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东;孙天胜;钟桂午
1999年1月至2003年3月,我院收治以咽部症状为主的茎突综合征患者42例,经手术截短患侧茎突后,临床症状均消失或缓解.
作者:洪书平;杨宗豫;朱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及预后.方法:经孕妇常规糖尿病筛查确诊的GDM患者132例,其中合并DRP 21例(A组),自GDM患者中随机抽取20例(B组),选正常孕妇20人为对照组(C组).分别于妊娠6个月、9个月及产后6个月统计并比较3组对象的矫正视力、眼压及眼底检查结果.结果:妊娠晚期,微血管瘤数量增加者8例(38.1%),但所有病例仍为单纯性DRP;产后6个月,微血管瘤数量减少者15例.DRP组患者的矫正视力在妊娠9个月时与妊娠6个月和产后6个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视力差(P<0.05).结论:在妊娠期眼底正常或仅有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其具有自愈性,预后较好,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定期随诊眼底.如发现有增殖性病变应及时进行激光治疗.
作者:史赛卿;王亚琛;林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采用前哨淋巴结检查技术对喉癌N0期病人颈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行颈清扫术.方法:采用蓝染料及同位素检测二者结合的方法,对32例N0期喉癌患者进行术中前哨淋巴结定位研究,并分别于术中、术后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病理检查.结果:32例中31例找到前哨淋巴结,病理阳性15例.结论:喉前哨淋巴结的定位和活检技术切实可行;前哨淋巴结检测能够准确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癌的状况.
作者:赵治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Askin瘤是一种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胸肺部神经内分泌源性高度恶性小圆细胞性肿瘤,有别于尤文氏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上皮瘤、胚胎型横纹肌肉瘤、淋巴瘤等小细胞肉瘤,是一种起源未定的独立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本院2002年收治1例较为典型,结合文献复习[1~4]报道如下.
作者:陈凯;李德本;高丛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掌握经蝶骨嵴锁孔入路显露鞍周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该入路治疗颅内病变的可行性.方法:14例(28侧)10%甲醛溶液固定尸体头颅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鞍区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基底动脉顶部、垂体柄等鞍周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显露和观测,并获得重要参数.结论:蝶骨嵴锁孔入路适用于显露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及前颅底后方、鞍旁、蝶骨嵴、颞极、中颅窝底前部病变.
作者:张晖;胡国汉;廖建春;卢亦成;王君玉;刘环海;党瑞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胸导管结扎在食管癌切除术中预防术后乳糜胸的作用.方法:将458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术病例分为3组.A组153例,术中均不结扎胸导管;B组147例,术中常规预防性结扎胸导管;C组为选择性结扎胸导管组共158例,术中结扎胸导管98例、未结扎60例.结果:术后发生乳糜胸A组8例(5.2%),B组和C组均为0例(0%);B组和C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预防性和选择性结扎胸导管均可显著地降低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在食管癌切除术中,选择性结扎胸导管可预防术后乳糜胸发生.
作者:张荣新;刘小五;王圣应;张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单吻合器吻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低位直肠癌前切除单吻合器吻合术40例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未发生骶前出血及吻合口瘘病例,术后排尿困难2例(5%),经留置导尿,术后2周左右自行恢复,吻合口狭窄3例(7.5%),经扩肛3月左右治愈.术后随诊1年至5年,无吻合口复发,盆腔局部复发2例(5%),肝转移1例(2.5%),复发病人均已死亡.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除单吻合器吻合术,遵循TME原则,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手术方式,降低了低位直肠癌术后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
作者:胡立平;苏健;刘智华;刘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与膈神经主干相邻关系,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6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双侧副神经及其分支.用精确度为0.001 mm游标卡尺测量副神经各段的直径、长度以及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结果:副神经出颈静脉孔后(4.191±0.135)mm即分出胸锁乳突肌支,该支长(5.657±0.283)mm,直径(0.221±0.039)mm,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为(10.041±3.181)mm;副神经锁骨上段两斜方肌支之间主干直径为(0.274±0.032)mm,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为(5.154±0.782)mm;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的直径为(0.216±0.027)mm,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为(-1.416±0.216)mm.另外测量大鼠膈神经主干起始段直径为(0.208±0.016)mm.结论: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的直径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直径较接近,且可直接缝接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的呼吸功能.
作者:周许辉;张咏;严望军;袁文;贾连顺;陈雄生;史建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肱骨近端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骨折,约占全部骨折的4%~5%[1],而在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其发生率达到10%,其中15%为不稳定骨折[2].其诊断治疗仍然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如何选择佳治疗方案,使肩关节功能大限度地恢复,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较多,各有利弊;对疗效判定亦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标,故治疗上一直存在较多争议[3].
作者:张小东;孙天胜;钟桂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前外侧切口与后外侧切口在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手术入路为前外侧及后外侧的初次全髋置换患者各4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出血量、手术前后髋关节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作回顾性研究.结果:两组间比较,在手术出血量、髋关节术后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在手术前后的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手术切口的选择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无影响.
作者:王玥;孔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AD大鼠海马4-羟基壬烯醛(HNE)含量的改变及维生素E对其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AD模型组、维生素E治疗组三组.以β-淀粉样蛋白(Aβ25-35)左侧杏仁核注射制备AD大鼠模型,用Y迷宫检测并比较三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术后4周(维生素E治疗组服用维生素E后14天),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并比较三组大鼠海马中HNE的含量.结果:(1)术后4周,维生素E治疗组学习记忆能力较假手术组(P<0.05),但较AD模型组有改善(P<0.05).(2)术后4周,维生素E治疗组海马中HNE含量多于假手术组(P<0.01),但少于AD模型组(P<0.01).结论:AD模型大鼠海马中HNE含量增多;维生素E可以通过清除自然基的方式,减少脂质代谢产物的聚集,抑制氧化应激,改善AD症状.
作者:苗青;闫福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冲洗清理术在早期化脓性膝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在关节镜下行关节冲洗清理术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24例,术后直接关闭缝合,置引流24~48 h;同时给予全身抗生素的应用,支具伸直位固定3周,行关节功能康复训练.通过体温、皮温、关节是否肿胀,浮髌征,关节活动度来评价该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1~3 d,体温恢复正常.术后8周,关节肿胀消失,浮髌征阴性,无伸膝功能障碍,屈膝活动度超过120°.结论:关节镜下冲洗清现术治疗早期化脓性膝关节炎具有损伤小,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优点.
作者:马广文;李军;吕欧;周盛智;苗本宽;张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肠粘膜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可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致病性抗原(肠腔内的细菌、有毒物质、食物抗原物质、致癌物质等)侵入的功能,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肠粘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及免疫屏障组成.
作者:牛海静;王邦茂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03年8月,我校解剖学教研室收到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妇产科一藏族孕妇产下的无脑畸形合并广泛脊髓裂女死婴一例.因属四川甘孜藏区首次发现,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远强;张荔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多枚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1掌骨基底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将20例第1掌骨基底骨折患者拇指向桡远侧持续牵引,在X线透视下手法复位,用2~3枚克氏针于第1掌骨基底闭合固定,术后石膏固定3周,6周拔针.结果:20例患者随访17例,失访3例,随访6~17月,平均11个月.疗效优12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2%.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1掌骨基底骨折,材料简单,操作简便,固定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王晓东;潘勇卫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院于2006年5月收治右上肢车祸伤后右上肢后侧皮肤组织大面积缺失,右肘关节脱位伴骨质外露1例患者,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清春;左方;胡永东;张战勇;雷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道狭窄不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尿道狭窄19例,其中内切开术7例,经会阴尿道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6例,转移包皮瓣尿道成形术6例.结果:7例尿道狭窄内切开治疗者治愈6例(85.7%),好转1例;6例尿道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治疗者全部治愈,占100%.6例转移包皮瓣治疗者全部治愈,占100%.结论: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有利于提高疗效.
作者:董登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小腿和踝足部的损伤临床十分多见,尽管目前有多种修复方法,但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组织瓣能将近侧的供区组织带蒂转移至远侧受区,极大地改变了踝足创伤的修复重建模式[1~3].
作者:张发惠;郑和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为临床经乳突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5具10%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逐层解剖,磨除乙状窦表面骨质,暴露乙状窦,统计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血管的出现率.测量乙状窦三处不同位置的宽度、深度以及与外耳道后上棘和后骨半规管的距离.结果:33.3%的标本存在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静脉的出现率为93.3%.乙状窦在横窦-乙状窦交点,乙状窦膝部及颈静脉球上部的左侧宽度分别为(10.37±2.04)mm、(10.64±2.02)mm及(9.67±2.03)mm,右侧宽度为(12.06±1.94)mm、(12.18±2.18)mm、(10.27±1.94)mm;左侧的深度为(6.30±1.84)mm、(5.52±1.55)mm、(5.59±2.65)mm,右侧的深度为(8.56±1.56)mm、(7.81±1.48)mm、(6.81±1.88)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上棘的近距离为(13.84±2.74)mm,与后骨半规管的近距离(13.84±2.75)mm.结论:乙状窦解剖学变异较大,影响乙状窦前入路的应用,但对乙状窦后入路的影响相对较小.
作者:王君玉;廖建春;胡国汉;施小恬;党瑞山;刘环海;姚琪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阴囊小切口术式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将手术切口改进移位于阴囊小切口的改良术式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60例.其中左侧23例,右侧37例.结果:60例全部手术成功,切口一期愈合.术后1例阴囊出现小血肿,5例阴囊轻度水肿,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11 a,阴囊切口外观满意,无1例发生腹股沟疝,未见它他远期并发症.结论:改良阴囊小切口术式不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不遗留腹股沟疝形成的隐患;手术切口隐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术式.
作者:彭光平;栾杰;宋兆录;胡克清;綦德柱;刘增义;王培耕;赵忠和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