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双任;陈宏伟;姚选军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评价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6名健康自愿者及15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WB-DWI,利用三维大密度投影(3D-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观察病变显示效果.骨转移部位分为颅骨、肋骨、胸锁骨、脊柱、骨盆、四肢骨六个区域,计算骨转移在各个区域的真阳性数、假阳性数、假阴性数及准确率.测量骨转移及正常骨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背景抑制的WB-DWI经3D-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病变周围组织信号被抑制,转移病灶清晰显示.WB-DWI发现骨转移病灶的能力能够满足临床的要求,平均准确率达85.6%,诊断四肢骨转移的准确率低(66.7%).在b=800 s/mm2的图像中,骨转移与正常骨间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WB-DWI显示乳腺癌骨转移具有一定优势,ADC值为确定转移病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能够满足临床筛查骨转移的要求,为临床确定肿瘤的TNM分期提供新的影像检查手段.
作者:张洪涛;刘倩;陆虹;盛复庚;乔鹏岗;周娟;李功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四肢软组织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提高对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5例行MRI增强扫描,2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1例发生于上肢,5例发生于下肢,5例边界较清晰.在MRI上与肌肉相比,T1WI上以等信号为主,2例内部可见线条状留空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T2WI抑脂序列上呈较均匀的高信号,注射Gd-DTPA增强扫描,3例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病灶强化较均匀;4例可见明显包膜形成,瘤周未见水肿.2例在CT检查中显示病变与肌肉相比在平扫可见等、低密度成分,以前者为主,1例相邻骨质可见溶骨性破坏且瘤内可见散在不规则钙化影,增强扫描轻度及明显强化各1例.结论 四肢软组织横纹肌肉瘤无明显影像学特征,若在检查中发现四肢软组织肿块且强化明显时,横纹肌肉瘤应纳入鉴别诊断中,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作者:唐浩;邹丹凤;陈卫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男,30岁,因“反复上腹疼痛不适3年”入院.体检:腹平,触诊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未及明显包块,肝肾区无叩痛,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作者:付芳芳;沈海林;王聚宝;尚海龙;刘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男,57岁,因“咳嗽、胸闷3周”入院.无发热、咳痰及咯血,抗炎治疗无效.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外院纤维支气管镜提示右主支气管及中间支气管外压性隆起.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左室高电压.腹部B超未提示异常.肺功能基本正常,轻度肺气肿.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HBsAb(+),HbcAb(+).胸腔冲洗液瑞氏染色未见癌细胞.
作者:郭小芳;刘玉林;陈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少见部位的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VN)的MRI影像表现.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EVN患者资料共4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MRI影像表现.结果 4例中,2例位于颈髓,呈囊实性改变,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1例病灶内可见出血并伴有继发性脊髓空洞;2例位于颅底,均以实性肿块为主,信号欠均匀,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肿瘤内均可见多发的流空血管.增强后4例肿瘤呈不均匀中~重度强化.结论 EVN 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鉴别诊断中应考虑该病可能.
作者:刘正;赵艳娥;刘君阳;黄伟;卢光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膀胱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科与方法 膀胱癌术后可疑复发患者44例,于3.0T MRI上行常规平扫增强及DWI检查.比较增强序列与DWI鉴别膀胱癌复发及炎症的能力.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膀胱癌复发与炎症的ADC值区别,并绘制ADC值诊断膀胱癌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增强序列诊断膀胱癌复发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9.5%、96%、57.9%;DWI为95.5%、96%、94.7%.DWI诊断结果与病理一致性相当好(Kappa=0.907),增强序列一致性中等(Kappa=0.564).DWI与病理诊断结果的McNemar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增强序列与病理诊断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膀胱癌复发的平均ADC值为(0.90±0.23)× l0-3 mm2/s,显著低于炎症(1.32±0.14)×l0-3mm2/s.ADC值鉴别膀胱癌复发与炎症的准确率高(ROC曲线下面积=0.93),ADC值取1.075×10-3 mm2/s时是佳诊断界值(敏感性+特异性=1.833).结论 DWI序列对膀胱癌术后鉴别肿瘤复发及炎症瘢痕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膀胱MR检查的常规序列.
作者:袁程;陶静;路青;许建荣;华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儿童小脑常见后颅窝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43例经临床治疗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后颅窝肿瘤患者中,髓母细胞瘤24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0例,室管膜瘤9例.所有患者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MBI检查,在重组的ADC图像上比较肿瘤实质与正常小脑实质的信号强度,定量测定肿瘤实质区的ADC值.三组肿瘤实质的ADC值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ADC图像上24例髓母细胞瘤中,9例肿瘤呈低信号、12例呈略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0.70±0.11) ×l0-3mm2/s.所有10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呈高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1.80±0.30)× 10-3 mm2/s.9例室管膜瘤中,5例肿瘤呈略高信号、4例呈高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1.16±0.18) ×l0-3 mm2/s.髓母细胞瘤较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ADC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P值<0.01).髓母细胞瘤较室管膜瘤的ADC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9,P值<0.0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较室管膜瘤的ADC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P值<0.05).结论 脑肿瘤实质ADC值的测量简便易行,可用于术前鉴别儿童后颅窝肿瘤,尤其有助于鉴别髓母细胞瘤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作者:季学满;张宗军;卢光明;毕俊;袁彩云;王俊鹏;贾传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例1男,66岁.体检发现后腹膜占位.患者无畏寒、腹痛、腹泻,大小便正常.有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病史.体检:腹平软.未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双输尿管径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特殊.
作者:石双任;陈宏伟;姚选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PHA)的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PHA,进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使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评估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密度特点及动态增强后的强化程度.结果 6例中,弥漫多结节型4例,巨块型2例.6例CT平扫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弥漫多结节型病灶大部分呈中心斑点状强化,少数病灶呈边缘结节状强化,随后病灶强化区域明显扩大而呈典型的渐进性强化特点;延迟扫描部分或全部病灶与肝实质呈等密度强化.巨块型病灶多呈小片状不均匀渐进性强化,整个病灶的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及周围的血管.结论 PHA的田表现为中心斑片状渐进性强化的特点,不典型时需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及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终确诊还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徐嬿;陈燕萍;王琦;吴芹;刘彩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女,75岁.反复不规则阴道少量流血 10年,再发14天.体检:右附件医可触及一实性包块,大小约10 cm×7 cm,边界清,可活动.
作者:陈妙玲;李新春;陈镜聪;赵康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体部成像(MR DWIBS)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静脉注射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Es)治疗VX2肝移植瘤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荷瘤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ES组经耳缘静脉注射ES0.7 mg·kg-1·d-1,连续应用12天;TACE+ ES组经肝动脉给予超液化碘油0.2 ml/kg和阿霉素2 mg/kg,并经耳缘静脉注射内皮抑素0.7mg·kg-1· d-1,连续应用12天.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行MR DWIBS检查,分别测量各组肿瘤组织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评价DWIBS及DWIBS原始图经3D MlP重组及黑白翻转获得类PET图像的图像特征.结果ADC值从治疗后第3天起即有变化,TACE+ ES组ADC值在治疗后第3、7、13天均高于ES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lBS可以在治疗早期动态评价TACE术联合静脉注射血管生成抑制剂ES对VX2肝移植瘤的疗效.DWIBS结合ADC值的定量测量及类PET大范围成像,可以无创性活体评价药物抗肿瘤的治疗反应,为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葛艳明;李耀武;王滨;孙业全;戴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故障现象—开机自检到外电源频率显示是“0”,紧接着出现故障代码“Err3”,自检不能完成.故障分析与检修故障显示“Err3”,提示外电源频率超标.电源频率自检电路,首先将外电源交流380V通过T1变压器降压,然后经VI硅桥将交流变成脉动直流,后通过v3三极管将脉动直流转化为同步信号输入计算机板进行检测.用示波器测电源板上TP5同步信号测试点,无同步信号,再向前测D2反向器及R19电阻,均无同步信号.
作者:侯晓;徐彦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女,50岁咳嗽、咳少量痰,伴发热,无胸闷、气促,无肢体乏力及夜州盗汗.实验室检查:CK-MB 46.4 U/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73×109/L X线胸片示纵隔肿物CT(图1~4):示中纵隔不规则形稍低密度肿物,平扫CT值约14 ~19 HU,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大小约11 cm×9 cm×11 cm,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20~28 HU,肿物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肿物与邻近血管分界清楚,血管推压移位;两肺实质未见异常,心包少量积液,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作者:料波;俞志坚;王显龙;章绪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pPNET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11例pPNET中9例行CT检查,2例行脊柱MRI检查.结果 11例病灶中1例位于鼻腔,4例位于胸壁,2例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盆腔,2例位于脊柱.9例软组织pPNET表现为较大且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的溶骨性破坏.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双期扫描动脉期多数肿瘤内见细小供血动脉,静脉期肿瘤持续性强化且密度趋向均匀.2例脊柱pPNET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块,肿块边界不清,包绕椎体并延伸至椎管内压迫脊髓.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且不均匀.结论 pPNET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是诊断的关键.
作者:许倩;徐凯;李绍东;孟闫凯;杨春;刘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儿童脑膜异常强化病变的MRI特征,探讨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8例脑膜异常强化病变患儿行常规MR平扫及增强检查,增强检查为注人对比剂后行T1WI及FLAIR扫描.所获图像由三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评估.结果 增强FLAIR序列对脑膜病变的显示较敏感,同时可以将强化的皮层静脉及静脉窦正确区分,并可显示脑脊液的强化,但对于伴有脑实质内微小病灶的显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 增强FLAIR序列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增强T1WI具有较强的补充作用,联合使用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陈静;李欣;王春祥;赵滨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头颈联合CTA成像采用64排128层共轭采集技术改善图像Z轴分辨率,显示细微结构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连续选取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00例,采用128层40 mm的容积数据采集.B组100例,采用64层40 mm的容积数据采集.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以双盲法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记录空腔、血管腔内和软组织的图像噪声值,有效剂量,计算各组数据的均值及标准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7±0.50和3.1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0,P<0.05),A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B组.(2)A、B两组图像空腔、血管腔内和软组织的图像噪声值分别为14.2l±1.37和16.48±1.62、10.43±0.57和14.06±1.03 、20.79±1.01和24.26±1.7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两组图像的有效剂量分别是(4.02±0.58)mSv和(4.09±0.60)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05).结论 头颈联合CTA成像中,采用共轭采集技术,在没有增加辐射剂量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提高Z轴分辨率,清晰地显示组织的细微结构,整体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吕仁锋;谭晓天;骆承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 女,41岁.咳嗽伴胸闷气急1个月,发热,盗汗.体检:T 36.7℃,两肺呼吸音粗,肺底闻及少量湿啰音,肝区轻压痛,无叩击痛,肝脾肋下术及.血常规提示严重贫血,血红蛋白58 9/L,骨髓涂片示缺铁性贫血.结核抗体阴性.肿瘤全套正常范围.
作者:王芳芳;胡春洪;张敏鸽;张京刚;胡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 HSOS)的CT和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或病理诊断为HSOS患者的CT和/或MRI增强扫描表现,其中22例有土三七服用史.结果 25例患者均可见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稍高密度或T1WI稍高信号、T2WI稍低信号灶,并且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灶增大,强化更加明显.21例肝静脉未见对比剂充盈,2例模糊显示,1例显示肝静脉较细,l例仅左肝静脉清晰显示.肝脏肿胀21例,腹腔积液24例,门静脉增宽9例,脾静脉增粗8例,脾增大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5例,胆囊壁增厚水肿I2例,小肠壁增厚水肿4例,门静脉周围水肿1例.结论 HSO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尤其是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肝实质渐进性强化及肝静脉不强化或显影较差的表现,有助于准确诊断HSOS.
作者:应世红;徐晓俊;张敏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在磁共振成像领域中,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项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以从微观领域评估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目前主要应用于脑组织各方向白质纤维及纤维束的评价[1].扩散加权成像( DWI)及DTI的理论前提为水分子扩散呈正态分布[2];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是基于DTI技术上的延伸,为描绘组织内非正态分布水分子扩散的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较传统的DTI技术,DKI更适合把握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3].笔者旨在简要综述DK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应用及DKI与DTI在相关方面作一定的比较.
作者:曾丁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慢性肾病(CKD)肾功能损害方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CK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57例,采用b值500 s/mm2在屏气情况下进行肾脏冠状面DWI.所有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均收集血清肌酐水平(SCr)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肾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分析患者肾脏ADC值与SCr、肾小球滤过率(GFR)间的相关性.结果 CKD组肾脏ADC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4.466,P<0.01).病例组双肾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与CKD1期患者肾脏ADC值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与CKD2~5期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肾脏ADC值与SCr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449,P=0.001).病例组肾脏ADC值与肾脏核医学GFR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26,P=0.011).结论 DWI不但有助于CKD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对于CKD的分期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徐学勤;林晓珠;陈克敏;凌华威;李晓;徐耀文;陈楠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