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中;张海明;冯越蹇
颅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解剖区域,特别是侧颅底因为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相毗邻,因而在以前此区域许多病变都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治疗的[1],颅底外科曾经是一门由少数高度专业化的医疗中心才能胜任的极富危险性的专业学科.近几十年来,随着颅底显微解剖学、手术器械、影像学诊断技术、显微外科技术、脑神经监护技术、导航技术以及颅底修复重建技术的发展,颅底外科成为具挑战力和有活力的新兴学科之一.然而,选择何种手术径路能安全有效的实施手术,依然是现代颅底外科为关注的课题.侧颅底手术径路变化较多,描述术语经常混淆,手术径路之间有大量的重叠交错.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侧颅底手术发展作一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个关于侧颅底手术径路合理应用的概念框架.
作者:马莉;郑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表达的时空变化.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测胎小鼠、出生1d、6d、2月和14月小鼠心肌细胞Cx43的表达.结果:1、胎小鼠和出生1d小鼠心肌细胞Cx43呈斑点状遍布于心肌细胞侧-侧连接和细胞质内,闰盘处极少.2、出生6d时Cx43开始向端闰盘处聚集,2月和14月小鼠心室肌细胞Cx43已经典型分布于闰盘处,而心房仍分布于细胞侧面连接处和细胞质.3、分布密度总规律是:胎小鼠<出生1d<6d>2月>14月.结论:小鼠心肌细胞Cx43分布随心脏发育逐渐向闰盘处重排,其密度逐渐下降.心房肌Cx43的表达与分布具有一定的幼稚性.
作者:徐振平;陈凤曾;郭志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足趾骨外露创面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游离健侧(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患侧(足母)趾创面10例;用带蒂的(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同侧第2足趾创面3例.结果:13个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皮瓣耐磨,外形与功能均满意.皮瓣感觉恢复至S3~S4.结论:(足母)趾侧腹皮瓣是修复足趾骨外露创面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赵风林;李宗宝;王文德;吴德富;王鑫;赵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输尿管手术中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1具42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的位置关系、在髂嵴高点平面和髂总血管分叉平面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交叉点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距髂嵴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左侧(2.93±0.14)cm、右侧(3.61±0.19)cm;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左侧(2.14±0.83)cm、右侧(1.87±0.85)cm;生殖股神经穿出点位于输尿管内侧占80.95%.②在髂嵴高点平面,生殖股神经位于输尿管外侧占71.43%,其平均距离在左侧为(1.09±0.71)cm、右侧(1.36±0.62)cm.③在髂总血管分叉水平面,生殖股神经全部行于输尿管的外侧.④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80.95%发生交叉,交叉点距髂嵴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在左侧为(0.73±0.21)cm、右侧(0.56±0.16)cm;交叉点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在左侧为(1.66±0.42cm)、右侧(1.65±0.38cm).结论:在输尿管起始段手术应从其后外侧分离较安全;在输尿管第2狭窄附近的手术应从后内侧分离较安全.
作者:汤华军;周正丽;范光碧;陈同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来,生物活性材料在医学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其中对骨缺损如何填充和修复一直是生物材料的研究热点.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简称CPC)是一种自固型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1985年由Brown和Chow首先研制出用于骨移植和修复.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生物安全性、能任意塑形、缓慢降解、在固化过程中放热量低,CPC适应了临床修复骨缺损的需要.随着对CPC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展开,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就目前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钱利海;黄相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积累小儿腘血管的解剖学体质资料,为临床小儿腘动脉穿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5例30侧学龄前儿童下肢防腐标本上,观测腘动脉及其与腘静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应用HP8500GP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测幼儿园中班儿童60侧腘动脉及腘静脉等.结果:(1)腘窝上段腘动脉位于腘静脉和胫神经的内侧;超声诊断仪显示腘动、静脉呈内外侧、深浅关系,两者重叠1/2以上者占83%.在腘窝中、下段上述结构逐渐移位,至下段由浅而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2)腘动脉暴露在腘窝中横线上2~3cm水平,邻近半腱肌、半膜肌的外侧.(3)腘动、静脉的内径分别为(3.60±0.34)mm、(3.39±0.31)mm,皮肤表面至腘动脉前壁的距离为(1.60±0.19)cm.结论:小儿腘动脉穿刺在腘窝上段较安全,在腘窝中、下段有可能伤及腘静脉和胫神经.
作者:应志国;卢洪煊;史晓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肘内侧入路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教学用的固定尸体标本24具(男18女6)48侧,按手术入路层次,对肘内侧入路的相关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1)臂内侧皮神经于臂中部的内侧面浅出,直径为(1.05±0.35)mm;前臂内侧皮神经于臂内侧中下1/3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贵要静脉浅出,直径为(1.50±0.55)mm.(2)尺神经干在肘部发出1~3肘关节支、1~4尺侧腕屈肌支和1~4指深屈肌支.(3)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从肱动脉的起点处至尺神经垂直距离分别为(1.65±0.35)cm、(2.43±0.54)cn、(1.86±0.41)cm;与尺神经伴行至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4.38±1.82)cm、(4.51±1.16)cm、(5.91±0.67)cm.肘部附近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与尺侧上副动脉在尺神经外膜相吻合.结论:(1)肘内侧入路浅层必须寻找和保护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2)肘内侧入路保护尺神经血供及其肌支是临床手术成败的关键.
作者:罗滨;吴东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用环氧树脂填充剂灌注成人脏器(如肝、肺),效果较理想,具有充盈饱满、支撑力强、精细美观、收缩率低等特点.但由于其柔韧性差,特别应用于分支多且细的管道(如四肢),细小分支易折断,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我们在原环氧树脂填充剂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四氯乙烯(增韧剂)进行改良,以增加铸型的柔韧性.经过多次实验,现制作出-批高质量的肢体铸型标本,支撑力和柔韧性都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海龙;周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右小腿肿胀,疼痛1d,加重2h就诊.患者系一教师,每天骑自行车8公里到学校上班,入院前一天,患者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后感觉右小腿疼痛,未引起注意,之后,右小腿肿胀并疼痛加重,遂来诊.
作者:孟秋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颞颧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的颞部及颧部,用大体解剖的常规方法,逐层分离颞颧部皮肤、浅筋膜(包括脂膜与膜层)、深筋膜或骨膜,观察该处的固位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颞颧部的固位结构主要由浅筋膜膜层在上颞线、颧骨缘和表面、眼轮匝肌深面形成,主要有颞部固位结构、颧骨眶部固位结构、眼轮匝肌外侧和下部固位结构.结论:上述皮肤固位结构的观察,为临床上研究颞颧部皮肤结构老化的机理和颞部及颧部老化矫正方法的改进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作者:梁伟中;张海明;冯越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在利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时,常遇到蒂短需血管移植的情况,而血管移植增加手术难度、大大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血管危象发生率,如何减少血管移植情况发生,是显微外科较实际的问题.股前外侧皮瓣和胸脐皮瓣经理论、实践和解剖研究等证明是应用多、较理想的两种皮瓣.我们根据临床经验和参考有关论著,分别设计了延长这两种皮瓣蒂长度的切取方法,供同行参考.
作者:王谦军;孙海燕;王成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骶管内蛛网膜囊肿14例,其中囊肿完全切除术8例、大部分切除术6例,并对其临床表现以及CT、脊髓造影、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扫描5例均见骶管内有软组织阴影;脊髓造影显示硬脊膜有不整齐的充盈缺损或造影柱受压移位、甚至中断5例;MRI显示囊肿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表现为长T1和长T2像,信号与脑脊液一致.14例术后随访1~6a,手术优良率为85.71%.结论: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目前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手术切除囊肿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显微外科手术方法为佳.
作者:王远松;周建生;刘振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颊颈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颊颈部皮肤,观察局部的组织构成和特殊的固位结构.结果:面颊部和颈部浅筋膜的膜层在骨缘、深筋膜和肌肉间隔处和深筋膜紧密愈着,形成颧弓下缘、颧骨下缘、腮腺前缘、腮腺前下缘、腮腺下缘、下颌缘和第一颈横纹等处皮肤固位结构,面颊部和颈部的皮肤通过这些结构而被固定在局部.结论:本文提出面颊部和颈部的固位结构是浅筋膜的膜层在特定的部位和深筋膜紧密愈着,其纵向纤维相应增厚,从而将皮肤固定于局部,这为临床上解释皮肤老化现象及手术方法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冯越蹇;梁伟中;张海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阑尾肿瘤的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5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8例阑尾肿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本组粘液囊肿5例、类癌2例、腺癌1例,术前皆误诊,8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结论:阑尾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多需术中仔细探查和冰冻病理检查方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李军;权红光;欧敬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采用扁桃体、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治疗儿童OSAHS的疗效.方法:应用美国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系统,对双扁桃体、腺样体进行低温消融术治疗儿童OSAHS 25例.结果:经手术治疗除1例效果不佳外,20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例明显好转,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扁桃体消融、腺样体消融能有效扩大鼻咽、口咽部通气截面积,解除上气道阻塞因素,是治疗儿童OSAHS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建耀;廖建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骨不连是骨科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除病理性骨折外,创伤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很多).人为因素所致的骨不连如能及时发现并妥当处理,骨不连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其它许多复杂因素所致的骨不连治疗方法很多,但直接有效的方法乃是患者自体骨组织的移植[1].自1997年~2005年,笔者用自体骨髓经皮注射治疗骨不连24例,现将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张元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s患者螺旋CT表现.结果:平扫33例中,瘤体呈均匀等密度10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略低或不均匀低密度23例.增强扫描16例中,病灶区呈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并可见囊状改变4例,病灶中央大片状坏死伴周边部明显强化3例.33例中良性9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且呈圆形、类圆形,规则,边界尚清楚;恶性24例,直径多大于5cm,多数向腔外生长,边界不清楚,5例肿块中有坏死出血,4例发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检查对GISTs诊断虽无特异性,但可以准确定位,发现转移灶,显著提高GISTs的检出率,弥补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对GISTs术前定位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余松涛;汤晓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且易操作的活体脑缺血动物模型用于进一步研究脑缺血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防治.方法:采取腹背侧双重入路(Ⅰ组)的大鼠四血管阻断法(4-VO)法及单纯腹侧手术入路(Ⅱ组)即改良4-VO法,经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从形态学组织切片上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变化.结果:经比较Ⅱ组动物的手术创伤明显减小,死亡率大幅下降,术后恢复好.行为学改变和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变化方面二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改良4-VO法能大幅下降实验动物的死亡率,并能保证传统方法导致的动物行为学和形态学双重改变.
作者:张更;柯荔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额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的额部,观察额部皮肤固位结构;并切取颅顶部到眉区之间全层组织,HE染色,观察浅筋膜的膜层在颅骨膜的附着位置.结果:额部皮肤固位结构与浅筋膜的膜层有密切的关系,该部位的皮肤固位结构主要是眉内侧固位结构、额固位韧带、额肌下致密区、额骨颧突固位结构、眉区滑动结构,这些结构是限制额部皮肤上提的主要因素,它们的松解在额部皮肤上提术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上述皮肤固位结构的发现,为临床上额部皮肤老化、眉下垂矫正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梁伟中;张海明;冯越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单纯异丙酚与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人流术160例分两组,每组80例,分别使用单纯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观察效果.结果:两组在麻醉起效、恢复及离院时间,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中出血及术后宫缩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镇痛效果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扩张宫颈方面复合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异丙酚-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具有镇痛完全、宫颈扩张效果好的优点.
作者:许向辉;高蕾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