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唇腭裂发生因素分析

宋丛笑;张严

关键词:唇裂, 腭裂, 遗传学, 危害物质
摘要: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国内报道唇腭裂发病率为 1.82‰,是由于胚胎发育至 6~ 12周时,致畸因素影响面突、腭突的外胚间质细胞,使面突、腭突的生长停止或减慢,导致面突、腭突联合和融合障碍而形成的面部腭部裂隙.研究唇腭裂发生的原因,对预防其发生有重要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曲马朵在烧伤创面换药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烧伤疼痛伴随烧伤患者整个病程,疼痛引起焦虑,焦虑会加重疼痛,疼痛和焦虑可引起和加重应激反应,明显影响内态稳定,对每个器官系统都产生不良影响.烧伤疼痛又以换药疼痛为剧烈,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使用曲马朵治疗烧伤创面换药疼痛,观察对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钟招明;曾元临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CT计量诊断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评价 CT计量诊断( CTQD)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病理形态及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将 1994- 01/2000- 01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确定了病理形态的 395例 LDH患者( 452个椎间盘, A组)的术前 CT图像特征分为 5个指标 14种表现,进行多因素判别分析,并以多变量判别分析时各变量的赋值为基础制订 CTQD表;将 A组的 CTQD结果与术中所见比较,计算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将 2000- 02/2002- 02收治的 363例 LD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型治疗组( B组) 185例,进行 CTQD并按 CTQD结果实施分型治疗;未分型治疗组( C组) 178例,根据传统经验选择治疗方法.结果 CTQD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84.73% ,92.81% ,90.12%和 85.49%; B组非手术治疗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 C组(χ 2=5.009,P< 0.05), B组因非手术治疗无效改为手术治疗的比率明显低于 C组(χ 2=12.773,P< 0.001), B组的平均住院日数明显少于 C组( t=7.925,P< 0.001).结论 CTQD能比较准确地预测 LDH的病理形态,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彭耀庆;杨檑;张朝跃;江皓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化疗期不同时间服用甲羟孕酮改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不同时间服用甲羟孕酮后对改善化疗期所致的食欲减退、恶心、体质量改变等生活质量的作用,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全组 102例肺癌患者均经细胞学或病理学明确诊断.分为 3组:第Ⅰ组:化疗前≥ 3 d开始服用甲羟孕酮( 32例);第Ⅱ组:化疗同一天或化疗前 < 3 d开始服用甲羟孕酮( 37例);第Ⅲ组:化疗结束服用甲羟孕酮( 33例).甲羟孕酮 25 mg,3次 /d,连服 10~ 14 d;化疗选用以长春地辛、顺伯、异环磷酰胺为主的方案,辅助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控制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结果在化疗期间食量不减或增加者 69例,Ⅰ组为 91%( 29/32),Ⅱ组为 68%( 25/37),Ⅲ组为 45%( 15/33);Ⅰ组与Ⅱ组、Ⅲ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tⅡ =2.28;tⅢ =4.22).食量减少者 33例,Ⅰ组发生率 9%( 3/32),Ⅱ组发生率 32%( 12/37),Ⅲ组发生率 55%( 18/33),其中Ⅰ、Ⅱ组减少幅度轻,恢复时间快.接受化疗时 50%未发生恶心,其中Ⅰ组( 63%)明显优于Ⅱ组( 49%)Ⅲ组( 39%).体质量不变或增加者 70例,其中Ⅰ组为 88%( 28/32);Ⅱ组为 70%( 26/37);Ⅲ组为 48%( 16/33).Ⅰ组与Ⅲ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t=3.58).结论化疗前提前服用甲羟孕酮更能发挥其抗胃肠道反应,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

    作者:吕梅君;周彩存;徐建芳;张捷;鲁冰;金炳文;倪健;郑迪;张洁;徐瑛;张勤;毛仲航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硅胶乳房假体表面接枝N-VP改善表面生物组织相容性的CT评价

    目的硅胶乳房假体的组织相容性不佳,植入体内后易形成纤维囊壁影响手术效果,观察改性后的乳房假体植入体内后纤维囊壁形成情况,并进行 CT评价.方法通过辐射的方法把亲水性化学单体 N-乙烯基吡咯烷酮 (N- VP)接枝到硅胶乳房假体表面,改变假体的表面特性并植入兔的背部皮下组织;将未经接枝改性的正常假体作为对照组,术后 8及 32周,通过 CT扫描观察假体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结果 CT扫描显示术后 8及 32周,改性组的硅胶假体外形无明显改变,而未改性组外形显著改变.结论在硅胶乳房假体表面接枝 N- VP后可以有效地改善假体表面的组织相容性,减少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

    作者:展望;朱飞;方月娥;宁金龙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目的介绍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swan- like memory compression connector,S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5.6,通过拆分 SMC,分别将 5部分建模后,生成体积从而建立 S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 SMC三维模型,逼真反映 S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肱骨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 S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 SMC治疗肱骨骨折骨不连的力学行为以及 S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作者:陈永华;苏佳灿;张春才;王家林;许硕贵;禹宝庆;纪方;薛召军;吴建国;丁祖泉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拔罐疗法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神经痛

    拔罐疗法具有行气活血、散瘀的作用,可以用于以湿毒内蕴,发于体表为病机的带状疱疹,尤其适用于胸腰部的带状疱疹.以本法治疗 84例效果优于单纯口服西药阿昔洛韦组.

    作者:刘悦;顿赛红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胶原材料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胶原是组织构建和组织重建的重要材料,在外科应用的生物聚合材料中,胶原是目前研究热门的材料之一.介绍近 10年胶原作为缝合材料、溃疡、烧伤、骨组织、心瓣膜、血管、食道和气管等修复材料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情况 ,以及胶原作为皮肤替代品在培养皮肤细胞支持物、胶原真皮和复合移植皮等组织工程皮肤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作者:吴志谷;黎君友;付小兵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新型防龋制剂氟化钠明胶微球的释氟特性研究

    目的为提高氟防龋的效果,制备新型防龋制剂-氟化钠明胶微球并观察其体外释药和在家兔体内的缓释效果 ,探讨其作为新型防龋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以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含量,采用动态透析法分别观察微球制剂在生理盐水、 pH6.8的人工唾液、 pH 4.0的人工唾液中的缓释规律,数据以 TableCurve2D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另取家兔 6只,分为 2组,分别在牙面给予同等含氟量的微球剂和溶液剂,定时取唾液测定氟含量, 1周后 2组交换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在生理盐水中 NaF- GMS的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ln(85.49- P)= - 0.028t+ 4.448, T1/2为 24.75 min,对照组溶液剂 T1/2为 5.05 min; NaF- GMS在 pH4.0的人工唾液中释药规律符合方程 ln(87.88- P)= - 0.033t+ 4.004, T1/2为 21.0 min;在 pH6.8的人工唾液中释药方程为 ln(88.06- P)=- 0.031t+ 3.986, T1/2为 22.64 min.家兔体内释氟实验表明微球组在 90 min内唾液氟含量都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提高( t=4.267,P< 0.05);而溶液组唾液氟含量高于基线的时间为( 27± 5) min.结论氟化钠明胶微球在生理盐水和人工唾液中都具有缓释能力,在 pH4.0条件下释氟速度加快,有利于酸攻击时提供更多的氟离子促进釉质再矿化;动物试验证明它可以显著延长氟在口内的滞留时间,有可能成为新型防龋制剂.

    作者:吴补领;赵红萍;吴红;吴道澄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在改善截瘫患者独立生活能力中的作用

    目的脊髓损伤使患者丧失站立和行走功能,为此装配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 WO),以提高患者站立和步行的能力.方法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 6例,男 4例,女 2例,年龄 21~ 36岁,平均 27.6岁.按 ASIA的损伤分级标准均为完全性损伤, A级.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根据患者肢体情况配制特定的行走器:双下肢取石膏阴型后,制作带关节的髋膝踝足矫形器,再装配互动式铰链装置,再进行康复治疗和步态训练.结果康复治疗后,患者 Barthel指数由治疗前的( 26± 8)提高到治疗后的( 47± 7)( t=4.62,P< 0.01) ;运动平面积分由治疗前的( 32± 10)提高到治疗后的( 37± 6)( t=0.34,P >0.1) ;感觉平面积分由治疗前的( 54± 12)提高到治疗后的( 61± 12)( t=1.05,P >0.1).WO使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提高,达到治疗性步行及家庭性步行作用.结论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作者:武继祥;周贤丽;刘宏亮;尹清;丛林;冯莉;黄祥玉;吴宗耀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对骨质疏松症可控危险因素的探讨

    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二类,其一是不可控危险因素,如增龄、性别、人种 (白人、黄色、黑人 )、遗传因素 (家族史、基因 )、初潮推迟、早期闭经、双侧卵巢摘除等;其二是可控危险因素,如钙不足、维生素 D不足、吸烟、过度饮酒、过度摄取咖啡、运动不足、长期卧床、日照不足、药物 (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腺激素释放激动剂、抗痉挛剂、抗凝剂 )等.具体介绍可控因素.

    作者:白路;杜军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不同含量氯化钙对成骨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为了在可注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中正确使用氯化钙,研究不同含量氯化钙对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从兔髂骨中获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不同含量氯化钙溶液进行不同时间的接触,然后再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 24 h,观察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细胞代谢活性的改变.结果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 0.8 mol氯化钙接触 20 min以上即可引起细胞代谢活性降低及引起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0.8 mol氯化钙在 20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0.9 mol氯化钙在 15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1.0 mol含量氯化钙在 5 min时间之内即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有明显影响.结论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20 min之内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大于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15 min以上即有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曹强;毛天球;顾晓明;杨维东;雷德林;赵丽君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海马CA3区P物质及其受体对发病机制的影响

    目的观察多发性脑梗塞大鼠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 SP和 SPR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精制蝮蛇抗栓酶( Svate- 3)联合应用对 MCI( multi- cerebral Infarction,MCI)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 MCI发病时的细胞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选用 Wistar大鼠 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应用微栓子栓塞阻断法建立 MCI缺血性动物模型,借用组织化学的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大鼠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 SP和 SPR改变,并且对比观察 NGF,Svate- 3对 MCI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作用.结果 SP及 SPR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值组间比较,实验对照组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 202± 10) ,( 127± 7)和( 168± 8) ,( 95± 9), P< 0.01.结论 SP及 SPR可能参与 MCI病理生理过程, NGF和 Svate- 3在缺血状态下可以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并能提高其存活能力.

    作者:周郦楠;宋光熠;郑剑玲;李开明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作用

    目的观察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 China Great- Wall Spinal System) 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以探讨其对骨折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采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18例,并用 X线检查评估 Cobb角、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术后及随访期间拍 X片测定 Cobb角(由术前平均 7.8°到术后平均 1.3°)、椎体成角(由术前平均- 17.2°到术后平均- 3.2°)、上下终板成角(由术前平均- 15.6°到术后平均 3.9°)、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后一次随访按 Frankel分级评估, 4例 A级 Frankel分级无改变,其余均改善 1~ 2级.3例 C级和 4例 D级恢复到 E级, 2例 B级和 3例 C级恢复到 D级, 1例 B级恢复到 C级, 1例 A级恢复到 B级, 4例 A级 Frankel分级无改变,但感觉平面有所下降.结论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 CGWS)能有效减轻胸腰骨折后的脊椎移位 ,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作者:邵增务;杜靖远;杨述华;郑启新;王洪;刘勇;廖翔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外科干预改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下肢功能和缓解腰腿痛

    目的根据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现状,观察外科干预术式改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下肢功能,缓解腰腿痛的效果.方法对长征医院 31例(男 22例,女 9例)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常规术式效果:优 (A)7例,良 (B)4例,好转 (C)3例,差 (D)6例;改良术式效果:优 (A)3例,良 (B)2例,好转 (C)4例,差 (D)5例.结论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改良术式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功能,缓解腰腿痛.

    作者:史建刚;贾连顺;李家顺;袁文;李增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人脊索瘤细胞系CM-319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目的建立人脊索瘤细胞系,为脊索瘤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取经病理证实的新鲜脊索瘤手术标本(取自于 1例 42岁男患者行手术切除后的肿瘤),进行体外原代组织块培养.对存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周期检查、染色体分析、电镜观察、异种移植和体外侵袭实验等.结果建成细胞系 CM- 319,经近两年的体外培养,已连续传代百余次.其形态学表现、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和异种移植等均符合脊索瘤细胞特征.细胞倍增时间为 33h,细胞周期测定显示: G1期为 55.6% ,G2期为 21.9% ,S期为 22.5%, G2/G1为 1.90.染色体具有亚三倍体核型.异种移植成瘤率 100%,具有侵袭性.结论 CM- 319是一株人脊索瘤细胞系,可用于对脊索瘤的研究.

    作者:张殿忠;马保安;范清宇;常恒;文艳华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功能和超微病理变化

    目的应用神经营养因子 (NGF)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再吻合后运动功能和病理变化 ,验证外周神经损伤后的 NGF对神经元存活及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缘 10 mm处完全切断,将两断端用 10- 0无损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对称缝合 4针,实验分为 NGF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损伤后,每日给肌注 NGF( 5 mg/L共 20 μ l)和生理盐水( 20 μ l).结果诱发电位判断运动电位( MEP)损伤后 30 d观察,治疗组 (5.8± 1.7)ms,对照组 (17.5± 2.4)ms,治疗组比生理盐水对照组潜伏期缩短 (P< 0.05, t=43.5).感觉电位( SEP)损伤后 30 d观察,治疗组 (9.4± 2.8)ms,对照组 (19.1± 2.7)ms,治疗组比对照组潜伏期缩短 (P< 0.05,t=5.1).光镜观察髓鞘肿胀变性,炎细胞浸润再生纤维增多.电镜:损伤组脱髓鞘变化轴浆基质变性,线粒体肿胀较重,治疗组比对照组病理变化程度减轻,但仍有脱髓鞘和结构排列紊乱等变化.结论 NGF可促进神经膜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再生提供有效的微环境.

    作者:杨恒文;曾琳;刘媛;龙在云;李应玉;伍亚民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海普林软膏治疗烧伤瘢痕疗效观察

    对于瘢痕的防治,目前仍无特效药物及方法,临床上常用综合疗法,如弹性绷带压迫、蜡疗、热水浴、按摩、放疗及药物治疗等,同时行功能锻炼,外用及瘢痕内注射糖皮质类固醇,缺点是有激素样副作用.现用弹力绷带压迫治疗、功能锻炼及理疗综合治疗的同时,外用海普林软膏进行疗效对照观察.

    作者:成斌;习耀峰;蒋梅兰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冷冻及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 20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 3组,分别给予射频热凝、冷冻和常规神经阻滞治疗.结果 (1)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估疼痛程度:治疗 1周后射频热凝、冷冻组 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 5.1± 1.2, 4.0± 1.1,改善程度均优于神经阻滞组 (t1=3.79, P< 0.001; t2=3.42, P< 0.001);二组间 VAS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2)副反应:射频热凝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冷冻组和神经阻滞组.结论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郑虎山;张敏;朱宏骞;肖礼祖;沙彤;蒋劲;张德仁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脊髓肿瘤患者术后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脊髓肿瘤引起的脊髓压迫症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通过 1例多发性神经鞘瘤术后患者进行病例讨论,探讨脊髓肿瘤术后患者的功能评定和系统康复治疗方案.采用 Team会议的形式,对具体的多发性神经鞘瘤术后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功能障碍评定、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进行讨论,制定出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所改善,但远期疗效需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观察.脊髓肿瘤术后的康复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损伤水平和功能评定制定详尽的康复方案,根据再评定结果,调整康复治疗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俞晓杰;吴毅;胡永善;白玉龙;吴军发;沈莉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支撑喉内窥镜下喉吸引旋切技术对保留发音功能的作用

    目的探讨喉吸引旋切微创术的安全、精确、有效快速性能及在保留喉部结构完整及发音功能方面的特征.方法将特殊定制的喉吸引旋切刀应用于喉常见疾病的住院患者 23例,在支撑喉内窥镜数字成像系统的监视下,用动力系统驱动喉吸引旋切刀切除喉部病灶,从而完成手术,并对手术前后的电子喉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手术时间较传统方法或者喉显微镜下手术明显缩短,手术视野始终保持清晰,切割范围小而精确,随访 23例患者喉发音功能恢复良好或者保留了发音功能.结论在支持喉内窥镜数字成像系统监视下,喉吸引旋切技术简单、安全实用,在发音外科保留患者喉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

    作者:高下;陈杰;沈晓辉;王健;周平;佘万东;李同美 刊期: 2003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