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才娣;肖新兰;尹建华
患者女,35岁.因右膝部渐增性包块伴疼痛2个月余入院.患者右膝部肿痛以夜间明显,呈渐进性发展,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咳痰,无四肢小关节僵硬及游走性疼痛,近2周来体重减轻约5 kg.体检:右髌韧带前内侧明显隆起,部分皮肤青紫(封闭部位),无破溃,局部皮温高于对侧,皮下可触及一直径约6 cm大小的圆形肿块,质硬中,压痛明显,无波动感,边界模糊,无活动性,右膝关节屈伸活动明显受限.X线平片示:右膝关节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肖玉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旨在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8例神经鞘瘤患者的CT与MRI表现,重点观察病变所在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占位效应.结果 21例咽旁间隙肿块均边界光滑,包膜完整,可见坏死囊变区,体积多较大(长径多>4 cm),占位效应明显.其中13例多形性腺瘤均来源于腮腺深叶,突向咽旁间隙生长,同侧咽旁间隙受压变窄,向内移位,呈裂隙状位于肿块的内前方,茎突受压向内后方移位.8例神经鞘瘤,肿块与腮腺深叶分界清楚,可见脂肪间隙.结论 生长在咽旁间隙的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较难,鉴别诊断需依靠肿块所在位置、与腮腺的关系及其周围结构如咽旁间隙脂肪和茎突的移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吴芹;陈燕萍;徐嬿;刘彩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成人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的影像和病理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患者MRI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1例MRI表现类似脑膜瘤征象:实质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宽基底与脑膜接触和均匀强化;又有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特点:实性部分呈等T1、等T2伴多房小囊变,DWI高信号;室管膜强化提示脑脊液播散.另1例囊实性病变类似胶质瘤,但实质部分T2接近等信号,有微囊和明显均匀强化,又类似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两例病理均见肌母细胞和细胞丰富能解释等T1、等T2信号和DWI高信号;血管增生明显从而强化显著;灶性坏死易见类似胶质瘤,因此,MRI表现基本能反映病理学变化.结论 成人颅内幕上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的MRI表现类似于髓母细胞瘤、PNET、性胶质瘤及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但成分更混杂、更具中枢神经系统播散潜力为本病特点,发生在幕上、多发可能有助于本病定性诊断,确诊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作者:朱才娣;肖新兰;尹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26岁.因吸入大量氮气昏迷入院.经抢救后苏醒,治疗1周后感头昏、头痛、四肢无力,遂行MRI检查.MRI平扫示:双侧壳核、苍白球、尾状核头、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像上呈稍高信号(图1、2).其余未见异常.讨论氮气中毒性脑病主要是氮气与氧气竞争性结合血红蛋白,氮合血红蛋白造成氧合血红蛋白大量减少,形成脑组织急性缺血性损害[1].
作者:陈世贵;王志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神经血管线圈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出血斑块、纤维斑块及破损斑块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选择在我院诊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52例,利用头颈部神经血管线圈,通过头颈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斑块部位双反转恢复(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DIR)快速自旋回波(turbo spin echo,TSE)T1 WI和T2 WI判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有无破损、斑块内出血及纤维成分,将斑块破损组和无破损组内的出血、纤维斑块数量分别行x2检验,判断两组内的出血、纤维斑块数量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52例中,检测出颈动脉狭窄部位85处,出血斑块18处,纤维斑块54处,破损斑块26处,斑块破损组和无破损组内出血和纤维斑块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血斑块伴发斑块破损概率大,纤维斑块伴发斑块破损概率小,DIR TSE序列可以判断出血斑块和纤维斑块,并有效预测斑块的破损.
作者:陈军;狄玉进;张岩峰;布春青;李淑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男,46岁.因左下腹疼痛行B超检查发现左胸腔肿块,无发热、咳嗽,活动时有轻微气急.体检:左下肺呼吸音低,叩诊浊音,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A125升高(达71.9 U/ml),余无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示左侧胸腔见大小约14.5 cm×21 cm实性肿块,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病灶内少许血流信号.
作者:杨君;史河水;李惠珍;邓先波;易孝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回顾分析韧带样纤维瘤(desmoid-type fibromatoses,DF)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F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9例进行CT检查(增强7例),9例行MRI检查(增强8例),2例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及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例中共检出25个病灶,其中腹部外型18个,腹壁型4个,腹内型2个,骶骨1个;17个病灶形态不规则,8个呈椭圆形.CT平扫均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与肌肉信号相比,MR T1 WI上呈等信号7个,稍低信号6个;T2 WI呈高或稍高信号9个,2个呈混杂信号,1个呈低信号.所有病灶内均可见条索状、片状T1 WI及T2 WI上均呈低信号改变的区域;增强扫描10例均呈中等以上强化.结论 DF的CT和MRI特征较明显,对多数病变术前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作者:彭俊萍;张雪林;吕晓飞;侯刚强;邓燕佳;郭翠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男,57岁.以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入院.患者一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疼痛,呈阵发性,伴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呕吐物为非喷射状,开始为胃内容物及蛔虫3条,之后为胃液,无咖啡样物.体检:患者全腹饱满,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脐周压痛阳性,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明显肿物;腹部叩诊鼓音,可闻及肠鸣音活跃,伴气过水音;双肾区无叩击痛.持续胃肠减压治疗2天后无明显好转.
作者:杨鸿兵;李三保;刘晓华;王醒红;王山林;李东生;唐光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显示胃周动脉及其变异在胃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连续67例经胃镜活检证实或高度怀疑胃癌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在患者服用产气粉和水(500~1000 ml)充分扩张胃后经静脉用压力注射器以3~4 ml/s的流率团注碘对比剂100 ml(碘必乐或碘普罗胺370),采用Bolus-Tracking追踪触发技术行三期增强扫描.在CT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和大密度投影(MIP)重组CTA以显示胃周血管影像,重点分析变异动脉对手术方案的抉择与实施的影响,并与手术发现比较.结果 67例胃左动脉(LGA)均被显示,胃右动脉(RGA)的显示率为52.24% (35/67).CTA显示12例胃周动脉变异.其中61例实施手术治疗,CTA获得的血管解剖信息与手术所见取得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CTA能显示胃周主要动脉及其解剖变异,特别是与胃癌原发灶解剖密切相关并对手术实施有影响的血管,附加的CTA可以提高胃癌CT检查的成本效益比.
作者:朱进;刘特;凌人男;龚静山;徐坚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在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脑组织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机对超急性脑梗死组17例、正常组11例行脑CTP,将图像传送到ADW4.3工作站,使用CT Perfusion 3软件包进行处理,测量所选脑内感兴趣区(ROI)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超急性脑梗死组非梗死侧脑灰质的CBF、CBV、MTT分别为(49.2±10.8)ml·100g(-1)·min(-1)、(2.4±0.7)m1/100 g、(3.2±0.8)s,豆状核分别为(61.3±14)ml·100g(-1)·min(-1)、(2.5±0.6)ml/100 g、(2.7±0.4)s,脑白质分别为(22.2±8.1)m1·100 g(-1)·min(-1)、(1.3±0.2)ml/100 g、(4.7±1.8)s;正常组左侧脑灰质的CBF、CBV、MTT分别为(46.9±7.6)ml·100g(-1)·min(-1)、(2.4±0.4)ml/100 g、(3.5±0.8)s,豆状核分别为(50.2±10.4)ml·100g(-1)·min(-1)、(2.3±0.7)ml/100 g、(2.6±0.5)s,脑白质分别为(21.3±5.5)ml·100 g (-1)·min(-1)、(1.5±0.4)ml/100 g、(4.3±0.9)s;正常组右侧脑灰质的CBF、CBV、MTT分别为(46.5±9.3)ml·100 g(-1)·min(-1)、(2.3±0.4)ml/100 g、(3.5±0.7)s,豆状核分别为(55.8±11.08)ml·100g(-1)·min(-1)、(2.4±0.7)ml/100 g、(2.6±0.5)s,脑白质分别为(23.2±7.0)ml·100 g(-1)·min(-1)、(1.5±0.4)ml/100 g、(4.7±1.0)s;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所测各参数值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CBF、CBV及MTT的波动尚在正常范围内.
作者:周瑞臣;郭庆乐;元小冬;李健;赵静;刘景旺;惠颖;刘淑娟;郑宝霞;乔建民;王东红;韩翼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在全上腹部器官扫描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96例患者注射对比剂后,利用Toshiba 320排CT进行上腹部容积扫描.将数据导入Toshiba体部灌注软件对全上腹部器官进行灌注分析,同时选择佳时相重组平扫、增强各期图像,重组动脉CT血管造影(CTA)、静脉及门静脉CT静脉成像(CTV).并分组对一站式检查进行辐射剂量分析.结果 89例获取良好的平扫及多期增强容积图像、动态DSA图像、门静脉CTV以及全上腹部低剂量灌注图像.连续动态成像提示动脉期成像佳时间点分布于19~22 s之间,门静脉佳成像时间点分布于33~36 s之间.其中发现合并或单发血管病变累计57处;发现合并或单发上腹部器官异常灌注72处;剂量对比发现辐射剂量轻度增加.结论 320排容积CT上腹部一站式检查可以动态观察所有脏器平扫至增强各期血流灌注情况,同时对病灶本身、整个脏器及邻近脏器灌注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能排除个体差异影响,准确选择佳时相显示动脉、静脉系统血管形态及动态血流信息,真正实现了上腹部一站式容积扫描,对于上腹部病变具有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杜飞舟;顾明;关静;李建浩;蒋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测定国人不同年龄段的膝关节软骨MR T2-mapping成像中的T2弛豫时间值,探讨膝关节软骨的生理演变规律.资料与方法选取100名10~69岁行膝关节MRI检查的志愿者,入选标准为无膝关节病史及手术史,无明显临床相关症状,MRI上膝关节软骨无形态及信号异常表现.每10岁为一个年龄跨度,每组15~23名志愿者.运用关节软骨T2-mapping成像技术测量各年龄组膝关节髌骨、股骨远端及胫骨内外侧髁关节软骨的T2弛豫时间值,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1)髌软骨T2弛豫时间值10~19岁年龄组与30~69岁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69岁各年龄组中,10~9岁与20~29岁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30岁以上年龄组内,胫骨平台内侧及外侧软骨T2弛豫时间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0~19岁与40~69岁各年龄组,股骨远端与胫骨平台内侧及外侧软骨T2弛像时间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9岁与20~39岁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年龄组中,股骨远端与胫骨平台内侧及外侧软骨t2弛豫时间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远端软骨T2弛豫时间值高于胫骨平台内侧及外侧软骨;(5)30岁以上各年龄组间,股骨远端与胫骨平台内侧及外侧软骨T2弛豫时间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有限人群的不同年龄段膝关节软骨T2弛豫时间值测定,初步可以在形态学改变前做为参考标准评价早期软骨病变,同时也可以作为定量参考指标用于评价软骨有无损伤以及治疗后随访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补充.
作者:吕英茹;陈爽;蒋胜洪;龚美林;冯晓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与面部表情识别相关脑区的激活部位及特点,分析其性别间差异.资料与方法采用GE1.5 T磁共振扫描仪对22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11名,年龄26~37岁)行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实验任务为事件相关设计的负性、正性及中性面部表情图片识别.采用SPM5软件进行fMRI数据预处理和统计分析.观察有统计学意义的体素所在的脑区及其MNI坐标,记录激活区的激活强度.并记录志愿者执行任务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结果 男性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明显快于女性(P<0.05);判断正确率无性别间差异(P>0.05).识别正性表情时,女性相对于男性(女-男)激活增加的脑区包括左侧前额皮层背外侧(BALI)、两侧顶下小叶(BA39、40)、左侧颞下回(BA38)和右小脑;男性相对于女性(男-女)激活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前额皮层外侧面(BA6、10、44)、两侧楔前叶(BA7、19)、左侧颞上回(BA42)、两扣带回后部(BA24、30)、左海马旁回(BA30)、两小脑后叶和左尾状核.识别负性表情刺激时,女性相对于男性(女-男)激活增加的脑区包括两侧前额皮层背外侧(BA9、10、47)、两额叶内侧面(BA9)、右楔前叶(BA7)、左楔叶(BA18)和两侧小脑.男性相对于女性(男-女)激活增加的脑区包括左中央旁小叶(BA6)、左运动前区(BA6)和左尾状核.结论 正性表情刺激时额叶激活存在偏侧化现象,男性以右侧激活为主,女性以左侧激活为主;负性表情刺激时女性额叶及小脑激活更明显;面部情绪处理中男性更易激活运动相关脑区.
作者:许刚;么喜存;张权;张云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正常人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0.5~2.05 ppm区域特征性,为明确海马自身是否存在脂质(Lip)进行初步研究,并对0.9 ppm代谢物浓度进行定量分析.资料与方法选择9名健康志愿者,采用短TE(20 ms)激励回波采样模式(STEAM)序列对左侧海马行单体素MRS采集,感兴趣区大小约15 mm×15 mm×20 mm,并选择同侧大脑皮层作为对照研究.再采集体素周围6个方位预置饱和带,并使用LCModel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9名志愿者的海马及大脑皮层MRS 0.5~2.05 ppm区域均获得稳定的优质谱线.海马MRS 1.2~1.4 ppm区域均出现恒定的双峰改变,而仅2名志愿者大脑皮层MRS出现此现象.0.9 ppm代谢物浓度,海马和大脑皮层分别为(4.11±0.88)mmol/L和(4.65±1.18)mmol/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海马和大脑皮层MRS 1.2~1.4 ppm区域出现隆起共振峰,可能由自身含丰富Lip所致,且在大脑皮层存在显著个体性差异.获取海马0.9 ppm代谢物浓度将有利于海马相关性疾病的研究.
作者:徐志锋;潘爱珍;肖叶玉;沈智威;庞丽;成小芳;郭秀琴;吴仁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故障现象Siemens(Magenton Harmony 1.0)磁共振仪正常扫描时,发出两次爆炸声,时间短促,梯度柜有焦糊味.故障检修打开梯度柜发现GPA(梯度放大器)故障.Z轴焦糊味较大.将Z轴与Y轴对换,显示Y轴故障.将Y轴拔出检查Y轴放大器已损坏.更换放大器.机器恢复正常运行.但仅仅几天之后,同样的故障再次出现,故障仍然是Z轴放大器损坏.
作者:卢玢;周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的MSCT表现,对肝脏形态、胆道结石、胆管扩张、病灶的强化方式、门静脉形态及肝十二指肠及腹膜后淋巴结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6例中54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环形强化21例(38.9%),片状强化24例(44.4%),延迟强化39例(72.2%),无明显强化1例(1.9%);门静脉变窄或闭塞37例(68.5%),门静脉癌栓15例(27.8%);周围胆管扩张35例(62.5%);子灶18例(32.1%);胆道结石21例(37.5%),ICC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17例(30.4%);肝叶萎缩20例(35.7%);包膜皱缩38例(67.9%);肝十二指肠韧带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1例(55.4%);胆囊炎36例(64.3%).ICC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与ICC不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905,P=0.002).结论 环形或片状强化、延迟强化、门静脉狭窄/闭塞、包膜皱缩是肿块型ICC的主要CT特征性表现.
作者:郑贤应;吴建满;曹代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2例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PAH的患者及48名肺动脉压力正常者进行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AH组和对照组CT测量主肺动脉直径分别为(3.37±0.51)cm、(2.58±0.26)cm.主肺动脉直径≥2.9 cm诊断PAH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87.5%、85.7%、87.5%.主肺动脉直径与PAH的程度呈正相关(r=0.68).PAH组及对照组的主肺动脉/升主动脉直径比分别为1.06±0.16、0.82±0.13,主肺动脉/降主动脉直径分别为1.34±0.22、1.01±0.1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A诊断PAH的准确性为85.7%.结论 CTPA可准确诊断PAH,并为病因诊断提供有效信息.
作者:李莉;郭应林;刘白鹭;钟蕊;李宏军;王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双侧肾上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34例双侧肾上腺疾病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其中27例加行双期增强扫描,并行冠状面三维多平面重组(MPR)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34例双侧肾上腺病变中,转移瘤20例,淋巴瘤4例,腺瘤3例,结核3例,嗜铬细胞瘤2例,皮质癌2例.转移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不均匀明显强化.淋巴瘤形态不规则,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腺瘤边界清晰,平扫CT值<15 HU,中度强化.结核显示肾上腺弥漫性肿大、结核性肉芽肿形成及弥漫性钙化.嗜铬细胞瘤边界清晰,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皮质癌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强化明显但不均匀,可累及周围组织.结论 多层螺旋CT是双侧肾上腺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曹代荣;丁雅玲;刘碧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黑色素细胞肿瘤患者的CT、MRI影像特点及临床病理资料.10例中,4例行CT平扫,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颅内9例,椎管内1例;5例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1例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8例MRI均表现为T1 WI呈高信号,T2 WI呈低信号,其中6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度强化,1例环形强化.结论 黑色素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MRI信号特点具有特征性,对大多数病例可做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刘冬;沈海林;付芳芳;王聚宝;尚海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局部缓释对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血管壁及凝血因子TF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建立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采取外膜给药(以pluronic F-127为药物释放载体),分别在损伤后15天、30天观察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局部缓释对新内膜增生、血管重塑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损伤后血管壁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达进行评估.结果 损伤后15天及30天,雷帕霉素高(600μg/100μl)、低(300 μg/100μl)浓度实验组新生内膜厚度与面积、内膜与中膜面积比及狭窄率等指标低于对照组(P<0.01).损伤后15天高浓度组及损伤后30天高、低浓度组出现内、外弹力膜围绕面积缩小(P<0.01).高、低浓度实验组中膜厚度与面积在损伤后15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损伤后30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损伤后15天及30天雷帕霉素高、低浓度实验组新生内膜TF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中膜TF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雷帕霉素局部缓释可以有效地抑制新生内膜增殖,但同时具有负性重塑效应及增加新生内膜TF的表达,其中新生内膜TF表达的增加可能成为迟发性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作者:鄂亚军;贺能树;范海伦;李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