带来福音,尤其是先天性耳聋的幼童患者和语后聋而助听器无效的老年患者.由于颞骨结构复杂、细微,而耳部位于其深部,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必须掌握每例患者的手术特点,影像学信息是唯一客观准确的可以信赖的参考依据[1].
作者:张国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RB)高分辨力MRI表现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在本院行眼球摘除术的42例RB患儿术前MRI资料,对其中符合入组标准的19例(男11例,女8例,发病年龄5~ 36个月,中位年龄12.5个月)MR图像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例患儿中,双眼发病7例,单眼12例,共26眼受累,多灶5眼,单灶21眼.瘤灶在T1WI呈较稍高或中等信号,T2 WI呈低或中等信号,增强后肿瘤呈轻到中度强化.肿瘤呈内生型生长者6眼,外生型生长者17眼,浸润型生长者3眼.与病理对照MRI对脉络膜受累者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4%,66.6%,63.6%.MRI对视神经受累者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5%,70.0%,56.3%.结论 MRI对于RB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能显示肿瘤向周围细微结构的浸润,可为临床治疗前的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阴捷;于彤;刘志敏;孙国强;彭芸;程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NB)和神经节母细胞瘤(GNB) CT特点与病理类型相关性.方法 对9例儿童纵隔NB和3例儿童GNB CT表现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位于后纵隔,其中右上纵隔1例,右中上纵隔2例,右中下纵隔2例,右下纵隔1例,左中纵隔2例,左中下纵隔2例,左下纵隔1例,双侧中下纵隔1例.肿块大小2.0 cm×2.3 cm ~ 12.6 cm ×4.0 cm,平均6.3 cm×4.3 cm.CT平扫:NB 9例,局限清楚3例,不清楚6例;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7例;肿块内见斑点状或条片状钙化8例;邻近胸膜增厚3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邻近气管受压4例,心脏受压4例,肺动脉受压2例,降主动脉受压1例,胸椎受侵1例,多条肋骨侵袭性破坏2例;肿瘤越过中线向对侧生长4例,包绕主动脉4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3例,沿脊柱旁凸入上腹部1例;骨转移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1例.GNB 3例,密度较均匀,局限均较清楚;伴胸膜增厚2例,胸腔积液1例,气管受压1例,肋骨受压1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1例.CT增强9例,其中7例NB中呈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肿块内见点状血管影3例,肿块内呈囊状改变7例;2例GNB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患者CT检查发现后纵隔肿块,伴钙化、周围组织受侵或受压、远处转移者,应考虑NB或GNB可能.CT表现与肿瘤细胞成分密切相关,肿瘤生长特点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潘阿善;陈哲;许崇永;吴海;郑汉朋;邱乾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于T2对比剂增强背景抑制(3 D-SPACE)采集技术在3.0T磁共振臂丛神经成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24名志愿者及96例怀疑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3.0T常规扫描及3D-SPACE神经成像序列扫描.由2名神经放射专家采用5分法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评估,比较常规T2STIR图像与3D-SPACE STIR图像对臂丛神经及病变的显示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评分及综合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差异,P≤0.05认为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 3D-SPACE STIR图像与常规2D T2 STIR图像比较,其对臂丛神经各解剖段显示评分及综合评分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O.001),且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志愿者组3D SPACE图像可接受率(100%)明显高于常规T2 STIR(16.7%),患者组中前者的图像可接受率(96%)也明显高于后者(10.4%).结论 相比常规扫描,3.0T磁共振基于对比增强背景抑制的3D-SPACE采集技术能更好地显示臂丛神经及病变,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刘小明;刘定西;孔祥泉;龙茜;柳曦;余建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女,23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闭经,1年后体重开始增加,偶有头痛,无恶心、呕吐、头晕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眼球活动正常,无视力视野损伤.实验室检查: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肖翠萍;任翠萍;李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肺癌为肿瘤致死的第一大病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其复发率高及预后差,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生活[1].外科切除被认为是肺癌的佳治疗手段,但大多数的肺癌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肿瘤常多发或贴近血管,加之患者年龄大、体质弱以及合并心肺及其他脏器功能低下不适合外科手术,临床上仅有15%的患者能够接受手术切除达到根治性治疗[2].CT引导下的经皮肿瘤热消融术是一种有发展前途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瞻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IATM)的磁共振征象及其临床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IAT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磁共振表现.结果 22例病变脊髓轻度均匀增粗,4例脊髓形态未见异常.病灶在矢状面T1WI上表现为等信号10例,条状、斑片状低信号16例,T2WI稍高或高信号26例;横断面T2WI脊髓2/3以上面积呈均匀高信号21例,5例信号不均匀增高,且面积小于脊髓的2/3;增强扫描脊髓12例无强化,10例病变区条状、斑片状强化,4例病灶区见偏心性结节状轻中度均匀/不均匀强化.结论 IATM的MRI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在面对其MRI征象复杂且不典型时,结合临床并严格执行诊断标准尤其重要.
作者:胡鹏;欧光乾;丁浩源;杨福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CT三维重组测量模拟的3种扩大经蝶至斜坡入路斜坡暴露范围,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选取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颅20例,在安全显露范围内,在同一尸颅上先后模拟3种扩大经蝶-斜坡的手术入路,即直接鼻内入路(ENA)、经唇下-鼻中隔入路(SLSA)和经唇下-上颌窦入路(SLMSA).分别使用16排螺旋CT行尸颅薄层扫描,后行斜坡的三维重组,分别测量3种扩大经蝶-斜坡入路获得的纵径和横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测得两侧破裂孔外口内侧缘、颈内静脉孔外口内侧缘、颈内动脉管外口内侧缘、舌下神经管外口内侧缘之间距离及Dorello管处、颈静脉孔处、舌下神经管处斜坡的厚度分别为(23.2±3.4) mm、(44.2±4.0)mm、(54.2 ±4.2)mm、(39.6 ±4.4)mm和(16.5 ±3.1)mm、(11.2±2.7)mm、(6.5±1.7) mm;测得斜坡的暴露范围,ENA、SLSA、SLMSA的纵径及横径分别为(31.8±1.4)mm、(37.1±1.6)mm、(37.2±1.4) mm和(29.0±1.4)mm、(29.5±1.2)mm、(36.8 ± 1.20mm,SLSA较ENA斜坡暴露范围中纵径增加明显(q=11.39,P<0.05),横径增加不明显(q=1.08,P>0.05).SLMSA较ENA斜坡暴露范围的纵径、横径增大均明显(q直分别为11.64和17.93,P均<0.05).SLMSA与SLSA相比,暴露范围中的横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q=16.84,P<0.05),而纵径没有明显差异(q=0.26,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 三维重组技术为扩大经蝶-斜坡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有利于入路手术方案的确定,有利于减少手术风险.
作者:周胜利;顾艳;徐伦;李爱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原发纵隔神经母细胞瘤(PMNB) CT、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PMNB临床、病理和CT(n=12)、MRI(n =5)资料,将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 12例均单发,其中后纵隔10例,年龄1个月~2岁,前纵隔2例,年龄65岁、19岁;CT/MRI平扫肿块以实性为主,间杂小片状囊变/坏死,增强后中度~明显强化,其中5例以实性为主夹杂“类蜂窝”状改变,蜂窝内见低密度/稍长T1、稍长T2信号,组织学检查,镜下为小片状囊变、坏死;间隔呈T1WI、T2 WI低信号,实质部分呈等密度/等T1等T2信号,镜下见肿瘤由巢状排列的小圆细胞构成,并被增生的纤维血管基质分隔成小叶状;9例病灶内见钙化;5例后纵隔病灶内见“血管漂浮征”,并侵犯邻近椎管;3例并双腋下、1例并纵隔、1例并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见肺内/远处转移,邻近肋骨无破坏;NSE均明显升高(均值88 ng/ml).结论 儿童(特别≤2岁)、后上纵隔肿块,平扫以实性为主,间杂小片状囊变、坏死,增强后呈中度~明显强化,钙化多见,出现“血管漂浮征”、易侵犯邻近椎管,结合NSE明显升高,应考虑PMNB的诊断;“类蜂窝”状改变更能反映PMNB多种成分构成的病理基础,对其诊断可能具有特征性.
作者:张岳;刘波;梁长虹;刘岘;徐莉;吴政光;张金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MSCT后处理重组技术对原发性输尿管息肉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息肉患者MSCT资料,利用原始数据进行曲面重组法(CPR)和容积成像法(VR)重组.结果 6例患者均为单发,发生于左侧和右侧输尿管各3例.病灶位于输尿管中上段1例,中下段5例;4例伴有不同程度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2例伴有同侧肾脏萎缩,2例伴有同侧输尿管上段扭曲,1例伴有同侧双肾盂双输尿管重复畸形,4例输尿管下段息肉突入膀胱,2例伴有肾结石.MSCT平扫表现为病变侧输尿管管腔内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影,增强后延迟扫描均表现为输尿管管腔内的充盈缺损,沿着输尿管走行呈索条状.结论 MSCT可以清晰显示原发性输尿管息肉的发生部位和病灶形态,结合CPR和VR技术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灶.
作者:朱玉春;邢伟;王建良;孔婧婧;张怀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女,36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腹胀不适,MRI示左上腹腔内较大占位,考虑胃间质瘤合并恶变.胃镜示:胃底、体小弯处见一10 cm×8 cm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考虑间质瘤可能.CEA、CA199、AFP均为正常.PET/CT所见:肝左外叶与胃底、体小弯之间见巨大类椭圆形肿块影,截面约14.7 cm ×9.3 cm,病灶与肝左叶及胃壁分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匀,部分呈低密度影(CT值-5~35HU),其内见条状、片状及肿块软组织密度影(CT值33~54HU),病灶FDG较均匀,轻度摄取增高,SUVmax=3.0(图1A~E).
作者:刘莉;张建;杨剑;方艺;余仲飞;左长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损害(MCI)、轻度及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双侧海马头、体、尾各亚区体积的改变,为MCI、AD的临床早期诊疗提供影像学帮助.方法 搜集MCI、轻度及中度AD患者和老年健康志愿者各20例,所有受试者均在1.5T磁共振下行快速场回波(FFE)3D序列检查,测量并分析双侧海马整体体积及头体尾各亚区体积变化.结果 左侧及右侧海马整体体积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61.18,P<0.01;右侧:F=42.02,P<0.01),且除MCI与轻度A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亚区体积:左侧海马头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6.07,P<0.01)且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右侧海马头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6.19,P<0.01),但两两比较时MCI与轻度A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海马体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5,P<0.01),但两两比较时仅中度AD与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侧海马体部及双侧海马尾部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I、轻中度AD患者双侧海马整体体积及部分亚区体积存在萎缩,而对左侧海马头部的早期定量测量,将有助于对MCI、AD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瑜;金洁;罗一烽;曹志宏;吴立伟;王冬青;李月峰;赵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男,4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现左腰部肿物,伴有双下肢酸麻痛,左侧较明显,行走、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未给予治疗,近来自觉下肢症状加重,遂来本院就诊,门诊以“左腰部肿物”收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发育尚可,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下腰部局部隆起,表面色素沉着,无红肿溃破,可触及10 cm×10 cm左右肿物,质硬,不活动,局部压痛,腰椎间隙压痛、叩击痛(-),无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明显.
作者:王宁;张洪英;朱庆强;杨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肝胆片形吸虫病的MRI表现.方法 2009年6月至2013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例肝片形吸虫病患者行MRI平扫T1WI、T2WI、DWI及增强检查.分析肝内病灶的数量、分布、大小、形态、信号及胆管扩张、脾增大、腹部淋巴结肿大等影像改变,总结其MRI表现.结果 9例肝片形吸虫病均多发、6例累及多叶、分布于肝外围或深部、5例病灶约3 ~4 cm大小、形态为簇状隧道样(5例)或不规则囊腔及蜂窝灶(7例)、平扫增强表现为三种信号类型、DWI以高信号为主(6例)、4例合并胆管轻度扩张、脾大(7例)及淋巴结肿大(3例).平扫T1WI、T2WI均为稍高或高信号的病灶类型(3例)以及DWI病灶多呈高信号的表现.结论 肝外周簇状隧道样结构和增强门脉期不规则蜂窝或囊腔灶为特征性改变.
作者:文亮;康绍磊;陆琳;韩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男,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咽喉部异物感2年余,进食刺激性食物咽喉部肿胀疼痛,间断性咳嗽,口腔溃疡,吐白色黏液痰伴间断性胃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盗汗等其他症状,经药物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体检:体温36.5℃,脉搏9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50/80 mmHg.
作者:王倩;杨学华;梁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根治术证实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33例,在术前1个月内行常规磁共振扫描(T2WI)和DWI,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析T2 WI和DWI图像,以十二分区、五分制法分别对前列腺各个分区出现癌的可能性评分,将所得结果与病理对照,做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对2名医师诊断一致性做Kappa检验.结果 2名医师单独运用DWI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单独运用T2WI(P≤0.049),T2 WI联合DWI诊断敏感度高.2名医师T2 WI联合DWI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z)高于单独运用DWI(P=0.027,P=0.378)和单独运用T2WI(P <0.001),单独运用DWI诊断的Az值较单独运用T2 WI高(P=0.253,P=0.009).DWI较常规T2 WI提高了两位医生诊断一致性,诊断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从0.612提高到了0.729.结论 DWI提高了常规T2WI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T2 WI联合DWI诊断效能更高.
作者:周婷婷;王建良;沈纪芳;单玉喜;张永胜;杨毅;赵文露;沈钧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甲苯中毒性脑病磁共振及其功能性成像表现.方法 对3例甲苯中毒性脑病进行常规磁共振及其功能性成像检查.3例患者和7名健康女性志愿者均在3T GE MR扫描仪进行常规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加权张量成像(DTI)、多体素氢质子波谱成像(3D 1H-MRS)及行3D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检查.图像传送至GE 4.4工作站,使用Functool软件包,分别测量包括皮层下白质、双侧外囊、双侧苍白球、双侧丘脑及双侧齿状核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值.3D 1H-MRS选定白质内病灶为感兴趣区进行波谱分析.测量双侧白质区、皮层灰质及基底节区平均脑血流量(CBF)值.所有测量值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例在磁共振平扫均表现为弥漫性、对称性脑白质及基底节区包括外囊、苍白球、丘脑T2WI异常高信号,同时累及小脑齿状核.3例苍白球平均ADC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2、病例3皮层下白质、外囊、丘脑及齿状核平均ADC值较对照组下降,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平均FA值在所有病例均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2).3例白质内病灶波谱分析发现NAA/Cr比值下降而Cho/Cr值上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感兴趣区平均CBF在中毒性脑病组和对照组无差异.结论 甲苯中毒性脑病在磁共振检查上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功能性成像可以显示脑组织细微结构变化和生化信息,有助于了解中毒性脑病病理机制.
作者:廖海波;肖新兰;戴中强;刘征华;尹建华;王志强;于建华;金文晶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