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春;邢伟;王建良;沈纪芳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特点.方法 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及CT特点.结果 4例中,十二指肠球部1例、降部2例、水平部1例;1例病灶向腔内生长呈息肉状,2例表现为肠壁内肿块,1例病灶呈腔外生长.肿瘤大径1.6~4.9 cm,平均3.4 cm.4例病灶平扫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密度均匀者3例,不均匀者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者2例,中度强化2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1例.整个动态增强中肿瘤以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降低.结论 当十二指肠近段出现息肉样或壁内肿块,CT动态增强病灶早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减低时应考虑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可能.
作者:田彤彤;吴晶涛;胡晓华;杨国美;朱庆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者 女,55岁.因发现右下肺结节2年入院手术.既往有子宫肌瘤病史10年.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无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CT平扫肺窗示右肺下叶大小约3.1 cm×2.2 cm类圆形软组织结节,边缘光滑清晰,无毛刺,周围无阻塞性炎症和肺气肿表现(图1).纵隔窗示结节密度均匀,平扫CT值32HU(图2).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CT值约50 HU,病灶紧贴肺动脉分支血管(图3),实质期肿块进一步强化,密度均匀,CT值约64 HU(图4),延迟3min扫描,病灶实质密度均匀,CT值约70 HU(图5),冠状面重组清晰显示肺内结节的边缘、形态和周围情况,肿块周围无阻塞性炎症和肺气肿征象(图6、7).
作者:朱玉春;邢伟;王建良;沈纪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颈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和特征及其与脑血管症状的关系.方法 958例行颈动脉MDCTA的连续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者372例,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MDCTA前首先以相同扫描条件进行平扫,分别在平扫和MDCTA图像上测量非钙化性和混合性斑块的CT值,计算斑块CT值增幅;同时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t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72例中,80.11% (298/372)的患者颈动脉斑块出现强化.非钙化性斑块的强化程度高于混合性斑块的非钙化部分[(25.11±4.53) HU vs(17.92±7.12) HU;t=12.94,P=0.004],且几率也大(86.26%,182/211 vs 72.05%,68/116;x2=11.57,P=0.001).有症状组出现颈动脉斑块强化的比例大于无症状组(88.41%,206/233 vs 66.19%,92/139;x2 =26.99,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阈值分析表明斑块CT值增幅17 HU为佳阈值,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78.97%、81.30%).颈动脉斑块强化(P=0.016)、非钙化性斑块(P=0.042)及颈动脉管腔重度狭窄(P =0.032)与脑血管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与脑血管症状有关,是预测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国晶晶;田超;宋一鸣;杨天昊;靳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Cyclops病变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对其征象的认识.方法 搜集具有典型Cyclops病变MRI征象的42例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28.6岁.结果 Cyclops病变位于髁间窝前交叉韧带移植物止点前方,具有纤维组织的信号特征,T1WI上呈均匀低信号;在T2 WI及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上呈均匀等、低信号;MR关节造影图像上,在膝关节腔内高信号对比剂的衬托下可清晰勾勒其边缘形态.Cyclops病变的病理表现为增生变性的瘢痕样组织.结论 MRI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Cyclops病变首选检查方法,有助于对该病变的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娟;张家雄;周守国;樊长姝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钆喷酸葡胺(Gd-DTPA)与碘海醇混合液作为放疗计划CT、MR图像配准体外标志的可行性.方法 取Gd-DTPA加纯净水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稀释液,行T1WI、T2WI和FLAIR成像;选择在T1 WI上信号强度高者与碘海醇按不同比例配成混合液,再行MR、CT;测量不同比例混合液在MR各成像序列的信号强度及CT值.将达到标准的混合液密封于细塑料管中,作体模检测和临床应用.结果 浓度为1.61 mg/ml Gd-DTPA稀释液在T1WI上信号强度高;该稀释液与碘海醇按6∶1混合可达到体外标志设计标准;经临床应用,配准平均误差为(1.35 ±0.22)mm.结论 将恰当比例的Gd-DTPA稀释液与碘海醇混合密封于细塑料管中,固定在定位热塑面罩的模拟校准线上,可作为放疗计划CT、MR图像配准的体外标志.
作者:张照喜;蒋春林;陈军;徐宁;刘玉林;陈宪;何正中;黎艳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后颅窝及三叉神经体积与三叉神经痛之间的相关性,阐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2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例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入选本研究,采用3D-MRI容量分析法分别测量上述样本的后颅窝体积及双侧三叉神经体积,统计分析两组样本的后颅窝体积、患侧及健侧三叉神经体积差异.结果 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后颅窝体积分别为(142.9±14.5)cm3、(161.7±15.1)cm3,t检验显示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6,P<0.05);患侧和健侧的三叉神经体积分别为(0.057±0.032) cm3、(0.068±0.018) cm3,二者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3263,P<0.05).但对照组双侧三叉神经体积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53,P>0.05).结论 后颅窝体积及三叉神经体积的缩小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测量后颅窝及三叉神经的体积可以为临床解释三叉神经痛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姜梅;石鑫;沈比先;高德宏;肖虎;高慧;张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催产素干预兔骨质疏松模型的骨髓脂肪变化规律及其可能机制,阐明磁共振波谱(MRS)动态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40只8月龄雌兔,采用双侧去卵(OVX)法制作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模型组(A组,n=20)及催产素干预组(B组,n=20),后者OVX术后2周皮下注射催产素,持续4周.两组于OVX术后3、6、10、14周(每个时间点5只兔)行左股骨上段MRS扫描,计测骨髓脂肪分数(FF)值;同时,采集兔血清测定雌激素(E)、总钙(Ca)、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B)水平.结果 A、B组实验兔骨髓FF值随时间呈渐进性增高,两组每个时间点分别为(46.20±5.24)%、(64.39±5.53)%、(69.13 ±6.14)%、(78.14±7.42)%以及(42.8±7.11)%、(52.00±3.77)%、(58.25±3.75)%、(61.5±6.63)%,B组自第6周始FF值低于A组,TRAP自6周起低于A组,BALP-B自10周开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雌激素、总钙水平随时间变化均有所降低.结论 催产素早期干预骨质疏松模型兔能降低骨髓脂肪的堆积,影响骨质疏松的发展进程,早期可能通过抑制破骨、后期通过促进成骨发生作用,MRS可以对此过程进行动态评估.
作者:邱裕友;汤光宇;华婷;周波;邵泓达;熊祚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系统分析鼻咽纤维血管瘤累及解剖部位,探讨肿瘤术前不同影像学分期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以Radkowski (1996)分期标准为参照,按照鼻咽部邻近易累及的18个解剖部位分别编号,记录每例患者累及的解剖结构,对照临床手术分期结果,评价CT分期、MRI分期以及CT结合MRI分期3种模式的准确性.结果 与手术分期对照(括号内为对应手术分期例数),70例CT检查分期结果:Ⅰa期4例(4例),Ⅰb期11例(3例);Ⅱa期5例(13例),Ⅱb期17例(19例),Ⅱc期21例(16例);Ⅲa期8例(9例),Ⅲb期4例(6例).74例MRI检查分期结果是:Ⅰa期6例(6例),Ⅰb期2例(2例);Ⅱa期5例(5例),Ⅱb期21例(20例),Ⅱc期14例(18例);Ⅲa期17例(13例),Ⅲb期9例(10例).50例CT联合MRI检查分期结果是:Ⅰa期2例(2例),Ⅰb期1例(1例);Ⅱa期4例(4例),Ⅱb期16例(17例),Ⅱc期11例(12例);Ⅲa期9例(7例),Ⅲb期7例(7例).CT分期、MRI分期以及CT结合MRI分期3种模式中,经Kappa一致性检验,三者的Kappa值分别为0.81、0.92和0.95.结论 以解剖结构为基础的CT结合MRI影像分期模式在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分期中准确性高,可作为术前分期依据.
作者:闫钟钰;梁熙虹;李静;王振常;鲜军舫;周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例PLCH患者临床和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PLCH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3例患者均有吸烟史,2例患者为多系统受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患者仅表现为PLCH.PLCH的CT表现为两中上肺分布为主的多发小结节及囊腔,肺底及肋膈角区明显减少.结论 PLCH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夏秀梅;范丽;张明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MRI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因其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层面、多参数及多序列成像、可重复性好等优势,且行一站式心脏MRI可完成对心脏形态及功能的全面检测,综合评价心脏异常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笔者现就MRI在心肌淀粉样变性(cardiac amyloidosis,CA)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1 心肌淀粉样变性病因及病理淀粉样变性是由于自体产生的异常β型折叠的不可溶性淀粉样蛋白沉积于不同组织或器官的间质内,从而引起相应组织或器官结构破坏及功能障碍的系统性疾病,现已知有30多种蛋白会形成异常的淀粉纤维样物质而致病.心脏为常见受累部位,亦为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淀粉样物质可沉积在心室、心房、血管周围、瓣膜和心脏传导系统等部位,行心肌活检表现为心肌细胞间基质增多及纤维化,细胞外间质及血管壁存在淀粉样蛋白沉积,刚果红试验阳性,偏光显微镜下呈现特征性的苹果-绿双折光.目前结合免疫组织化学、DNA分析和蛋白组学技术可以确定大多数淀粉样蛋白沉积物的类型[1,2].
作者:喻思思;龚良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R灌注加权成像(PWI)在早期兔脊柱结核血流灌注动态化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手术建立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病变组)、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空白组,造模后4、6、8周对其分别采用MR[常规及PWI扫描,观察常规MRI表现及病变椎体的血流灌注变化,选定感兴趣区并分别测量正常椎体与病变椎体的相对信号强度增加率(△SI)、大线性斜率比值(SSmax)、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所测得的△SI、SSmax、MTT、TTP值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病变组动物于第8周行MR检查结束后处死,经病理学证实为结核感染纳为研究对象.结果 成功建立脊柱结核动物模型.造模4、6周病变椎体、椎间盘X线、CT表现正常,8周后部分椎体骨质破坏.常规MRI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术后6周病变组△SI、SSmax、MTT、TTP值均达到大,病变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 PWI能较好地评估早期脊柱结核血流灌注变化,为临床干预提供影像学信息.
作者:王云玲;白山·军斯汗;王红;马景旭;贾文霄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者 男,29岁.3年前查体胸片发现左侧肺野和左侧纵隔旁直径约1 cm结节影,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现随诊复查CT证实左侧脊柱旁和左第7后肋前可见一大小约4.6cm×3.8 cm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边界光整,其内未见钙化及脂肪成分,肿块与肋骨和胸壁分界不清,肿块周围肺组织呈部分膨胀不全,双肺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肺门及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肋骨内缘不光整,骨皮质破坏(图1A、B).冠状位MR T1WI示左侧脊柱旁一5.0cm×4.4cm×3.3 cm大小囊实性占位性病变,T2 WI上肿块呈明显高信号强度伴低信号分隔(图2A),增强T1WI示肿块内分隔和囊壁强化,肿块呈不均匀低信号强度,囊壁光整(图2B).
作者:徐辉;唐桂波;范占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者 男,76岁.主因右眼肿物明显增大3个月入院.专科体检:视力:右眼0.3,左眼0.5.右眼球稍突出,内转、上转受限.下睑可见一4.5 cm×3.5 cm×7 cm大小肿物,边界尚清,不活动.结膜稍充血,角膜清亮,瞳孔正常大小,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浑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前节未见异常,晶状体浑浊.眼底:未见异常.眼压:17.30mm Hg(双眼).眼眶MRI:右眼睑软组织弥漫性肿胀增厚,右侧眼眶内眼球后下方可见一等T1、等T2异常信号(不均匀),脂肪抑制序列呈稍高信号,病变向眶外突出,累及肌锥内外,环绕眼球生长,与筛窦及视神经起始部分分界不清,内、下直肌显示不清.眼球受压向上、前、外移位,视神经无增粗.增强扫描肿块迅速明显强化,其内信号均匀,病变压迫眼球,视神经、眼外肌移位、变形,但分界较清楚(图1~4).拟诊:右侧眼眶内占位(考虑良性,海绵状血管瘤或炎性假瘤可能性大).
作者:何杰;丁洋;李石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节细胞神经瘤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搜集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CT资料,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 17例节细胞神经瘤均为单发病灶,位于纵隔5例,腹膜后3例,肾上腺3例,腹腔2例,脊柱旁2例,颈部1例,盆腔1例.位于纵隔及脊柱旁者病灶均表现为上下径>左右径及前后径.CT平扫肿瘤密度多均匀,5个病灶内可见散在“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在CT像上具有一定特征,认识其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宋之光;李邦国;金开元;王凤;罗显丽;刘盼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者 男,65岁.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并恶心、呕吐7h入院(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体检:P53次/分,Bp 153/69 mmHg(1 mmHg=0.133kPa).急性痛苦面容,上腹压痛、反跳痛,肠鸣音稍弱,既往史无特殊.入院后5h上腹部疼痛缓解,以中下腹部疼痛为主,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弱.ECG: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8.8×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84.9%、中性粒细胞计数6.5×109/L、淋巴细胞比值19.1%.血淀粉酶72.3 U/L,尿淀粉酶576.7 U/L.影像检查:全腹部CT增强扫描示腹腔脏器呈反转表现,肝脏大部位于左侧腹部,胃及脾脏位于右侧,胰头位于左侧腹(图1),下腔静脉未见显示,奇静脉增粗扩张下行直至下腔静脉行程(图2).螺旋CT重建图像示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管腔通畅,管壁光整,未见局限性扩张及夹层征象,腹部及下肢的血液由奇静脉回流入上腔静脉(图3).中下腹部靠回盲部局部肠道间隙分界不清,结构紊乱、模糊,可见较多紊乱血管断面.
作者:匡永才;刘玥;覃涛;陈娟;周珉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使用270 mgI/ml低浓度碘对比剂联合低剂量MSCT扫描技术在肝脏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60例临床疑诊肝胆病变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使用欧乃派克350对比剂(碘浓度350 mgI/ml)、管电压120 kV;双低组30例使用威视派克270对比剂(碘浓度270mgI/ml)、管电压100 kV.在CT后处理工作站分析两组病例腹主动脉、腹腔干、肝动脉、门静脉主干及肝实质的增强效果及血管显示情况,并统计各组X线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双低组患者的腹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动脉期CT值及增强三期肝实质CT值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患者的门静脉主干C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与对照组在肝动脉、门静脉目测图像对比效果评价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射剂量方面双低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中发热等不适感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 低浓度碘对比剂联合低剂量MSCT扫描技术可以获得满意的肝脏血管成像图像,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不良反应.
作者:邱晓明;王珍;肖友梅;王松;饶德利;卢玢;王弘;余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CT灌注成像结合全肝增强扫描在中晚期肝癌患者行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的价值.方法 4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4周再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肝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肝动脉分数及表面通透性等参数及基线图像,并于灌注扫描后即行全肝增强扫描.结果 根据肝癌行TACE术后基线图像显示碘油在肿瘤区域的沉积形态,观察到在41患者中,碘油完全填充型1例、缺损型或环形10例、簇集型25例及稀少型5例;与肝癌再次行TACE治疗时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比较,两者诊断吻合率100%.各灌注参数显示碘油沉积区域肝癌组织血流灌注消失;非碘油沉积区域与正常肝组织比较,肝血流量、肝血容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肝动脉分数及表面通透性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结果显示,全肝增强扫描可弥补CT灌注成像覆盖范围较小,无法全面了解全肝碘油填充情况的缺点;全肝增强扫描可提供肝癌及子灶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以及扫描范围其他脏器有无异常,是否有腹腔淋巴结转移等详细的临床资料.结论 CT灌注成像结合全肝增强扫描可判断中晚期肝癌患者行TACE疗效,对进一步治疗中晚期肝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何二霞;聂忠仕;朱明月;林海锋;王琳;张英辉;林志东;李孟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各类原因所致臀股急性进行性血肿的动脉造影表现,并探讨经导管选择性动脉栓塞技术控制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12例臀股急性进行性血肿,均以Seldinger技术行一侧股动脉穿刺置鞘,分别对血肿所在部位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受累动脉分支的超选择性造影,明确血肿局部细小动脉受损及出血状况,以明胶海绵颗粒或微弹簧圈行超选择性栓塞,后造影复查.结果 造影显示10例血肿局部动脉小分支破损、对比剂弥散外溢,2例血肿局部小动脉中断;8例以明胶海绵颗粒超选择栓塞受损小动脉,另4例以1~2枚微弹簧圈栓塞受损动脉;2例于栓塞术后再行血肿清除术,10例栓塞术后临床观察血肿渐行吸收.结论 对于臀股各类原因所致之急性进行性血肿,血肿局部行动脉造影可明确血肿发生的确切原因,明胶海绵颗粒或微弹簧圈栓塞可控制血肿继续发展.
作者:曾晓华;阳昱恒;刘忠;程少容;邱怀明;袁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HRCT与PET/CT相结合对孤立性肺癌结节和结核球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孤立性肺癌结节和结核球共60例,全部病例均行PET/CT显像和胸部HRCT检查.PET/CT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良恶性,HRCT根据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判断良恶性,统计PET/CT诊断结果和HRCT与PET/CT相结合诊断结果.结果 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孤立性肺癌结节和结核球分别为38例和22例,单纯PET/CT正确诊断36例肺癌和14例结核球,2例肺癌PET/CT显像为阴性,其中1例经HRCT和PET/CT联合诊断为恶性;8例结核球PET/CT显像为阳性,其中7例经HRCT和PET/CT结合后正确诊断.单纯PET/CT诊断和联合诊断对孤立性肺癌结节和结核球鉴别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74%、63.64%、83.33%和97.37%、95.45%、96.67%.结论 HRCT与PET/CT相结合能大大降低孤立性结核球良恶性判断的假阳性率,可明显提高孤立性肺癌结节和结核球的鉴别的准确性.
作者:张正福;李兰涛;王海燕;崔新建;王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各向异性分数(FA)进行对照分析,为ALS的早期诊断提供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客观依据.方法 病例组56例,对照组(健康志愿者)23名,行常规MRI及轴位DTI,选取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值,使用GE FunctoolⅡ软件处理DTI图像,测量FA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大脑脚、内囊后肢FA值降低,中央前回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大脑脚取截断点FA≤0.686时,SE为95.7%,1-SP为16.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7,95%的可信区间为0.885 ~0.989,标准误为0.027.当内囊后肢取截断点FA≤0.708时,SE为95.7%,1-SP为14.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4,95%的可信区间为0.882 ~0.987,标准误为0.027.结论 MR DTI技术对ALS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唐梅丽;陈鑫;刘斯润;陈志远;刘波;刘玉品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