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涛;汤晓敏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20例OSAHS病人随机平均分为3组,综合组采用上气道狭窄部位手术加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减肥等行为疗法进行综合治疗,手术组采用上气道狭窄部位手术治疗,通气组采用单纯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以治疗前后睡眠紊乱指数(AHI)和低血氧饱和度(LSaO2)等作为疗效判定指标,对比观察3组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有效率87.5%;手术组有效率62.5%;通气组有效率65%.经统计学处理,综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手术组和通气组(P<0.01).结论:采用手术解除上气道狭窄病变,配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减肥等综合治疗OSAHS,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永刚;连俊勤;邹起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颞颧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的颞部及颧部,用大体解剖的常规方法,逐层分离颞颧部皮肤、浅筋膜(包括脂膜与膜层)、深筋膜或骨膜,观察该处的固位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颞颧部的固位结构主要由浅筋膜膜层在上颞线、颧骨缘和表面、眼轮匝肌深面形成,主要有颞部固位结构、颧骨眶部固位结构、眼轮匝肌外侧和下部固位结构.结论:上述皮肤固位结构的观察,为临床上研究颞颧部皮肤结构老化的机理和颞部及颧部老化矫正方法的改进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作者:梁伟中;张海明;冯越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能损伤的增多,临床上创伤后软组织溃疡日渐增多,如皮肤软组织的挤压伤、脱套伤、碾压伤等.急性皮肤软组织挫裂伤是由于外伤中复合力所致的急性损伤,是擦伤和挫伤的合并症,亦属于溃疡的范畴[1].这些损伤通过普通西药换药很难达到一期愈合,可出现组织坏死、渗出、糜烂、感染等病理变化,有些甚至需要行植皮、皮瓣转移等手术治疗.我院自2001年7月-2005年12月治疗创伤后软组织溃疡患者112例,分别采用组合中药换药及普通西药换药治疗,并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王保凤;严宗湄;王秀清;谢德花;张文坚;胡旺阳;陈伟;孙旭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采用扁桃体、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治疗儿童OSAHS的疗效.方法:应用美国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系统,对双扁桃体、腺样体进行低温消融术治疗儿童OSAHS 25例.结果:经手术治疗除1例效果不佳外,20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例明显好转,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扁桃体消融、腺样体消融能有效扩大鼻咽、口咽部通气截面积,解除上气道阻塞因素,是治疗儿童OSAHS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建耀;廖建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腔内微创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0例(24条肢体).结果:24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治疗;1例治疗后第2天出现下肢急性缺血,改行人工血管搭桥术,症状改善;另1例髂动脉支架4月后再次出现下肢动脉闭塞,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40月,平均2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4±0.13.结论:腔内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黄彧禾;徐清华;桑宏飞;李晓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足趾骨外露创面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游离健侧(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患侧(足母)趾创面10例;用带蒂的(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同侧第2足趾创面3例.结果:13个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皮瓣耐磨,外形与功能均满意.皮瓣感觉恢复至S3~S4.结论:(足母)趾侧腹皮瓣是修复足趾骨外露创面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赵风林;李宗宝;王文德;吴德富;王鑫;赵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表达的时空变化.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测胎小鼠、出生1d、6d、2月和14月小鼠心肌细胞Cx43的表达.结果:1、胎小鼠和出生1d小鼠心肌细胞Cx43呈斑点状遍布于心肌细胞侧-侧连接和细胞质内,闰盘处极少.2、出生6d时Cx43开始向端闰盘处聚集,2月和14月小鼠心室肌细胞Cx43已经典型分布于闰盘处,而心房仍分布于细胞侧面连接处和细胞质.3、分布密度总规律是:胎小鼠<出生1d<6d>2月>14月.结论:小鼠心肌细胞Cx43分布随心脏发育逐渐向闰盘处重排,其密度逐渐下降.心房肌Cx43的表达与分布具有一定的幼稚性.
作者:徐振平;陈凤曾;郭志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额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的额部,观察额部皮肤固位结构;并切取颅顶部到眉区之间全层组织,HE染色,观察浅筋膜的膜层在颅骨膜的附着位置.结果:额部皮肤固位结构与浅筋膜的膜层有密切的关系,该部位的皮肤固位结构主要是眉内侧固位结构、额固位韧带、额肌下致密区、额骨颧突固位结构、眉区滑动结构,这些结构是限制额部皮肤上提的主要因素,它们的松解在额部皮肤上提术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上述皮肤固位结构的发现,为临床上额部皮肤老化、眉下垂矫正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梁伟中;张海明;冯越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右小腿肿胀,疼痛1d,加重2h就诊.患者系一教师,每天骑自行车8公里到学校上班,入院前一天,患者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后感觉右小腿疼痛,未引起注意,之后,右小腿肿胀并疼痛加重,遂来诊.
作者:孟秋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婴儿在疾病诊疗中常需静脉采集血标本以供检查,当自四肢、头皮或颈部浅静脉采集难以成功时,常改用前、后囟穿刺取血.为适应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我们设计、制作了前、后囟穿刺术解剖学标本,清楚地显示了穿刺部位、方向、角度和层次.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黄海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单纯异丙酚与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人流术160例分两组,每组80例,分别使用单纯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观察效果.结果:两组在麻醉起效、恢复及离院时间,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中出血及术后宫缩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镇痛效果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扩张宫颈方面复合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异丙酚-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具有镇痛完全、宫颈扩张效果好的优点.
作者:许向辉;高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且易操作的活体脑缺血动物模型用于进一步研究脑缺血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防治.方法:采取腹背侧双重入路(Ⅰ组)的大鼠四血管阻断法(4-VO)法及单纯腹侧手术入路(Ⅱ组)即改良4-VO法,经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从形态学组织切片上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变化.结果:经比较Ⅱ组动物的手术创伤明显减小,死亡率大幅下降,术后恢复好.行为学改变和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变化方面二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改良4-VO法能大幅下降实验动物的死亡率,并能保证传统方法导致的动物行为学和形态学双重改变.
作者:张更;柯荔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阑尾肿瘤的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5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8例阑尾肿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本组粘液囊肿5例、类癌2例、腺癌1例,术前皆误诊,8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结论:阑尾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多需术中仔细探查和冰冻病理检查方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李军;权红光;欧敬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提出选择病例的要点.方法:采用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1198例.平均工作电压15KV,冲击次数300~2500次.结果:3月内总排净率86.8%,肾结石76.3%,输尿管结石90.3%.结论:经合理选择后ESWL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疗效满意.
作者:董平;疏仁义;郭荣利;周先明;李应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寰枢椎的解剖观测,为寰枢椎骨折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5例经防腐处理头颈部标本上模拟寰枢椎骨折经皮撬拨复位术并进行体表定位,术中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经皮撬拨齿突、寰椎侧块的进钉点及进钉方向,在X线片和断层标本上测量撬拨针通道及深度.结果:测出经寰椎侧块撬拨齿突进针点位于乳突下方1.5cm(1.3~1.7cm),乳突前方1.2cm(1.0~14cm);进针方向与正中矢状线的夹角约为60°(55°~65°)、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5°(3°~7°);进针深度7cm(6.2~6.8cm)等体表定位参数.实验5例经寰椎侧块对齿突撬拨,未发生损伤神经、血管及撬拨针滑入椎管损伤颈髓等情况.结论:寰枢椎骨折具备经皮撬拨复位、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作者:魏思奇;李保良;王兴水;王建民;王虎;孙永建;谭建文;孙景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我院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4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中,一期内固定同时探查并吻合血管40例,内固定术后4h行血管探查8例;后者中6例行筋膜切开减压、制动、解痉治疗,另2例行血管移植治疗.结果:肘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占62.50%(30/48),其余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占37.50%(18/48).48例中,治愈47例(97.92%),另1例血管移植治疗失败,二期截肢.结论:肘关节周围骨折,尤其是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发生率高(50%),应早期诊断、及时探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张朝春;林叶青;林松庆;徐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肘内侧入路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教学用的固定尸体标本24具(男18女6)48侧,按手术入路层次,对肘内侧入路的相关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1)臂内侧皮神经于臂中部的内侧面浅出,直径为(1.05±0.35)mm;前臂内侧皮神经于臂内侧中下1/3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贵要静脉浅出,直径为(1.50±0.55)mm.(2)尺神经干在肘部发出1~3肘关节支、1~4尺侧腕屈肌支和1~4指深屈肌支.(3)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从肱动脉的起点处至尺神经垂直距离分别为(1.65±0.35)cm、(2.43±0.54)cn、(1.86±0.41)cm;与尺神经伴行至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4.38±1.82)cm、(4.51±1.16)cm、(5.91±0.67)cm.肘部附近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与尺侧上副动脉在尺神经外膜相吻合.结论:(1)肘内侧入路浅层必须寻找和保护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2)肘内侧入路保护尺神经血供及其肌支是临床手术成败的关键.
作者:罗滨;吴东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s患者螺旋CT表现.结果:平扫33例中,瘤体呈均匀等密度10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略低或不均匀低密度23例.增强扫描16例中,病灶区呈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并可见囊状改变4例,病灶中央大片状坏死伴周边部明显强化3例.33例中良性9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且呈圆形、类圆形,规则,边界尚清楚;恶性24例,直径多大于5cm,多数向腔外生长,边界不清楚,5例肿块中有坏死出血,4例发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检查对GISTs诊断虽无特异性,但可以准确定位,发现转移灶,显著提高GISTs的检出率,弥补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对GISTs术前定位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余松涛;汤晓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来,生物活性材料在医学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其中对骨缺损如何填充和修复一直是生物材料的研究热点.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简称CPC)是一种自固型非陶瓷型羟基磷灰石类人工骨材料,1985年由Brown和Chow首先研制出用于骨移植和修复.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生物安全性、能任意塑形、缓慢降解、在固化过程中放热量低,CPC适应了临床修复骨缺损的需要.随着对CPC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展开,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就目前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钱利海;黄相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骶管内蛛网膜囊肿14例,其中囊肿完全切除术8例、大部分切除术6例,并对其临床表现以及CT、脊髓造影、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扫描5例均见骶管内有软组织阴影;脊髓造影显示硬脊膜有不整齐的充盈缺损或造影柱受压移位、甚至中断5例;MRI显示囊肿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表现为长T1和长T2像,信号与脑脊液一致.14例术后随访1~6a,手术优良率为85.71%.结论: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目前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手术切除囊肿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显微外科手术方法为佳.
作者:王远松;周建生;刘振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