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腔入口平面气管右旁气囊影:临床与影像初步观察

曹和涛;黄春锋;赵金丽

关键词:憩室, 气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入口平面气管右旁气囊影(right paratracheal air cysts,RPAC)临床与影像特点及意义.资料与方法 在PACS浏览近半年就诊患者临床及胸部MSCT信息,搜集其中MSCT发现的RPAC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随机选取胸部MSCT无RPAC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气管指数.结果 6213例患者发现RPAG64例,发生率1.03%,63例在气管右后侧,1例在气管左后侧.水平直径:(1.26±0.64)cm,纵向直径:(2.02±1.21)cm;体积:(1.92±1.05)cm3,其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组:(2.13±0.94)cm3,无慢性支气管炎无肺气肿组:(0.95±0.47)cm3(t=5.32,P<0.05);38例复查病例RPAC体积变化:(0.12±0.08)cm3(t=2.33,P>0.05).RPAC发生率及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气管指数平均值RPAC组:0.64±0.27,对照组:1.16±0.35(t=6.12,P<0.05).RPAC与气管间细管状气道影常规厚层(7 mm)显示7例,亚毫米(0.75 mm)显示27例(t=8.62,P<0.01);35例CT仿真内镜(CTVE)显示气管内表面局限性凹陷或小孔,27例VR清晰显示RPAC与气管间连接的空间关系.结论 RPAC实质可能多为气管憩室,MSCT能显示其影像特征及其与气管关系,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并提示阻塞性肺病或肺气肿可能.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分析

    目的 探讨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CE CMR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50%)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与23名自愿者分别行CE CMRA及不使用对比剂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CMRA),经Soap-Bubble软件重组后处理获得左、右冠状动脉图像,比较其血管锐利度差异;其中行CE CMRA患者与其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照,按冠状动脉解剖节段进行配对比较,评价CE CM-RA对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 CE CMRA与CMRA分别获得20例、22例有效图像数据;CE CMRA与CMRA的冠状动脉血管锐利度分别为:RCA(63±12)%、(55±10)%;LCA(LM+LAD)(57±12)%、(47±16)%;LCX(47±13)%、(37±16)%;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AG为参照标准,CE CMR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9.3%、91.6%、89.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6%和95.2%.结论 CE CMRA可定性评价冠状动脉明显狭窄,尤其适用于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排除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肖平;高立;娄明武;赖文娟;谭理连;王秀荣;黄伟年;方胜先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食管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50例食管癌患者行多排螺旋CT灌注扫描,分析食管癌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50例食管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2%(31/50),阴性表达率为38%(19/50),MVD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值与MVD呈正相关(P<0.05),BV及PS值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MTT值与MVD无相关性(P>0.05);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BF、BV及MTT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食管癌CT灌注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

    作者:宋涛;黎海亮;窦新民;吴越;刘予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癌支气管内转移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男,51岁.因咳嗽、胸闷2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无明显咳痰、咯血及胸痛.既往史:6年前因肝癌行右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肝细胞肝癌.术后2个月因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行介入化疗1次,全身化疗6次,多发结节消失;3年前肝癌复发行介入栓塞化疗及微波热凝固治疗.2个月前因咳嗽、胸闷外院行胸部CT提示左下肺渗出、实变,考虑感染性病变(图1),抗炎治疗后症状减轻;2周前因症状加重,于外院行胸部CT提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内新生物合并阻塞性肺炎(图2).

    作者:彭婕;董爱生;左长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急性胸痛三联症64层螺旋CT“一站式成像”的研究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一次性联合检查同时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的能力和成像质量.资料与方法 60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64层MSCT检查,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一次性联合成像,采用多种重组方式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对照50例单纯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30例单纯肺动脉成像和20例单纯主动脉成像,进行分析比较,评价成像质量和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 “一站式成像”平均扫描时间为(8.0±1.5)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流率为4.0~4.5 ml/s.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成像质量优于研究组;主动脉成像中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整体胸主动脉的成像质量在两组整体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成像质量同样优良;肺动脉中央段、周围段和整体肺动脉的成像质量在两组整体和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P<0.01),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64层MSCT能够在10 s内完成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一次性联合检查.主动脉、肺动脉成像质量优良,同单纯主动脉成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较单纯肺动脉成像质量为佳,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好,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但较64层MSCT单纯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存在不足,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受呼吸、心率及患者配合状况等因素影响明显.“一站式成像”对急性胸痛三联症的影像学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欣;孙吉林;戴国华;付英杰;李志远;柳溪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新生儿孤立性动脉导管瘤一例

    患者男,出生1天.主因口周青紫4 h入院.患儿系G1P1、孕38+5周出生,因产前胎心不稳行剖宫产,羊水少,Apgar评分为10分,出生时体重2800克.父母体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非特异性T波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向上、向左、向后形成动脉弓,降主动脉与一条异常血管相连接,该血管内径为9 mm,其另一端与主肺动脉相连接,交通口内径约为3.5 mm,可见双向分流血流,房间隔中部可见直径约5 mm左向右穿隔血液,二尖瓣收缩期可见返流血流.

    作者:张琳;李欣;刘俊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罕见降结肠弥漫性淋巴瘤并破裂一例

    患者女,71岁.因突发腹痛3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 h突然出现腹部胀痛,持续性加重,改变体位及休息后疼痛不能缓解,伴寒战、发热.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史30年,患高血压3年,自服药物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无外伤及遗传病史.X线腹部平片:左中上腹部见多个高低不等短小液平面,结肠行程内见较多内容物存留影,未见游离气体和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考虑为小肠梗阻.急查全腹CT:结肠内可见大量内容物影,降结肠明显扩张,肠壁增厚,部分肠壁内可见低密度水肿及串珠状气泡影(图1).

    作者:吴著;李绍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脑实质内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搜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内皮样囊肿患者资料,对其CT、MRI表现、病因、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7例同时行CT、MRI检查,其中l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临床以头痛、癫痫为主要症状,7例中,5例年龄<30岁,其中额叶3例,颞叶2例,顶叶及小脑蚓部各l例.6例CT表现为欠均匀低密度,CT值呈负值具有特征性,1例呈稍高密度,病变边缘见断续的环形或不规则形钙化.6例MRI表现T1WI呈高信号,T2WI呈灰或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混杂信号,1例呈稍长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STIR)高信号脂肪均消失;4例行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均无瘤周水肿;3例MRA显示周围血管受压移位、僵直.l例CT、MRI可见蛛网膜下腔及左侧脑室前角内散在少量脂肪滴.结论 脑实质内皮样囊肿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诊断优于CT.

    作者:梁德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MR和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研究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HCC)在动态MR和64排螺旋CT三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探讨MR优于CT的原因.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42例肝硬化背景下SHCC患者资料,均行螺旋CT和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LAVA)序列的MR动态增强扫描.CT采用双源64排螺旋CT机(Siemens),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25~30 s)、门静脉期(注射对比剂后50~60 s)及延迟期(注射对比剂后120~180 s)扫描.MR采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I),LAVA序列增强多期增强扫描.图像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影像学专家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各自分析SHCC各时相表现,分别确定肿瘤病灶数目、大小和强化特征.当二人意见不相同时,可进行讨论直至二人意见相同.数据统计采用х2检验.结果 42例患者共发现53个病灶,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分别为90.57%和86.79%.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71,P<0.05).结论 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均可显示SHCC的强化特征,结合LAVA序列上的一些信号特征,MR更优于螺旋CT.

    作者:丁伟伟;郭玉林;牛建栋;黄婷婷;蔡磊;陈勇;闫少宁;侯登华;朱凯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诊断

    目的 评价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42例行CT检查,24例行MRI检查.结果 骨囊肿1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骨巨细胞瘤6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样骨瘤3例,骨化性纤维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3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6例,嗜酸性肉芽肿3例,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骨母细胞瘤1例,淋巴瘤2例,转移瘤17例.良性骨肿瘤17例(占20.7%),肿瘤样病变38例(占46.4%),原发恶性骨肿瘤10例(占12.2%),转移瘤17例(占20.7%).结论 髋周是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X线平片+CT或X线平片+MRI是较好的综合检查手段.

    作者:唐浩;邹丹凤;赵静;贾铭;陈卫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放射冠前区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运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PADHD)患者大脑额叶放射冠前区(ACR)的异常改变.资料与方法 11例PADHD患者和11名年龄、性别和智商匹配的健康者通过Philips 1.5 TIntera Achieva磁共振扫描仪行DTI,后处理获得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分别于5个额叶层面:前联合、前联合上6、12、18和24 mm的双侧ACR选取6个感兴趣区.比较两组不同层面感兴趣区的上述DTI参数值.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PADHD患者额叶不同层面上ACR的FA值和ADC值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R的FA值(F=47.13,P<0.01)和ADC值(F=113.25,P<0.01)则明显不同.结论 DTI能够显示PADHD患者ACR异常.FA降低和ADC增高可能源于其结构和完整性的丧失.

    作者:杨烁慧;陆方;冯威;詹松华;龚志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含脂肪成分肝脏病变的CT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含脂肪成分肝脏病变的CT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n=9)及临床随访(n=6)证实的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采用西门子单排螺旋CT(n=2)及Sensation64层螺旋CT(n=13)进行扫描,并行增强扫描(n=11),由3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处理及观察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5例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5例脂肪瘤,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1例肝癌术后病灶,2例肝包膜假脂瘤),病灶的临床特征、发生部位、脂肪体积占比、脂肪分布及实质成分强化方式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结论 肝脏病变脂肪成分的检出对判断病变特征有较高价值,结合病变的形态特征、增强后表现可以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甚至明确诊断.

    作者:盛美红;崔磊;龚沈初;黄胜;季娟;何伯圣;陈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侵袭性胸腺瘤伴胸膜局限性受侵一例

    患者女,40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痛,呈针扎样疼痛,深呼吸时加重,同时伴胸闷及干咳,未曾就诊,胸痛症状逐渐减轻,但仍有胸闷.并于1周前行胸片检查发现“纵隔肿瘤,左侧胸膜包块”入院治疗.自患病以来,无发热及乏力,偶有咳嗽,呈干咳,无声音嘶哑、无呕血及黑便,无腹痛、腹泻,饮食可、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减轻3kg.

    作者:张洪涛;李功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乳包块4天入院.体检: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约2.0 cm×2.0 cm质硬包块,边缘欠光滑,活动度可.穿刺细胞学示慢性囊状乳腺病(部分细胞呈中度核异质改变).乳腺钼靶(图1、2):示左乳外上象限一直径约2.5 cm肿物,边缘欠清,肿物密度均匀,内可见斑片状、线样、弧线样钙化.

    作者:陈腊梅;廖明俊;张代伦;刘科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严重尿道狭窄应用血管介入治疗导管导尿一例

    患者男,40岁.因感腰疼不适、活动受限入院.入院诊断为腰椎Ⅱ度滑脱后择期手术治疗,术前导尿时导尿管无法置入,立即前往放射科行逆行尿道造影,见后尿道严重狭窄无法容纳正常导尿管通过(图1),行血管介入治疗导丝探查并通过其狭窄的后尿道,逐渐推人血管介入治疗导管至膀胱内,拔除导丝,见尿液排出通畅(图2),蝶形胶布固定导管,手术完成后保留导尿管5天,尿道口无红肿及明显脓性分泌物,拔除后患者恢复正常排尿,无不适感.

    作者:周菲;彭巧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少见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分析少见部位的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NET的影像学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51~71岁,平均58岁.肝脏、肾脏、膀胱、肠系膜各1例,胆囊2例.术前4例仅行CT检查,2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 6例中5例属于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分别位于肝、胆囊、肾及肠系膜,1例膀胱高分化NEC.肝脏原发性NET表现为大肿块伴周边多子灶,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增强后呈不明显环形、分隔状强化.2例胆囊原发性NET分别为肿块型和厚壁型,肿块型1例巨大,随访晚期可见坏死,厚壁型1例黏膜中断,囊壁局限性增厚并肝脏浸润,2例强化均不明显,无腹腔内淋巴结转移.肾脏原发性NE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小结节,合并肝多发转移,增强后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轻度强化.肠系膜NET中央坏死,增强后肿块呈轻度环形强化,灶周见肿大淋巴结,邻近肠系膜受牵拉呈“辐射”状.膀胱原发性NET表现为黏膜下密度不均匀结节影,MRI显示中央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壁及中间分隔呈短T1、短T2信号,平扫CT上呈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呈明显环形强化.结论 肝、胆囊、肾脏及肠系膜等少见部位的原发性NET影像表现为大肿块伴中央坏死,境界较清楚,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环形强化或小肿块但早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作者:张京刚;王希明;胡春洪;胡粟;张敏鸽;王芳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Rosai-Dorfman病一例

    患者女,28岁.间断性头痛半年,近5天加重.无恶心、呕吐.半年前右眼间断出现黑朦,持续约半天.无视物模糊及视物成双.无耳鸣及听力下降.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血、尿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正常.头颅CT平扫(图1):示左侧枕部基底位于颅骨内板下方类梭形稍高密度病变,CT值约为53 HU,局部颅骨内板轻度增生性改变,相邻脑组织受压向内侧移位,且周围可见水肿,病变与正常脑组织界限不清.

    作者:杨子权;刘黎明;李旭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诊断

    目的 探讨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点,提高对脑内型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5例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检查.5例患者中4例行MRI平扫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检查.结果 5例中,3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位于额叶.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CT平扫为较均匀或轻度不均匀低密度,CT值-22~26HU之间.MRI平扫T1WI上肿瘤呈不均匀低信号,内部可见散在絮状略高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图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CT及MRI增强检查病灶均无明显强化.结论 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尤其是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邱晓明;王弘;饶德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去势法联合皮质激素快速诱导兔骨质疏松模型

    目的 探讨去势法联合皮质激素快速诱导骨质疏松(OP)模型兔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40只8月龄雌性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20)及去势+肌注甲强龙组(B组,n=20).术后第2、4、8、10周行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及离体L5椎体显微CT(Micro-CT)扫描.结果 两组骨密度(BMD)在OVX术后第8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D)、骨小梁数目(Tb.N)、结构模型指数(SMI)、骨小梁间隙(Tb.Sp)及骨小梁厚度(Tb.Th)分别在术后4、8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去势联合肌注甲强龙可在8周内快速建立OP兔模型,骨微结构参数变化早于BMD降低.

    作者:李冠武;汤光宇;李伟;彭屹峰;赵文荣;刘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及立体定位系统在乳腺导管内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及X线立体定位系统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24例.全部病例经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其中21例表现为微钙化,应用俯卧式X线立体定位系统行病灶术前穿刺活检、切除.结果 24例中,X线表现为微钙化21例,其中单纯钙化18例,钙化伴局灶性非对称性致密2例,钙化伴局部结构扭曲1例;1例X线表现为边缘呈星芒状的小肿块;1例乳腺X线摄影仅见乳晕区皮肤增厚;X线表现阴性1例.结论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使乳腺细微结构的显示率及分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乳腺微钙化病灶被发现,术前结合X线立体定位术活检能发现更多DCIS,使其得以早期治疗,为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和广泛开展保乳手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蒋红兵;何健龙;张方璟;杜牧;滕妍;赵弘;曹满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胸腔入口平面气管右旁气囊影:临床与影像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胸腔入口平面气管右旁气囊影(right paratracheal air cysts,RPAC)临床与影像特点及意义.资料与方法 在PACS浏览近半年就诊患者临床及胸部MSCT信息,搜集其中MSCT发现的RPAC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随机选取胸部MSCT无RPAC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气管指数.结果 6213例患者发现RPAG64例,发生率1.03%,63例在气管右后侧,1例在气管左后侧.水平直径:(1.26±0.64)cm,纵向直径:(2.02±1.21)cm;体积:(1.92±1.05)cm3,其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组:(2.13±0.94)cm3,无慢性支气管炎无肺气肿组:(0.95±0.47)cm3(t=5.32,P<0.05);38例复查病例RPAC体积变化:(0.12±0.08)cm3(t=2.33,P>0.05).RPAC发生率及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气管指数平均值RPAC组:0.64±0.27,对照组:1.16±0.35(t=6.12,P<0.05).RPAC与气管间细管状气道影常规厚层(7 mm)显示7例,亚毫米(0.75 mm)显示27例(t=8.62,P<0.01);35例CT仿真内镜(CTVE)显示气管内表面局限性凹陷或小孔,27例VR清晰显示RPAC与气管间连接的空间关系.结论 RPAC实质可能多为气管憩室,MSCT能显示其影像特征及其与气管关系,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并提示阻塞性肺病或肺气肿可能.

    作者:曹和涛;黄春锋;赵金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