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0例

黄彧禾;徐清华;桑宏飞;李晓强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疾病, 血管腔内治疗, 球囊, 支架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腔内微创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0例(24条肢体).结果:24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治疗;1例治疗后第2天出现下肢急性缺血,改行人工血管搭桥术,症状改善;另1例髂动脉支架4月后再次出现下肢动脉闭塞,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40月,平均2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4±0.13.结论:腔内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提出选择病例的要点.方法:采用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1198例.平均工作电压15KV,冲击次数300~2500次.结果:3月内总排净率86.8%,肾结石76.3%,输尿管结石90.3%.结论:经合理选择后ESWL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疗效满意.

    作者:董平;疏仁义;郭荣利;周先明;李应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我院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4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中,一期内固定同时探查并吻合血管40例,内固定术后4h行血管探查8例;后者中6例行筋膜切开减压、制动、解痉治疗,另2例行血管移植治疗.结果:肘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占62.50%(30/48),其余上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占37.50%(18/48).48例中,治愈47例(97.92%),另1例血管移植治疗失败,二期截肢.结论:肘关节周围骨折,尤其是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发生率高(50%),应早期诊断、及时探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张朝春;林叶青;林松庆;徐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延长两种皮瓣蒂长度的切取方法

    在利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时,常遇到蒂短需血管移植的情况,而血管移植增加手术难度、大大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血管危象发生率,如何减少血管移植情况发生,是显微外科较实际的问题.股前外侧皮瓣和胸脐皮瓣经理论、实践和解剖研究等证明是应用多、较理想的两种皮瓣.我们根据临床经验和参考有关论著,分别设计了延长这两种皮瓣蒂长度的切取方法,供同行参考.

    作者:王谦军;孙海燕;王成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颊颈部皮肤固位结构的解剖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的意义

    目的:探讨颊颈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颊颈部皮肤,观察局部的组织构成和特殊的固位结构.结果:面颊部和颈部浅筋膜的膜层在骨缘、深筋膜和肌肉间隔处和深筋膜紧密愈着,形成颧弓下缘、颧骨下缘、腮腺前缘、腮腺前下缘、腮腺下缘、下颌缘和第一颈横纹等处皮肤固位结构,面颊部和颈部的皮肤通过这些结构而被固定在局部.结论:本文提出面颊部和颈部的固位结构是浅筋膜的膜层在特定的部位和深筋膜紧密愈着,其纵向纤维相应增厚,从而将皮肤固定于局部,这为临床上解释皮肤老化现象及手术方法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冯越蹇;梁伟中;张海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阑尾肿瘤8例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阑尾肿瘤的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5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8例阑尾肿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本组粘液囊肿5例、类癌2例、腺癌1例,术前皆误诊,8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结论:阑尾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多需术中仔细探查和冰冻病理检查方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李军;权红光;欧敬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输尿管与生殖股神经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输尿管手术中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1具42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的位置关系、在髂嵴高点平面和髂总血管分叉平面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交叉点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距髂嵴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左侧(2.93±0.14)cm、右侧(3.61±0.19)cm;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左侧(2.14±0.83)cm、右侧(1.87±0.85)cm;生殖股神经穿出点位于输尿管内侧占80.95%.②在髂嵴高点平面,生殖股神经位于输尿管外侧占71.43%,其平均距离在左侧为(1.09±0.71)cm、右侧(1.36±0.62)cm.③在髂总血管分叉水平面,生殖股神经全部行于输尿管的外侧.④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80.95%发生交叉,交叉点距髂嵴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在左侧为(0.73±0.21)cm、右侧(0.56±0.16)cm;交叉点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在左侧为(1.66±0.42cm)、右侧(1.65±0.38cm).结论:在输尿管起始段手术应从其后外侧分离较安全;在输尿管第2狭窄附近的手术应从后内侧分离较安全.

    作者:汤华军;周正丽;范光碧;陈同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额部皮肤固位结构的解剖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的意义

    目的:探讨额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的额部,观察额部皮肤固位结构;并切取颅顶部到眉区之间全层组织,HE染色,观察浅筋膜的膜层在颅骨膜的附着位置.结果:额部皮肤固位结构与浅筋膜的膜层有密切的关系,该部位的皮肤固位结构主要是眉内侧固位结构、额固位韧带、额肌下致密区、额骨颧突固位结构、眉区滑动结构,这些结构是限制额部皮肤上提的主要因素,它们的松解在额部皮肤上提术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上述皮肤固位结构的发现,为临床上额部皮肤老化、眉下垂矫正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梁伟中;张海明;冯越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20例OSAHS病人随机平均分为3组,综合组采用上气道狭窄部位手术加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减肥等行为疗法进行综合治疗,手术组采用上气道狭窄部位手术治疗,通气组采用单纯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以治疗前后睡眠紊乱指数(AHI)和低血氧饱和度(LSaO2)等作为疗效判定指标,对比观察3组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有效率87.5%;手术组有效率62.5%;通气组有效率65%.经统计学处理,综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手术组和通气组(P<0.01).结论:采用手术解除上气道狭窄病变,配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减肥等综合治疗OSAHS,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永刚;连俊勤;邹起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儿腘动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积累小儿腘血管的解剖学体质资料,为临床小儿腘动脉穿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5例30侧学龄前儿童下肢防腐标本上,观测腘动脉及其与腘静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应用HP8500GP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测幼儿园中班儿童60侧腘动脉及腘静脉等.结果:(1)腘窝上段腘动脉位于腘静脉和胫神经的内侧;超声诊断仪显示腘动、静脉呈内外侧、深浅关系,两者重叠1/2以上者占83%.在腘窝中、下段上述结构逐渐移位,至下段由浅而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2)腘动脉暴露在腘窝中横线上2~3cm水平,邻近半腱肌、半膜肌的外侧.(3)腘动、静脉的内径分别为(3.60±0.34)mm、(3.39±0.31)mm,皮肤表面至腘动脉前壁的距离为(1.60±0.19)cm.结论:小儿腘动脉穿刺在腘窝上段较安全,在腘窝中、下段有可能伤及腘静脉和胫神经.

    作者:应志国;卢洪煊;史晓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异丙酚与异丙酚-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比较

    目的:比较单纯异丙酚与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人流术160例分两组,每组80例,分别使用单纯异丙酚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观察效果.结果:两组在麻醉起效、恢复及离院时间,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中出血及术后宫缩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镇痛效果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扩张宫颈方面复合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异丙酚-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具有镇痛完全、宫颈扩张效果好的优点.

    作者:许向辉;高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侧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新进展

    颅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解剖区域,特别是侧颅底因为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相毗邻,因而在以前此区域许多病变都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治疗的[1],颅底外科曾经是一门由少数高度专业化的医疗中心才能胜任的极富危险性的专业学科.近几十年来,随着颅底显微解剖学、手术器械、影像学诊断技术、显微外科技术、脑神经监护技术、导航技术以及颅底修复重建技术的发展,颅底外科成为具挑战力和有活力的新兴学科之一.然而,选择何种手术径路能安全有效的实施手术,依然是现代颅底外科为关注的课题.侧颅底手术径路变化较多,描述术语经常混淆,手术径路之间有大量的重叠交错.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侧颅底手术发展作一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个关于侧颅底手术径路合理应用的概念框架.

    作者:马莉;郑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婴儿前、后囟穿刺术解剖学标本制作

    婴儿在疾病诊疗中常需静脉采集血标本以供检查,当自四肢、头皮或颈部浅静脉采集难以成功时,常改用前、后囟穿刺取血.为适应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我们设计、制作了前、后囟穿刺术解剖学标本,清楚地显示了穿刺部位、方向、角度和层次.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黄海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34例Pilon骨折患者按Ruedi-Allgower骨折分型和软组织损伤程度分成两组,A组14例,为Ⅰ型及Ⅱ型软组织损伤较轻者,采用切开复位三叶草形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20例为Ⅱ型及Ⅲ型软组织损伤严重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结果:34例中有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平均27.5个月.32例均骨性愈合.A组Ⅰ型、Ⅱ型优良率分别为85.7%、80%,B组Ⅱ型、Ⅲ型优良率分别为77.8%、63.6%.结论:根据骨折具体情况及软组织损伤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及手术时机治疗Pilon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张玉辉;吕玉江;肖巍;刘澍;任玉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0例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腔内微创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0例(24条肢体).结果:24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治疗;1例治疗后第2天出现下肢急性缺血,改行人工血管搭桥术,症状改善;另1例髂动脉支架4月后再次出现下肢动脉闭塞,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40月,平均2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4±0.13.结论:腔内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黄彧禾;徐清华;桑宏飞;李晓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颞颧部皮肤固位结构的解剖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的意义

    目的:探讨颞颧部皮肤固位结构及其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意义.方法:解剖10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的颞部及颧部,用大体解剖的常规方法,逐层分离颞颧部皮肤、浅筋膜(包括脂膜与膜层)、深筋膜或骨膜,观察该处的固位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颞颧部的固位结构主要由浅筋膜膜层在上颞线、颧骨缘和表面、眼轮匝肌深面形成,主要有颞部固位结构、颧骨眶部固位结构、眼轮匝肌外侧和下部固位结构.结论:上述皮肤固位结构的观察,为临床上研究颞颧部皮肤结构老化的机理和颞部及颧部老化矫正方法的改进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作者:梁伟中;张海明;冯越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儿童OSAHS

    目的:探讨采用扁桃体、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治疗儿童OSAHS的疗效.方法:应用美国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系统,对双扁桃体、腺样体进行低温消融术治疗儿童OSAHS 25例.结果:经手术治疗除1例效果不佳外,20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例明显好转,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扁桃体消融、腺样体消融能有效扩大鼻咽、口咽部通气截面积,解除上气道阻塞因素,是治疗儿童OSAHS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建耀;廖建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改良4-VO法在脑缺血动物模型制作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且易操作的活体脑缺血动物模型用于进一步研究脑缺血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防治.方法:采取腹背侧双重入路(Ⅰ组)的大鼠四血管阻断法(4-VO)法及单纯腹侧手术入路(Ⅱ组)即改良4-VO法,经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从形态学组织切片上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变化.结果:经比较Ⅱ组动物的手术创伤明显减小,死亡率大幅下降,术后恢复好.行为学改变和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变化方面二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改良4-VO法能大幅下降实验动物的死亡率,并能保证传统方法导致的动物行为学和形态学双重改变.

    作者:张更;柯荔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应用(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第1、2足趾创面13例

    目的:探讨足趾骨外露创面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游离健侧(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患侧(足母)趾创面10例;用带蒂的(足母)趾侧腹皮瓣修复同侧第2足趾创面3例.结果:13个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皮瓣耐磨,外形与功能均满意.皮瓣感觉恢复至S3~S4.结论:(足母)趾侧腹皮瓣是修复足趾骨外露创面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赵风林;李宗宝;王文德;吴德富;王鑫;赵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自体骨髓经皮注射治疗四肢骨不连24例疗效观察

    骨不连是骨科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除病理性骨折外,创伤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很多).人为因素所致的骨不连如能及时发现并妥当处理,骨不连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其它许多复杂因素所致的骨不连治疗方法很多,但直接有效的方法乃是患者自体骨组织的移植[1].自1997年~2005年,笔者用自体骨髓经皮注射治疗骨不连24例,现将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张元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Cx43表达的时空变化

    目的:探讨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表达的时空变化.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测胎小鼠、出生1d、6d、2月和14月小鼠心肌细胞Cx43的表达.结果:1、胎小鼠和出生1d小鼠心肌细胞Cx43呈斑点状遍布于心肌细胞侧-侧连接和细胞质内,闰盘处极少.2、出生6d时Cx43开始向端闰盘处聚集,2月和14月小鼠心室肌细胞Cx43已经典型分布于闰盘处,而心房仍分布于细胞侧面连接处和细胞质.3、分布密度总规律是:胎小鼠<出生1d<6d>2月>14月.结论:小鼠心肌细胞Cx43分布随心脏发育逐渐向闰盘处重排,其密度逐渐下降.心房肌Cx43的表达与分布具有一定的幼稚性.

    作者:徐振平;陈凤曾;郭志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