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发性脊柱侧凸椎间盘Ⅰ、Ⅱ型胶原表达的研究

贺永雄;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间盘, Ⅰ型胶原, Ⅱ型胶原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间盘不同部位Ⅰ、Ⅱ型胶原表达的异常,总结胶原变化情况,探讨胶原代谢在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25例AIS患者经前路松解、骨骺阻滞或前路矫形手术切除之顶椎区的椎间盘,分纤维环的凹侧、凸侧两部分.其中取胸椎椎间盘(T8-11)11例,腰椎椎间盘(L1-2)14例.利用RT-PCR的方法逆转录合成Ⅰ型胶原(220 bp)和Ⅱ型胶原(359 bp),1%琼脂糖凝胶电泳,Gelwork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结果:AIS患者顶椎区椎间盘纤维环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凸侧较凹侧高(P<0.05).腰椎表达较胸椎高,但除腰椎凹侧椎间盘纤维Ⅱ型胶原的表达高于胸椎对应部位Ⅱ型胶原的表达外(P<0.01),其余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IS患者椎间盘纤维环的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存在异常,且不同节段的表达存在差异.提示AIS患者的椎间盘发生变性,椎间盘胶原的代谢与AIS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AIS发生的原因之一,是脊柱侧凸进展的重要因素.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脊柱侧凸椎间盘Ⅰ、Ⅱ型胶原表达的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间盘不同部位Ⅰ、Ⅱ型胶原表达的异常,总结胶原变化情况,探讨胶原代谢在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25例AIS患者经前路松解、骨骺阻滞或前路矫形手术切除之顶椎区的椎间盘,分纤维环的凹侧、凸侧两部分.其中取胸椎椎间盘(T8-11)11例,腰椎椎间盘(L1-2)14例.利用RT-PCR的方法逆转录合成Ⅰ型胶原(220 bp)和Ⅱ型胶原(359 bp),1%琼脂糖凝胶电泳,Gelwork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结果:AIS患者顶椎区椎间盘纤维环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凸侧较凹侧高(P<0.05).腰椎表达较胸椎高,但除腰椎凹侧椎间盘纤维Ⅱ型胶原的表达高于胸椎对应部位Ⅱ型胶原的表达外(P<0.01),其余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IS患者椎间盘纤维环的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存在异常,且不同节段的表达存在差异.提示AIS患者的椎间盘发生变性,椎间盘胶原的代谢与AIS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AIS发生的原因之一,是脊柱侧凸进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贺永雄;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下颌支截骨术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进一步探讨咬肌区浅层的组织结构,为临床行下颌截骨术避免损伤咬肌区的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8例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加压注入红色乳胶或明胶墨汁,解剖观测咬肌区浅层的组织结构.结果:咬肌区浅层由浅入深的组织层次是:皮肤、皮下组织、SMAS、腮腺咬肌筋膜、咬肌、咬肌下间隙和骨膜.咬肌表面横行结构有面神经颧支、面横动脉、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它们距离下颌角分别为(5.8±0.5)cm、(5.2±0.5)cm、(5.1±0.6)cm、(4.3±0.5)cm、(3.3±0.8)cm、(0.9±0.5)cm和(-0.8±0.4)cm;离角前切迹的距离分别为(6.7±0.6)cm、(5.6±0.6)cm、(5.6±0.7)cm、(4.7±0.5)cm、(3.5±0.7)cm、(1.2±1.0)cm和(-1.0±0.2)cm.该区的动脉供应来源于颞浅动脉、面横动脉、颈外动脉、面动脉和咬肌动脉.结论:行下颌支截骨术时,应熟悉下颌支浅层的组织层次及咬肌浅层横行结构的布局,以免造成误伤.

    作者:廖进民;陈海芳;李忠华;王兴海;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国人中耳后鼓室的解剖学测量

    目的:为临床耳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16)下观测后鼓室各相关解剖结构.结果:锥隆起的出现率为100%,高度为(2.01±0.56)mm,面神经锥曲段高度为(5.71±0.47)mm,面神经隐窝深度为(2.16±1.21)mm,鼓室窦深度为(2.88±0.82)mm,左、右两侧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隆起为后鼓室重要的解剖标志,实验测得的数据为避免中耳手术中损伤面神经等重要结构提供了参考信息.

    作者:张媛媛;韩卉;孟庆玲;庞刚;朱友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腰5椎体和骶椎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设计适合人体第5腰椎和骶椎三维解剖形态的腰骶前路内固定器提供相关解剖数据.方法:使用量具对人体腰5椎体和骶椎的有关径线进行测量,得出并比较相关参数的平均值及标准差.结果:腰5椎体前高为(26.2±2.5)mm;其不同平面之弦长(LLC2~LLC5)分别为(36.2±1.0)mm、(35.8±1.2)mm、(36.9±0.9)mm、(37.1±1.3)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1椎体前高为(22.4±2.9)mm,其不同平面之弦长(SLC1~SLC5)分别为(36.2±1.5)mm、(38.2±0.9)mm、(38.8±0.9)mm、(38.7±1.5)mm、(39.0±1.4)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国人腰5椎体和骶椎的形态特点及相关参数,设计腰骶前路内固定器是可行的.

    作者:钱太保;周建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霍乱毒素或联合外周神经对再生视网膜节细胞c-Jun表达的研究

    目的:观察成年金黄地鼠视神经近端微挤压断(MC)后,再生视网膜节细胞(RGCs)c-Jun的表达与再生的关系.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CTx组、SN+CTx组,每组5只.近端微挤压断视神经后,玻璃体内注射霍乱毒素(CTx)或联合植入小段坐骨神经分支(SN).术后4W,用荧光金(FG)逆行标记和c-Ju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法观察再生的RGCs和c-Jun的表达.结果:再生RGCs胞核内有c-Jun蛋白表达,CTx组表达c-Jun的再生RGCs为(317±61)个,约占其再生总数的89.9%;SN+CTx组c-Jun阳性再生的RGCs为(418±102)个,占再生总数的96.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Jun表达可能与RGCs的再生有密切关系,霍乱毒素或联合外周神经可显著提高再生RGCs的c-Jun表达.

    作者:李飞;黄锦桃;李海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Seldinger法中心静脉穿刺置管63例分析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3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穿刺成功61例(97.8%),一次试穿成功54例(85.7%),颈内静脉穿刺失败,改颈外静脉穿刺置管2例;误穿颈总动脉形成颈部血肿1例,置管成功率100%.误穿颈总动脉形成颈部血肿1例.结论:掌握中心静脉及其毗邻解剖,熟悉多种穿刺途径,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陈云飞;董洪启;李同海;丁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经尿道汽化切割治疗前列腺增生症1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术结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BPH患者125例.结果:本组125例术后症状改善率达100%,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等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术结合TURP手术是治疗BPH的安全方法,疗效满意.

    作者:李德雷;赵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相关肌肉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足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相关肌肉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确诊为单侧足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在双侧腘窝上缘用磁刺激坐骨神经,同心圆针电极插入双侧足部各筋膜间隙内相应的肌肉中,记录各自MEP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并计算其比值,分析该比值与足筋膜间隙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部各筋膜间隙内相应的肌肉磁刺激MEP先正后负,潜伏期相对恒定,但波幅不够稳定;当间隙内压大于30mmHg时,间隙内相应肌肉MEP潜伏期明显延长,为健侧的(1.9l±0.23)倍.统计学分析显示,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与磁刺激MEP波幅比值降低之间无相关性(P>0.05),而与相应肌肉MEP潜伏期比值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磁刺激MEP作为诊断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客观指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周许辉;袁文;贾连顺;张咏;严望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分别对9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描述.结果:侧前方入路胸椎间盘摘除术5例,侧后方胸椎间盘摘除术2例,经胸腔侧前方入路椎间盘摘除术2例.随访1~5 a,手术优良率达88.89%.结论:CT或MRI检查对确诊与定位有重要价值,胸椎间盘突出症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远松;刘振华;周建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骶前肿瘤1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骶前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6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骶前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术前行直肠指检及影像学检查明确定位诊断,均经腹膜外途径手术切除,其中完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2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1例中有10例术后获随访6个月~10 a,无复发.结论:直肠指检、影像学检查是骶前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经腹膜外途径切除骶前肿瘤安全、可靠,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郭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缺血后的神经发生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年哺乳动物神经系统是非再生性组织,即脑内的神经细胞是终生存活的,成熟的神经元没有再生能力.成年人脑损伤后,脑内失去神经细胞的现象也是永久的,失去的神经细胞只能由胶质细胞充填.近年的研究打破了这一传统认识.20世纪后十几年在神经生物学领域内的重要进展之一就是发现在成年脑组织内存在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

    作者:邢艳;应大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肺癌组织血管X线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原发性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二十年呈上升趋势,病情发展快,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绝大多数已失去手术机会.在临床工作中肺肿瘤的介人治疗是其中发展快、活跃的分支学科.本课题通过肺癌组织血管X线解剖学系列基础研究,阐明了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介人治疗效果比原有的外周静脉化疗和单纯实施支气管动脉介人治疗疗效高.

    作者:高从敬;张南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4例,其中10例合并不全瘫.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 a,平均1 a,14例病人脊柱畸形矫正满意,生理曲度恢复,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10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伤患者术后有1~3级的神经功能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板等发生.结论:前路手术安全可靠,椎管减压彻底,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

    作者:梁西俊;刘向阳;刘杰;吴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内窥镜辅助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在15具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及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并测量手术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乙状窦大多分布在顶乳缝前角-乳突尖连线深面.乳突导静脉存在率为93.3%,均汇于乙状窦,其中67.9%与枕静脉的分支相交通.乙状窦后缘中点与Meckel囊内口、Dorello管、岩静脉-岩上窦交点、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45.15±2.35)mm、(52.82±2.98)mm、(34.68±5.80)mm、(31.79±2.55)mm、(32.59±2.39)mm、(40.45±2.80)mm及(41.12±3.16)mm,横窦-乙状窦交点后缘与以上各点的距离分别为(48.10±2.34)mm、(57.41±2.76)mm、(38.19±4.87)mm、(36.00±2.11)mm、(38.39±3.02)mm、(47.71±3.08)mm及(49.31±3.18)mm.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和手术操作中熟悉乙状窦后缘、横窦-乙状窦交点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可使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更加微创.

    作者:王君玉;廖建春;胡国汉;施小恬;党瑞山;刘环海;姚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58例颈部不明原发灶转移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的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58例不明原发灶颈转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5年总的生存率37.9%,N1、N2、N3不同分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38.1%、11.8%(P<0.05);中上颈、下颈转移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53.3%、11.8%(P<0.05);转移性鳞癌、未分化癌、腺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53.6%、28.6%、11.1%(P<0.05);对于鳞癌和低分化癌,放疗联合手术或化疗优于单纯放疗,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59.1%和29.6%(P<0.05).结论:影响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转移灶的N分期,转移部位以及病理类型,要以此为依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作者:杨明;王圣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47例临床报道

    目的:探讨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治疗严重双侧膝关节病的手术操作技巧.方法:采用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双膝关节病患者47例94膝,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28例,骨性关节炎16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24 个月,平均10个月.手术前膝关节KSS评分平均38分,出院前膝关节KSS评分平均78分,随访平均评分88分.感染病例为零.结论:应用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治疗功能严重受损的双侧膝关节效果显著.

    作者:沈计荣;蔡文辉;杜斌;孙鲁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体全身动脉血管铸型标本制作技术研究

    随着国内外显维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器官移植、皮瓣设计、整容外科技术等,必须研究各局部的动脉血管分布.目前国内解剖研究工作者己研究了动脉血管铸型的方法[1,2],但一直未能解决长时间冰冻尸体解冻时间和灌注压力、增加插管注射部位以及长时间冰冻尸体全身动脉血管铸型连续性和完整性差等技术问题.近年来,我们利用长时间冰冻尸体材料制作全身动脉血管铸型标本取得园满成功.现将制作技术介绍如下.

    作者:郭兴;易德保;张伟;罗特坚;赵爽;易志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雷公藤多甙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ICAM-1的影响

    目的:探讨口服雷公藤多甙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的治疗作用,以及对外周淋巴器官中细胞黏附分子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AA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口服和未口服雷公藤多甙的大鼠淋巴器官中ICAM-1水平的变化;观察口服雷公藤多甙前后关节的肿胀度.结果:口服雷公藤多甙的AA大鼠的外周淋巴器官中ICAM-1的水平明显低于未口服雷公藤多甙的AA大鼠,关节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口服雷公藤多甙可以有效降低ICAM-1水平,从而治疗佐剂性关节炎.

    作者:李艳芳;徐玉东;刘兰涛;何小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LCP干骺端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不连

    目的:探讨LCP干骺端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LCP干骺端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不连15例,其中增生型8例,萎缩型7例.从受伤到LCP干骺端钢板内固定时间为9~18个月,平均12个月.原始创伤为开放性骨折11例,闭合性骨折4例.结果:经7~14个月(平均10.4个月)随访,14例经3~6个月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9个月.愈合率93.3%.1例术后9个月骨折仍未愈合,经切开植骨、辅助石膏外固定、体外震波治疗3个月后愈合.术后无活动性感染及慢性骨髓炎发生.结论:LCP干骺端钢板因其先进的设计,具有固定牢固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能有效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不连接.

    作者:范猛;胡茂忠;姜文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镜在治疗输卵管、卵巢性不孕症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输卵管、卵巢性不孕症治疗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5例不孕症患者行腹腔镜诊疗,其中原发性不孕症11例、继发性不孕症24例.结果:35例手术均顺利,无并发症.术后29例获随访,随访3~18个月,术后宫内妊娠率达37.93%(11/29).结论:腹腔镜手术对输卵管远端阻塞、盆腔粘连及肿块导致输卵管扭曲的不孕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不明原因的不孕症能尽早明确诊断.

    作者:孙建群;周玉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