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殿忠;马保安;范清宇;常恒;文艳华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国内报道唇腭裂发病率为 1.82‰,是由于胚胎发育至 6~ 12周时,致畸因素影响面突、腭突的外胚间质细胞,使面突、腭突的生长停止或减慢,导致面突、腭突联合和融合障碍而形成的面部腭部裂隙.研究唇腭裂发生的原因,对预防其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丛笑;张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探索抗感染组织工程化骨一期修复感染性骨折、骨缺损的新途径.方法昆明小鼠 84只,雄性,体重 24~ 27 g.其中 30只于右侧股部肌袋植入利福平组织工程化骨做药物释放特性观察.54只以随机数字法分为 A, B, C3组,每组 18只.将植骨材料植入小鼠右侧股部肌袋中.A组植入利福平组织工程化骨, B组植入单纯组织工程化骨, C组植入牛松质骨,做成骨活性观察.结果①此种材料 21 d内骨粒周围软组织的利福平浓度 (1.8 mg/L)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抑菌浓度( 0.008~ 0.06 mg/L),而小鼠血药浓度很低.②此种材料的成骨活性与单纯组织工程化骨无明显差别( P >0.05),均较单纯牛松质骨载体的成骨活性好( P< 0.01).碱性磷酸酶 (μ mol/s@ kg)测定显示: 7 d A组 43± 12, B组 48± 10, C组 22± 5, F=7.56, P< 0.01; 14 d A组 65.3± 3.2, B组 63.0± 2.8, C组 18.2± 2.7, F=34.86, P< 0.01; 28 d A组 122± 20, B组 133± 12, C组 27± 7, F=53.86, P< 0.01.结论一定剂量的利福平组织工程化骨有较好的成骨活性和极好的抗感染能力,且能保持很低的血药浓度.
作者:毕龙;胡蕴玉;徐修礼;李丹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瘢痕疙瘩是皮肤受到创伤后局部胶原超常增生与沉积形成的团块,并不断扩大,多伴有明显的疼痛、瘙痒症状.目前对瘢痕疙瘩单纯手术切除极易复发,且由于手术刺激可使病变进一步扩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痛苦较大,长期使用还存在多种副作用;采用单纯在瘢痕皮肤表面擦抹药物疗效不明显.超声波可软化瘢痕组织,促进药物渗透,治疗见效快,无疼痛不适,无侵入性,无电刺激现象,无灼伤,操作简便,治愈率高.
作者:王俊;汪丽萍 刊期: 2003年第17期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组织成熟和重建 3个阶段.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机体内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加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水平升高,干扰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能使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受抑,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下降,且在创面浸润的时间延长.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都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主要修复细胞,两者膜表面均存在多种 AGEs结合蛋白.AGEs可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并可以诱导其凋亡,而且与作用时间及含量相关.AGEs也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能力.生长因子对细胞趋化、增殖,细胞间基质( ECM)的形成和血管生成有显著作用,而糖基化修饰后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促有丝分裂的活性明显降低.AGEs水平的升高可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总之,糖尿病难愈创面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参与的病理过程,尽管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致病环节.
作者:林炜栋;陆树良;青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寰椎横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其抗拉伸性能.方法成人寰枢椎固定标本 24例及新鲜寰椎韧带标本 9例.测量横韧带中点处的厚度、宽度以及左右两端的宽度.取 2例新鲜横韧带标本行组织学切片观察.对 7例新鲜横韧带标本,通过 MTS- 858材料试验机测量其抗拉伸性能.结果寰椎横韧带的长度为 (20.0± 2.4) mm;中点处的宽度为 (2.1± 0.5) mm;中点处的宽度为 (10.7± 1.6) 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 (6.6± 1.1) mm、 (6.7± 1.0) 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 (3.8± 1.1) mm、 (3.7± 1.1) mm.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可分为 3种类型: (1)横韧带将齿状突后面完全包裹,占 30% (10例 ); (2)横韧带包裹齿状突后面的大部,超过 1/2,占 54% (18例 ); (3)部分覆盖齿状突的后部,不超过其 1/2,占 14% (5例 ).寰椎横韧带的齿状突面的中部可见有纵行的纤维,组织切片显示为较疏松的结缔组织.横韧带的大载荷为 (606± 90) N,大变形量为 (4.3± 0.5) mm.结论 (1)本文结果与国外的相关报道比较,在长度上较白种人稍短,而与黄种人相近,这与人种的高矮有关.(2)寰椎横韧带与齿突接触面的中部可有条索状的疏松结缔组织存在.(3)寰椎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不恒定,这可能与齿突骨折的发生相关.
作者:昌耘冰;夏虹;钟世镇;赵卫东;尹东;张美超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评价 CT计量诊断( CTQD)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病理形态及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将 1994- 01/2000- 01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确定了病理形态的 395例 LDH患者( 452个椎间盘, A组)的术前 CT图像特征分为 5个指标 14种表现,进行多因素判别分析,并以多变量判别分析时各变量的赋值为基础制订 CTQD表;将 A组的 CTQD结果与术中所见比较,计算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将 2000- 02/2002- 02收治的 363例 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型治疗组( B组) 185例,进行 CTQD并按 CTQD结果实施分型治疗;未分型治疗组( C组) 178例,根据传统经验选择治疗方法.结果 CTQD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84.73% ,92.81% ,90.12%和 85.49%; B组非手术治疗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 C组(χ 2=5.009,P< 0.05), B组因非手术治疗无效改为手术治疗的比率明显低于 C组(χ 2=12.773,P< 0.001), B组的平均住院日数明显少于 C组( t=7.925,P< 0.001).结论 CTQD能比较准确地预测 LDH的病理形态,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彭耀庆;杨檑;张朝跃;江皓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 1)可促进神经再生,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评价 GM- 1对颈髓半切综合征( BSS)的治疗效果.方法取 SD大鼠 55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直视下半切大鼠颈髓 1/2 C5- 7阶段;治疗组在伤后 15, 90, 180 min, 2, 3 d分别腹腔内注射 GM- 1 10 mg/kg,损伤组注射生理盐水.伤后 1, 6, 24 h, 1, 6周时各取损伤组合治疗组大鼠各 2只伤区颈髓组织送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进行 Rivlin斜板试验以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自制斜板上停留的大角度为 82°,损伤组术后 1周平均为 55°, 6周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65°;而治疗组术后增加较快, 6周时接近正常.治疗组半切处出血减轻,周围白质大部相连,髓鞘修复,大量重组的少突胶质细胞增生,运动功能恢复 90%.结论 GM- 1对 BSS脊髓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其恢复.
作者:田纪伟;高岱峰;李家顺;贾连顺;赵书平;叶晓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手腕部电烧伤将难以保留的肌腱、血管、肌肉清除后选用胸腹部、髂腹股沟皮瓣覆盖.术后进行有效的功能训练,可以大限度地保护手腕部的功能.对 27例皮瓣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丽洁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借鉴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成熟的经验 ,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失稳颈段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作用.方法在 6具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上切除 C5~ 6椎间盘,将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该间隙内.对该颈椎节段进行前屈 /后伸、左 /右侧弯和左 /右旋转运动稳定性评价,经颈椎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出该节段的运动范围( ROM).随后施加 2 Nm, 0.6 Hz的疲劳载荷共 2 500次,评定其稳定性,并与标准的 C5~ 6椎间盘破坏后稳定性值相比较.结果正常 C5~ 6前屈、后伸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7.03°;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 7.80° , 疲劳载荷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 9.98°;椎间盘破坏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 25.53°,人工椎间盘植入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正常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0.75°;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分别为 8.43°和 9.43° , 椎间盘破坏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 20.70°.正常左、右旋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4.82°;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旋运动范围分别为 13.38°和 13.83° , 椎间盘破坏后左右旋运动范围 25.88°.结论颈椎间盘破坏后椎节稳定性显著性破坏.人工椎间盘植入后脊柱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方向上稳定性显著性改善,左右旋转接近正常值,并可提供 59%正常屈伸活动, 88%正常左右侧弯活动, 93%正常左右旋转活动.
作者:沈强;贾连顺;赵定麟;袁文;倪斌;陈德玉;赵卫东;原林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建立人脊索瘤细胞系,为脊索瘤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取经病理证实的新鲜脊索瘤手术标本(取自于 1例 42岁男患者行手术切除后的肿瘤),进行体外原代组织块培养.对存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周期检查、染色体分析、电镜观察、异种移植和体外侵袭实验等.结果建成细胞系 CM- 319,经近两年的体外培养,已连续传代百余次.其形态学表现、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和异种移植等均符合脊索瘤细胞特征.细胞倍增时间为 33h,细胞周期测定显示: G1期为 55.6% ,G2期为 21.9% ,S期为 22.5%, G2/G1为 1.90.染色体具有亚三倍体核型.异种移植成瘤率 100%,具有侵袭性.结论 CM- 319是一株人脊索瘤细胞系,可用于对脊索瘤的研究.
作者:张殿忠;马保安;范清宇;常恒;文艳华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 AF内固定撑开复位、间接减压的疗效.方法对 33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 MRI示后纵韧带仍完整.其中 24例伴脊髓损伤,按 Frankel分级, A级 2例、 B级 7例、 C级 9例、 D级 6例.9例无神经压迫症状.治疗均采用后路 AF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横突间、椎板间植骨.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 CT检查,分别计算其伤椎椎体高度及椎管狭窄率,确定椎体高度及椎管横截面积的恢复程度,采用配对 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例术后平均随访 13.4个月,伤椎前柱高度、后柱高度、椎管狭窄率治疗前分别为 47.9, 82.1,( 29.3± 13.5)%;治疗后分别为 86.6(t=3.034, P< 0.01), 92.3(t=3.401, P< 0.01),( 7.3± 7.9)% (t=3.626, P< 0.01).24例脊髓损伤患者中,神经功能恢复按 Frankel分级评定, 22例分别提高 1~ 3级, 2例 A级无变化.33例中有 2例 AF钉断裂,余患者内固定稳定,未见椎体塌陷.结论 AF系统治疗后纵韧带完整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通过撑开复位,间接减压,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形态,以维持和增强脊柱稳定性.
作者:郭奇峰;徐中和;温世锋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及与治疗时机的关系.方法通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测定,足背动脉搏动检查及 X线检查等能早期发现循环,神经病变.测定 SCV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b- bFGF)局部应用是近年开展的治疗方法;部分采用自体皮瓣转移或移植是加速难治性足溃疡愈合的有效治疗手段.结果 SCV:缺血性足组( 38.1± 30.8) m/s,神经性足组( 36.2± 38.1) m/s.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重视早期定期进行足神经及周围血管检查等简便易行的检查 ,发现神经及循环改变立即采取措施给以治疗 ,防止病变恶化发展.
作者:李华;郭永成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为了在可注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中正确使用氯化钙,研究不同含量氯化钙对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从兔髂骨中获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不同含量氯化钙溶液进行不同时间的接触,然后再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 24 h,观察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细胞代谢活性的改变.结果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 0.8 mol氯化钙接触 20 min以上即可引起细胞代谢活性降低及引起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0.8 mol氯化钙在 20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0.9 mol氯化钙在 15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1.0 mol含量氯化钙在 5 min时间之内即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有明显影响.结论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20 min之内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大于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15 min以上即有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曹强;毛天球;顾晓明;杨维东;雷德林;赵丽君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介绍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swan- like memory compression connector,S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5.6,通过拆分 SMC,分别将 5部分建模后,生成体积从而建立 S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 SMC三维模型,逼真反映 S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肱骨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 S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 SMC治疗肱骨骨折骨不连的力学行为以及 S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作者:陈永华;苏佳灿;张春才;王家林;许硕贵;禹宝庆;纪方;薛召军;吴建国;丁祖泉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 HA)关节腔注射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 RA)临床疗效.方法 1999- 10/2003- 03期间风湿科就诊的 31例老年 RA患者共 41个对全身治疗抵抗的关节(膝 36个,肩 5个)接受关节腔注射 HA治疗.每周 1次,持续 5周.记录治疗前后关节静息痛、活动痛、被动活动痛、肿胀、浮髌试验、局部皮温、步行距离痛和晨僵时间.结果完成治疗后,老年 RA患者关节活动痛、静息痛、关节肿胀、浮髌试验、局部皮温、步行距离痛及晨僵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t=2.54- 4.23, P< 0.01).被动活动痛评分有下降趋势 (t=2.12, P=0.125).结论全身治疗抵抗的老年 RA患者部分关节腔注射 HA有效.
作者:程秀峰;谭魁麟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KFB) Smad3,7mRNA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用放线菌酮( CHX)和放线菌素 D预处理 KFB,以分别阻断 KFB内源性蛋白质的合成及 mRNA合成.采用逆转录 PCR法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Smad3,7 mRNA表达水平.结果经 CHX预处理后, KFB的 Smad3 mRNA表达轻度上调,并完全抑制了 TGF-β 1对 KFB Smad3 mRNA的下调作用,而 CHX预处理对 KFB的 Smad7 mRNA表达及 TGF-β 1上调 Smad7 mRNA的作用并无明显影响.经放线菌素 D预处理后,随 TGF-β 1作用时间延长, KFB的 Smad3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 TGF-β 1对 KFB Smad3 mRNA表达的调控过程可能还需要细胞合成其他蛋白的参与;但对 Smad7 mRNA表达的调控则不需要细胞合成其他蛋白参与, KFB细胞中的 Smad7可能也是活化的 Smads的直接靶基因.
作者:杨力;柴玉波;李荟元;郭树忠;韩岩;汤苏阳;张琳西;舒茂国 刊期: 2003年第17期
拔罐疗法具有行气活血、散瘀的作用,可以用于以湿毒内蕴,发于体表为病机的带状疱疹,尤其适用于胸腰部的带状疱疹.以本法治疗 84例效果优于单纯口服西药阿昔洛韦组.
作者:刘悦;顿赛红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与颞骨创伤性面瘫康复相关的因素,进一步提出合理的康复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对 196例颞骨创伤性面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处理.结果影响面瘫康复的因素很多,根据康复结果将各种影响康复因素综合归纳成 3组.Ⅰ组:轻度、中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Ⅰ度、Ⅱ度,药物减压 70例,其中临床康复 61例( 87.1%).良好康复 9例( 12.9%).Ⅱ组: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行面神经减压术,药物减压,无耳聋 87例,临床康复 60例( 69.0%),良好康复 26例( 29.9%),有效康复 1例( 1.1%).Ⅲ组: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面瘫 4个月后行面神经减压术,晚期药物减压、耳聋 39例,有效康复 27例( 69.2%),不良康复 12例( 30.8%).Ⅰ组和Ⅱ组临床康复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7.252 5, P< 0.01).Ⅱ组和Ⅲ组有效康复及不良康复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121.477 9, P< 0.001).结论面瘫程度及失神经支配程度是康复诊断的基本指标,早期面神经减压术是提高康复水平的重要有效方法.
作者:于何;柳斌;魏宏权;任重 刊期: 2003年第17期
胶原是组织构建和组织重建的重要材料,在外科应用的生物聚合材料中,胶原是目前研究热门的材料之一.介绍近 10年胶原作为缝合材料、溃疡、烧伤、骨组织、心瓣膜、血管、食道和气管等修复材料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情况 ,以及胶原作为皮肤替代品在培养皮肤细胞支持物、胶原真皮和复合移植皮等组织工程皮肤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作者:吴志谷;黎君友;付小兵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为提高氟防龋的效果,制备新型防龋制剂-氟化钠明胶微球并观察其体外释药和在家兔体内的缓释效果 ,探讨其作为新型防龋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以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含量,采用动态透析法分别观察微球制剂在生理盐水、 pH6.8的人工唾液、 pH 4.0的人工唾液中的缓释规律,数据以 TableCurve2D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另取家兔 6只,分为 2组,分别在牙面给予同等含氟量的微球剂和溶液剂,定时取唾液测定氟含量, 1周后 2组交换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在生理盐水中 NaF- GMS的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ln(85.49- P)= - 0.028t+ 4.448, T1/2为 24.75 min,对照组溶液剂 T1/2为 5.05 min; NaF- GMS在 pH4.0的人工唾液中释药规律符合方程 ln(87.88- P)= - 0.033t+ 4.004, T1/2为 21.0 min;在 pH6.8的人工唾液中释药方程为 ln(88.06- P)=- 0.031t+ 3.986, T1/2为 22.64 min.家兔体内释氟实验表明微球组在 90 min内唾液氟含量都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提高( t=4.267,P< 0.05);而溶液组唾液氟含量高于基线的时间为( 27± 5) min.结论氟化钠明胶微球在生理盐水和人工唾液中都具有缓释能力,在 pH4.0条件下释氟速度加快,有利于酸攻击时提供更多的氟离子促进釉质再矿化;动物试验证明它可以显著延长氟在口内的滞留时间,有可能成为新型防龋制剂.
作者:吴补领;赵红萍;吴红;吴道澄 刊期: 200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