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继祥;周贤丽;刘宏亮;尹清;丛林;冯莉;黄祥玉;吴宗耀
目的应用关节镜灌洗术、软骨下钻孔术、骨膜或软骨膜移植等方法治疗关节软骨损伤,透明软骨得不到真正的修复.因此以自体或异体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修复关节软骨并观察关节透明软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内不同微环境中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兔 9只,在股骨髁髌骨滑车关节面钻取两个直径 2.5 mm、深 3 mm的骨软骨块,将软骨面向下、软骨下骨向上原位倒置,分别于 4, 8, 12周取材,做大体观察和苏木精-伊红 (HE)染色、 safranin- O染色、 II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 4周时倒置体表面有纤维组织覆盖,原关节软骨细胞形态结构正常.8~ 12周,倒置体表面有纤维软骨再生,原关节透明软骨基本保持其原有特性.结论以骨松质为支架的骨髓基质细胞未能完全修复关节软骨损伤.修复关节软骨好采用同一组织来源的透明软骨细胞.
作者:张东;卢世璧;赵斌;余征;黄靖香;张文涛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占糖尿病发病率的 4%~ 5%,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远端感觉运动神经受累,下肢严重,呈自发性钝痛和感觉异常,常诉足底烧灼样痛或刺痛.常规降糖药物及对症治疗效果欠佳.采用神经阻滞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杨小立;周春琴;马振林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应用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的改良消减杂交方法克隆肿瘤凋亡相关基因,验证维甲酸调控生物细胞增殖、分化 ,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以全反式维甲酸( all- trans retinoic acid)诱导前列腺癌 DU- 145细胞、早幼粒白血病 HL- 60细胞和乳腺腺癌 MCF- 7细胞产生凋亡,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 PCR技术的改良消减杂交方法克隆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结果在维甲酸诱导前列腺癌 DU- 145细胞、早幼粒白血病 HL- 60细胞和乳腺腺癌 MCF- 7细胞产生凋亡过程中,有 TNF、泛素、热休克蛋白和 C- erb B- 2基因参与,并成功克隆出多条可能与凋亡密切相关的未知基因,均被 GenBank收录,登录号为 AF174394,AF144056,AF141882.结论这种基于 PCR技术的改良消减杂交方法对于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是十分有效的.
作者:邵晨;汪涌;朱峰;张磊;晏伟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与颞骨创伤性面瘫康复相关的因素,进一步提出合理的康复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对 196例颞骨创伤性面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处理.结果影响面瘫康复的因素很多,根据康复结果将各种影响康复因素综合归纳成 3组.Ⅰ组:轻度、中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Ⅰ度、Ⅱ度,药物减压 70例,其中临床康复 61例( 87.1%).良好康复 9例( 12.9%).Ⅱ组: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行面神经减压术,药物减压,无耳聋 87例,临床康复 60例( 69.0%),良好康复 26例( 29.9%),有效康复 1例( 1.1%).Ⅲ组: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面瘫 4个月后行面神经减压术,晚期药物减压、耳聋 39例,有效康复 27例( 69.2%),不良康复 12例( 30.8%).Ⅰ组和Ⅱ组临床康复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7.252 5, P< 0.01).Ⅱ组和Ⅲ组有效康复及不良康复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121.477 9, P< 0.001).结论面瘫程度及失神经支配程度是康复诊断的基本指标,早期面神经减压术是提高康复水平的重要有效方法.
作者:于何;柳斌;魏宏权;任重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不同时间服用甲羟孕酮后对改善化疗期所致的食欲减退、恶心、体质量改变等生活质量的作用,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全组 102例肺癌患者均经细胞学或病理学明确诊断.分为 3组:第Ⅰ组:化疗前≥ 3 d开始服用甲羟孕酮( 32例);第Ⅱ组:化疗同一天或化疗前 < 3 d开始服用甲羟孕酮( 37例);第Ⅲ组:化疗结束服用甲羟孕酮( 33例).甲羟孕酮 25 mg,3次 /d,连服 10~ 14 d;化疗选用以长春地辛、顺伯、异环磷酰胺为主的方案,辅助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控制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结果在化疗期间食量不减或增加者 69例,Ⅰ组为 91%( 29/32),Ⅱ组为 68%( 25/37),Ⅲ组为 45%( 15/33);Ⅰ组与Ⅱ组、Ⅲ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tⅡ =2.28;tⅢ =4.22).食量减少者 33例,Ⅰ组发生率 9%( 3/32),Ⅱ组发生率 32%( 12/37),Ⅲ组发生率 55%( 18/33),其中Ⅰ、Ⅱ组减少幅度轻,恢复时间快.接受化疗时 50%未发生恶心,其中Ⅰ组( 63%)明显优于Ⅱ组( 49%)Ⅲ组( 39%).体质量不变或增加者 70例,其中Ⅰ组为 88%( 28/32);Ⅱ组为 70%( 26/37);Ⅲ组为 48%( 16/33).Ⅰ组与Ⅲ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t=3.58).结论化疗前提前服用甲羟孕酮更能发挥其抗胃肠道反应,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
作者:吕梅君;周彩存;徐建芳;张捷;鲁冰;金炳文;倪健;郑迪;张洁;徐瑛;张勤;毛仲航 刊期: 2003年第17期
自发性脊髓硬膜下血肿 (spontaneous spinal spidualematoma SSSH)相当少见, 1996年由日本 Likar Mathiash首次对脊髓硬膜下血肿进行报道 ,至今仅为 30多例.1985/2001年期间我院共对 6例 SSSH患者进行 MRI、脊髓造影( DSA)检查,并对其临床表现及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做手术清除脊髓硬膜外血肿,解除脊髓压迫 ,可获得理想疗效.
作者:冯振发;葛家乐;景晋秀;魏碧荷 刊期: 2003年第17期
拔罐疗法具有行气活血、散瘀的作用,可以用于以湿毒内蕴,发于体表为病机的带状疱疹,尤其适用于胸腰部的带状疱疹.以本法治疗 84例效果优于单纯口服西药阿昔洛韦组.
作者:刘悦;顿赛红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为提高氟防龋的效果,制备新型防龋制剂-氟化钠明胶微球并观察其体外释药和在家兔体内的缓释效果 ,探讨其作为新型防龋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以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含量,采用动态透析法分别观察微球制剂在生理盐水、 pH6.8的人工唾液、 pH 4.0的人工唾液中的缓释规律,数据以 TableCurve2D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另取家兔 6只,分为 2组,分别在牙面给予同等含氟量的微球剂和溶液剂,定时取唾液测定氟含量, 1周后 2组交换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在生理盐水中 NaF- GMS的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ln(85.49- P)= - 0.028t+ 4.448, T1/2为 24.75 min,对照组溶液剂 T1/2为 5.05 min; NaF- GMS在 pH4.0的人工唾液中释药规律符合方程 ln(87.88- P)= - 0.033t+ 4.004, T1/2为 21.0 min;在 pH6.8的人工唾液中释药方程为 ln(88.06- P)=- 0.031t+ 3.986, T1/2为 22.64 min.家兔体内释氟实验表明微球组在 90 min内唾液氟含量都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提高( t=4.267,P< 0.05);而溶液组唾液氟含量高于基线的时间为( 27± 5) min.结论氟化钠明胶微球在生理盐水和人工唾液中都具有缓释能力,在 pH4.0条件下释氟速度加快,有利于酸攻击时提供更多的氟离子促进釉质再矿化;动物试验证明它可以显著延长氟在口内的滞留时间,有可能成为新型防龋制剂.
作者:吴补领;赵红萍;吴红;吴道澄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研究超声波导入药物瘢痕康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以寻求一种操作简便、有效的瘢痕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同体动态对照,将 5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瘢痕分为平均的两个部分,分别用超声波导入瘢痕康(导入治疗组)和单用瘢痕康(对照组)治疗 3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测定瘢痕厚度改变和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结果超声波导入瘢痕康治疗组瘢痕厚度改变明显高于单用瘢痕康组( t=2.925, P< 0.01),治疗后导入组胶原含量为 (33± 10) mg/g湿组织,对照组为 (46± 9)mg/g湿组织,导入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t=5.967, P< 0.01),超声波导入瘢痕康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瘢痕康组.结论超声波可以增强外用药物对瘢痕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艳清;李世荣;贾树蓉 刊期: 2003年第17期
脊髓肿瘤引起的脊髓压迫症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通过 1例多发性神经鞘瘤术后患者进行病例讨论,探讨脊髓肿瘤术后患者的功能评定和系统康复治疗方案.采用 Team会议的形式,对具体的多发性神经鞘瘤术后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功能障碍评定、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进行讨论,制定出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所改善,但远期疗效需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观察.脊髓肿瘤术后的康复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损伤水平和功能评定制定详尽的康复方案,根据再评定结果,调整康复治疗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俞晓杰;吴毅;胡永善;白玉龙;吴军发;沈莉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介绍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swan- like memory compression connector,S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5.6,通过拆分 SMC,分别将 5部分建模后,生成体积从而建立 S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 SMC三维模型,逼真反映 S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肱骨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 S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 SMC治疗肱骨骨折骨不连的力学行为以及 S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作者:陈永华;苏佳灿;张春才;王家林;许硕贵;禹宝庆;纪方;薛召军;吴建国;丁祖泉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瘢痕疙瘩是皮肤受到创伤后局部胶原超常增生与沉积形成的团块,并不断扩大,多伴有明显的疼痛、瘙痒症状.目前对瘢痕疙瘩单纯手术切除极易复发,且由于手术刺激可使病变进一步扩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痛苦较大,长期使用还存在多种副作用;采用单纯在瘢痕皮肤表面擦抹药物疗效不明显.超声波可软化瘢痕组织,促进药物渗透,治疗见效快,无疼痛不适,无侵入性,无电刺激现象,无灼伤,操作简便,治愈率高.
作者:王俊;汪丽萍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mRNA在两侧断端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 Trizol一步法提取坐骨神经总 RNA,取少量作紫外扫描分析和琼脂糖电泳分析,切断 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不同时间、半定量 RT- PCR方法,观察两侧断端 GDNF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前, GDNF mRNA在两侧坐骨神经微量表达,为( 6.5± 1.3)%,坐骨神经切断后远断端表达逐渐增加 ,伤后 1 d( 7.8± 1.9)%,伤后 7 d( 10.3± 2.1)%,伤后 14 d( 11.9± 2.3)%,伤后 28 d( 12.3± 2.4)%,近断端表达逐渐减少,伤后 1 d( 5.8± 1.3)%,伤后 7 d( 4.0± 1.0)%,伤后 14 d( 3.6± 1.1)%,伤后 28 d( 3.1± 1.0)%.伤后 1 d 与伤前比较( P >0.05,t=1.193,0.879) ,伤后 7,14,28 d与伤前比较( P< 0.01,t=3.762,3.565,5.059,4.083,5.164,4.905).结论 GDNF在损伤信号的刺激下表达急剧增加,起到修复神经元的作用,为外源性 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宋海涛;贾连顺;陈坚;陈哲宇;路长林;田万成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全面了解组织损伤后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研究脊髓损伤后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 SD大鼠 9只 ,体质量 300~ 400 g , 雌雄不拘 , 随机数字法分为无损伤组及损伤 2、 48 h组,每组 3只.以打击法制成大鼠脊髓闭合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利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正常及伤后 2,48 h脊髓组织基因表达谱,寻找伤后发生显著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结果有 45条基因在脊髓损伤后 2 h发生了显著差异性表达,其中 22条表达升高, 23条表达下降; 183条基因在伤后 48 h发生显著变化 ,包括 61条表达升高, 122条表达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多条基因发生了表达变化,提示继发性脊髓损伤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
作者:刘成龙;靳安民;童斌辉;闵少雄;田京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烧伤疼痛伴随烧伤患者整个病程,疼痛引起焦虑,焦虑会加重疼痛,疼痛和焦虑可引起和加重应激反应,明显影响内态稳定,对每个器官系统都产生不良影响.烧伤疼痛又以换药疼痛为剧烈,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使用曲马朵治疗烧伤创面换药疼痛,观察对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钟招明;曾元临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 1)可促进神经再生,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评价 GM- 1对颈髓半切综合征( BSS)的治疗效果.方法取 SD大鼠 55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直视下半切大鼠颈髓 1/2 C5- 7阶段;治疗组在伤后 15, 90, 180 min, 2, 3 d分别腹腔内注射 GM- 1 10 mg/kg,损伤组注射生理盐水.伤后 1, 6, 24 h, 1, 6周时各取损伤组合治疗组大鼠各 2只伤区颈髓组织送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进行 Rivlin斜板试验以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自制斜板上停留的大角度为 82°,损伤组术后 1周平均为 55°, 6周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65°;而治疗组术后增加较快, 6周时接近正常.治疗组半切处出血减轻,周围白质大部相连,髓鞘修复,大量重组的少突胶质细胞增生,运动功能恢复 90%.结论 GM- 1对 BSS脊髓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其恢复.
作者:田纪伟;高岱峰;李家顺;贾连顺;赵书平;叶晓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从蛋白质水平探讨氦氖激光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以 632.8 nm波长、 100 mW/cm2功率密度氦氖激光照射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 1次 /d, 30 min/次,连续照射 3 d,然后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测定 bcl- 2,Fas,ICE蛋白的细胞分布与表达.结果在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有多种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蛋白分布,氦氖激光照射后, Fas,ICE表达增加, bcl- 2表达降低.结论氦氖激光诱导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与 Fas,bcl- 2,ICE表达蛋白有关.
作者:杨宏珍;杨西川 刊期: 2003年第17期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组织成熟和重建 3个阶段.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机体内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加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水平升高,干扰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能使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受抑,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下降,且在创面浸润的时间延长.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都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主要修复细胞,两者膜表面均存在多种 AGEs结合蛋白.AGEs可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并可以诱导其凋亡,而且与作用时间及含量相关.AGEs也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能力.生长因子对细胞趋化、增殖,细胞间基质( ECM)的形成和血管生成有显著作用,而糖基化修饰后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促有丝分裂的活性明显降低.AGEs水平的升高可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总之,糖尿病难愈创面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参与的病理过程,尽管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致病环节.
作者:林炜栋;陆树良;青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单纯外周神经阻滞加偏振红外光照射患侧颈胸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近期效果 , 探讨不同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特征.方法 38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 (n=20)用 20 g/L利多卡因注射液 5 ml+维生素 B12 0.5 mg + 生理盐水至 10 ml单纯外周神经阻滞治疗,间隔一两天重复 1次, 5次为 1个疗程.B组 (n=18)在上述阻滞后加偏振红外光照射患侧颈胸神经节 , 偏振红外光治疗功率 60%~ 80%设置模式 2 3, 治疗时间 10 min.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于每次治疗前及治疗后 10~ 15 min对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A组患者治疗前 VAS为 7.6± 2.2, B组患者治疗前 VAS为 7.6± 1.1,组间无明显差别 (t=0.01, P >0.05).每次阻滞前后疼痛明显减轻( t=15.48~ 43.71, P< 0.001).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经过 5次治疗后, A组 VAS评分降为 2.6± 2.4,疼痛缓解率平均达到 64%.B组 VAS评分降为 3.5± 1.8,疼痛缓解率平均达到 51%.每次治疗前后 VAS的变化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周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三叉神经阻滞配伍同侧颈胸神经节偏振红外光照射没有显示出优越的近期镇痛效果.
作者:焦希平;高旻;王保国;李学斌 刊期: 2003年第17期
大网膜移植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可很好地改善患肢水肿、疼痛,术后康复介入方法的选择可能有助于静脉回流的改善及溃疡的愈合,降低远期复发率或截肢残疾率.
作者:沈焕;王为;杨智;杨春宁;陈启仲 刊期: 200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