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朱立新;季国军
目的:提高对陈旧性眼眶内异物的临床认识.方法:对10例陈旧性眼眶内异物的诊断治疗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眼睑包块的病人保守治疗无效,经眼眶内探查术从眼眶内取出异物后痊愈.结论:对有眼外伤病史的眼睑包块病人,经抗炎、抗感染、切开排脓引流等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尽早行眼眶内探查术.
作者:张慧;王岩春;王玮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黑色素瘤组织中类高内皮微静脉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10例手术切除的人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的类高内皮微静脉和TIL的分布和超微结构.结果:类高内皮微静脉主要分布于乳头层和癌周围.病变早期其内皮高大,胞浆突起增多,核大,细胞器丰富,有大量淋巴细胞穿越管壁;病变晚期,内皮细胞核不规则,出现大量齿状切迹,细胞质内出现大量微丝和质膜小泡,线粒体多出现肿胀、扩张,基膜不连续,少见淋巴细胞穿越.TIL多存在于癌周围区,活化淋巴细胞较多.随着病程的进展,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结论:1.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部分血管可演变为类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向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定向归巢)的重要场所.2.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归巢与抗肿瘤密切相关.
作者:腾河;刘丽;郑金华;贾立敏;贺业春;张亿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为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选取20~25kg重的青山羊后肢6个,观察股骨和肱骨外形,并测量股骨长度、前曲度、髓腔近、中、远端直径.根据所得参数,研制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系统,并在8只山羊股骨上制备长2cm段状缺损模型.结果:山羊股骨外形与人相似,稍前曲.股骨长(15.1±0.86)cm;前曲度为(9±1.26).,髓腔近、中、远端直径分别为(12.6±0.36)mm、(12.3±0.05)mm、(12.5±0.31)mm,其差异无统计意义;自行研制的交锁髓内钉长12cm,直径9mm,用于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内固定,无一例出现断钉和内固定失效,术后抖周骨缺损段仍被纤维组织充填,无骨性连接.结论:山羊股骨适于制备骨缺损和交锁髓内钉固定模型,其2cm段状骨缺损模型是研究组织工程骨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李强;何清义;许建中;秦辉;曾琳;罗飞;冯江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为臀上皮神经卡压痛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25具(50侧)成年尸体的臀上皮神经的支数及其入臀点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臀上皮神经支数可有1~6支,以4支为多见,占48%±7%;穿经竖脊肌外缘,行于竖脊肌与髂嵴附着点处的骨纤维管内进入臀部;入臀点与髂嵴纤维束关系密切,31.18%经其浅面走过,43.01%穿过纤维束,25.81%行于纤维束的深面.结论:臀上皮神经多为4支,在经过髂嵴纤维束时易被固定卡压,引起腰、臀区疼痛.
作者:李思忠;冯文超;王险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胸腹联合伤时,伤情重,休克发生率高,病情复杂,症状不典型,早使人考虑到的是肝、脾破裂,膈肌同时破裂易被漏诊,引起不良后果.现将我院1995年7月到2003年以来收治膈肌破裂15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耀;王永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治疗兔急性静脉血栓后,兔病变段静脉内皮细胞形态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情况.方法:家兔95只,70只建血栓模型,并分为取栓(thrombectomy,TX)组、非取栓(non-thrombectomy,N-TX)组各35只;另25只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H).于取栓后不同时段,获取病变段血管.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vWF的改变情况.结果:TX组术后1天内皮损伤为Ⅰ~Ⅱ级,4、7天时山~Ⅳ级,14~28天Ⅱ~Ⅲ级,与N-TX和SH组比较,内皮细胞损伤重(P<0.05);vWF表达在取栓后7天时强,14~28天有所降低.结论:急性深静脉血栓取栓后早期(7天内),静脉内皮形态学上损伤较为严重,促血小板聚集增强;取栓后期(14~28天)内皮形态部分修复,促血小板聚集有所减弱,但均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作者:桑宏飞;李晓强;段鹏飞;钱爱民;朱礼炜;戎建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用于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60例单胎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CSEA组和传统硬膜外麻醉(EA)组.CSEA组选用0.5%重比重布比卡因10~12.5mg,然后置管.传统EA组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1:1混合液13~17ml.结果:CSEA组和传统EA组比较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不全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低血压、术毕头痛发生率和新生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SEA综合了腰麻(SA)和EA的优点,它是一种理想的剖宫产麻醉方法.
作者:刘力生;吴华;刘兰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在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低旋转点的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13例.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后经换药愈合.术后皮瓣无臃肿,外形好,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3种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在腕关节处,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操作简单,是修复手部较大面积及手指近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黄飞;张发惠;吴水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酶的影响.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NC)组、糖尿病(DM)组、牛磺酸(Tau)组,每组8只.DM组和Tau组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50mg/kg复制DM大鼠模型.NC组和DM组给予自来水、Tau组给予牛磺酸(1%饮水)4周后,测量腓肠肌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CK)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肌纤维病理改变.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组织中SOD、CK活性显著降低(P<0.01),LDH活性、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光镜下,肌纤维发生明显紊乱,变细,甚至断裂.给予牛磺酸后可抑制上述现象.结论: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病变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丽娟;刘磊;祈真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髋臼后壁骨折(APMF)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治疗APWF 37例.按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cation的APWF分型标准,其中Ⅰ型7例,Ⅱ型20例,Ⅲ型10例.结果:37例经10个月~5a(平均2a4个月)随访,根据Matta评定法,优23例,良9例,尚可5例,优良率86.5%.未发生死亡、感染及股骨头坏死病例.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显露途径熟悉、良好的手术整复工具、解剖复位及适时手术,是提高APWF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张海波;白美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第1腕掌关节(即拇指腕掌关节)脱位是临床骨科常见腕掌部损伤,其发生机理为第1掌骨受到轴向并尺侧暴力打击,致使第1掌骨向背侧、桡侧近端移位.常伴有第1腕掌关节周围韧带断裂.如果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愈后常有关节不稳定,影响拇指对掌及外展功能.经典的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方法有手法复位加夹板外固定,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腕掌关节脱位基本上都伴有周围肌腱断裂,以上两类治疗方法修复后肌腱抗拉力也会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大,特别是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时容易发生.
作者:张国栋;张发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SAP大鼠TNF-α在肺组织尤其是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探讨其与肺损伤的关系.方法: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SAP组(再分为0.5、3、6、12、24h5个亚组,各组n=8)和对照组(n=15).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复制重症胰腺炎模型,取肺组织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SP法观察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仅有极少量的单核巨噬细胞为阳性表达;SAP各组阳言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强度随病程进展增强,并于12h达高峰,阳性信号主要位于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胞浆内.TNF-α在对照组微血管内皮细胞中无阳性表达,而在SAP各组有阳性表达,且强度随病程进展增强.结论:TNF-α在SAP肺组织表达增强且与肺损伤密切相关.
作者:余崇林;孙蔚亮;秦大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眼部及全身多种疾病,特别是颅内病变,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甚至在尚未出现疾病主要症状之前,已从视野中显示出了异常.视野缺损是由视觉传导路损伤引起的,视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的损伤,会引发相应范围的视觉功能障碍,熟悉二者的解剖学关系及损伤后变化,对于眼科及全身某些疾病,特别是颅内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视路中,来自视网膜不同部位的纤维,其排列有严格的次序和分布,不同部位的视路,其邻近的神经组织也不相同,不同部位和不同范围的视路病变,有着不同的神经定位体征.
作者:于晓谟;张培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癌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和生物学特点及临床合理治疗.方法:40例Ⅰ期卵巢癌根据清除淋巴结与否分成A、B两组;40例Ⅲ~Ⅳ卵巢癌清除淋巴结20例为C组、不清除淋巴结20例为D组,C、D两组减瘤术后残余癌灶均≤2cm.化疗方法,药物及其剂量基本相同.结果:A组3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1者,共4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0%.A、B两组5年生存率各为95%与80%.C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0例中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9例,单独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转移率为60%(12/20).C、D两组5年生存率各为55%与15%.5年生存率A、B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D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结论: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率,随期别而升高,腹主动脉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几乎相等,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主要路线.恰当清除淋巴结可以提高生存率.
作者:李燕华;王文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有关注意事项.方法:对218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及相关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孕妇阴道试产,其中成功者36例,占85.7%.再次剖宫产者182例.结论:单纯剖宫产史作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的指征是不合理的,如果没有再次剖宫产指征,应给予孕妇试产机会,试产前应尽可能充分估计疤痕的愈合情况.
作者:周云;周杜娟;罗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所谓水通道即存在于哺乳动物和植物细胞上转运水的特异通道.该通道是由一系列具有同源性的内在膜蛋白家族成员所形成,称为水通道蛋白或水蛋白(Aquaporin,AQP).它们介导着不同类型细胞膜的跨膜水转运.九十年代以前,水转运机制一直被认为是简单扩散,但水能迅速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似用简单扩散机制所不能解释,由此认为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上存在特异的转运水的孔道.
作者:梁书锋;郑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报道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应用小腿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62例,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34例,腓动脉穿支小腿外侧逆行筋膜皮瓣20例(21块皮瓣),胫后动脉穿支小腿内侧筋膜皮瓣8例.结果:58块皮瓣完全成活,4块部分坏死、1块完全坏死者经补充植皮治愈.随访1~6a,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该组筋膜皮瓣血供良好、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尤其适合修复足跟及踝部缺损.
作者:展望;宁金龙;朱飞;刘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腕舟骨骨折是腕部常见损伤之一,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确定,常发生为延迟愈合或骨不连,自1999年6月至2004年7月我们收治腕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患者29例,采用透视下经皮针撬注射植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锋;严怀宁;潘永飞;叶荣;段艳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静脉移植方法修复动脉缺损治疗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13例.结果:13例均治愈.随访2~4a,效果良好.结论:(1)骨盆骨折应注意合并股动脉损伤;(2)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应早期探查;(3)行静脉移植修复疗效良好.
作者:张文峰;张承铭;张成进;姜正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械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52具成人完整福尔马林固定标本T12-S1段脊柱的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长度、相邻棘突上下缘及中央厚度.测量数据用SPss115软件行方差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数据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性.棘突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L1~2为7.61mm(女,7.75),L5~S1为4.03mm(女,6.49).棘突顶距、棘突长度中段较大,上段和下段较小.棘突顶距,T12~L1为54.63mm(女,54.63),至L2~3增大为60.18mm(女,53.64)又逐渐变小,至L4~5减小为45.07mm(女,49.40).棘突长度,L3大,25.45mm(女性L4大18.71mm),L1和L5分别为21.63mm(女,17.08)和21.41mm(女,17.44).相邻上一棘突下缘厚度普遍大于下一棘突上缘厚度.差值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3.28,75%位数为5.13.棘突顶距与身长呈中低度正相关.相邻椎间隙指标呈中高度正相关.女性较男性棘突较短、薄、矮.结论:该研究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械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刘刚;颜连启;郭开今;陈幽婷;袁峰;辛兵;施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