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胶原材料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吴志谷;黎君友;付小兵

关键词:胶原, 生物相容性材料, 生物医学工程
摘要:胶原是组织构建和组织重建的重要材料,在外科应用的生物聚合材料中,胶原是目前研究热门的材料之一.介绍近 10年胶原作为缝合材料、溃疡、烧伤、骨组织、心瓣膜、血管、食道和气管等修复材料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情况 ,以及胶原作为皮肤替代品在培养皮肤细胞支持物、胶原真皮和复合移植皮等组织工程皮肤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3年随访研究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 HA)关节腔注射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 RA)临床疗效.方法 1999- 10/2003- 03期间风湿科就诊的 31例老年 RA患者共 41个对全身治疗抵抗的关节(膝 36个,肩 5个)接受关节腔注射 HA治疗.每周 1次,持续 5周.记录治疗前后关节静息痛、活动痛、被动活动痛、肿胀、浮髌试验、局部皮温、步行距离痛和晨僵时间.结果完成治疗后,老年 RA患者关节活动痛、静息痛、关节肿胀、浮髌试验、局部皮温、步行距离痛及晨僵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t=2.54- 4.23, P< 0.01).被动活动痛评分有下降趋势 (t=2.12, P=0.125).结论全身治疗抵抗的老年 RA患者部分关节腔注射 HA有效.

    作者:程秀峰;谭魁麟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mRNA在两侧断端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 Trizol一步法提取坐骨神经总 RNA,取少量作紫外扫描分析和琼脂糖电泳分析,切断 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不同时间、半定量 RT- PCR方法,观察两侧断端 GDNF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前, GDNF mRNA在两侧坐骨神经微量表达,为( 6.5± 1.3)%,坐骨神经切断后远断端表达逐渐增加 ,伤后 1 d( 7.8± 1.9)%,伤后 7 d( 10.3± 2.1)%,伤后 14 d( 11.9± 2.3)%,伤后 28 d( 12.3± 2.4)%,近断端表达逐渐减少,伤后 1 d( 5.8± 1.3)%,伤后 7 d( 4.0± 1.0)%,伤后 14 d( 3.6± 1.1)%,伤后 28 d( 3.1± 1.0)%.伤后 1 d 与伤前比较( P >0.05,t=1.193,0.879) ,伤后 7,14,28 d与伤前比较( P< 0.01,t=3.762,3.565,5.059,4.083,5.164,4.905).结论 GDNF在损伤信号的刺激下表达急剧增加,起到修复神经元的作用,为外源性 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宋海涛;贾连顺;陈坚;陈哲宇;路长林;田万成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在改善截瘫患者独立生活能力中的作用

    目的脊髓损伤使患者丧失站立和行走功能,为此装配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 WO),以提高患者站立和步行的能力.方法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 6例,男 4例,女 2例,年龄 21~ 36岁,平均 27.6岁.按 ASIA的损伤分级标准均为完全性损伤, A级.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根据患者肢体情况配制特定的行走器:双下肢取石膏阴型后,制作带关节的髋膝踝足矫形器,再装配互动式铰链装置,再进行康复治疗和步态训练.结果康复治疗后,患者 Barthel指数由治疗前的( 26± 8)提高到治疗后的( 47± 7)( t=4.62,P< 0.01) ;运动平面积分由治疗前的( 32± 10)提高到治疗后的( 37± 6)( t=0.34,P >0.1) ;感觉平面积分由治疗前的( 54± 12)提高到治疗后的( 61± 12)( t=1.05,P >0.1).WO使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提高,达到治疗性步行及家庭性步行作用.结论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作者:武继祥;周贤丽;刘宏亮;尹清;丛林;冯莉;黄祥玉;吴宗耀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皮肤与内脏相关的神经基础研究

    目的在皮内注药治疗遗尿症及内脏痛有效的基础上,研究皮肤与内脏相关的初级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分布规律.方法通过家兔静脉注射伊文氏蓝( Evans Blue),胃内注入甲醛致胃伤害性刺激,观察皮肤渗漏斑,找出皮肤牵涉区;在牵涉区皮肤和胃黏膜分别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和荧光素核黄( NY)用神经逆行追踪法分别观察初级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分布规律.结果家兔胃痛的皮肤牵涉区在肩及肩胛区,在牵涉区皮肤和胃黏膜分别注射 HRP和 NY在 C8~ T8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相互重叠.结论胃痛的皮肤牵涉区与胃黏膜初级神经元分布的特点是在脊神经节呈节段性分布且相互重叠,在交感神经节呈弥散性分布,无节段性分布,也相互重叠,这可能是皮内注药治疗内脏痛的神经基础.

    作者:章云海;周震球;曾因明;李小明;耿祝生;赵琳;张立丰;张励才;曹俊平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功能和超微病理变化

    目的应用神经营养因子 (NGF)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再吻合后运动功能和病理变化 ,验证外周神经损伤后的 NGF对神经元存活及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缘 10 mm处完全切断,将两断端用 10- 0无损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对称缝合 4针,实验分为 NGF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损伤后,每日给肌注 NGF( 5 mg/L共 20 μ l)和生理盐水( 20 μ l).结果诱发电位判断运动电位( MEP)损伤后 30 d观察,治疗组 (5.8± 1.7)ms,对照组 (17.5± 2.4)ms,治疗组比生理盐水对照组潜伏期缩短 (P< 0.05, t=43.5).感觉电位( SEP)损伤后 30 d观察,治疗组 (9.4± 2.8)ms,对照组 (19.1± 2.7)ms,治疗组比对照组潜伏期缩短 (P< 0.05,t=5.1).光镜观察髓鞘肿胀变性,炎细胞浸润再生纤维增多.电镜:损伤组脱髓鞘变化轴浆基质变性,线粒体肿胀较重,治疗组比对照组病理变化程度减轻,但仍有脱髓鞘和结构排列紊乱等变化.结论 NGF可促进神经膜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再生提供有效的微环境.

    作者:杨恒文;曾琳;刘媛;龙在云;李应玉;伍亚民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新型防龋制剂氟化钠明胶微球的释氟特性研究

    目的为提高氟防龋的效果,制备新型防龋制剂-氟化钠明胶微球并观察其体外释药和在家兔体内的缓释效果 ,探讨其作为新型防龋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以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含量,采用动态透析法分别观察微球制剂在生理盐水、 pH6.8的人工唾液、 pH 4.0的人工唾液中的缓释规律,数据以 TableCurve2D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另取家兔 6只,分为 2组,分别在牙面给予同等含氟量的微球剂和溶液剂,定时取唾液测定氟含量, 1周后 2组交换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在生理盐水中 NaF- GMS的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ln(85.49- P)= - 0.028t+ 4.448, T1/2为 24.75 min,对照组溶液剂 T1/2为 5.05 min; NaF- GMS在 pH4.0的人工唾液中释药规律符合方程 ln(87.88- P)= - 0.033t+ 4.004, T1/2为 21.0 min;在 pH6.8的人工唾液中释药方程为 ln(88.06- P)=- 0.031t+ 3.986, T1/2为 22.64 min.家兔体内释氟实验表明微球组在 90 min内唾液氟含量都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提高( t=4.267,P< 0.05);而溶液组唾液氟含量高于基线的时间为( 27± 5) min.结论氟化钠明胶微球在生理盐水和人工唾液中都具有缓释能力,在 pH4.0条件下释氟速度加快,有利于酸攻击时提供更多的氟离子促进釉质再矿化;动物试验证明它可以显著延长氟在口内的滞留时间,有可能成为新型防龋制剂.

    作者:吴补领;赵红萍;吴红;吴道澄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者染色体核型的初步分析

    目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病因尚不清楚 ,通过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研究的方法了解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者染色体核型的情况,探讨其与神经纤维瘤病( neurofibromatosis ,N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患者来自西京医院骨科 1982 - 1999年手术治疗的 28例 CPT患者中有随访记录的患者 1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及临床检查确诊.男 7例,女 3例;左侧 5例,右侧 4例,双侧 1例;年龄 4- 17岁,平均 11.5岁.7例患者躯干上有奶油咖啡斑.取患者的外周抗凝血 1- 2 ml,无菌条件下加入含有植物凝血素 (phytahematoagglutinin PHA)及体积分数为 100ml/L小牛血清的 1640培养液中, 37°C恒温箱内培养 70 - 72 h,于终止培养前 4 h加入秋水仙素( 10 μ g/ml)继续培养直至收获,制片,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0例 CPT患者的淋巴细胞培养均获得可分析标本.所有患者染色体核型均正常,未见染色体核型缺失及多倍体 ,均为 46XY或 46XX型.结论 NF不是 CPT的病因,他们在基因定位方面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作者:崔赓;雷伟;李洁;胡蕴玉;杜俊杰;马平;黄耀添;赵黎;吕荣;杨柳;汪培铭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脊髓肿瘤患者术后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脊髓肿瘤引起的脊髓压迫症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通过 1例多发性神经鞘瘤术后患者进行病例讨论,探讨脊髓肿瘤术后患者的功能评定和系统康复治疗方案.采用 Team会议的形式,对具体的多发性神经鞘瘤术后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功能障碍评定、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进行讨论,制定出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所改善,但远期疗效需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观察.脊髓肿瘤术后的康复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损伤水平和功能评定制定详尽的康复方案,根据再评定结果,调整康复治疗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俞晓杰;吴毅;胡永善;白玉龙;吴军发;沈莉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用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 2和高分子透明质酸在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 MSC)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自兔双侧股骨粗隆处抽取 4~ 6 ml骨髓后在体外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培养液中含 BMP- 2( 100 ng/ml),培养瓶底预涂高分子透明质酸;对照组常规培养及传代.传代细胞玻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 AL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培养细胞与聚乳酸 /聚乙醇酸 (PLGA)复合后植入自体兔股部肌内,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形成的结节.结果实验组传代细胞,尤其是第 3代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 100蛋白阳性,兔股部植入 PLGA-细胞后 3周形成软骨结节;而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个别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染色阳性,植入 PLGA-细胞后主要形成纤维组织.结论应用 BMP- 2和高分子透明质酸有效诱导 MSC向软骨细胞分化, MSC源性软骨细胞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崔玉明;胡蕴玉;吕昌伟;吕荣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寰椎横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性

    目的研究寰椎横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其抗拉伸性能.方法成人寰枢椎固定标本 24例及新鲜寰椎韧带标本 9例.测量横韧带中点处的厚度、宽度以及左右两端的宽度.取 2例新鲜横韧带标本行组织学切片观察.对 7例新鲜横韧带标本,通过 MTS- 858材料试验机测量其抗拉伸性能.结果寰椎横韧带的长度为 (20.0± 2.4) mm;中点处的宽度为 (2.1± 0.5) mm;中点处的宽度为 (10.7± 1.6) 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 (6.6± 1.1) mm、 (6.7± 1.0) 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 (3.8± 1.1) mm、 (3.7± 1.1) mm.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可分为 3种类型: (1)横韧带将齿状突后面完全包裹,占 30% (10例 ); (2)横韧带包裹齿状突后面的大部,超过 1/2,占 54% (18例 ); (3)部分覆盖齿状突的后部,不超过其 1/2,占 14% (5例 ).寰椎横韧带的齿状突面的中部可见有纵行的纤维,组织切片显示为较疏松的结缔组织.横韧带的大载荷为 (606± 90) N,大变形量为 (4.3± 0.5) mm.结论 (1)本文结果与国外的相关报道比较,在长度上较白种人稍短,而与黄种人相近,这与人种的高矮有关.(2)寰椎横韧带与齿突接触面的中部可有条索状的疏松结缔组织存在.(3)寰椎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不恒定,这可能与齿突骨折的发生相关.

    作者:昌耘冰;夏虹;钟世镇;赵卫东;尹东;张美超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海马CA3区P物质及其受体对发病机制的影响

    目的观察多发性脑梗塞大鼠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 SP和 SPR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精制蝮蛇抗栓酶( Svate- 3)联合应用对 MCI( multi- cerebral Infarction,MCI)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 MCI发病时的细胞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选用 Wistar大鼠 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应用微栓子栓塞阻断法建立 MCI缺血性动物模型,借用组织化学的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大鼠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 SP和 SPR改变,并且对比观察 NGF,Svate- 3对 MCI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作用.结果 SP及 SPR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值组间比较,实验对照组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 202± 10) ,( 127± 7)和( 168± 8) ,( 95± 9), P< 0.01.结论 SP及 SPR可能参与 MCI病理生理过程, NGF和 Svate- 3在缺血状态下可以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并能提高其存活能力.

    作者:周郦楠;宋光熠;郑剑玲;李开明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脊髓损伤后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全面了解组织损伤后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研究脊髓损伤后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 SD大鼠 9只 ,体质量 300~ 400 g , 雌雄不拘 , 随机数字法分为无损伤组及损伤 2、 48 h组,每组 3只.以打击法制成大鼠脊髓闭合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利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正常及伤后 2,48 h脊髓组织基因表达谱,寻找伤后发生显著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结果有 45条基因在脊髓损伤后 2 h发生了显著差异性表达,其中 22条表达升高, 23条表达下降; 183条基因在伤后 48 h发生显著变化 ,包括 61条表达升高, 122条表达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多条基因发生了表达变化,提示继发性脊髓损伤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

    作者:刘成龙;靳安民;童斌辉;闵少雄;田京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结肠癌患者血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意义

    目的研究手术前期及术后恢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 ,探讨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 ,特别是恢复阶段的变化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意义.方法采用 ELISA法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0( IL- 10)、白细胞介素 18( IL- 18)进行测定,采用 APAAP法测定 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结果 ( 1)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 IL- 10明显增高, IL- 18明显下降,尤其以伴有转移者为著.( 2)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 CD3+、 CD4+细胞明显下降, CD4+ /CD8+比值下降;( 3)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免疫球蛋白 IgG、 IgA、 IgM明显降低;( 4)术后 3个月患者进入术后恢复期后复查,在非转移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非转移组高于转移组.结论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着严重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且二者相互影响.IL- 18, IL- 10,免疫球蛋白, T细胞亚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机体免疫状态.非转移性肿瘤,术后恢复期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证明上述几项检查在结肠癌患者病情的判定及疗效评价、恢复情况判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春生;丛进春;张宏;乔雷;杜森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伸肌活动对腰痛康复的影响

    肉眼观察躯体矢状面的弯曲和伸展活动是临床评价腰痛的一个指标.但是,简单的肉眼观察不能对相关的肌肉运动和髋部与脊椎相互作用进行精确的评价.在腰痛的患者矢状面弯曲和伸展时表现出髋部与脊椎相互作用(也称腰-骨盆节律).腰椎旁肌肉的肌电图显示,腰痛患者和无腰痛患者肌肉运动有差异.但很少同时评价髋部伸肌的肌电图活动,例如臀大肌和股二头肌活动.因为腰椎骨结构、韧带和胸腰筋膜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此系统允许腰部和盆腔在躯干矢状弯曲和伸展时负重转动.评价躯干矢状弯曲和伸展时,腰椎旁肌肉,臀大肌和股二头肌的相互关系.另外,对照慢性腰痛患者和无腰痛者的不同,评价对慢性腰痛患者功能性恢复的影响.

    作者:罗荣庆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对骨质疏松症可控危险因素的探讨

    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二类,其一是不可控危险因素,如增龄、性别、人种 (白人、黄色、黑人 )、遗传因素 (家族史、基因 )、初潮推迟、早期闭经、双侧卵巢摘除等;其二是可控危险因素,如钙不足、维生素 D不足、吸烟、过度饮酒、过度摄取咖啡、运动不足、长期卧床、日照不足、药物 (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腺激素释放激动剂、抗痉挛剂、抗凝剂 )等.具体介绍可控因素.

    作者:白路;杜军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抗感染组织工程化骨的生物特性

    目的探索抗感染组织工程化骨一期修复感染性骨折、骨缺损的新途径.方法昆明小鼠 84只,雄性,体重 24~ 27 g.其中 30只于右侧股部肌袋植入利福平组织工程化骨做药物释放特性观察.54只以随机数字法分为 A, B, C3组,每组 18只.将植骨材料植入小鼠右侧股部肌袋中.A组植入利福平组织工程化骨, B组植入单纯组织工程化骨, C组植入牛松质骨,做成骨活性观察.结果①此种材料 21 d内骨粒周围软组织的利福平浓度 (1.8 mg/L)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抑菌浓度( 0.008~ 0.06 mg/L),而小鼠血药浓度很低.②此种材料的成骨活性与单纯组织工程化骨无明显差别( P >0.05),均较单纯牛松质骨载体的成骨活性好( P< 0.01).碱性磷酸酶 (μ mol/s@ kg)测定显示: 7 d A组 43± 12, B组 48± 10, C组 22± 5, F=7.56, P< 0.01; 14 d A组 65.3± 3.2, B组 63.0± 2.8, C组 18.2± 2.7, F=34.86, P< 0.01; 28 d A组 122± 20, B组 133± 12, C组 27± 7, F=53.86, P< 0.01.结论一定剂量的利福平组织工程化骨有较好的成骨活性和极好的抗感染能力,且能保持很低的血药浓度.

    作者:毕龙;胡蕴玉;徐修礼;李丹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糖尿病足的分型与治疗时机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及与治疗时机的关系.方法通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测定,足背动脉搏动检查及 X线检查等能早期发现循环,神经病变.测定 SCV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b- bFGF)局部应用是近年开展的治疗方法;部分采用自体皮瓣转移或移植是加速难治性足溃疡愈合的有效治疗手段.结果 SCV:缺血性足组( 38.1± 30.8) m/s,神经性足组( 36.2± 38.1) m/s.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重视早期定期进行足神经及周围血管检查等简便易行的检查 ,发现神经及循环改变立即采取措施给以治疗 ,防止病变恶化发展.

    作者:李华;郭永成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颞骨创伤性面神经瘫痪康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与颞骨创伤性面瘫康复相关的因素,进一步提出合理的康复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对 196例颞骨创伤性面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处理.结果影响面瘫康复的因素很多,根据康复结果将各种影响康复因素综合归纳成 3组.Ⅰ组:轻度、中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Ⅰ度、Ⅱ度,药物减压 70例,其中临床康复 61例( 87.1%).良好康复 9例( 12.9%).Ⅱ组: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行面神经减压术,药物减压,无耳聋 87例,临床康复 60例( 69.0%),良好康复 26例( 29.9%),有效康复 1例( 1.1%).Ⅲ组: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面瘫 4个月后行面神经减压术,晚期药物减压、耳聋 39例,有效康复 27例( 69.2%),不良康复 12例( 30.8%).Ⅰ组和Ⅱ组临床康复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7.252 5, P< 0.01).Ⅱ组和Ⅲ组有效康复及不良康复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121.477 9, P< 0.001).结论面瘫程度及失神经支配程度是康复诊断的基本指标,早期面神经减压术是提高康复水平的重要有效方法.

    作者:于何;柳斌;魏宏权;任重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增强脊柱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 AF内固定撑开复位、间接减压的疗效.方法对 33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 MRI示后纵韧带仍完整.其中 24例伴脊髓损伤,按 Frankel分级, A级 2例、 B级 7例、 C级 9例、 D级 6例.9例无神经压迫症状.治疗均采用后路 AF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横突间、椎板间植骨.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 CT检查,分别计算其伤椎椎体高度及椎管狭窄率,确定椎体高度及椎管横截面积的恢复程度,采用配对 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例术后平均随访 13.4个月,伤椎前柱高度、后柱高度、椎管狭窄率治疗前分别为 47.9, 82.1,( 29.3± 13.5)%;治疗后分别为 86.6(t=3.034, P< 0.01), 92.3(t=3.401, P< 0.01),( 7.3± 7.9)% (t=3.626, P< 0.01).24例脊髓损伤患者中,神经功能恢复按 Frankel分级评定, 22例分别提高 1~ 3级, 2例 A级无变化.33例中有 2例 AF钉断裂,余患者内固定稳定,未见椎体塌陷.结论 AF系统治疗后纵韧带完整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通过撑开复位,间接减压,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形态,以维持和增强脊柱稳定性.

    作者:郭奇峰;徐中和;温世锋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脊髓半切综合征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目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 1)可促进神经再生,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评价 GM- 1对颈髓半切综合征( BSS)的治疗效果.方法取 SD大鼠 55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直视下半切大鼠颈髓 1/2 C5- 7阶段;治疗组在伤后 15, 90, 180 min, 2, 3 d分别腹腔内注射 GM- 1 10 mg/kg,损伤组注射生理盐水.伤后 1, 6, 24 h, 1, 6周时各取损伤组合治疗组大鼠各 2只伤区颈髓组织送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进行 Rivlin斜板试验以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自制斜板上停留的大角度为 82°,损伤组术后 1周平均为 55°, 6周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65°;而治疗组术后增加较快, 6周时接近正常.治疗组半切处出血减轻,周围白质大部相连,髓鞘修复,大量重组的少突胶质细胞增生,运动功能恢复 90%.结论 GM- 1对 BSS脊髓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其恢复.

    作者:田纪伟;高岱峰;李家顺;贾连顺;赵书平;叶晓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