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军;孙海燕;王成琪
目的:为临床输尿管手术中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1具42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的位置关系、在髂嵴高点平面和髂总血管分叉平面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交叉点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距髂嵴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左侧(2.93±0.14)cm、右侧(3.61±0.19)cm;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左侧(2.14±0.83)cm、右侧(1.87±0.85)cm;生殖股神经穿出点位于输尿管内侧占80.95%.②在髂嵴高点平面,生殖股神经位于输尿管外侧占71.43%,其平均距离在左侧为(1.09±0.71)cm、右侧(1.36±0.62)cm.③在髂总血管分叉水平面,生殖股神经全部行于输尿管的外侧.④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80.95%发生交叉,交叉点距髂嵴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在左侧为(0.73±0.21)cm、右侧(0.56±0.16)cm;交叉点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在左侧为(1.66±0.42cm)、右侧(1.65±0.38cm).结论:在输尿管起始段手术应从其后外侧分离较安全;在输尿管第2狭窄附近的手术应从后内侧分离较安全.
作者:汤华军;周正丽;范光碧;陈同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寰枢椎的解剖观测,为寰枢椎骨折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5例经防腐处理头颈部标本上模拟寰枢椎骨折经皮撬拨复位术并进行体表定位,术中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经皮撬拨齿突、寰椎侧块的进钉点及进钉方向,在X线片和断层标本上测量撬拨针通道及深度.结果:测出经寰椎侧块撬拨齿突进针点位于乳突下方1.5cm(1.3~1.7cm),乳突前方1.2cm(1.0~14cm);进针方向与正中矢状线的夹角约为60°(55°~65°)、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5°(3°~7°);进针深度7cm(6.2~6.8cm)等体表定位参数.实验5例经寰椎侧块对齿突撬拨,未发生损伤神经、血管及撬拨针滑入椎管损伤颈髓等情况.结论:寰枢椎骨折具备经皮撬拨复位、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作者:魏思奇;李保良;王兴水;王建民;王虎;孙永建;谭建文;孙景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颅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解剖区域,特别是侧颅底因为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相毗邻,因而在以前此区域许多病变都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治疗的[1],颅底外科曾经是一门由少数高度专业化的医疗中心才能胜任的极富危险性的专业学科.近几十年来,随着颅底显微解剖学、手术器械、影像学诊断技术、显微外科技术、脑神经监护技术、导航技术以及颅底修复重建技术的发展,颅底外科成为具挑战力和有活力的新兴学科之一.然而,选择何种手术径路能安全有效的实施手术,依然是现代颅底外科为关注的课题.侧颅底手术径路变化较多,描述术语经常混淆,手术径路之间有大量的重叠交错.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侧颅底手术发展作一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个关于侧颅底手术径路合理应用的概念框架.
作者:马莉;郑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骶管内蛛网膜囊肿14例,其中囊肿完全切除术8例、大部分切除术6例,并对其临床表现以及CT、脊髓造影、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扫描5例均见骶管内有软组织阴影;脊髓造影显示硬脊膜有不整齐的充盈缺损或造影柱受压移位、甚至中断5例;MRI显示囊肿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表现为长T1和长T2像,信号与脑脊液一致.14例术后随访1~6a,手术优良率为85.71%.结论: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目前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手术切除囊肿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显微外科手术方法为佳.
作者:王远松;周建生;刘振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简易立体定向置管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易立体定向置管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1例.结果:111例中,101例血肿3天内残留血量占原来血量15%以内;7例残留血量≥50%;经再穿刺置管抽吸治愈;3例再出血,予小骨窗手术清除血肿后2例存活,1例死亡.随访1~3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ADL1 21例;ADL2 38例;ADL3 44例;ADL4 7例.结论:简易立体定向置管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设备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
作者:王卫东;孙明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ZEPHIR钢板内固定在外伤性颈椎失稳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外伤性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并对术后植骨愈合、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观察.结果:15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个月,椎间植骨均在术后3个月内临床愈合,所有病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级别恢复.本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ZEPHIR钢板具备优良的植入物设计和力学性能.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获得即刻稳定,无需附加牢固的外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作者:李保良;王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用环氧树脂填充剂灌注成人脏器(如肝、肺),效果较理想,具有充盈饱满、支撑力强、精细美观、收缩率低等特点.但由于其柔韧性差,特别应用于分支多且细的管道(如四肢),细小分支易折断,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我们在原环氧树脂填充剂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四氯乙烯(增韧剂)进行改良,以增加铸型的柔韧性.经过多次实验,现制作出-批高质量的肢体铸型标本,支撑力和柔韧性都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海龙;周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肘内侧入路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教学用的固定尸体标本24具(男18女6)48侧,按手术入路层次,对肘内侧入路的相关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1)臂内侧皮神经于臂中部的内侧面浅出,直径为(1.05±0.35)mm;前臂内侧皮神经于臂内侧中下1/3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贵要静脉浅出,直径为(1.50±0.55)mm.(2)尺神经干在肘部发出1~3肘关节支、1~4尺侧腕屈肌支和1~4指深屈肌支.(3)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从肱动脉的起点处至尺神经垂直距离分别为(1.65±0.35)cm、(2.43±0.54)cn、(1.86±0.41)cm;与尺神经伴行至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4.38±1.82)cm、(4.51±1.16)cm、(5.91±0.67)cm.肘部附近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与尺侧上副动脉在尺神经外膜相吻合.结论:(1)肘内侧入路浅层必须寻找和保护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2)肘内侧入路保护尺神经血供及其肌支是临床手术成败的关键.
作者:罗滨;吴东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单纯异丙酚与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人流术160例分两组,每组80例,分别使用单纯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观察效果.结果:两组在麻醉起效、恢复及离院时间,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中出血及术后宫缩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镇痛效果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扩张宫颈方面复合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异丙酚-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具有镇痛完全、宫颈扩张效果好的优点.
作者:许向辉;高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34例Pilon骨折患者按Ruedi-Allgower骨折分型和软组织损伤程度分成两组,A组14例,为Ⅰ型及Ⅱ型软组织损伤较轻者,采用切开复位三叶草形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20例为Ⅱ型及Ⅲ型软组织损伤严重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结果:34例中有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平均27.5个月.32例均骨性愈合.A组Ⅰ型、Ⅱ型优良率分别为85.7%、80%,B组Ⅱ型、Ⅲ型优良率分别为77.8%、63.6%.结论:根据骨折具体情况及软组织损伤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及手术时机治疗Pilon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张玉辉;吕玉江;肖巍;刘澍;任玉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表达的时空变化.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测胎小鼠、出生1d、6d、2月和14月小鼠心肌细胞Cx43的表达.结果:1、胎小鼠和出生1d小鼠心肌细胞Cx43呈斑点状遍布于心肌细胞侧-侧连接和细胞质内,闰盘处极少.2、出生6d时Cx43开始向端闰盘处聚集,2月和14月小鼠心室肌细胞Cx43已经典型分布于闰盘处,而心房仍分布于细胞侧面连接处和细胞质.3、分布密度总规律是:胎小鼠<出生1d<6d>2月>14月.结论:小鼠心肌细胞Cx43分布随心脏发育逐渐向闰盘处重排,其密度逐渐下降.心房肌Cx43的表达与分布具有一定的幼稚性.
作者:徐振平;陈凤曾;郭志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20例OSAHS病人随机平均分为3组,综合组采用上气道狭窄部位手术加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减肥等行为疗法进行综合治疗,手术组采用上气道狭窄部位手术治疗,通气组采用单纯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以治疗前后睡眠紊乱指数(AHI)和低血氧饱和度(LSaO2)等作为疗效判定指标,对比观察3组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有效率87.5%;手术组有效率62.5%;通气组有效率65%.经统计学处理,综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手术组和通气组(P<0.01).结论:采用手术解除上气道狭窄病变,配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减肥等综合治疗OSAHS,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永刚;连俊勤;邹起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且易操作的活体脑缺血动物模型用于进一步研究脑缺血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防治.方法:采取腹背侧双重入路(Ⅰ组)的大鼠四血管阻断法(4-VO)法及单纯腹侧手术入路(Ⅱ组)即改良4-VO法,经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从形态学组织切片上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变化.结果:经比较Ⅱ组动物的手术创伤明显减小,死亡率大幅下降,术后恢复好.行为学改变和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变化方面二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改良4-VO法能大幅下降实验动物的死亡率,并能保证传统方法导致的动物行为学和形态学双重改变.
作者:张更;柯荔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双膝骨关节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双侧膝骨关节病患者16例,其中一期手术8例(Ⅰ组),分期手术8例(Ⅱ组).结果:16例均得到随访1~3a,平均16个月.Ⅰ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日,明显低于Ⅱ组(P<0.05);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一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双膝骨关节病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李昌顺;陆州;张朝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右小腿肿胀,疼痛1d,加重2h就诊.患者系一教师,每天骑自行车8公里到学校上班,入院前一天,患者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后感觉右小腿疼痛,未引起注意,之后,右小腿肿胀并疼痛加重,遂来诊.
作者:孟秋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阑尾肿瘤的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5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8例阑尾肿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本组粘液囊肿5例、类癌2例、腺癌1例,术前皆误诊,8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结论:阑尾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多需术中仔细探查和冰冻病理检查方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李军;权红光;欧敬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足趾骨外露创面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游离健侧(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患侧(足母)趾创面10例;用带蒂的(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同侧第2足趾创面3例.结果:13个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皮瓣耐磨,外形与功能均满意.皮瓣感觉恢复至S3~S4.结论:(足母)趾侧腹皮瓣是修复足趾骨外露创面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赵风林;李宗宝;王文德;吴德富;王鑫;赵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颊颈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颊颈部皮肤,观察局部的组织构成和特殊的固位结构.结果:面颊部和颈部浅筋膜的膜层在骨缘、深筋膜和肌肉间隔处和深筋膜紧密愈着,形成颧弓下缘、颧骨下缘、腮腺前缘、腮腺前下缘、腮腺下缘、下颌缘和第一颈横纹等处皮肤固位结构,面颊部和颈部的皮肤通过这些结构而被固定在局部.结论:本文提出面颊部和颈部的固位结构是浅筋膜的膜层在特定的部位和深筋膜紧密愈着,其纵向纤维相应增厚,从而将皮肤固定于局部,这为临床上解释皮肤老化现象及手术方法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冯越蹇;梁伟中;张海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在利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时,常遇到蒂短需血管移植的情况,而血管移植增加手术难度、大大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血管危象发生率,如何减少血管移植情况发生,是显微外科较实际的问题.股前外侧皮瓣和胸脐皮瓣经理论、实践和解剖研究等证明是应用多、较理想的两种皮瓣.我们根据临床经验和参考有关论著,分别设计了延长这两种皮瓣蒂长度的切取方法,供同行参考.
作者:王谦军;孙海燕;王成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来,生物活性材料在医学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其中对骨缺损如何填充和修复一直是生物材料的研究热点.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简称CPC)是一种自固型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1985年由Brown和Chow首先研制出用于骨移植和修复.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生物安全性、能任意塑形、缓慢降解、在固化过程中放热量低,CPC适应了临床修复骨缺损的需要.随着对CPC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展开,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就目前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钱利海;黄相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