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辉;陈俊奎;余辉
目的:为幽门毗邻部位病变的诊治或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红色乳胶液经动脉灌注和防腐处理的尸体标本,解剖观测幽门下动脉的起始类型及分支分布情况.结果:(1)幽门下动脉主要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51.6%)或胃网膜右动脉(29.0%);(2)幽门下动脉双干起始占55.0%,单干起始占45.0%;(3)幽门下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在幽门下端构成浆膜下吻合.结论:在胃手术处理胃网膜右动脉时,应在幽门下动脉起点的远端结扎胃网膜右动脉,以防止幽门附近残胃血供匮乏.
作者:沈雷;钟震亚;田国忠;王守安;李艳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前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方法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0例.病变部位位于C3~45例,C4~54例,C5~631例,C6~71例,C4~618例,C5~79例,C3~64例,C4~78例.结果:随访73例,平均随访时间3a 2个月,均于术后3~4个月植骨融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1]分级,术前术后比较:BB 1例,CC 2例,CD 21例,CE10例,DE 39例.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再丢失4例,颈椎生理弧度平直3例、反曲1例,颈僵硬活动受限2例,邻近减压节断再发者2例.结论:经颈前路椎管减压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加用带锁钢板内固定效果更好.
作者:时和同;孟晓林;艾继超;张全治;马东亚;黄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超监护下采用宫腔镜经宫颈子宫肌瘤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myoma,TCRM)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B超监护下采用宫腔镜经宫颈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28例,其中O型粘膜下子宫肌瘤14例,Ⅰ型10例,Ⅱ型4例.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术后满意率为96.43%,其中0型、Ⅰ型术后满意率100%,Ⅱ型子宫肌瘤术后满意率75%.6例要求妊娠者已妊娠3例,2例已分娩.除1例发生TURP综合征,1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发热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宫腔镜手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创伤小且恢复快,是目前的佳选择.
作者:桑学梅;徐家慧;唐桂娥;陈子云;吴霞;马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颅底硬膜外切除海绵窦肿瘤的可能性及实用性.方法:应用新的海绵窦解剖理论,对12例侵入海绵窦的颅中窝肿瘤进行手术治疗,经硬膜外切除窦内肿瘤.结果:经颅中窝硬膜外可以进入海绵窦,全切肿瘤8例,次全切4例.4例窦内结构保全良好.结论:侵入海绵窦的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经颅底硬脑膜外入路全切除.
作者:李劲松;史继新;王汉东;丁美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颈椎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1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在全麻下行一期手术,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骨折脱位已完全复位,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内固定钢板无松动无断裂,植骨平均6个月后骨性融合,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喉返神经损伤,声音嘶哑,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前路一期手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积极有效的方法.
作者:姜平;张赟;袁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晚期前列腺癌后尿道梗阻和骨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经直肠指检、同位素、MRI、PSA检查、病理确诊为晚期前列腺癌的病人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双侧睾丸切除、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或膀胱造瘘术、放射性同位素治疗)17例.结果:随访3~52个月,3年生存率85%.结论:后尿道梗阻和骨痛是晚期前列腺癌常见的并发症,综合治疗可使病人缓解症状,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许海斌;关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 tralbecular surgery,NPTS)联合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例(30只眼)具备手术适应证的开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Ⅰ组14例20眼,行NPTS联合羊膜植入术;Ⅱ组9例10眼,行NPTS手术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术后对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时,Ⅰ组与Ⅱ组的视力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24月时,两组眼压值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术后早期有少量前房积血2只眼,轻度房水闪光5只眼;Ⅱ组术后早期1只眼有轻度房水闪光.结论:NPTS联合羊膜植入术与NPTS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分别用于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其术后降眼压效果均较好(P>0.05).但前者的成本明显低于后者,可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赵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对比观察在锁骨上方和锁骨前方安放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25例锁骨骨折,其中重建钢板安放在锁骨上方(Ⅰ组)13例,安放在锁骨前方(Ⅱ组)12例.结果:全组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锁骨骨折的较好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骨折选择放置在锁骨上方或前方均能达到满意疗效.
作者:郑均华;曾舸;罗小江;高俊;郭亚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带血管蒂的肋骨或髂骨椎间植骨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2例,首先清除病灶,其后T5~T11结核10例及T12~T1结核4例采用带肋间血管蒂的肋骨椎间植骨,L2~L5结核8例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椎间植骨.结果:本组22例术后均在2.5~3个月内愈合.随访7个月~17a,平均32.4个月,无复发.合并不全瘫的3例胸椎结核,半年后均已恢复.结论:带血管蒂肋骨或髂骨椎间植骨为活骨移植,其血运丰富,愈合快,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祥清;李洪恩;许屾;张印峰;李国建;高伟;徐昌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早期大鼠胰岛B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及氨胍(Aminoguaniodine,AG)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Ⅰ(正常对照)组、Ⅱ(糖尿病)组和Ⅲ(糖尿病氨胍治疗)组,对Ⅱ、Ⅲ两组一次性空腹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发糖尿病模型.以后各组大鼠每30d测血糖一次.90d时取胰尾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在30d、60d和90d后Ⅱ、Ⅲ两组血糖升高,与Ⅰ组比较及Ⅱ、Ⅲ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90d大鼠胰尾胰岛B细胞核固缩,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出现退行性改变,并见有大量脂滴堆积.AG治疗组90d大鼠胰尾胰岛B细胞细胞核、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均有明显恢复,胞浆内未见有脂滴堆积.结论:氨胍对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群;李良庆;陈少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研究组)及50名(100只耳)健康人(对照组)进行BAEP检查,观察两组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波形分化情况,Ⅰ-Ⅲ、Ⅲ-Ⅴ、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IPL)、两耳侧间差(ILD)以及Ⅴ/Ⅰ波幅比值.对照组50名均为与研究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结果:对照组Ⅰ、Ⅲ、Ⅴ波波形分化良好、重现性佳,各波PL及IPL均正常,Ⅱ-Ⅴ IPL<Ⅰ~ⅢIPL,同侧Ⅴ/Ⅰ波幅比值大于0.5,各波PL侧差(ILD)<0.4ms;研究组96例中有68例(71%)异常.两组的PL和IPL数值进行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68例BAEP异常者,依其表现分为两型.①内耳型28例,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Ⅰ-ILD大于0.4ms;②脑干型40例,表现为Ⅰ波正常,Ⅲ波或Ⅴ波PL延长或波形消失,Ⅲ-Ⅴ、Ⅰ-Ⅴ的IPL延长,Ⅴ/Ⅰ波幅比小于0.5及双侧Ⅴ-ILD>0.4ms,两型之间的Ⅰ、Ⅲ、Ⅴ波PL及Ⅲ-Ⅴ、Ⅰ-Ⅴ的IPL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而Ⅰ-Ⅲ的IPL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AEP是鉴别前庭系统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比较敏感的诊断方法.
作者:王秀敏;孙大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bFGF和肝素与外周神经桥接体复合后在兔正中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8只,建立左侧上臂正中神经30mm缺损.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不同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缺损,即A组为去细胞基膜管种植雪旺细胞并复合bFGF及肝素的桥接体、B组为去细胞基膜管种植雪旺细胞的桥接体、C组为去细胞基膜管复合bFGF及Hep桥接体、D组为自体神经作为对照.于术后1月、3月分别取材行HE及Masson's三色染色,光镜观察神经再生、神经内胶原纤维形成及血管形成;3月检测各组桥接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行透射电镜检查,称量指浅屈肌肌肉湿重,观察神经功能恢复.结果:复合bFGF及肝素的桥接体组(A组、C组)神经再血管化及神经胶原形成与自体神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神经再生数据(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平均髓鞘厚度、有髓纤维直径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肉湿重恢复率)与自体神经移植(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及肝素用于组织工程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缺损,能提高神经桥接体再血管化水平,减少胶原纤维形成,促进轴突生长有利于神经再生质量的提高.
作者:种衍学;周建生;肖玉周;张长春;吴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26岁,因发现双下肢膝周肿物20年,伴胀痛不适2个月到本院就诊.有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家族史.查体:双侧股骨远端、胫腓骨近端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的骨性肿物,直径2.5~8.5cm,边界清楚,固定,压痛(-)双膝关节屈伸活动良好,无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作者:郑良孝;李瑛;许从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将基底节区出血30ml以上的患者分为颅内血肿微创术组(微创组)98例,内科保守治疗组10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微创组总有效80.61%,明显高于内科组42%(P<0.01);死亡率微创组11.22%,内科组41%(P<0.01).随访6个月,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郭亚颖;赵传奎;王心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院于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Gustilo-Anderson分类Ⅱ~Ⅲ型)168例,均在48h内行清创加AO外固定架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嘉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以提高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为主的手术方法.方法:将9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镜组46例采用鼻内镜下塑形方式成形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传统额镜下手术矫正,并观察术后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鼻内镜组46例均获得完全矫正,无1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52例患者中,43例获得完全矫正,9例部分矫正,术后并发鼻中隔穿孔4例,塌鼻1例.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成形术,具有视野广、亮度强、微创、精细、安全有效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伟;孟中华;王祥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椎间隙感染亦称化脓性椎间盘炎、椎间盘炎等.指椎间盘及相邻软骨板的感染性病变.根据发病过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原发性椎间隙感染临床少见.继发性椎间隙感染多继发于椎管穿刺、造影、手术及其他侵袭性操作或邻近软组织感染病灶的扩散.其发病机理存有争论,确切病因仍不十分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即细菌性感染学说、无菌性炎症学说和自身免疫性反应学说.多数学者倾向于细菌性感染,感染途径尚不清楚.
作者:杨德顺;刘振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复位固定加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42例腰椎滑脱症采用复位固定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病例随访5~33月,平均15月,疗效优者19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RF固定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作者:程建华;笪虎;冯大军;严保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急诊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使用明胶海绵、碘化油对14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术,其中4例同时加用表阿霉素行栓塞化疗.结果:14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全部止血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无复发出血.其中2例术后2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其余12例生存4~25(平均7.6)个月.结论:TAE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彧禾;徐清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脾动脉分支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32例部分脾栓塞术临床病例资料,观察16例脾动脉铸型标本,探讨脾动脉分支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临床意义.结果:①栓塞程度为45%~70%,有3例出现急性胰腺炎.②脾内不小于1mm内径动脉支数为22(18~31)支,来自上、下脾叶动脉的分支支数大致相等.脾上、下叶之间存在无血管区.胰尾动脉1~2支,大多数发自脾动脉下叶支,起始内径为(1.14±0.10)mm,与其他动脉的吻合支细、少.结论:超选择性插管可将脾栓塞程度控制在50%左右.超选择性插管和选用2mm×2mm×2mm明胶颗粒,可避免误栓胰尾动脉.
作者:欧阳四新;彭田红;谭建国;杨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