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向前
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乳包块4天入院.体检: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约2.0 cm×2.0 cm质硬包块,边缘欠光滑,活动度可.穿刺细胞学示慢性囊状乳腺病(部分细胞呈中度核异质改变).乳腺钼靶(图1、2):示左乳外上象限一直径约2.5 cm肿物,边缘欠清,肿物密度均匀,内可见斑片状、线样、弧线样钙化.
作者:陈腊梅;廖明俊;张代伦;刘科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出生1天.主因口周青紫4 h入院.患儿系G1P1、孕38+5周出生,因产前胎心不稳行剖宫产,羊水少,Apgar评分为10分,出生时体重2800克.父母体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非特异性T波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向上、向左、向后形成动脉弓,降主动脉与一条异常血管相连接,该血管内径为9 mm,其另一端与主肺动脉相连接,交通口内径约为3.5 mm,可见双向分流血流,房间隔中部可见直径约5 mm左向右穿隔血液,二尖瓣收缩期可见返流血流.
作者:张琳;李欣;刘俊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27岁.干咳1年余,咯血2天,不伴潮热盗汗、胸痛及气紧.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曾行胸部CT平扫检查提示左肺门区软组织肿块,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胸部CT示:左肺门区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30HU,大小约6 cm×5 cm×4 cm(图1、2);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其内密度欠均匀,推挤左房耳部、左肺动脉移位;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图3、4).诊断:倾向于淋巴结来源的良性病变.
作者:牟晓庆;唐光才;刘年元;何其舟;陈孝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扫描技术对双源CT(DSCT)双能肺灌注成像的影响,优化扫描和重组参数.资料与方法 在相同对比剂浓度、负荷和注射流率前提下,6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组1~3:利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trigger技术,将感兴趣区设在肺动脉主干,当CT值达到100 HU时,再分别延迟3 s、6 s、9 s后扫描自动开始,其余扫描参数均为探测器准直14mm×1.2 mm,球管旋转时间为0.5 s,螺距为0.5,重组层厚1.5 mm,间隔1.0 mm,足头方向.组4:头足方向,其他扫描参数同组2;组5:重组层厚1.5 mm,间隔1.5 mm,其他扫描参数同组2.测量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以及上腔静脉的CT值,并观察肺动脉分支显示级别和上腔静脉线束硬化伪影出现情况,评价DSCT双能肺灌注及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结果 与其他组相比,组2肺动脉强化值较高,上腔静脉强化值较低且线束硬化伪影较少,肺动脉5级分支显示清晰,同时具备优良的双能肺灌注和肺动脉图像质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相同对比剂浓度、负荷和注射流率前提下,组2的扫描方案可获得满意的肺双能灌注成像及肺动脉CTA的图像质量,结合临床实用情况,建议采用组2的扫描方案.
作者:崔兴宇;方向明;陈寅;钱萍艳;鲍健;陈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少见部位的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NET的影像学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51~71岁,平均58岁.肝脏、肾脏、膀胱、肠系膜各1例,胆囊2例.术前4例仅行CT检查,2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 6例中5例属于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分别位于肝、胆囊、肾及肠系膜,1例膀胱高分化NEC.肝脏原发性NET表现为大肿块伴周边多子灶,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增强后呈不明显环形、分隔状强化.2例胆囊原发性NET分别为肿块型和厚壁型,肿块型1例巨大,随访晚期可见坏死,厚壁型1例黏膜中断,囊壁局限性增厚并肝脏浸润,2例强化均不明显,无腹腔内淋巴结转移.肾脏原发性NE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小结节,合并肝多发转移,增强后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轻度强化.肠系膜NET中央坏死,增强后肿块呈轻度环形强化,灶周见肿大淋巴结,邻近肠系膜受牵拉呈“辐射”状.膀胱原发性NET表现为黏膜下密度不均匀结节影,MRI显示中央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壁及中间分隔呈短T1、短T2信号,平扫CT上呈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呈明显环形强化.结论 肝、胆囊、肾脏及肠系膜等少见部位的原发性NET影像表现为大肿块伴中央坏死,境界较清楚,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环形强化或小肿块但早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作者:张京刚;王希明;胡春洪;胡粟;张敏鸽;王芳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如何大限度地降低阑尾炎的多排螺旋CT(MDCT)误诊率,做到阑尾炎早诊断、早治疗,减低延迟治疗率和阴性切除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阑尾炎和59例非阑尾炎患者的MDCT影像和临床资料,对误诊的原因进行总结.结果 76例阑尾炎患者中诊断为正常阑尾5例,漏诊率6.6%.59例非阑尾炎患者中误诊为阑尾炎6例,误诊率10.2%.阑尾炎的MDCT诊断误区可以分为四类:炎性阑尾表现正常(3例),阑尾显示不清(2例),类似阑尾炎的疾病(4例),类似阑尾的组织(2例).结论 熟悉阑尾炎的MDCT征象,完善检查方法并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对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戚乐;戴平丰;丁建平;向军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胸腔入口平面气管右旁气囊影(right paratracheal air cysts,RPAC)临床与影像特点及意义.资料与方法 在PACS浏览近半年就诊患者临床及胸部MSCT信息,搜集其中MSCT发现的RPAC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随机选取胸部MSCT无RPAC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气管指数.结果 6213例患者发现RPAG64例,发生率1.03%,63例在气管右后侧,1例在气管左后侧.水平直径:(1.26±0.64)cm,纵向直径:(2.02±1.21)cm;体积:(1.92±1.05)cm3,其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组:(2.13±0.94)cm3,无慢性支气管炎无肺气肿组:(0.95±0.47)cm3(t=5.32,P<0.05);38例复查病例RPAC体积变化:(0.12±0.08)cm3(t=2.33,P>0.05).RPAC发生率及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气管指数平均值RPAC组:0.64±0.27,对照组:1.16±0.35(t=6.12,P<0.05).RPAC与气管间细管状气道影常规厚层(7 mm)显示7例,亚毫米(0.75 mm)显示27例(t=8.62,P<0.01);35例CT仿真内镜(CTVE)显示气管内表面局限性凹陷或小孔,27例VR清晰显示RPAC与气管间连接的空间关系.结论 RPAC实质可能多为气管憩室,MSCT能显示其影像特征及其与气管关系,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并提示阻塞性肺病或肺气肿可能.
作者:曹和涛;黄春锋;赵金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46岁.以突发胸背部疼痛2天入院.体检:患者痛苦面容,胸前区及肩胛下区压痛明显,腹肌稍紧张.彩超:示升主动脉明显增宽,胸主动脉显示不清,腹主动脉内径2.7 m,内见强回声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二尖瓣见微量返流,主动脉瓣见轻度返流.提示:主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CTA):示主动脉弓发育异常,呈双主动脉弓畸形,左前弓发育较细,右后弓相对较粗,双弓之间形成一个完整血管环,包绕气管和食管,双弓汇合成降主动脉.双侧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见撕裂的内膜片,破口直径为8.7 mm.
作者:李亮;查云飞;杨春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女,54岁.停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4个月,间隔10余天一次,出血量较平时经血多.体检:盆腔可扪及一巨大包块,约孕5个月大小,欠活动,无触痛,正常子宫、附件扪及不清.实验室检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0000mU/ml.B超:子宫增大,子宫肌瘤变性可能.CT平扫:盆腔内一巨大软组织密度,大小约11.0 cm×14.0 cm,边缘较清,密度不均,CT值约21~40 HU,与子宫颈关系密切,并可见斑片状较高密度.
作者:彭向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探讨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骶骨GCT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骶骨GCT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经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21例中,X线和CT显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骨包壳不完整14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0例.X线显示侵犯骶髂关节及髂骨5例,CT显示16例,MRI显示1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12例,CT增强显示16例,MRI显示16例,其中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12例,10例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在MR 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骨包壳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X线和CT上表现为硬化环.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在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骶骨GCT的病理改变,三种检查方法的结合可更全面显示骶骨GCT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定性和鉴别诊断.
作者:白荣杰;张卉;程克斌;于爱红;王予生;程晓光;顾翔;屈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一侧颞顶叶急性脑梗死梗死灶面积与胼胝体不同区域各向异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连续采集病灶位于一侧颞叶、顶叶或一侧颞叶、顶叶均有病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40~85岁,其中40~49岁10例,50~59岁18例,60~69岁20例,70岁以上18例.病灶面积≤200mm2者44例,>200 mm2者22例(剔除).选取同期连续采集获得的与病变组44例匹配的正常成人作为对照分析组.病变组及正常组均行正中矢状位25梯度方向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正中矢状位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体部后1/3处及压部的FA值,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胼胝体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均为正常组大于病变组,其中体部前1/3处及体部后l/3处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838,P<0.05;t=8.223,P<0.05).病变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均大于正常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8,P<0.05;t=-2.392,P<0.05).结论 颞顶部发生面积≤200 mm2的急性梗死时,功能上连接该部位的胼胝体的相应区域各向异性减低,而其他区域升高,可能与补偿及代偿有关.
作者:杨军乐;高燕军;徐敏;马鸣岳;宁文德;郭佑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CTPI)技术观察小体积(SFS)肝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降低门静脉灌注量(PVP)手术对其影响.材料与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对照组(n=10)仅行扩大肝切除术建立SFS肝模型,调节组(n=10)行扩大肝切除术后加脾切除术以降低PVP,运用CTPI在术前术后分别测量两组动物的灌注参数,分析和比较灌注值的变化和预后.结果 调节组术后7天生存率为40.0%,优于对照组的0.0%(P=0.020).对照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93.7±55.1)%,与切除肝质量与体重比值(RLBWR)之间存在弱相关性(r=0.465,P=0.033),调节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01.4±32.5)%,与RLBW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67,P=0.644).术后PVP与血清谷草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呈明显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运用CTPI可观察SFS肝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和脾切除术对血流灌注的影响,降低PVP能改善SFS肝的预后.
作者:庄治国;许建荣;钱黎俊;池嘉昌;夏强;张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50例食管癌患者行多排螺旋CT灌注扫描,分析食管癌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50例食管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2%(31/50),阴性表达率为38%(19/50),MVD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值与MVD呈正相关(P<0.05),BV及PS值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MTT值与MVD无相关性(P>0.05);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BF、BV及MTT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食管癌CT灌注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
作者:宋涛;黎海亮;窦新民;吴越;刘予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关键技术及其并发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B超及CT证实的外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50例,采用超选择插管至病变血管,用明胶海绵和(或)弹簧圈栓塞,术后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9例单纯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41例用明胶海绵颗粒+钢圈联合栓塞.47例一次肝动脉栓塞后即成功止血;3例于首次栓塞后12~72 h复发出血,行第二次肝动脉栓塞后有2例完全止血康复,1例于第二次栓塞后2周并发肝脓肿和腹腔感染而死亡.49例随访3个月~3年无复发出血.结论 肝动脉导管栓塞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安全、有效.
作者:赵永昌;陈士新;崔祥滨;李强;刘晓晨;王亚莉;豆发福;冷保山;胡骁;张玉云;衡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初步探讨正常成人面部表情识别的神经基础,为神经心理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资料与方法 利用1.5 TGE Signa HD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24名(男、女各12名)健康自愿者识别喜悦、愤怒及悲伤三种表情所产生的脑血液动力学响应,采用SPM2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及统计分析,获得脑功能区激活图.统计分析采用SPM2基本模型中的单样本t检验进行组分析.结果 在终纳入的22名被试者中,前额叶及边缘系统在不同表情加工整合过程中均有激活,而在不同的面部表情加工中又存在不同通路.识别喜悦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左侧杏仁核-左侧扣带回”;识别愤怒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双侧杏仁核-双侧扣带回”;识别悲伤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右侧杏仁核-双侧扣带回”.表情识别神经基础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只有在识别喜悦及悲伤两种表情时,女性的杏仁核激活强度及范围较男性大,另外,当男性识别喜悦及悲伤表情时,海马及海马旁回才明显激活.结论 在正常人不同效价表情的识别加工过程中,各脑区功能上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由多个区域协同完成.其中前额叶、杏仁核、扣带回及基底节等是其加工中的重要结构.不同表情情绪的加工整合过程既有共同的神经基础,又有其独特的整合特点.
作者:周全;杨侃荣;高鹏;李洁;杨大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眼部淋巴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部淋巴瘤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中,27例病变呈弥漫性分布,其中7例位于肌锥内,9例位于肌锥外,11例同时累及肌锥内外间隙;31例病变较局限,主要累及泪腺区24例,结膜3例,眼外肌2例,泪囊区1例,眼睑1例.31例局限性病灶边缘清晰,其中13例呈铸型生长;27例弥漫性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T1WI上46例呈中等或中等偏低信号,12例呈低信号;T2WI上39例呈中等信号,12例呈低信号,7例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匀强化.结论 眼部淋巴瘤在MRI上具有一定的信号特点,且MRI可清楚地显示病变范围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蕾;张雪宁;关祥祯;杨静;张文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42例行CT检查,24例行MRI检查.结果 骨囊肿1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骨巨细胞瘤6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样骨瘤3例,骨化性纤维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3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6例,嗜酸性肉芽肿3例,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骨母细胞瘤1例,淋巴瘤2例,转移瘤17例.良性骨肿瘤17例(占20.7%),肿瘤样病变38例(占46.4%),原发恶性骨肿瘤10例(占12.2%),转移瘤17例(占20.7%).结论 髋周是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X线平片+CT或X线平片+MRI是较好的综合检查手段.
作者:唐浩;邹丹凤;赵静;贾铭;陈卫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女,40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痛,呈针扎样疼痛,深呼吸时加重,同时伴胸闷及干咳,未曾就诊,胸痛症状逐渐减轻,但仍有胸闷.并于1周前行胸片检查发现“纵隔肿瘤,左侧胸膜包块”入院治疗.自患病以来,无发热及乏力,偶有咳嗽,呈干咳,无声音嘶哑、无呕血及黑便,无腹痛、腹泻,饮食可、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减轻3kg.
作者:张洪涛;李功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及X线立体定位系统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24例.全部病例经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其中21例表现为微钙化,应用俯卧式X线立体定位系统行病灶术前穿刺活检、切除.结果 24例中,X线表现为微钙化21例,其中单纯钙化18例,钙化伴局灶性非对称性致密2例,钙化伴局部结构扭曲1例;1例X线表现为边缘呈星芒状的小肿块;1例乳腺X线摄影仅见乳晕区皮肤增厚;X线表现阴性1例.结论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使乳腺细微结构的显示率及分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乳腺微钙化病灶被发现,术前结合X线立体定位术活检能发现更多DCIS,使其得以早期治疗,为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和广泛开展保乳手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蒋红兵;何健龙;张方璟;杜牧;滕妍;赵弘;曹满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含脂肪成分肝脏病变的CT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n=9)及临床随访(n=6)证实的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采用西门子单排螺旋CT(n=2)及Sensation64层螺旋CT(n=13)进行扫描,并行增强扫描(n=11),由3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处理及观察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5例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5例脂肪瘤,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1例肝癌术后病灶,2例肝包膜假脂瘤),病灶的临床特征、发生部位、脂肪体积占比、脂肪分布及实质成分强化方式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结论 肝脏病变脂肪成分的检出对判断病变特征有较高价值,结合病变的形态特征、增强后表现可以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甚至明确诊断.
作者:盛美红;崔磊;龚沈初;黄胜;季娟;何伯圣;陈浩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