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李欣;刘俊刚
目的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及X线立体定位系统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24例.全部病例经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其中21例表现为微钙化,应用俯卧式X线立体定位系统行病灶术前穿刺活检、切除.结果 24例中,X线表现为微钙化21例,其中单纯钙化18例,钙化伴局灶性非对称性致密2例,钙化伴局部结构扭曲1例;1例X线表现为边缘呈星芒状的小肿块;1例乳腺X线摄影仅见乳晕区皮肤增厚;X线表现阴性1例.结论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使乳腺细微结构的显示率及分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乳腺微钙化病灶被发现,术前结合X线立体定位术活检能发现更多DCIS,使其得以早期治疗,为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和广泛开展保乳手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蒋红兵;何健龙;张方璟;杜牧;滕妍;赵弘;曹满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女,28岁.间断性头痛半年,近5天加重.无恶心、呕吐.半年前右眼间断出现黑朦,持续约半天.无视物模糊及视物成双.无耳鸣及听力下降.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血、尿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正常.头颅CT平扫(图1):示左侧枕部基底位于颅骨内板下方类梭形稍高密度病变,CT值约为53 HU,局部颅骨内板轻度增生性改变,相邻脑组织受压向内侧移位,且周围可见水肿,病变与正常脑组织界限不清.
作者:杨子权;刘黎明;李旭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少见部位的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NET的影像学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51~71岁,平均58岁.肝脏、肾脏、膀胱、肠系膜各1例,胆囊2例.术前4例仅行CT检查,2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 6例中5例属于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分别位于肝、胆囊、肾及肠系膜,1例膀胱高分化NEC.肝脏原发性NET表现为大肿块伴周边多子灶,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增强后呈不明显环形、分隔状强化.2例胆囊原发性NET分别为肿块型和厚壁型,肿块型1例巨大,随访晚期可见坏死,厚壁型1例黏膜中断,囊壁局限性增厚并肝脏浸润,2例强化均不明显,无腹腔内淋巴结转移.肾脏原发性NE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小结节,合并肝多发转移,增强后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轻度强化.肠系膜NET中央坏死,增强后肿块呈轻度环形强化,灶周见肿大淋巴结,邻近肠系膜受牵拉呈“辐射”状.膀胱原发性NET表现为黏膜下密度不均匀结节影,MRI显示中央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壁及中间分隔呈短T1、短T2信号,平扫CT上呈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呈明显环形强化.结论 肝、胆囊、肾脏及肠系膜等少见部位的原发性NET影像表现为大肿块伴中央坏死,境界较清楚,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环形强化或小肿块但早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作者:张京刚;王希明;胡春洪;胡粟;张敏鸽;王芳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对脾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穿刺或手术证实的脾实性肿瘤患者的CT资料,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病灶的CT征象进行分析,后统一意见判断其良、恶性.采用Fisher精确校正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脾良、恶性肿瘤的大小、数目、形态及脾有无肿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患者症状、病灶有无环形强化及腹腔或后腹膜淋巴结有无肿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CT对良恶性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鉴别脾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85.7%、87.5%、75.0%.结论 多层螺旋CT具有鉴别脾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使一些良性肿瘤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切脾手术,帮助淋巴瘤患者及早明确治疗.
作者:余鑫锋;叶彩儿;陈杨宗;杨登法;汪娟;李立丰;吴恩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出生1天.主因口周青紫4 h入院.患儿系G1P1、孕38+5周出生,因产前胎心不稳行剖宫产,羊水少,Apgar评分为10分,出生时体重2800克.父母体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非特异性T波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向上、向左、向后形成动脉弓,降主动脉与一条异常血管相连接,该血管内径为9 mm,其另一端与主肺动脉相连接,交通口内径约为3.5 mm,可见双向分流血流,房间隔中部可见直径约5 mm左向右穿隔血液,二尖瓣收缩期可见返流血流.
作者:张琳;李欣;刘俊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踝关节扭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pseudoaneurysm following ankle sprain,PAFAS)的影像学表现,推测其可能的发病原因.资料与方法 搜集1例经手术证实的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PAFAS病例,并结合11篇文献资料分析.结果 平片及CT平扫能显示踝关节软组织肿胀、邻近骨质吸收及骨赘形成;MRI平扫T2WI见“洋葱”样分层软组织肿胀伴粗大搏动伪影,MRI增强扫描显示显著强化瘤腔“鸟嘴”样突起与供血动脉相连.超声可显示瘤腔紊乱血流及附壁血栓.血管造影检查可显示动脉瘤染色、供血动脉及侧支血管.12例PAFAS中,5例由胫前动脉供血,6例由腓动脉供血,1例同时由胫前动脉和腓动脉供血.结论 PAFAS的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CT、MRI增强扫描或血管成像检查可做出定性诊断,金标准仍然是动脉血管造影检查.PAFAS可能与解剖学基础、机械力作用、炎症介质损伤及踝关节活动频度大等因素有关.
作者:许凡勇;陈君蓉;肖家和;尼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42例行CT检查,24例行MRI检查.结果 骨囊肿1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骨巨细胞瘤6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样骨瘤3例,骨化性纤维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3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6例,嗜酸性肉芽肿3例,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骨母细胞瘤1例,淋巴瘤2例,转移瘤17例.良性骨肿瘤17例(占20.7%),肿瘤样病变38例(占46.4%),原发恶性骨肿瘤10例(占12.2%),转移瘤17例(占20.7%).结论 髋周是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X线平片+CT或X线平片+MRI是较好的综合检查手段.
作者:唐浩;邹丹凤;赵静;贾铭;陈卫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检查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MDCT肠道检查患者112例,其中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27例.口服大剂量甘露醇稀释液后,行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得到原始图像薄层重组后行MPR成像显示回盲部,MPR对回盲部病变显示欠清晰者,再行CPR成像显示回盲部病变.由2名放射科医生回顾性读片比较横断位联合MPR、CPR前后的对病变定位的准确性.结果 横断位联合MPR、CPR定位判断准确性(26/27,96.3%)高于单纯横断位(20/27,74.1%),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1).MPR、CPR能清晰、完整地显示回盲部病变的内外结构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 MDCT是对回盲部病变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查方法,MPR、CPR重组可以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沈敏;曾蒙苏;康建平;饶圣祥;徐俊;钱春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与其他表现类似疾病的鉴别要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20例肠系膜脂膜炎病例,1例手术证实,其余经临床综合诊断,对所有病例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均发生于小肠系膜,表现为起自肠系膜根部,沿肠系膜血管向腹部延伸的片状影或块状影,可直达肠袢,CT值为-82~-19 HU,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边缘清晰,周围肠袢可被推移,20例均见结节影及“假包膜征”,15例可见“脂环征”.结论 多数肠系膜脂膜炎病例可依据CT影像资料明确诊断或与其他疾病鉴别,少数没有特征性表现并难以鉴别的病例可采用手术或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作者:王锋;赵红金;刘林祥;陈克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点,提高对脑内型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5例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检查.5例患者中4例行MRI平扫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检查.结果 5例中,3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位于额叶.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CT平扫为较均匀或轻度不均匀低密度,CT值-22~26HU之间.MRI平扫T1WI上肿瘤呈不均匀低信号,内部可见散在絮状略高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图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CT及MRI增强检查病灶均无明显强化.结论 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尤其是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邱晓明;王弘;饶德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如何大限度地降低阑尾炎的多排螺旋CT(MDCT)误诊率,做到阑尾炎早诊断、早治疗,减低延迟治疗率和阴性切除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阑尾炎和59例非阑尾炎患者的MDCT影像和临床资料,对误诊的原因进行总结.结果 76例阑尾炎患者中诊断为正常阑尾5例,漏诊率6.6%.59例非阑尾炎患者中误诊为阑尾炎6例,误诊率10.2%.阑尾炎的MDCT诊断误区可以分为四类:炎性阑尾表现正常(3例),阑尾显示不清(2例),类似阑尾炎的疾病(4例),类似阑尾的组织(2例).结论 熟悉阑尾炎的MDCT征象,完善检查方法并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对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戚乐;戴平丰;丁建平;向军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诊断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PEA患者资料5例,行下腹部及盆腔CT扫描,均行剖腹探查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EA.结果 5例PEA均发生于结肠旁沟,其中位于盲肠周围1例,升结肠周围1例,乙状结肠周围3例.CT特征表现为结肠旁沟内圆形或椭圆形含脂肪密度肿块,增强后呈环形强化,且邻近肠壁无增厚及肠管周围无积液等征象.结论 MSCT MPR能够准确地显示结肠及结肠旁沟的解剖结构,并且能发现病变,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PEA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作者:程少容;余小夫;阳昱恒;陈信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探讨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骶骨GCT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骶骨GCT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经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21例中,X线和CT显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骨包壳不完整14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0例.X线显示侵犯骶髂关节及髂骨5例,CT显示16例,MRI显示1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12例,CT增强显示16例,MRI显示16例,其中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12例,10例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在MR 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骨包壳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X线和CT上表现为硬化环.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在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骶骨GCT的病理改变,三种检查方法的结合可更全面显示骶骨GCT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定性和鉴别诊断.
作者:白荣杰;张卉;程克斌;于爱红;王予生;程晓光;顾翔;屈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乳包块4天入院.体检: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约2.0 cm×2.0 cm质硬包块,边缘欠光滑,活动度可.穿刺细胞学示慢性囊状乳腺病(部分细胞呈中度核异质改变).乳腺钼靶(图1、2):示左乳外上象限一直径约2.5 cm肿物,边缘欠清,肿物密度均匀,内可见斑片状、线样、弧线样钙化.
作者:陈腊梅;廖明俊;张代伦;刘科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50例食管癌患者行多排螺旋CT灌注扫描,分析食管癌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50例食管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2%(31/50),阴性表达率为38%(19/50),MVD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值与MVD呈正相关(P<0.05),BV及PS值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MTT值与MVD无相关性(P>0.05);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BF、BV及MTT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食管癌CT灌注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
作者:宋涛;黎海亮;窦新民;吴越;刘予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用3T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31P-MRS)在体无创性评价糖耐量异常(IGT)患者骨骼肌线粒体的功能.资料与方法 对16例IGT患者和10名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匹配的正常自愿者骨骼肌进行动态31P-MRS分析,对磷酸肌酸(PCr)、无机磷(Pi)、三磷酸腺苷(α-,β-,和γ-ATP)的半绝对定量分析,同时计算ADP、Pi/PCr、细胞内pH值及恢复期PCr、ADP起始恢复速率.分析静息、运动及恢复期两组受试者骨骼肌能量代谢特点以及线粒体功能状况.结果 IGT组PCr、β-ATP含量各期均低于对照组;ADP均高于对照组;恢复期,IGT组PCr、ADP的初始恢复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i、Pi/PCr、pH值两组变化趋势相同,组间无差异.结论 IGT患者的骨骼肌基础能量代谢率降低,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
作者:陈婷;吴飞云;陆永刚;秦斌;涂慧娟;齐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女,47岁.以下腹部不适半年人院.既往有妊娠大出血子宫切除病史20年.体检:中下腹部扪及多发肿块,活动度差,腹腔积液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指标CA125轻度增高,AFP,CEA,CA199正常.影像表现:CT平扫显示中下腹部、后腹膜多个大小不一肿块,边界清晰,大肿块位于盆腔偏左侧,大小约5.6 cm ×6.7 cm(图1、2).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质基本均匀强化,腹膜后肿块环形强化,内见小片无强化区(图3、4);静脉期多发肿块进一步均匀强化,部分肿块环形强化,内见小片无强化区;腹膜后多发结节融合(图5~7).拟诊:左侧附件来源肿瘤伴腹膜后多发转移.
作者:朱玉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CTPI)技术观察小体积(SFS)肝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降低门静脉灌注量(PVP)手术对其影响.材料与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对照组(n=10)仅行扩大肝切除术建立SFS肝模型,调节组(n=10)行扩大肝切除术后加脾切除术以降低PVP,运用CTPI在术前术后分别测量两组动物的灌注参数,分析和比较灌注值的变化和预后.结果 调节组术后7天生存率为40.0%,优于对照组的0.0%(P=0.020).对照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93.7±55.1)%,与切除肝质量与体重比值(RLBWR)之间存在弱相关性(r=0.465,P=0.033),调节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01.4±32.5)%,与RLBW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67,P=0.644).术后PVP与血清谷草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呈明显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运用CTPI可观察SFS肝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和脾切除术对血流灌注的影响,降低PVP能改善SFS肝的预后.
作者:庄治国;许建荣;钱黎俊;池嘉昌;夏强;张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51岁.自述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逐渐放射至双下肢,伴双下肢麻木,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好转,3个月前症状加重影响日常生活而来本院就诊.体检: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各方向主动活动受限,下腰椎处叩痛,L4/5左侧棘突旁压痛,双下肢肌肉有萎缩表现.实验室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MRI表现:L1.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下见一椭圆形肿块,大小约3.6 cm×1.8 cm×1.2 cm,边界尚清,终丝及部分马尾神经受压向前移位,肿块内及上部可见少许流空的血管信号.T1WI以等信号为主,中央混杂少许低信号,T2WI中央为高信号、边缘为低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但不均匀,周边见小斑片状低信号区(图1~3).
作者:蒋书情;周海军;龙江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初步探讨正常成人面部表情识别的神经基础,为神经心理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资料与方法 利用1.5 TGE Signa HD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24名(男、女各12名)健康自愿者识别喜悦、愤怒及悲伤三种表情所产生的脑血液动力学响应,采用SPM2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及统计分析,获得脑功能区激活图.统计分析采用SPM2基本模型中的单样本t检验进行组分析.结果 在终纳入的22名被试者中,前额叶及边缘系统在不同表情加工整合过程中均有激活,而在不同的面部表情加工中又存在不同通路.识别喜悦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左侧杏仁核-左侧扣带回”;识别愤怒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双侧杏仁核-双侧扣带回”;识别悲伤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右侧杏仁核-双侧扣带回”.表情识别神经基础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只有在识别喜悦及悲伤两种表情时,女性的杏仁核激活强度及范围较男性大,另外,当男性识别喜悦及悲伤表情时,海马及海马旁回才明显激活.结论 在正常人不同效价表情的识别加工过程中,各脑区功能上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由多个区域协同完成.其中前额叶、杏仁核、扣带回及基底节等是其加工中的重要结构.不同表情情绪的加工整合过程既有共同的神经基础,又有其独特的整合特点.
作者:周全;杨侃荣;高鹏;李洁;杨大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