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踝关节扭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许凡勇;陈君蓉;肖家和;尼玛

关键词:踝关节扭伤, 假性动脉瘤
摘要:目的 探讨踝关节扭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pseudoaneurysm following ankle sprain,PAFAS)的影像学表现,推测其可能的发病原因.资料与方法 搜集1例经手术证实的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PAFAS病例,并结合11篇文献资料分析.结果 平片及CT平扫能显示踝关节软组织肿胀、邻近骨质吸收及骨赘形成;MRI平扫T2WI见“洋葱”样分层软组织肿胀伴粗大搏动伪影,MRI增强扫描显示显著强化瘤腔“鸟嘴”样突起与供血动脉相连.超声可显示瘤腔紊乱血流及附壁血栓.血管造影检查可显示动脉瘤染色、供血动脉及侧支血管.12例PAFAS中,5例由胫前动脉供血,6例由腓动脉供血,1例同时由胫前动脉和腓动脉供血.结论 PAFAS的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CT、MRI增强扫描或血管成像检查可做出定性诊断,金标准仍然是动脉血管造影检查.PAFAS可能与解剖学基础、机械力作用、炎症介质损伤及踝关节活动频度大等因素有关.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骶骨骨巨细胞瘤X线、CT及MRI表现

    目的 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探讨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骶骨GCT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骶骨GCT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经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21例中,X线和CT显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骨包壳不完整14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0例.X线显示侵犯骶髂关节及髂骨5例,CT显示16例,MRI显示1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12例,CT增强显示16例,MRI显示16例,其中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12例,10例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在MR 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骨包壳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X线和CT上表现为硬化环.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在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骶骨GCT的病理改变,三种检查方法的结合可更全面显示骶骨GCT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定性和鉴别诊断.

    作者:白荣杰;张卉;程克斌;于爱红;王予生;程晓光;顾翔;屈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关键技术及其并发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B超及CT证实的外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50例,采用超选择插管至病变血管,用明胶海绵和(或)弹簧圈栓塞,术后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9例单纯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41例用明胶海绵颗粒+钢圈联合栓塞.47例一次肝动脉栓塞后即成功止血;3例于首次栓塞后12~72 h复发出血,行第二次肝动脉栓塞后有2例完全止血康复,1例于第二次栓塞后2周并发肝脓肿和腹腔感染而死亡.49例随访3个月~3年无复发出血.结论 肝动脉导管栓塞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安全、有效.

    作者:赵永昌;陈士新;崔祥滨;李强;刘晓晨;王亚莉;豆发福;冷保山;胡骁;张玉云;衡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踝关节扭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踝关节扭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pseudoaneurysm following ankle sprain,PAFAS)的影像学表现,推测其可能的发病原因.资料与方法 搜集1例经手术证实的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PAFAS病例,并结合11篇文献资料分析.结果 平片及CT平扫能显示踝关节软组织肿胀、邻近骨质吸收及骨赘形成;MRI平扫T2WI见“洋葱”样分层软组织肿胀伴粗大搏动伪影,MRI增强扫描显示显著强化瘤腔“鸟嘴”样突起与供血动脉相连.超声可显示瘤腔紊乱血流及附壁血栓.血管造影检查可显示动脉瘤染色、供血动脉及侧支血管.12例PAFAS中,5例由胫前动脉供血,6例由腓动脉供血,1例同时由胫前动脉和腓动脉供血.结论 PAFAS的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CT、MRI增强扫描或血管成像检查可做出定性诊断,金标准仍然是动脉血管造影检查.PAFAS可能与解剖学基础、机械力作用、炎症介质损伤及踝关节活动频度大等因素有关.

    作者:许凡勇;陈君蓉;肖家和;尼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正常成人面部表情情绪识别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正常成人面部表情识别的神经基础,为神经心理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资料与方法 利用1.5 TGE Signa HD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24名(男、女各12名)健康自愿者识别喜悦、愤怒及悲伤三种表情所产生的脑血液动力学响应,采用SPM2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及统计分析,获得脑功能区激活图.统计分析采用SPM2基本模型中的单样本t检验进行组分析.结果 在终纳入的22名被试者中,前额叶及边缘系统在不同表情加工整合过程中均有激活,而在不同的面部表情加工中又存在不同通路.识别喜悦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左侧杏仁核-左侧扣带回”;识别愤怒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双侧杏仁核-双侧扣带回”;识别悲伤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右侧杏仁核-双侧扣带回”.表情识别神经基础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只有在识别喜悦及悲伤两种表情时,女性的杏仁核激活强度及范围较男性大,另外,当男性识别喜悦及悲伤表情时,海马及海马旁回才明显激活.结论 在正常人不同效价表情的识别加工过程中,各脑区功能上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由多个区域协同完成.其中前额叶、杏仁核、扣带回及基底节等是其加工中的重要结构.不同表情情绪的加工整合过程既有共同的神经基础,又有其独特的整合特点.

    作者:周全;杨侃荣;高鹏;李洁;杨大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脑实质内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搜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内皮样囊肿患者资料,对其CT、MRI表现、病因、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7例同时行CT、MRI检查,其中l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临床以头痛、癫痫为主要症状,7例中,5例年龄<30岁,其中额叶3例,颞叶2例,顶叶及小脑蚓部各l例.6例CT表现为欠均匀低密度,CT值呈负值具有特征性,1例呈稍高密度,病变边缘见断续的环形或不规则形钙化.6例MRI表现T1WI呈高信号,T2WI呈灰或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混杂信号,1例呈稍长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STIR)高信号脂肪均消失;4例行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均无瘤周水肿;3例MRA显示周围血管受压移位、僵直.l例CT、MRI可见蛛网膜下腔及左侧脑室前角内散在少量脂肪滴.结论 脑实质内皮样囊肿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诊断优于CT.

    作者:梁德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资科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进行CT平扫及MRI平扫和增强.结果 5例肿瘤均位于幕上,3例位于右侧颞叶,1例位于左侧颞叶,1例同时位于右侧额颞叶;5例中3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1例为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成分强化;4例见到钙化;5例肿瘤中仅1例于肿瘤周围可见轻度水肿.结论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作者:孙晓东;丁怀银;白卓杰;卜顺林;王小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喉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患者男,56岁.声音嘶哑1年余入院.体检:软腭、悬雍垂、舌腭弓、咽腭弓稍充血,会厌稍肿胀,室带、声带充血水肿.鼻内镜见喉前庭淡红色新生物,随呼气而动.CT平扫:会厌喉面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突入喉前庭,大小约1.0 cm×1.1 cm×1.5 cm,密度均匀,边缘清晰,CT值约为25 HU(图1);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CT值约为62 HU(图2);会厌前间隙清晰,室带、声带及喉部软骨未见异常.CT诊断:会厌肿物,性质待查.手术所见:会厌喉面肿物,暗红色,大小约2.0 cm×1.5cm,质软,被膜完整,与会厌软骨有一蒂相连.

    作者:贾晓霞;杨亚英;边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诊断

    目的 探讨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点,提高对脑内型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5例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检查.5例患者中4例行MRI平扫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检查.结果 5例中,3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位于额叶.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CT平扫为较均匀或轻度不均匀低密度,CT值-22~26HU之间.MRI平扫T1WI上肿瘤呈不均匀低信号,内部可见散在絮状略高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图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CT及MRI增强检查病灶均无明显强化.结论 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尤其是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邱晓明;王弘;饶德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对脾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对脾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穿刺或手术证实的脾实性肿瘤患者的CT资料,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病灶的CT征象进行分析,后统一意见判断其良、恶性.采用Fisher精确校正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脾良、恶性肿瘤的大小、数目、形态及脾有无肿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患者症状、病灶有无环形强化及腹腔或后腹膜淋巴结有无肿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CT对良恶性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鉴别脾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85.7%、87.5%、75.0%.结论 多层螺旋CT具有鉴别脾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使一些良性肿瘤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切脾手术,帮助淋巴瘤患者及早明确治疗.

    作者:余鑫锋;叶彩儿;陈杨宗;杨登法;汪娟;李立丰;吴恩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阑尾炎的MDCT诊断误区

    目的 探讨如何大限度地降低阑尾炎的多排螺旋CT(MDCT)误诊率,做到阑尾炎早诊断、早治疗,减低延迟治疗率和阴性切除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阑尾炎和59例非阑尾炎患者的MDCT影像和临床资料,对误诊的原因进行总结.结果 76例阑尾炎患者中诊断为正常阑尾5例,漏诊率6.6%.59例非阑尾炎患者中误诊为阑尾炎6例,误诊率10.2%.阑尾炎的MDCT诊断误区可以分为四类:炎性阑尾表现正常(3例),阑尾显示不清(2例),类似阑尾炎的疾病(4例),类似阑尾的组织(2例).结论 熟悉阑尾炎的MDCT征象,完善检查方法并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对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戚乐;戴平丰;丁建平;向军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左大腿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一例

    患者男,45岁.发现左大腿前内侧包块2年余,无疼痛不适,因2周前自觉略有疼痛感而入院.骨科专科体检:左大腿中下段前内侧见一大小约16 cm×16 cm包块,皮肤色泽正常,无静脉怒张,局部皮温不高;触诊质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边界不清,无明显压痛,左膝关节活动尚可,末梢感觉及血运正常.X线检查示:左股骨中下段见云絮状密度增高影,边界略显模糊,局部骨膜增生,皮质不光整,部分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胀(图1).

    作者:王国超;朱友志;陈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放射冠前区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运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PADHD)患者大脑额叶放射冠前区(ACR)的异常改变.资料与方法 11例PADHD患者和11名年龄、性别和智商匹配的健康者通过Philips 1.5 TIntera Achieva磁共振扫描仪行DTI,后处理获得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分别于5个额叶层面:前联合、前联合上6、12、18和24 mm的双侧ACR选取6个感兴趣区.比较两组不同层面感兴趣区的上述DTI参数值.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PADHD患者额叶不同层面上ACR的FA值和ADC值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R的FA值(F=47.13,P<0.01)和ADC值(F=113.25,P<0.01)则明显不同.结论 DTI能够显示PADHD患者ACR异常.FA降低和ADC增高可能源于其结构和完整性的丧失.

    作者:杨烁慧;陆方;冯威;詹松华;龚志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急性颞顶叶局灶性脑梗死后胼胝体DTI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一侧颞顶叶急性脑梗死梗死灶面积与胼胝体不同区域各向异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连续采集病灶位于一侧颞叶、顶叶或一侧颞叶、顶叶均有病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40~85岁,其中40~49岁10例,50~59岁18例,60~69岁20例,70岁以上18例.病灶面积≤200mm2者44例,>200 mm2者22例(剔除).选取同期连续采集获得的与病变组44例匹配的正常成人作为对照分析组.病变组及正常组均行正中矢状位25梯度方向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正中矢状位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体部后1/3处及压部的FA值,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胼胝体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均为正常组大于病变组,其中体部前1/3处及体部后l/3处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838,P<0.05;t=8.223,P<0.05).病变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均大于正常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8,P<0.05;t=-2.392,P<0.05).结论 颞顶部发生面积≤200 mm2的急性梗死时,功能上连接该部位的胼胝体的相应区域各向异性减低,而其他区域升高,可能与补偿及代偿有关.

    作者:杨军乐;高燕军;徐敏;马鸣岳;宁文德;郭佑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3T磁共振动态磷谱对糖耐量异常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在体研究

    目的 用3T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31P-MRS)在体无创性评价糖耐量异常(IGT)患者骨骼肌线粒体的功能.资料与方法 对16例IGT患者和10名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匹配的正常自愿者骨骼肌进行动态31P-MRS分析,对磷酸肌酸(PCr)、无机磷(Pi)、三磷酸腺苷(α-,β-,和γ-ATP)的半绝对定量分析,同时计算ADP、Pi/PCr、细胞内pH值及恢复期PCr、ADP起始恢复速率.分析静息、运动及恢复期两组受试者骨骼肌能量代谢特点以及线粒体功能状况.结果 IGT组PCr、β-ATP含量各期均低于对照组;ADP均高于对照组;恢复期,IGT组PCr、ADP的初始恢复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i、Pi/PCr、pH值两组变化趋势相同,组间无差异.结论 IGT患者的骨骼肌基础能量代谢率降低,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

    作者:陈婷;吴飞云;陆永刚;秦斌;涂慧娟;齐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葡萄胎一例

    患者女,54岁.停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4个月,间隔10余天一次,出血量较平时经血多.体检:盆腔可扪及一巨大包块,约孕5个月大小,欠活动,无触痛,正常子宫、附件扪及不清.实验室检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0000mU/ml.B超:子宫增大,子宫肌瘤变性可能.CT平扫:盆腔内一巨大软组织密度,大小约11.0 cm×14.0 cm,边缘较清,密度不均,CT值约21~40 HU,与子宫颈关系密切,并可见斑片状较高密度.

    作者:彭向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双主动脉弓畸形合并主动脉夹层一例

    患者男,46岁.以突发胸背部疼痛2天入院.体检:患者痛苦面容,胸前区及肩胛下区压痛明显,腹肌稍紧张.彩超:示升主动脉明显增宽,胸主动脉显示不清,腹主动脉内径2.7 m,内见强回声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二尖瓣见微量返流,主动脉瓣见轻度返流.提示:主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CTA):示主动脉弓发育异常,呈双主动脉弓畸形,左前弓发育较细,右后弓相对较粗,双弓之间形成一个完整血管环,包绕气管和食管,双弓汇合成降主动脉.双侧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见撕裂的内膜片,破口直径为8.7 mm.

    作者:李亮;查云飞;杨春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急性胸痛三联症64层螺旋CT“一站式成像”的研究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一次性联合检查同时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的能力和成像质量.资料与方法 60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64层MSCT检查,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一次性联合成像,采用多种重组方式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对照50例单纯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30例单纯肺动脉成像和20例单纯主动脉成像,进行分析比较,评价成像质量和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 “一站式成像”平均扫描时间为(8.0±1.5)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流率为4.0~4.5 ml/s.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成像质量优于研究组;主动脉成像中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整体胸主动脉的成像质量在两组整体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成像质量同样优良;肺动脉中央段、周围段和整体肺动脉的成像质量在两组整体和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P<0.01),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64层MSCT能够在10 s内完成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一次性联合检查.主动脉、肺动脉成像质量优良,同单纯主动脉成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较单纯肺动脉成像质量为佳,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好,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但较64层MSCT单纯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存在不足,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受呼吸、心率及患者配合状况等因素影响明显.“一站式成像”对急性胸痛三联症的影像学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欣;孙吉林;戴国华;付英杰;李志远;柳溪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癌支气管内转移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51岁.因咳嗽、胸闷2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无明显咳痰、咯血及胸痛.既往史:6年前因肝癌行右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肝细胞肝癌.术后2个月因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行介入化疗1次,全身化疗6次,多发结节消失;3年前肝癌复发行介入栓塞化疗及微波热凝固治疗.2个月前因咳嗽、胸闷外院行胸部CT提示左下肺渗出、实变,考虑感染性病变(图1),抗炎治疗后症状减轻;2周前因症状加重,于外院行胸部CT提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内新生物合并阻塞性肺炎(图2).

    作者:彭婕;董爱生;左长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腰椎管副神经节瘤一例

    患者男,51岁.自述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逐渐放射至双下肢,伴双下肢麻木,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好转,3个月前症状加重影响日常生活而来本院就诊.体检: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各方向主动活动受限,下腰椎处叩痛,L4/5左侧棘突旁压痛,双下肢肌肉有萎缩表现.实验室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MRI表现:L1.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下见一椭圆形肿块,大小约3.6 cm×1.8 cm×1.2 cm,边界尚清,终丝及部分马尾神经受压向前移位,肿块内及上部可见少许流空的血管信号.T1WI以等信号为主,中央混杂少许低信号,T2WI中央为高信号、边缘为低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但不均匀,周边见小斑片状低信号区(图1~3).

    作者:蒋书情;周海军;龙江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新生儿孤立性动脉导管瘤一例

    患者男,出生1天.主因口周青紫4 h入院.患儿系G1P1、孕38+5周出生,因产前胎心不稳行剖宫产,羊水少,Apgar评分为10分,出生时体重2800克.父母体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非特异性T波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向上、向左、向后形成动脉弓,降主动脉与一条异常血管相连接,该血管内径为9 mm,其另一端与主肺动脉相连接,交通口内径约为3.5 mm,可见双向分流血流,房间隔中部可见直径约5 mm左向右穿隔血液,二尖瓣收缩期可见返流血流.

    作者:张琳;李欣;刘俊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