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功能和超微病理变化

杨恒文;曾琳;刘媛;龙在云;李应玉;伍亚民

关键词:坐骨神经/损伤, 诱发电位, 髓鞘, 神经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应用神经营养因子 (NGF)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再吻合后运动功能和病理变化 ,验证外周神经损伤后的 NGF对神经元存活及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缘 10 mm处完全切断,将两断端用 10- 0无损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对称缝合 4针,实验分为 NGF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损伤后,每日给肌注 NGF( 5 mg/L共 20 μ l)和生理盐水( 20 μ l).结果诱发电位判断运动电位( MEP)损伤后 30 d观察,治疗组 (5.8± 1.7)ms,对照组 (17.5± 2.4)ms,治疗组比生理盐水对照组潜伏期缩短 (P< 0.05, t=43.5).感觉电位( SEP)损伤后 30 d观察,治疗组 (9.4± 2.8)ms,对照组 (19.1± 2.7)ms,治疗组比对照组潜伏期缩短 (P< 0.05,t=5.1).光镜观察髓鞘肿胀变性,炎细胞浸润再生纤维增多.电镜:损伤组脱髓鞘变化轴浆基质变性,线粒体肿胀较重,治疗组比对照组病理变化程度减轻,但仍有脱髓鞘和结构排列紊乱等变化.结论 NGF可促进神经膜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再生提供有效的微环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曲马朵在烧伤创面换药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烧伤疼痛伴随烧伤患者整个病程,疼痛引起焦虑,焦虑会加重疼痛,疼痛和焦虑可引起和加重应激反应,明显影响内态稳定,对每个器官系统都产生不良影响.烧伤疼痛又以换药疼痛为剧烈,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使用曲马朵治疗烧伤创面换药疼痛,观察对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钟招明;曾元临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不同含量氯化钙对成骨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为了在可注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中正确使用氯化钙,研究不同含量氯化钙对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从兔髂骨中获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不同含量氯化钙溶液进行不同时间的接触,然后再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 24 h,观察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细胞代谢活性的改变.结果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 0.8 mol氯化钙接触 20 min以上即可引起细胞代谢活性降低及引起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0.8 mol氯化钙在 20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0.9 mol氯化钙在 15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1.0 mol含量氯化钙在 5 min时间之内即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有明显影响.结论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20 min之内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大于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15 min以上即有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曹强;毛天球;顾晓明;杨维东;雷德林;赵丽君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3年随访研究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 HA)关节腔注射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 RA)临床疗效.方法 1999- 10/2003- 03期间风湿科就诊的 31例老年 RA患者共 41个对全身治疗抵抗的关节(膝 36个,肩 5个)接受关节腔注射 HA治疗.每周 1次,持续 5周.记录治疗前后关节静息痛、活动痛、被动活动痛、肿胀、浮髌试验、局部皮温、步行距离痛和晨僵时间.结果完成治疗后,老年 RA患者关节活动痛、静息痛、关节肿胀、浮髌试验、局部皮温、步行距离痛及晨僵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t=2.54- 4.23, P< 0.01).被动活动痛评分有下降趋势 (t=2.12, P=0.125).结论全身治疗抵抗的老年 RA患者部分关节腔注射 HA有效.

    作者:程秀峰;谭魁麟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牵引并中药、侧隐窝硬膜外药物注射治疗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

    目的观察分析腰椎踝部牵引并中药、侧隐窝硬膜外药物注射联合治疗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对比观察,腰椎骨盆牵引并口服戴芬、骶管硬膜外药物注射(对照组);腰椎踝部牵引并中药、侧隐窝硬膜外药物注射(治疗组),观察其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机制.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结论联合治疗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临床效果明显,副作用小.

    作者:王军;李舟;张百军;梁辰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在改善截瘫患者独立生活能力中的作用

    目的脊髓损伤使患者丧失站立和行走功能,为此装配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 WO),以提高患者站立和步行的能力.方法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 6例,男 4例,女 2例,年龄 21~ 36岁,平均 27.6岁.按 ASIA的损伤分级标准均为完全性损伤, A级.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根据患者肢体情况配制特定的行走器:双下肢取石膏阴型后,制作带关节的髋膝踝足矫形器,再装配互动式铰链装置,再进行康复治疗和步态训练.结果康复治疗后,患者 Barthel指数由治疗前的( 26± 8)提高到治疗后的( 47± 7)( t=4.62,P< 0.01) ;运动平面积分由治疗前的( 32± 10)提高到治疗后的( 37± 6)( t=0.34,P >0.1) ;感觉平面积分由治疗前的( 54± 12)提高到治疗后的( 61± 12)( t=1.05,P >0.1).WO使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提高,达到治疗性步行及家庭性步行作用.结论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作者:武继祥;周贤丽;刘宏亮;尹清;丛林;冯莉;黄祥玉;吴宗耀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mRNA在两侧断端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 Trizol一步法提取坐骨神经总 RNA,取少量作紫外扫描分析和琼脂糖电泳分析,切断 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不同时间、半定量 RT- PCR方法,观察两侧断端 GDNF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前, GDNF mRNA在两侧坐骨神经微量表达,为( 6.5± 1.3)%,坐骨神经切断后远断端表达逐渐增加 ,伤后 1 d( 7.8± 1.9)%,伤后 7 d( 10.3± 2.1)%,伤后 14 d( 11.9± 2.3)%,伤后 28 d( 12.3± 2.4)%,近断端表达逐渐减少,伤后 1 d( 5.8± 1.3)%,伤后 7 d( 4.0± 1.0)%,伤后 14 d( 3.6± 1.1)%,伤后 28 d( 3.1± 1.0)%.伤后 1 d 与伤前比较( P >0.05,t=1.193,0.879) ,伤后 7,14,28 d与伤前比较( P< 0.01,t=3.762,3.565,5.059,4.083,5.164,4.905).结论 GDNF在损伤信号的刺激下表达急剧增加,起到修复神经元的作用,为外源性 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宋海涛;贾连顺;陈坚;陈哲宇;路长林;田万成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神经阻滞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占糖尿病发病率的 4%~ 5%,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远端感觉运动神经受累,下肢严重,呈自发性钝痛和感觉异常,常诉足底烧灼样痛或刺痛.常规降糖药物及对症治疗效果欠佳.采用神经阻滞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杨小立;周春琴;马振林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沙樱桃煎剂对肿瘤瘤体缩小和免疫功能增强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樱桃煎剂对 Hep,肿瘤瘤体缩小率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接种 Hep瘤细胞, 24 h后口服沙樱桃煎剂或结合 5- FU,对 Hep肿瘤的瘤体缩小率以及免疫功能进行测定.结果沙樱桃煎剂 10 g/(kg@ d)或结合 5- FU[100 mg/(kg@ d) ]口服后,对 Hep肿瘤的瘤体缩小率分别为 31.05% 和 49.10%;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免疫器官的重量及血清溶血素生成值均有明显的提高且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 F=468.17, 72.42, 90.77, 65.17).结论沙樱桃煎剂具有提高 Hep肿瘤瘤体缩小率和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魏克强;俞发荣;连秀珍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维甲酸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克隆的研究

    目的应用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的改良消减杂交方法克隆肿瘤凋亡相关基因,验证维甲酸调控生物细胞增殖、分化 ,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以全反式维甲酸( all- trans retinoic acid)诱导前列腺癌 DU- 145细胞、早幼粒白血病 HL- 60细胞和乳腺腺癌 MCF- 7细胞产生凋亡,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 PCR技术的改良消减杂交方法克隆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结果在维甲酸诱导前列腺癌 DU- 145细胞、早幼粒白血病 HL- 60细胞和乳腺腺癌 MCF- 7细胞产生凋亡过程中,有 TNF、泛素、热休克蛋白和 C- erb B- 2基因参与,并成功克隆出多条可能与凋亡密切相关的未知基因,均被 GenBank收录,登录号为 AF174394,AF144056,AF141882.结论这种基于 PCR技术的改良消减杂交方法对于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是十分有效的.

    作者:邵晨;汪涌;朱峰;张磊;晏伟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超声药物导入治疗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皮肤受到创伤后局部胶原超常增生与沉积形成的团块,并不断扩大,多伴有明显的疼痛、瘙痒症状.目前对瘢痕疙瘩单纯手术切除极易复发,且由于手术刺激可使病变进一步扩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痛苦较大,长期使用还存在多种副作用;采用单纯在瘢痕皮肤表面擦抹药物疗效不明显.超声波可软化瘢痕组织,促进药物渗透,治疗见效快,无疼痛不适,无侵入性,无电刺激现象,无灼伤,操作简便,治愈率高.

    作者:王俊;汪丽萍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冷冻及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 20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 3组,分别给予射频热凝、冷冻和常规神经阻滞治疗.结果 (1)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估疼痛程度:治疗 1周后射频热凝、冷冻组 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 5.1± 1.2, 4.0± 1.1,改善程度均优于神经阻滞组 (t1=3.79, P< 0.001; t2=3.42, P< 0.001);二组间 VAS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2)副反应:射频热凝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冷冻组和神经阻滞组.结论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郑虎山;张敏;朱宏骞;肖礼祖;沙彤;蒋劲;张德仁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天鹅加压接骨器影响骨折愈合记忆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 SMC)对骨折愈合影响,进一步探讨其生物力学意义和记忆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25只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型截骨,左侧以 SMC内固定,右侧以加压接骨板固定,术后 1,2,4,8,12周行 X线摄片、三点折弯测试观察.结果 SMC组内固定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且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外骨痂及骨质疏松.骨折后 4,8,12周, SMC组截骨处骨皮质厚度和股骨力学强度均高于对照组.SMC组 4, 8, 12周内固定骨折愈合过程中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分别为( 48± 13),( 79± 15),( 86± 18),与钢板组比较具有差异显著性的意义( P< 0.05,t=7.56, P < 0.01,t=4.33).结论 SMC内固定可起到有效内固定和持续加压作用,使骨愈合时间缩短,提高了固定段骨的力学强度.

    作者:左传宏;苏佳灿;王家林;张春才;许硕贵;严望军;张雪松;高堂成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海马CA3区P物质及其受体对发病机制的影响

    目的观察多发性脑梗塞大鼠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 SP和 SPR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精制蝮蛇抗栓酶( Svate- 3)联合应用对 MCI( multi- cerebral Infarction,MCI)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 MCI发病时的细胞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选用 Wistar大鼠 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应用微栓子栓塞阻断法建立 MCI缺血性动物模型,借用组织化学的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大鼠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 SP和 SPR改变,并且对比观察 NGF,Svate- 3对 MCI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作用.结果 SP及 SPR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值组间比较,实验对照组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 202± 10) ,( 127± 7)和( 168± 8) ,( 95± 9), P< 0.01.结论 SP及 SPR可能参与 MCI病理生理过程, NGF和 Svate- 3在缺血状态下可以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并能提高其存活能力.

    作者:周郦楠;宋光熠;郑剑玲;李开明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抗感染组织工程化骨的生物特性

    目的探索抗感染组织工程化骨一期修复感染性骨折、骨缺损的新途径.方法昆明小鼠 84只,雄性,体重 24~ 27 g.其中 30只于右侧股部肌袋植入利福平组织工程化骨做药物释放特性观察.54只以随机数字法分为 A, B, C3组,每组 18只.将植骨材料植入小鼠右侧股部肌袋中.A组植入利福平组织工程化骨, B组植入单纯组织工程化骨, C组植入牛松质骨,做成骨活性观察.结果①此种材料 21 d内骨粒周围软组织的利福平浓度 (1.8 mg/L)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抑菌浓度( 0.008~ 0.06 mg/L),而小鼠血药浓度很低.②此种材料的成骨活性与单纯组织工程化骨无明显差别( P >0.05),均较单纯牛松质骨载体的成骨活性好( P< 0.01).碱性磷酸酶 (μ mol/s@ kg)测定显示: 7 d A组 43± 12, B组 48± 10, C组 22± 5, F=7.56, P< 0.01; 14 d A组 65.3± 3.2, B组 63.0± 2.8, C组 18.2± 2.7, F=34.86, P< 0.01; 28 d A组 122± 20, B组 133± 12, C组 27± 7, F=53.86, P< 0.01.结论一定剂量的利福平组织工程化骨有较好的成骨活性和极好的抗感染能力,且能保持很低的血药浓度.

    作者:毕龙;胡蕴玉;徐修礼;李丹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人脊索瘤细胞系CM-319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目的建立人脊索瘤细胞系,为脊索瘤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取经病理证实的新鲜脊索瘤手术标本(取自于 1例 42岁男患者行手术切除后的肿瘤),进行体外原代组织块培养.对存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周期检查、染色体分析、电镜观察、异种移植和体外侵袭实验等.结果建成细胞系 CM- 319,经近两年的体外培养,已连续传代百余次.其形态学表现、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和异种移植等均符合脊索瘤细胞特征.细胞倍增时间为 33h,细胞周期测定显示: G1期为 55.6% ,G2期为 21.9% ,S期为 22.5%, G2/G1为 1.90.染色体具有亚三倍体核型.异种移植成瘤率 100%,具有侵袭性.结论 CM- 319是一株人脊索瘤细胞系,可用于对脊索瘤的研究.

    作者:张殿忠;马保安;范清宇;常恒;文艳华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高氧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氧液对心肌缺血 /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结构和细胞凋亡参数的影响,探讨高氧液抗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家兔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 /再灌注动物模型,缺血 30 min,再灌注 2 h.60只家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 3组:对照组( I组, n=20)只暴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结扎; 缺血 /再灌注组(Ⅱ组, I/R组, n=20),在缺血再灌注前 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0 ml/kg);高氧液治疗组(Ⅲ组, n=20),在缺血前 10 min静脉注射高氧液( 20 ml/kg).分别按 TCC法染色,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梗死面积;原位末端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 ABC法检测 Fas、 Bcl- 2的含量,同时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III组心肌梗死细胞面积为( 2.29± 0.02) cm,与 II组的( 3.38± 0.07) cm比较,梗死面积明显缩小.II组的 AI( 20.8± 0.36) ,明显高于 I组 (4.1± 0.25),P< 0.01,t=170.4, III组的 AI( 13.3± 0.35)显著低于 II组 ,P< 0.01,t=66.8,但仍高于 I组 ,P< 0.01,t=92.8.I组 Fas的 OD值为 2.80± 0.07,II组 3.70± 0.05, III组 3.10± 0.04.I组 Bcl- 2的 OD值为 2.7± 0.02, II组 0.60± 0.03, III组 2.90± 0.02.结论高氧液具有抗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 Fas和 Bcl- 2介导的心肌缺血 /再灌注细胞凋亡而实现.

    作者:孙绪德;柴伟;高昌俊;张贵和;杨永慧;彭德明;赵辉;徐礼鲜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脊髓半切综合征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目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 1)可促进神经再生,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评价 GM- 1对颈髓半切综合征( BSS)的治疗效果.方法取 SD大鼠 55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直视下半切大鼠颈髓 1/2 C5- 7阶段;治疗组在伤后 15, 90, 180 min, 2, 3 d分别腹腔内注射 GM- 1 10 mg/kg,损伤组注射生理盐水.伤后 1, 6, 24 h, 1, 6周时各取损伤组合治疗组大鼠各 2只伤区颈髓组织送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进行 Rivlin斜板试验以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自制斜板上停留的大角度为 82°,损伤组术后 1周平均为 55°, 6周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65°;而治疗组术后增加较快, 6周时接近正常.治疗组半切处出血减轻,周围白质大部相连,髓鞘修复,大量重组的少突胶质细胞增生,运动功能恢复 90%.结论 GM- 1对 BSS脊髓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其恢复.

    作者:田纪伟;高岱峰;李家顺;贾连顺;赵书平;叶晓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CT计量诊断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评价 CT计量诊断( CTQD)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病理形态及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将 1994- 01/2000- 01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确定了病理形态的 395例 LDH患者( 452个椎间盘, A组)的术前 CT图像特征分为 5个指标 14种表现,进行多因素判别分析,并以多变量判别分析时各变量的赋值为基础制订 CTQD表;将 A组的 CTQD结果与术中所见比较,计算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将 2000- 02/2002- 02收治的 363例 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型治疗组( B组) 185例,进行 CTQD并按 CTQD结果实施分型治疗;未分型治疗组( C组) 178例,根据传统经验选择治疗方法.结果 CTQD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84.73% ,92.81% ,90.12%和 85.49%; B组非手术治疗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 C组(χ 2=5.009,P< 0.05), B组因非手术治疗无效改为手术治疗的比率明显低于 C组(χ 2=12.773,P< 0.001), B组的平均住院日数明显少于 C组( t=7.925,P< 0.001).结论 CTQD能比较准确地预测 LDH的病理形态,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彭耀庆;杨檑;张朝跃;江皓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结肠癌患者血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意义

    目的研究手术前期及术后恢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 ,探讨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 ,特别是恢复阶段的变化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意义.方法采用 ELISA法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0( IL- 10)、白细胞介素 18( IL- 18)进行测定,采用 APAAP法测定 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结果 ( 1)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 IL- 10明显增高, IL- 18明显下降,尤其以伴有转移者为著.( 2)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 CD3+、 CD4+细胞明显下降, CD4+ /CD8+比值下降;( 3)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免疫球蛋白 IgG、 IgA、 IgM明显降低;( 4)术后 3个月患者进入术后恢复期后复查,在非转移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非转移组高于转移组.结论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着严重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且二者相互影响.IL- 18, IL- 10,免疫球蛋白, T细胞亚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机体免疫状态.非转移性肿瘤,术后恢复期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证明上述几项检查在结肠癌患者病情的判定及疗效评价、恢复情况判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春生;丛进春;张宏;乔雷;杜森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伸肌活动对腰痛康复的影响

    肉眼观察躯体矢状面的弯曲和伸展活动是临床评价腰痛的一个指标.但是,简单的肉眼观察不能对相关的肌肉运动和髋部与脊椎相互作用进行精确的评价.在腰痛的患者矢状面弯曲和伸展时表现出髋部与脊椎相互作用(也称腰-骨盆节律).腰椎旁肌肉的肌电图显示,腰痛患者和无腰痛患者肌肉运动有差异.但很少同时评价髋部伸肌的肌电图活动,例如臀大肌和股二头肌活动.因为腰椎骨结构、韧带和胸腰筋膜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此系统允许腰部和盆腔在躯干矢状弯曲和伸展时负重转动.评价躯干矢状弯曲和伸展时,腰椎旁肌肉,臀大肌和股二头肌的相互关系.另外,对照慢性腰痛患者和无腰痛者的不同,评价对慢性腰痛患者功能性恢复的影响.

    作者:罗荣庆 刊期: 2003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