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浮膝伤手术治疗12例临床分析

金浩;丁星刚;把其兵;采国兵;毛宏甫

关键词:浮膝, 股骨骨折, 胫骨骨折, 内固定
摘要:目的:总结浮膝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浮膝伤患者12例,内固定方式为股骨带锁髓内钉+胫骨钢板固定4例,股骨带锁髓内钉+胫骨外固定架3例,股骨胫骨均行带锁髓内钉5例.结果:随访 7~26个月,12例患者均得骨性愈合.切口感染1例,经换药后治愈,12例无畸形愈合.伤肢功能优良率91.67%.结论:采用恰当的术式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积极的术后康复训练,对提高浮膝伤的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肺大泡外科治疗2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大泡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采取外科手术方法行肺大泡切除23例,其中12例双侧肺大泡者两侧同期手术;5例术后呼吸机支持.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溃疡和复张性肺水肿各1例,均治愈.术后随访3~36月,复查X线示,肺膨胀良好,无气胸复发,肺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肺大泡,在临床上有着良好的疗效.

    作者:黄克诚;杨大斌;陈杰;苗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皮瓣小隐静脉处理方法的改进

    目的:对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远端处理方法进行改进,以避免静脉危象发生,提高皮瓣成活率.方法:对12例不同原因所致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创面,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术中在外踝尖平面以下切断小隐静脉并使皮瓣蒂部到外踝尖处形成皮岛.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静脉危象.随访6个月~1a,平均7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功能满意.结论:采用改进方法更有利于改善皮瓣静脉回流,提高成活率.

    作者:于共泉;王召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1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卵巢良性肿瘤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152例,其中行肿瘤剥除术130例,行肿瘤剥除加患侧附件切除术22例.结果:152例手术均顺利,并获治愈.术后并发皮下气肿2例(1.31%),2天后自行吸收.134例获1年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患者恢复快,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洪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VSD在伴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手掌离断再植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伴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手掌离断伤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VSD技术加一期清创再植及二期植皮或局部皮瓣转位术治疗手掌毁损性离断伤12例,其中手掌撕脱性完全离断伤4例,手掌撕脱性不完全离断伤8例,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2 cm×5 cm~8 cm×10 cm.结果:经封闭式负压引流5~10 d后,12例患者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行二期中厚皮植皮或局部皮瓣转位后创面愈合,离断的肢体均存活.结论:经封闭式负压引流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引流充分,不影响再植手指的远端血供,在手掌的毁损性离断伤中应用效果好,扩大了断肢再植的适应证.

    作者:陶圣祥;喻爱喜;余国荣;宋九宏;邓凯;祝少搏;张奕;郑晓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胃腔食管化手术在返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寻胃腔食管化手术防治返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选择中下段食管癌、食管裂孔疝病人共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在外科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A组采用胃腔食管化术式、B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行抗返流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包括问卷调查、内窥镜检查、食管粘膜病理学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随访0.5~3 a,A组有返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1例(5%),胃镜检查证实有食管粘膜糜烂1例(5%);B组有返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7例(35%),胃镜检查有食管糜烂4例(22%),食管下段粘膜溃疡2例(11%),食管裂孔疝复发1例(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腔食管化术式用于部分外科疾病所引起的返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其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作者:耿玉六;张保友;李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疗体会

    胫骨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损伤,治疗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以及常规的切开接骨板内固定等方法,但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很难保证一次性复位成功,并影响踝关节的功能.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科使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采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左方;胡永东;李清春;雷建军;张战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的病因及诊治措施.方法:采用持续胃肠减压、支持营养及胃动力药等综合治疗,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DGE 26例.结果:本组经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手术方式及胃生理功能的改变等因素是导致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原因;临床表现辅以X线钡剂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一般行积极的保守治疗均可治愈.

    作者:姚廷敬;王圣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婴幼儿肌内注射部位的解剖学观测

    目的:为婴幼儿肌内注射佳部位的选择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0具婴幼儿尸体标本和4套幼儿断层标本的臀区、股外侧区和三角肌区的血管神经走行和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各区皮肤、浅筋膜和肌的厚度.结果:臀区外上部的皮肤和浅筋膜厚(0.86±0.23)cm,肌厚(1.65±0.30)cm;股外侧区中部皮肤、浅筋膜厚(0.64±0.28)cm,肌厚(1.29±0.18)cm;三角肌区中部皮肤、浅筋膜厚(0.65±0.11)cm,肌厚(0.74±0.12)cm.以上各部肌质较厚,无重要血管神经.结论:从安全角度考虑,婴幼儿肌内注射以股外侧区中部作为首选部位为宜,次选臀区.

    作者:吴长初;刘金伟;丁自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左旋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左旋卡尼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应用左旋卡尼汀,对照组应用极化液.结果:心绞痛缓解有效率治疗组为93.02%,对照组心绞痛缓解有效率为65.12%(P<0.01);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有效率治疗组为76.74%,对照组为48.84%(P<0.01).结论:左旋卡尼汀辅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改善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

    作者:王殿华;笪应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封固切片中人工伪象的解决方法

    在组织病理制片过程中,从取材固定到后的切片封固,任何一道程序由于操作不规范都可能导致切片标本形成各种各样的缺陷,甚至会出现无法弥补的后果[1].

    作者:黄崇芳;姚建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喉返神经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颈部手术特别是甲状腺手术中避免喉返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50具成人标本(男30,女20)共100侧,对喉返神经的走行、分支及其与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软骨下角的位置关系进行解剖观测.结果:喉返神经按其分布分为喉支和喉外支,前者90%在距甲状软骨下角尖(16.7±7.5)mm处分为前、后两支,后者多在其下10.2~ 70.5 mm 范围内发出.左侧喉返神经82.0%走在甲状腺下动脉的后面,右侧76.0%走在动脉的前面,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查明喉返神经的行径及其毗邻关系,有助于防止术中损伤喉返神经.

    作者:景玉萍;郑建国;陈军方;沈文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面神经切断后SD大鼠面神经核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在面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面神经核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SD大鼠36只分别于茎乳孔处行左侧面神经切断术,而右侧于相应部位仅行面神经游离术;随机均分为术后3、7、14、21、28、35 d 6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取出含面神经核团脑干部分,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两侧面神经核中CGRP表达的变化.结果:CGRP分布于正常SD大鼠面神经各亚核,损伤侧的面神经核中CGRP表达比对照侧增强(P﹤0.05);图像分析CGRP灰度值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损伤导致CGRP在面神经核中的表达增加,提示CGRP在面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调理作用.

    作者:李建国;訾刚;孟壮志;刘海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腓动脉变异及其交通支穿胫神经裂隙1例

    成年男尸1具.解剖其左下肢时发现左侧腓动脉自小腿骨间膜下方的裂孔穿出后,发出一交通支,自胫神经形成的裂隙中间穿过,并与胫后动脉相交通,其降支直接移行为足背动脉(图1).

    作者:丁银秀;棘怀庆;王效军;马新伟;秦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带隐神经营养血管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带有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筋膜皮穿支为血管蒂,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5例,皮瓣面积为26 cm×10 cm~18 cm×6 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16 cm×8 cm~6 cm×4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20个月,皮瓣质地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植皮面积明显减少,1例创面面积为6 cm×5 cm供区可直接缝合.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安全,适合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穿支蒂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相结合的复合皮瓣.

    作者:苏瑞鉴;李文恒;韦赤勇;杨庆达;曾麟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咽旁间隙的应用解剖及手术进路研究进展

    1 咽旁间隙与肿瘤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PPS)肿瘤并不常见,仅占头颈部肿瘤的0.5%以下[1].Hughes等[2]报道,PPS肿瘤中80%为良性,20%为恶性,其中良性肿瘤以涎腺混合瘤占多数,恶性中大多数是淋巴结转移癌.

    作者:李兆生;郑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三叶板内固定术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AO纯钛苜蓿形板(以下简称三叶板)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三叶板内固定术治疗C型Pilon骨折21例.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21例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0周.1例伤口拆线后,钛板部分外露,换药直至骨愈合,取出所有内植物后,二期缝合,伤口愈合.本组无内植物折断、螺钉松动及骨不连等并发症.根据Pilon骨折的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疗效优1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9%.结论:三叶板为主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型Pilon骨折,能达到坚强的固定,板材超薄,组织反应小,软组织和骨膜剥离少,对骨折局部血供破坏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郭春生;罗家明;唐征宇;周超;陈海峰;许忠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枢椎椎弓根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5具枢椎干骨标本,观察枢椎椎弓根的形态特点及其与横突孔的毗邻关系,测量椎弓根的高度、宽度,以及椎弓根的轴线在水平面和矢状面的角度.结果:枢椎椎弓根被峡部和上关节突的一部分所覆盖,可分成前(内)后(外)两部分:前部位于上关节突内侧部的下面,连接椎体;后部位于峡部的下面连接下关突.横突孔存在一定的解剖变异,以左侧为多.椎弓根的上宽(7.90±1.41)mm、下宽(4.90±0.82)mm、高度(6.70±0.90)mm,内倾角(32.33±3.45 )°、上倾角(24.07±5.30)°.结论:90%的人适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了解枢椎椎弓根的正常解剖参数及其与横突孔的毗邻关系,对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李野;刘景臣;李刚;张翘;武云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MD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环解剖变异和其代偿潜能的评估

    目的:探讨国人颅内动脉和颅底Willis环的解剖变异及其对颅底动脉环代偿潜能的影响.方法:对76例临床怀疑为各种脑血管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独立工作站上行VR、MIP、MPR及Tree VR多模式脑血管重组.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颅内脑供血动脉及脑底动脉环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76例患者中,4例因烟雾病前、后循环失去正常解剖形态,未作详细分型,其余72例共发现近代型17例、原始型2例、过渡型2例、混合型12例、发育不全型28例、当代型7例及不定型4例,其中,前循环完整者56例(77.78 %),后循环完整者36例(50%),整环完整者30例(41.67%),Willis环结构典型,具有良好代偿潜能的16例(22.22%).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很好地显示Willis环的解剖变异,对Willis环血流代偿潜能进行初步评估,Willis 环解剖变异影响其血流代偿.

    作者:方琼;余永强;刘斌;江安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浮膝伤手术治疗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浮膝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浮膝伤患者12例,内固定方式为股骨带锁髓内钉+胫骨钢板固定4例,股骨带锁髓内钉+胫骨外固定架3例,股骨胫骨均行带锁髓内钉5例.结果:随访 7~26个月,12例患者均得骨性愈合.切口感染1例,经换药后治愈,12例无畸形愈合.伤肢功能优良率91.67%.结论:采用恰当的术式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积极的术后康复训练,对提高浮膝伤的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

    作者:金浩;丁星刚;把其兵;采国兵;毛宏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左锁骨上淋巴结的解剖及癌转移的病理分析

    目的:观察左锁骨上淋巴结的形态、位置,探讨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转移的机理.方法:对50具正常成尸标本的左锁骨上淋巴结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对23例发生癌转移的左锁骨上淋巴结进行病理分析.结果:左锁骨上淋巴结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部分位于左锁骨上三角内,外侧部分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与斜方肌前缘之间;左锁骨上淋巴结数目平均为(3.88±1.36)个.23例发生癌转移的左锁骨上淋巴结中,1例仅在输入淋巴管内查见癌细胞,1例仅在被膜下窦内查见癌细胞,4例在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内查见癌细胞,8例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内均含有癌细胞,9例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小梁周窦、输出淋巴管内含有癌细胞.结论:左锁骨上淋巴结以卵圆形为多(67%),主要位于锁骨上三角内(58.20%).癌细胞经输入淋巴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作者:张杰;牛娜;赵世福;王新明;武瑞光;王海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