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杨学华;梁盼
目的 利用CT三维重组测量模拟的3种扩大经蝶至斜坡入路斜坡暴露范围,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选取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颅20例,在安全显露范围内,在同一尸颅上先后模拟3种扩大经蝶-斜坡的手术入路,即直接鼻内入路(ENA)、经唇下-鼻中隔入路(SLSA)和经唇下-上颌窦入路(SLMSA).分别使用16排螺旋CT行尸颅薄层扫描,后行斜坡的三维重组,分别测量3种扩大经蝶-斜坡入路获得的纵径和横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测得两侧破裂孔外口内侧缘、颈内静脉孔外口内侧缘、颈内动脉管外口内侧缘、舌下神经管外口内侧缘之间距离及Dorello管处、颈静脉孔处、舌下神经管处斜坡的厚度分别为(23.2±3.4) mm、(44.2±4.0)mm、(54.2 ±4.2)mm、(39.6 ±4.4)mm和(16.5 ±3.1)mm、(11.2±2.7)mm、(6.5±1.7) mm;测得斜坡的暴露范围,ENA、SLSA、SLMSA的纵径及横径分别为(31.8±1.4)mm、(37.1±1.6)mm、(37.2±1.4) mm和(29.0±1.4)mm、(29.5±1.2)mm、(36.8 ± 1.20mm,SLSA较ENA斜坡暴露范围中纵径增加明显(q=11.39,P<0.05),横径增加不明显(q=1.08,P>0.05).SLMSA较ENA斜坡暴露范围的纵径、横径增大均明显(q直分别为11.64和17.93,P均<0.05).SLMSA与SLSA相比,暴露范围中的横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q=16.84,P<0.05),而纵径没有明显差异(q=0.26,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 三维重组技术为扩大经蝶-斜坡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有利于入路手术方案的确定,有利于减少手术风险.
作者:周胜利;顾艳;徐伦;李爱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女,37岁.上腹部隐痛不适8个月,以夜间为甚.体检:左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肿瘤全套均正常,血、尿葡萄糖正常,血、尿、粪便常规检查正常,β-HC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生长激素(-).胃镜提示慢性红斑渗出性胃炎伴糜烂.
作者:陈贤飞;涂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ASIR)技术在降低肝脏增强CT扫描中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42例行肝脏增强CT检查患者,在3~9个月先后行2次CT扫描.分别行传统的滤过反投影法(FBP)和ASIR技术重组图像.比较2种重组技术在肝实质和腹主动脉内的噪声以及主观图像质量,测量比较两次检查肝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与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42例受检者FBP重组CTDIvol和ED分别为(16.2 ±9) mGy、(7.9±5.8)mSv;ASIR重组CTDIvol和ED分别为(9.8 ±5.3) mGy、(4.8 2.6)mSv,两次检查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ASIR技术成像噪声要低于常规剂量FBP成像噪声(P<0.05).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CT重组图像的FBP相比,ASIR技术在肝脏增强CT扫描中辐射剂量可显著降低,而图像噪声却显著降低.
作者:万象新;孙源源;李昊翔;肖喜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102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提高对不典型肺结核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102例不典型结核患者的胸部CT影像表现、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结果 102例患者中表现为肺炎实变型48例(47.1%)、孤立结节或肿块型17例(16.7%)、多发结节型16例(15.7%)、间质改变型21例(20.6%);经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而诊断79例(77.5%);经支气管镜获得组织病理检查诊断10例(9.8%);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诊断13例(12.7%);经手术取得组织病理诊断14例(13.7%).结论 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多样,需综合各种检查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做出诊断.
作者:凌平;郑静;严冰;徐旋里;万国仕;周建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男,54岁.发现左额颞部隆起4年余,呈渐进性增大.体检:左额部隆起并肿块,大小约5.8 cm×4.5 cm,质硬,无滑动.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颅脑CT平扫:左颞顶骨骨质明显增厚,边缘毛糙,内外板界限不清,内侧可见弧形钙化,邻近脑实质受压(图1A~C).
作者:吴磊;查云飞;赵益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进展期胃癌侵犯胃结肠韧带(GCL)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探讨其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8例进展期胃癌的CT和临床资料,着重分析GCL受累CT表现并与其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进展期胃癌侵犯GCL的CT表现为GCL内的实性肿块形成、与癌肿相续的结节影和条索影、粟粒性结节影、脂肪密度增高和淋巴结增大等.结论 进展期胃癌侵犯GCL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多层螺旋CT在术前评价GCL受侵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管玥;丁娜;杨春波;高琪敏;鞠学红;董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女,56岁.于半年前出现左侧颞枕部疼痛,偶感头晕、恶心,曾在外院以“神经性头痛”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日疼痛加重来院就诊.体检:神清语利,双侧瞳孔3.0 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锥体束征(-).
作者:刘荣;李迎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回顾分析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多层螺旋CT静脉期的大强化率(vCER)与Vimentin、CD34、Bcl-2、CD99、SMA、瘤细胞密度、胶原束、血管数、细胞异型性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以MSCT多期扫描评价SFT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胸部SFT的CT表现,其中手术切除26例,2例穿刺活检,术前均进行MSCT多期扫描,并计算肿瘤实质vCER.术后肿瘤行大体病理及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 肿瘤实质静脉期强化率与Bcl-2表达呈正相关.肿瘤大直径值与CD99表达呈正相关,肿瘤实质平扫CT值及肿瘤的大直径值与SMA表达呈负相关,肿瘤大直径值与肿瘤内胶原束呈负相关.影响SFT实质静脉期强化率相关的因素为Bcl-2和胶原束,均为正相关因素,即肿瘤实质静脉期强化率高的肿瘤,胶原束较多,Bcl-2高表达.结论 胸部SFT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可比较全面观察肿瘤,肿瘤实质静脉期强化率能反映SFT一定的生物学特性,根据SFT的MSCT多期扫描征象,可间接评价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及部分生物学特性,为SFT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依据.
作者:李凯;陈建彪;刘春斌;龙莉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女,20岁.左侧大腿根部肿痛1年,加重1个月.患者1年前自觉左侧大腿根部疼痛,疼痛有明显规律性,似随月经周期变化,月经来潮后疼痛加剧,干净后疼痛缓解.体检:左侧大腿根部可触及不规则肿块,质软,界不清,无明显压痛及红肿.MR平扫见左侧大腿根部股四头肌内团状不规则分叶状肿块信号,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肿块呈膨胀性改变,推移挤压致周边肌肉变薄;T1WI为较均匀高信号;T2WI部分病灶为高信号,部分呈高低混杂信号,内可见条状间隔影(图1、2);脂肪抑制序列为均匀高信号(图3).
作者:纪婧婧;宋建勋;曹冲;李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男,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咽喉部异物感2年余,进食刺激性食物咽喉部肿胀疼痛,间断性咳嗽,口腔溃疡,吐白色黏液痰伴间断性胃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盗汗等其他症状,经药物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体检:体温36.5℃,脉搏9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50/80 mmHg.
作者:王倩;杨学华;梁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男,4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现左腰部肿物,伴有双下肢酸麻痛,左侧较明显,行走、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未给予治疗,近来自觉下肢症状加重,遂来本院就诊,门诊以“左腰部肿物”收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发育尚可,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下腰部局部隆起,表面色素沉着,无红肿溃破,可触及10 cm×10 cm左右肿物,质硬,不活动,局部压痛,腰椎间隙压痛、叩击痛(-),无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明显.
作者:王宁;张洪英;朱庆强;杨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NB)和神经节母细胞瘤(GNB) CT特点与病理类型相关性.方法 对9例儿童纵隔NB和3例儿童GNB CT表现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位于后纵隔,其中右上纵隔1例,右中上纵隔2例,右中下纵隔2例,右下纵隔1例,左中纵隔2例,左中下纵隔2例,左下纵隔1例,双侧中下纵隔1例.肿块大小2.0 cm×2.3 cm ~ 12.6 cm ×4.0 cm,平均6.3 cm×4.3 cm.CT平扫:NB 9例,局限清楚3例,不清楚6例;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7例;肿块内见斑点状或条片状钙化8例;邻近胸膜增厚3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邻近气管受压4例,心脏受压4例,肺动脉受压2例,降主动脉受压1例,胸椎受侵1例,多条肋骨侵袭性破坏2例;肿瘤越过中线向对侧生长4例,包绕主动脉4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3例,沿脊柱旁凸入上腹部1例;骨转移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1例.GNB 3例,密度较均匀,局限均较清楚;伴胸膜增厚2例,胸腔积液1例,气管受压1例,肋骨受压1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1例.CT增强9例,其中7例NB中呈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肿块内见点状血管影3例,肿块内呈囊状改变7例;2例GNB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患者CT检查发现后纵隔肿块,伴钙化、周围组织受侵或受压、远处转移者,应考虑NB或GNB可能.CT表现与肿瘤细胞成分密切相关,肿瘤生长特点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潘阿善;陈哲;许崇永;吴海;郑汉朋;邱乾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女,74岁.因“反复头昏、双下肢乏力”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慢性咳嗽、脑内多发腔梗”病史,无胸腹部外伤及手术史.体检:左下肺呼吸音低,叩诊呈实音,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哕音.胸部平片示左中下肺有一巨大团块状高密度影,其上缘清晰,呈弧形圆隆,内密度欠均,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左膈尚清晰,形态位置未见明显异常,膈面光整(图1).
作者:张奇志;蔡俊;王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MSCT后处理重组技术对原发性输尿管息肉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息肉患者MSCT资料,利用原始数据进行曲面重组法(CPR)和容积成像法(VR)重组.结果 6例患者均为单发,发生于左侧和右侧输尿管各3例.病灶位于输尿管中上段1例,中下段5例;4例伴有不同程度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2例伴有同侧肾脏萎缩,2例伴有同侧输尿管上段扭曲,1例伴有同侧双肾盂双输尿管重复畸形,4例输尿管下段息肉突入膀胱,2例伴有肾结石.MSCT平扫表现为病变侧输尿管管腔内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影,增强后延迟扫描均表现为输尿管管腔内的充盈缺损,沿着输尿管走行呈索条状.结论 MSCT可以清晰显示原发性输尿管息肉的发生部位和病灶形态,结合CPR和VR技术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灶.
作者:朱玉春;邢伟;王建良;孔婧婧;张怀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耳聋是影响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工电子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在国内也随之发展起来,为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重新恢复听觉带来福音,尤其是先天性耳聋的幼童患者和语后聋而助听器无效的老年患者.由于颞骨结构复杂、细微,而耳部位于其深部,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必须掌握每例患者的手术特点,影像学信息是唯一客观准确的可以信赖的参考依据[1].
作者:张国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 女,23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闭经,1年后体重开始增加,偶有头痛,无恶心、呕吐、头晕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眼球活动正常,无视力视野损伤.实验室检查: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肖翠萍;任翠萍;李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本院行RFA治疗的病例资料.B超组42例(共47个病灶),CT组19例(共23个病灶),比较两组病例病灶中位无活性时间及不同时期的复发率.结果 B超引导下RFA后病灶中位无活性时间为7个月,CT引导下RFA后病灶无活性时间为8个月,6个月时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2.9%和31.4%,但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随访期内2组消融病灶的局部控制率相差不明显.结论 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相似.
作者:陈文会;杨朝爱;江旭;刘敬禹;李慧;马青;杨继金;张华高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胰腺损伤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胰腺损伤的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根据胰实质损伤的深度分为表浅伤(创伤小于胰腺厚度的50%)和深部伤(创伤大小胰腺厚度的50%),根据损伤部位边界是否清楚分为挫伤和裂伤.分析各种损伤的CT表现及伴发其他脏器损伤情况.由2名腹部诊断组高年资医师独立阅片,以共同意见为准.结果 胰腺表浅伤3例,包含挫伤2例,裂伤1例;胰腺深部伤10例,包含挫伤2例,次全断裂伤6例,完全断裂伤2例,11例患者伴发其他脏器损伤.CT平扫首诊漏诊2例,CT增强扫描较平扫能清楚显示胰腺损伤范围及伴发损伤.结论 MSCT能清楚显示胰腺损伤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邻近脏器伴发性损伤,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何玺;王荣品;王谦;刘莉;邓奇平;刘昌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涂阴培阳肺结核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MSCT表现及演变规律.方法 搜集并筛选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登记治疗且资料完整的涂阴培阳肺结核82例,由3名有经验的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进行阅片,统一意见后逐一记录每个病例的胸部MSCT表现及特点,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MSCT表现.结果 治疗前活动性肺结核MSCT征象中的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影、腺泡结节、树芽征、边缘模糊的小叶样实变、支气管壁增厚、多发性结节内小空洞、边缘模糊的实变、厚壁空洞检出率分别为78.0%、76.8%、70.7%、50%、45.1%、45.1%、43.9%、19.5%、3.66%;活动性CT征象治疗前后检出率分别为100%、17.1%.治疗后非活动性肺结核MSCT征象中的条索影、边缘清晰高密度结节、肺结构扭曲变形、斑块、钙化、支气管扩张、空腔检出率分别为75.6%、59.8%、41.5%、18.3%、15.9%、12.2%、8.54%;非活动性MSCT征象治疗前后检出率分别为30.5%、90.2%.结论 涂阴培阳肺结核MSCT征象及转归和其代表的病变性质有关.疗程结束后病灶进一步吸收,但主要是肺组织自身的重塑过程.
作者:刘新忠;雷鸣;张国;马丽楠;王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价值与影像特征.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搜集的经手术证实的5例SISMAD患者的临床及MS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每例患者均按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干及主要分支(肝总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近侧段、远侧段及主要分支(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空肠动脉及回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进行观察,共评价65支血管段,病变累及12支血管段,MSCTA诊断SISMAD的直接征象为内膜瓣、内膜破口和双腔征,间接征象主要有血管腔增粗、血管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肠缺血及缺血性肠梗阻.以手术结果为标准,MSCTA诊断SISMAD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96.2%,阳性预测值为84.6%,阴性预测值为98.1%,准确性为95.4%.结论 MSCTA对SISMA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评价SISMAD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
作者:赵继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