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癌患者血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意义

陈春生;丛进春;张宏;乔雷;杜森

关键词:结肠肿瘤,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18,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类,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前期及术后恢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 ,探讨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 ,特别是恢复阶段的变化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意义.方法采用 ELISA法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0( IL- 10)、白细胞介素 18( IL- 18)进行测定,采用 APAAP法测定 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结果 ( 1)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 IL- 10明显增高, IL- 18明显下降,尤其以伴有转移者为著.( 2)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血中, CD3+、 CD4+细胞明显下降, CD4+ /CD8+比值下降;( 3)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免疫球蛋白 IgG、 IgA、 IgM明显降低;( 4)术后 3个月患者进入术后恢复期后复查,在非转移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非转移组高于转移组.结论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者体内存在着严重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且二者相互影响.IL- 18, IL- 10,免疫球蛋白, T细胞亚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机体免疫状态.非转移性肿瘤,术后恢复期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证明上述几项检查在结肠癌患者病情的判定及疗效评价、恢复情况判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高氧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氧液对心肌缺血 /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结构和细胞凋亡参数的影响,探讨高氧液抗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家兔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 /再灌注动物模型,缺血 30 min,再灌注 2 h.60只家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 3组:对照组( I组, n=20)只暴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结扎; 缺血 /再灌注组(Ⅱ组, I/R组, n=20),在缺血再灌注前 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0 ml/kg);高氧液治疗组(Ⅲ组, n=20),在缺血前 10 min静脉注射高氧液( 20 ml/kg).分别按 TCC法染色,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梗死面积;原位末端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 ABC法检测 Fas、 Bcl- 2的含量,同时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III组心肌梗死细胞面积为( 2.29± 0.02) cm,与 II组的( 3.38± 0.07) cm比较,梗死面积明显缩小.II组的 AI( 20.8± 0.36) ,明显高于 I组 (4.1± 0.25),P< 0.01,t=170.4, III组的 AI( 13.3± 0.35)显著低于 II组 ,P< 0.01,t=66.8,但仍高于 I组 ,P< 0.01,t=92.8.I组 Fas的 OD值为 2.80± 0.07,II组 3.70± 0.05, III组 3.10± 0.04.I组 Bcl- 2的 OD值为 2.7± 0.02, II组 0.60± 0.03, III组 2.90± 0.02.结论高氧液具有抗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 Fas和 Bcl- 2介导的心肌缺血 /再灌注细胞凋亡而实现.

    作者:孙绪德;柴伟;高昌俊;张贵和;杨永慧;彭德明;赵辉;徐礼鲜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颞骨创伤性面神经瘫痪康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与颞骨创伤性面瘫康复相关的因素,进一步提出合理的康复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对 196例颞骨创伤性面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处理.结果影响面瘫康复的因素很多,根据康复结果将各种影响康复因素综合归纳成 3组.Ⅰ组:轻度、中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Ⅰ度、Ⅱ度,药物减压 70例,其中临床康复 61例( 87.1%).良好康复 9例( 12.9%).Ⅱ组: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行面神经减压术,药物减压,无耳聋 87例,临床康复 60例( 69.0%),良好康复 26例( 29.9%),有效康复 1例( 1.1%).Ⅲ组: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面瘫 4个月后行面神经减压术,晚期药物减压、耳聋 39例,有效康复 27例( 69.2%),不良康复 12例( 30.8%).Ⅰ组和Ⅱ组临床康复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7.252 5, P< 0.01).Ⅱ组和Ⅲ组有效康复及不良康复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2=121.477 9, P< 0.001).结论面瘫程度及失神经支配程度是康复诊断的基本指标,早期面神经减压术是提高康复水平的重要有效方法.

    作者:于何;柳斌;魏宏权;任重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增强脊柱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 AF内固定撑开复位、间接减压的疗效.方法对 33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 MRI示后纵韧带仍完整.其中 24例伴脊髓损伤,按 Frankel分级, A级 2例、 B级 7例、 C级 9例、 D级 6例.9例无神经压迫症状.治疗均采用后路 AF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横突间、椎板间植骨.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 CT检查,分别计算其伤椎椎体高度及椎管狭窄率,确定椎体高度及椎管横截面积的恢复程度,采用配对 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例术后平均随访 13.4个月,伤椎前柱高度、后柱高度、椎管狭窄率治疗前分别为 47.9, 82.1,( 29.3± 13.5)%;治疗后分别为 86.6(t=3.034, P< 0.01), 92.3(t=3.401, P< 0.01),( 7.3± 7.9)% (t=3.626, P< 0.01).24例脊髓损伤患者中,神经功能恢复按 Frankel分级评定, 22例分别提高 1~ 3级, 2例 A级无变化.33例中有 2例 AF钉断裂,余患者内固定稳定,未见椎体塌陷.结论 AF系统治疗后纵韧带完整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通过撑开复位,间接减压,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形态,以维持和增强脊柱稳定性.

    作者:郭奇峰;徐中和;温世锋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胶原材料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胶原是组织构建和组织重建的重要材料,在外科应用的生物聚合材料中,胶原是目前研究热门的材料之一.介绍近 10年胶原作为缝合材料、溃疡、烧伤、骨组织、心瓣膜、血管、食道和气管等修复材料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情况 ,以及胶原作为皮肤替代品在培养皮肤细胞支持物、胶原真皮和复合移植皮等组织工程皮肤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作者:吴志谷;黎君友;付小兵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功能和超微病理变化

    目的应用神经营养因子 (NGF)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再吻合后运动功能和病理变化 ,验证外周神经损伤后的 NGF对神经元存活及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缘 10 mm处完全切断,将两断端用 10- 0无损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对称缝合 4针,实验分为 NGF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损伤后,每日给肌注 NGF( 5 mg/L共 20 μ l)和生理盐水( 20 μ l).结果诱发电位判断运动电位( MEP)损伤后 30 d观察,治疗组 (5.8± 1.7)ms,对照组 (17.5± 2.4)ms,治疗组比生理盐水对照组潜伏期缩短 (P< 0.05, t=43.5).感觉电位( SEP)损伤后 30 d观察,治疗组 (9.4± 2.8)ms,对照组 (19.1± 2.7)ms,治疗组比对照组潜伏期缩短 (P< 0.05,t=5.1).光镜观察髓鞘肿胀变性,炎细胞浸润再生纤维增多.电镜:损伤组脱髓鞘变化轴浆基质变性,线粒体肿胀较重,治疗组比对照组病理变化程度减轻,但仍有脱髓鞘和结构排列紊乱等变化.结论 NGF可促进神经膜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再生提供有效的微环境.

    作者:杨恒文;曾琳;刘媛;龙在云;李应玉;伍亚民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对骨质疏松症可控危险因素的探讨

    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二类,其一是不可控危险因素,如增龄、性别、人种 (白人、黄色、黑人 )、遗传因素 (家族史、基因 )、初潮推迟、早期闭经、双侧卵巢摘除等;其二是可控危险因素,如钙不足、维生素 D不足、吸烟、过度饮酒、过度摄取咖啡、运动不足、长期卧床、日照不足、药物 (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腺激素释放激动剂、抗痉挛剂、抗凝剂 )等.具体介绍可控因素.

    作者:白路;杜军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神经阻滞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占糖尿病发病率的 4%~ 5%,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远端感觉运动神经受累,下肢严重,呈自发性钝痛和感觉异常,常诉足底烧灼样痛或刺痛.常规降糖药物及对症治疗效果欠佳.采用神经阻滞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杨小立;周春琴;马振林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硅胶乳房假体表面接枝N-VP改善表面生物组织相容性的CT评价

    目的硅胶乳房假体的组织相容性不佳,植入体内后易形成纤维囊壁影响手术效果,观察改性后的乳房假体植入体内后纤维囊壁形成情况,并进行 CT评价.方法通过辐射的方法把亲水性化学单体 N-乙烯基吡咯烷酮 (N- VP)接枝到硅胶乳房假体表面,改变假体的表面特性并植入兔的背部皮下组织;将未经接枝改性的正常假体作为对照组,术后 8及 32周,通过 CT扫描观察假体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结果 CT扫描显示术后 8及 32周,改性组的硅胶假体外形无明显改变,而未改性组外形显著改变.结论在硅胶乳房假体表面接枝 N- VP后可以有效地改善假体表面的组织相容性,减少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

    作者:展望;朱飞;方月娥;宁金龙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目的介绍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swan- like memory compression connector,SMC)三维模型的构建并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及分析,探讨相关的记忆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5.6,通过拆分 SMC,分别将 5部分建模后,生成体积从而建立 SMC三维模型.结果所构建 SMC三维模型,逼真反映 SMC的真实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与肱骨模型有较高的帖服.结论 SMC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 SMC治疗肱骨骨折骨不连的力学行为以及 SMC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作者:陈永华;苏佳灿;张春才;王家林;许硕贵;禹宝庆;纪方;薛召军;吴建国;丁祖泉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用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 2和高分子透明质酸在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 MSC)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自兔双侧股骨粗隆处抽取 4~ 6 ml骨髓后在体外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培养液中含 BMP- 2( 100 ng/ml),培养瓶底预涂高分子透明质酸;对照组常规培养及传代.传代细胞玻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 AL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培养细胞与聚乳酸 /聚乙醇酸 (PLGA)复合后植入自体兔股部肌内,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形成的结节.结果实验组传代细胞,尤其是第 3代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 100蛋白阳性,兔股部植入 PLGA-细胞后 3周形成软骨结节;而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个别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染色阳性,植入 PLGA-细胞后主要形成纤维组织.结论应用 BMP- 2和高分子透明质酸有效诱导 MSC向软骨细胞分化, MSC源性软骨细胞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崔玉明;胡蕴玉;吕昌伟;吕荣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支撑喉内窥镜下喉吸引旋切技术对保留发音功能的作用

    目的探讨喉吸引旋切微创术的安全、精确、有效快速性能及在保留喉部结构完整及发音功能方面的特征.方法将特殊定制的喉吸引旋切刀应用于喉常见疾病的住院患者 23例,在支撑喉内窥镜数字成像系统的监视下,用动力系统驱动喉吸引旋切刀切除喉部病灶,从而完成手术,并对手术前后的电子喉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手术时间较传统方法或者喉显微镜下手术明显缩短,手术视野始终保持清晰,切割范围小而精确,随访 23例患者喉发音功能恢复良好或者保留了发音功能.结论在支持喉内窥镜数字成像系统监视下,喉吸引旋切技术简单、安全实用,在发音外科保留患者喉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

    作者:高下;陈杰;沈晓辉;王健;周平;佘万东;李同美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海普林软膏治疗烧伤瘢痕疗效观察

    对于瘢痕的防治,目前仍无特效药物及方法,临床上常用综合疗法,如弹性绷带压迫、蜡疗、热水浴、按摩、放疗及药物治疗等,同时行功能锻炼,外用及瘢痕内注射糖皮质类固醇,缺点是有激素样副作用.现用弹力绷带压迫治疗、功能锻炼及理疗综合治疗的同时,外用海普林软膏进行疗效对照观察.

    作者:成斌;习耀峰;蒋梅兰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颈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借鉴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成熟的经验 ,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失稳颈段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作用.方法在 6具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上切除 C5~ 6椎间盘,将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该间隙内.对该颈椎节段进行前屈 /后伸、左 /右侧弯和左 /右旋转运动稳定性评价,经颈椎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出该节段的运动范围( ROM).随后施加 2 Nm, 0.6 Hz的疲劳载荷共 2 500次,评定其稳定性,并与标准的 C5~ 6椎间盘破坏后稳定性值相比较.结果正常 C5~ 6前屈、后伸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7.03°;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 7.80° , 疲劳载荷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 9.98°;椎间盘破坏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 25.53°,人工椎间盘植入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正常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0.75°;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分别为 8.43°和 9.43° , 椎间盘破坏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 20.70°.正常左、右旋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4.82°;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旋运动范围分别为 13.38°和 13.83° , 椎间盘破坏后左右旋运动范围 25.88°.结论颈椎间盘破坏后椎节稳定性显著性破坏.人工椎间盘植入后脊柱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方向上稳定性显著性改善,左右旋转接近正常值,并可提供 59%正常屈伸活动, 88%正常左右侧弯活动, 93%正常左右旋转活动.

    作者:沈强;贾连顺;赵定麟;袁文;倪斌;陈德玉;赵卫东;原林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不同含量氯化钙对成骨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为了在可注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中正确使用氯化钙,研究不同含量氯化钙对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从兔髂骨中获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不同含量氯化钙溶液进行不同时间的接触,然后再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 24 h,观察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细胞代谢活性的改变.结果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 0.8 mol氯化钙接触 20 min以上即可引起细胞代谢活性降低及引起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0.8 mol氯化钙在 20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0.9 mol氯化钙在 15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1.0 mol含量氯化钙在 5 min时间之内即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有明显影响.结论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20 min之内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大于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15 min以上即有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曹强;毛天球;顾晓明;杨维东;雷德林;赵丽君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外科干预改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下肢功能和缓解腰腿痛

    目的根据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现状,观察外科干预术式改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下肢功能,缓解腰腿痛的效果.方法对长征医院 31例(男 22例,女 9例)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常规术式效果:优 (A)7例,良 (B)4例,好转 (C)3例,差 (D)6例;改良术式效果:优 (A)3例,良 (B)2例,好转 (C)4例,差 (D)5例.结论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改良术式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功能,缓解腰腿痛.

    作者:史建刚;贾连顺;李家顺;袁文;李增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曲马朵在烧伤创面换药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烧伤疼痛伴随烧伤患者整个病程,疼痛引起焦虑,焦虑会加重疼痛,疼痛和焦虑可引起和加重应激反应,明显影响内态稳定,对每个器官系统都产生不良影响.烧伤疼痛又以换药疼痛为剧烈,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使用曲马朵治疗烧伤创面换药疼痛,观察对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钟招明;曾元临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3和Smad7 mRNA表达的调控机制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KFB) Smad3,7mRNA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用放线菌酮( CHX)和放线菌素 D预处理 KFB,以分别阻断 KFB内源性蛋白质的合成及 mRNA合成.采用逆转录 PCR法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Smad3,7 mRNA表达水平.结果经 CHX预处理后, KFB的 Smad3 mRNA表达轻度上调,并完全抑制了 TGF-β 1对 KFB Smad3 mRNA的下调作用,而 CHX预处理对 KFB的 Smad7 mRNA表达及 TGF-β 1上调 Smad7 mRNA的作用并无明显影响.经放线菌素 D预处理后,随 TGF-β 1作用时间延长, KFB的 Smad3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 TGF-β 1对 KFB Smad3 mRNA表达的调控过程可能还需要细胞合成其他蛋白的参与;但对 Smad7 mRNA表达的调控则不需要细胞合成其他蛋白参与, KFB细胞中的 Smad7可能也是活化的 Smads的直接靶基因.

    作者:杨力;柴玉波;李荟元;郭树忠;韩岩;汤苏阳;张琳西;舒茂国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冷冻及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 20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 3组,分别给予射频热凝、冷冻和常规神经阻滞治疗.结果 (1)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估疼痛程度:治疗 1周后射频热凝、冷冻组 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 5.1± 1.2, 4.0± 1.1,改善程度均优于神经阻滞组 (t1=3.79, P< 0.001; t2=3.42, P< 0.001);二组间 VAS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2)副反应:射频热凝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冷冻组和神经阻滞组.结论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郑虎山;张敏;朱宏骞;肖礼祖;沙彤;蒋劲;张德仁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海马CA3区P物质及其受体对发病机制的影响

    目的观察多发性脑梗塞大鼠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 SP和 SPR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精制蝮蛇抗栓酶( Svate- 3)联合应用对 MCI( multi- cerebral Infarction,MCI)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 MCI发病时的细胞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选用 Wistar大鼠 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应用微栓子栓塞阻断法建立 MCI缺血性动物模型,借用组织化学的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大鼠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 SP和 SPR改变,并且对比观察 NGF,Svate- 3对 MCI海马 CA3区神经元的作用.结果 SP及 SPR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值组间比较,实验对照组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 202± 10) ,( 127± 7)和( 168± 8) ,( 95± 9), P< 0.01.结论 SP及 SPR可能参与 MCI病理生理过程, NGF和 Svate- 3在缺血状态下可以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并能提高其存活能力.

    作者:周郦楠;宋光熠;郑剑玲;李开明 刊期: 2003年第17期

  • 骨关节炎性肌力减弱训练效果可能有选择性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减轻膝关节骨关节炎肌肉抑制的效果 ,探讨存在肌群抑制的情况下选择性同等肌力训练可否产生不同的效果.方法 1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 26膝)进行 3~ 6周每周 3次的肌力训练,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程度同等.前后测定 60° /s、 120° /s和 180° /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单次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结果屈膝肌参数包括 60° /s的单次佳做功、 120° /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及 180° /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均较伸膝肌有显著增加.结论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效果不同,屈膝肌力改善程度好于伸膝肌.

    作者:李放;范振华;屠丹云;白玉龙;胡永善;吴毅 刊期: 2003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