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髓肿瘤患者术后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俞晓杰;吴毅;胡永善;白玉龙;吴军发;沈莉

关键词:脊髓肿瘤, 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
摘要:脊髓肿瘤引起的脊髓压迫症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通过 1例多发性神经鞘瘤术后患者进行病例讨论,探讨脊髓肿瘤术后患者的功能评定和系统康复治疗方案.采用 Team会议的形式,对具体的多发性神经鞘瘤术后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功能障碍评定、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进行讨论,制定出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所改善,但远期疗效需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观察.脊髓肿瘤术后的康复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损伤水平和功能评定制定详尽的康复方案,根据再评定结果,调整康复治疗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动物实验

    目的探讨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成年纯种新西兰兔 24只, 48侧膝关节,在股骨滑车面钻孔为直径 5 mm、深 3 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左侧为 A组,在缺损区内完全填充Ⅱ型胶原海绵,右侧为 B组,缺损区空白对照.术后 12周内,每双数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结果Ⅱ型胶原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修复结果接近正常软骨.结论自行研制的高纯度Ⅱ型胶原海绵组织相容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对关节软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作者:叶惠贞;李斯明;叶春婷;杨小红;黄雪芳;梁佩红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脊髓半切综合征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目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 1)可促进神经再生,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评价 GM- 1对颈髓半切综合征( BSS)的治疗效果.方法取 SD大鼠 55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直视下半切大鼠颈髓 1/2 C5- 7阶段;治疗组在伤后 15, 90, 180 min, 2, 3 d分别腹腔内注射 GM- 1 10 mg/kg,损伤组注射生理盐水.伤后 1, 6, 24 h, 1, 6周时各取损伤组合治疗组大鼠各 2只伤区颈髓组织送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进行 Rivlin斜板试验以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自制斜板上停留的大角度为 82°,损伤组术后 1周平均为 55°, 6周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65°;而治疗组术后增加较快, 6周时接近正常.治疗组半切处出血减轻,周围白质大部相连,髓鞘修复,大量重组的少突胶质细胞增生,运动功能恢复 90%.结论 GM- 1对 BSS脊髓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其恢复.

    作者:田纪伟;高岱峰;李家顺;贾连顺;赵书平;叶晓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曲马朵在烧伤创面换药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烧伤疼痛伴随烧伤患者整个病程,疼痛引起焦虑,焦虑会加重疼痛,疼痛和焦虑可引起和加重应激反应,明显影响内态稳定,对每个器官系统都产生不良影响.烧伤疼痛又以换药疼痛为剧烈,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使用曲马朵治疗烧伤创面换药疼痛,观察对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钟招明;曾元临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伸肌活动对腰痛康复的影响

    肉眼观察躯体矢状面的弯曲和伸展活动是临床评价腰痛的一个指标.但是,简单的肉眼观察不能对相关的肌肉运动和髋部与脊椎相互作用进行精确的评价.在腰痛的患者矢状面弯曲和伸展时表现出髋部与脊椎相互作用(也称腰-骨盆节律).腰椎旁肌肉的肌电图显示,腰痛患者和无腰痛患者肌肉运动有差异.但很少同时评价髋部伸肌的肌电图活动,例如臀大肌和股二头肌活动.因为腰椎骨结构、韧带和胸腰筋膜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此系统允许腰部和盆腔在躯干矢状弯曲和伸展时负重转动.评价躯干矢状弯曲和伸展时,腰椎旁肌肉,臀大肌和股二头肌的相互关系.另外,对照慢性腰痛患者和无腰痛者的不同,评价对慢性腰痛患者功能性恢复的影响.

    作者:罗荣庆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结肠癌患者血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意义

    目的研究手术前期及术后恢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 ,探讨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 ,特别是恢复阶段的变化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意义.方法采用 ELISA法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0( IL- 10)、白细胞介素 18( IL- 18)进行测定,采用 APAAP法测定 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结果 ( 1)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 IL- 10明显增高, IL- 18明显下降,尤其以伴有转移者为著.( 2)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 CD3+、 CD4+细胞明显下降, CD4+ /CD8+比值下降;( 3)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免疫球蛋白 IgG、 IgA、 IgM明显降低;( 4)术后 3个月患者进入术后恢复期后复查,在非转移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非转移组高于转移组.结论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着严重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且二者相互影响.IL- 18, IL- 10,免疫球蛋白, T细胞亚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机体免疫状态.非转移性肿瘤,术后恢复期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证明上述几项检查在结肠癌患者病情的判定及疗效评价、恢复情况判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春生;丛进春;张宏;乔雷;杜森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目的介绍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swan- like memory compression connector,S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5.6,通过拆分 SMC,分别将 5部分建模后,生成体积从而建立 S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 SMC三维模型,逼真反映 S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肱骨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 S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 SMC治疗肱骨骨折骨不连的力学行为以及 S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作者:陈永华;苏佳灿;张春才;王家林;许硕贵;禹宝庆;纪方;薛召军;吴建国;丁祖泉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骨关节炎性肌力减弱训练效果可能有选择性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减轻膝关节骨关节炎肌肉抑制的效果 ,探讨存在肌群抑制的情况下选择性同等肌力训练可否产生不同的效果.方法 1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 26膝)进行 3~ 6周每周 3次的肌力训练,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程度同等.前后测定 60° /s、 120° /s和 180° /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单次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结果屈膝肌参数包括 60° /s的单次佳做功、 120° /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及 180° /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均较伸膝肌有显著增加.结论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效果不同,屈膝肌力改善程度好于伸膝肌.

    作者:李放;范振华;屠丹云;白玉龙;胡永善;吴毅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冷冻及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 20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 3组,分别给予射频热凝、冷冻和常规神经阻滞治疗.结果 (1)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估疼痛程度:治疗 1周后射频热凝、冷冻组 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 5.1± 1.2, 4.0± 1.1,改善程度均优于神经阻滞组 (t1=3.79, P< 0.001; t2=3.42, P< 0.001);二组间 VAS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2)副反应:射频热凝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冷冻组和神经阻滞组.结论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郑虎山;张敏;朱宏骞;肖礼祖;沙彤;蒋劲;张德仁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海马CA3区P物质及其受体对发病机制的影响

    目的观察多发性脑梗塞大鼠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 SP和 SPR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精制蝮蛇抗栓酶( Svate- 3)联合应用对 MCI( multi- cerebral Infarction,MCI)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 MCI发病时的细胞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选用 Wistar大鼠 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应用微栓子栓塞阻断法建立 MCI缺血性动物模型,借用组织化学的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大鼠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 SP和 SPR改变,并且对比观察 NGF,Svate- 3对 MCI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作用.结果 SP及 SPR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值组间比较,实验对照组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 202± 10) ,( 127± 7)和( 168± 8) ,( 95± 9), P< 0.01.结论 SP及 SPR可能参与 MCI病理生理过程, NGF和 Svate- 3在缺血状态下可以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并能提高其存活能力.

    作者:周郦楠;宋光熠;郑剑玲;李开明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外科干预改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下肢功能和缓解腰腿痛

    目的根据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现状,观察外科干预术式改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下肢功能,缓解腰腿痛的效果.方法对长征医院 31例(男 22例,女 9例)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常规术式效果:优 (A)7例,良 (B)4例,好转 (C)3例,差 (D)6例;改良术式效果:优 (A)3例,良 (B)2例,好转 (C)4例,差 (D)5例.结论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改良术式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功能,缓解腰腿痛.

    作者:史建刚;贾连顺;李家顺;袁文;李增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不同含量氯化钙对成骨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为了在可注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中正确使用氯化钙,研究不同含量氯化钙对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从兔髂骨中获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不同含量氯化钙溶液进行不同时间的接触,然后再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 24 h,观察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细胞代谢活性的改变.结果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 0.8 mol氯化钙接触 20 min以上即可引起细胞代谢活性降低及引起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0.8 mol氯化钙在 20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0.9 mol氯化钙在 15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1.0 mol含量氯化钙在 5 min时间之内即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有明显影响.结论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20 min之内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大于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15 min以上即有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曹强;毛天球;顾晓明;杨维东;雷德林;赵丽君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作用

    目的观察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 China Great- Wall Spinal System) 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以探讨其对骨折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采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18例,并用 X线检查评估 Cobb角、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术后及随访期间拍 X片测定 Cobb角(由术前平均 7.8°到术后平均 1.3°)、椎体成角(由术前平均- 17.2°到术后平均- 3.2°)、上下终板成角(由术前平均- 15.6°到术后平均 3.9°)、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后一次随访按 Frankel分级评估, 4例 A级 Frankel分级无改变,其余均改善 1~ 2级.3例 C级和 4例 D级恢复到 E级, 2例 B级和 3例 C级恢复到 D级, 1例 B级恢复到 C级, 1例 A级恢复到 B级, 4例 A级 Frankel分级无改变,但感觉平面有所下降.结论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 CGWS)能有效减轻胸腰骨折后的脊椎移位 ,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作者:邵增务;杜靖远;杨述华;郑启新;王洪;刘勇;廖翔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脊髓肿瘤患者术后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脊髓肿瘤引起的脊髓压迫症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通过 1例多发性神经鞘瘤术后患者进行病例讨论,探讨脊髓肿瘤术后患者的功能评定和系统康复治疗方案.采用 Team会议的形式,对具体的多发性神经鞘瘤术后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功能障碍评定、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进行讨论,制定出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所改善,但远期疗效需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观察.脊髓肿瘤术后的康复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损伤水平和功能评定制定详尽的康复方案,根据再评定结果,调整康复治疗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俞晓杰;吴毅;胡永善;白玉龙;吴军发;沈莉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3年随访研究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 HA)关节腔注射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 RA)临床疗效.方法 1999- 10/2003- 03期间风湿科就诊的 31例老年 RA患者共 41个对全身治疗抵抗的关节(膝 36个,肩 5个)接受关节腔注射 HA治疗.每周 1次,持续 5周.记录治疗前后关节静息痛、活动痛、被动活动痛、肿胀、浮髌试验、局部皮温、步行距离痛和晨僵时间.结果完成治疗后,老年 RA患者关节活动痛、静息痛、关节肿胀、浮髌试验、局部皮温、步行距离痛及晨僵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t=2.54- 4.23, P< 0.01).被动活动痛评分有下降趋势 (t=2.12, P=0.125).结论全身治疗抵抗的老年 RA患者部分关节腔注射 HA有效.

    作者:程秀峰;谭魁麟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3和Smad7 mRNA表达的调控机制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KFB) Smad3,7mRNA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用放线菌酮( CHX)和放线菌素 D预处理 KFB,以分别阻断 KFB内源性蛋白质的合成及 mRNA合成.采用逆转录 PCR法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Smad3,7 mRNA表达水平.结果经 CHX预处理后, KFB的 Smad3 mRNA表达轻度上调,并完全抑制了 TGF-β 1对 KFB Smad3 mRNA的下调作用,而 CHX预处理对 KFB的 Smad7 mRNA表达及 TGF-β 1上调 Smad7 mRNA的作用并无明显影响.经放线菌素 D预处理后,随 TGF-β 1作用时间延长, KFB的 Smad3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 TGF-β 1对 KFB Smad3 mRNA表达的调控过程可能还需要细胞合成其他蛋白的参与;但对 Smad7 mRNA表达的调控则不需要细胞合成其他蛋白参与, KFB细胞中的 Smad7可能也是活化的 Smads的直接靶基因.

    作者:杨力;柴玉波;李荟元;郭树忠;韩岩;汤苏阳;张琳西;舒茂国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海普林软膏治疗烧伤瘢痕疗效观察

    对于瘢痕的防治,目前仍无特效药物及方法,临床上常用综合疗法,如弹性绷带压迫、蜡疗、热水浴、按摩、放疗及药物治疗等,同时行功能锻炼,外用及瘢痕内注射糖皮质类固醇,缺点是有激素样副作用.现用弹力绷带压迫治疗、功能锻炼及理疗综合治疗的同时,外用海普林软膏进行疗效对照观察.

    作者:成斌;习耀峰;蒋梅兰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颞骨创伤性面神经瘫痪康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与颞骨创伤性面瘫康复相关的因素,进一步提出合理的康复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对 196例颞骨创伤性面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处理.结果影响面瘫康复的因素很多,根据康复结果将各种影响康复因素综合归纳成 3组.Ⅰ组:轻度、中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Ⅰ度、Ⅱ度,药物减压 70例,其中临床康复 61例( 87.1%).良好康复 9例( 12.9%).Ⅱ组: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行面神经减压术,药物减压,无耳聋 87例,临床康复 60例( 69.0%),良好康复 26例( 29.9%),有效康复 1例( 1.1%).Ⅲ组: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面瘫 4个月后行面神经减压术,晚期药物减压、耳聋 39例,有效康复 27例( 69.2%),不良康复 12例( 30.8%).Ⅰ组和Ⅱ组临床康复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7.252 5, P< 0.01).Ⅱ组和Ⅲ组有效康复及不良康复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121.477 9, P< 0.001).结论面瘫程度及失神经支配程度是康复诊断的基本指标,早期面神经减压术是提高康复水平的重要有效方法.

    作者:于何;柳斌;魏宏权;任重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功能和超微病理变化

    目的应用神经营养因子 (NGF)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再吻合后运动功能和病理变化 ,验证外周神经损伤后的 NGF对神经元存活及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缘 10 mm处完全切断,将两断端用 10- 0无损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对称缝合 4针,实验分为 NGF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损伤后,每日给肌注 NGF( 5 mg/L共 20 μ l)和生理盐水( 20 μ l).结果诱发电位判断运动电位( MEP)损伤后 30 d观察,治疗组 (5.8± 1.7)ms,对照组 (17.5± 2.4)ms,治疗组比生理盐水对照组潜伏期缩短 (P< 0.05, t=43.5).感觉电位( SEP)损伤后 30 d观察,治疗组 (9.4± 2.8)ms,对照组 (19.1± 2.7)ms,治疗组比对照组潜伏期缩短 (P< 0.05,t=5.1).光镜观察髓鞘肿胀变性,炎细胞浸润再生纤维增多.电镜:损伤组脱髓鞘变化轴浆基质变性,线粒体肿胀较重,治疗组比对照组病理变化程度减轻,但仍有脱髓鞘和结构排列紊乱等变化.结论 NGF可促进神经膜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再生提供有效的微环境.

    作者:杨恒文;曾琳;刘媛;龙在云;李应玉;伍亚民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唇腭裂发生因素分析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国内报道唇腭裂发病率为 1.82‰,是由于胚胎发育至 6~ 12周时,致畸因素影响面突、腭突的外胚间质细胞,使面突、腭突的生长停止或减慢,导致面突、腭突联合和融合障碍而形成的面部腭部裂隙.研究唇腭裂发生的原因,对预防其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丛笑;张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对骨质疏松症可控危险因素的探讨

    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二类,其一是不可控危险因素,如增龄、性别、人种 (白人、黄色、黑人 )、遗传因素 (家族史、基因 )、初潮推迟、早期闭经、双侧卵巢摘除等;其二是可控危险因素,如钙不足、维生素 D不足、吸烟、过度饮酒、过度摄取咖啡、运动不足、长期卧床、日照不足、药物 (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腺激素释放激动剂、抗痉挛剂、抗凝剂 )等.具体介绍可控因素.

    作者:白路;杜军 刊期: 2003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