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徐彦博
故障现象—开机自检到外电源频率显示是“0”,紧接着出现故障代码“Err3”,自检不能完成.故障分析与检修故障显示“Err3”,提示外电源频率超标.电源频率自检电路,首先将外电源交流380V通过T1变压器降压,然后经VI硅桥将交流变成脉动直流,后通过v3三极管将脉动直流转化为同步信号输入计算机板进行检测.用示波器测电源板上TP5同步信号测试点,无同步信号,再向前测D2反向器及R19电阻,均无同步信号.
作者:侯晓;徐彦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探讨活体右半肝肝动脉在肝内分布情况,为右半肝肝脏疾病的诊疗提供形态学资料.资料与方法 采集120例受试者肝脏CT图像,经容积再现(VR)技术重组肝动脉.测量右半肝肝动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右动脉起源变异发生率为13.3%,变异的肝右动脉可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腹腔干;肝右动脉主干长度为(57.19±24.61)mm;肝右动脉主干起始处、中点(1/2处)、分叉处内径分别为(3.61±0 77) mm、(3.33±0.72)mm、(3.21±0.65);肝右动脉发出左内叶支的出现率为35.0%,其起始处距肝右动脉主干起点处的长度为(22.18±13.63)mm;在肝右叶实质内肝右动脉主干分为2支型、3支型、4支型、5支型的出现率分别为75.8%、3.3%、13.3%、1.7%;肝右动脉右前叶支与右后叶支主干的夹角为(72.70±20.28).,二者主干长度和起点处内径分别为(27.31±16.13)mm、(2.41±0.67)mm和(33.41±26.48)mm、(2.20±0.64)mm.结论 64-MSCTA可真实、准确地提供活体肝右动脉的形态学资料;肝右动脉在肝内的分支分布较为复杂,在右半肝内以二分支(右前叶支和右后叶支)为主,肝右动脉右前叶支和右后叶支主干的夹角以锐角为主.
作者:郑登儒;周庭永;钱学华;张慧;徐伟;李林宏;刘智华;吕发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 HSOS)的CT和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或病理诊断为HSOS患者的CT和/或MRI增强扫描表现,其中22例有土三七服用史.结果 25例患者均可见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稍高密度或T1WI稍高信号、T2WI稍低信号灶,并且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灶增大,强化更加明显.21例肝静脉未见对比剂充盈,2例模糊显示,1例显示肝静脉较细,l例仅左肝静脉清晰显示.肝脏肿胀21例,腹腔积液24例,门静脉增宽9例,脾静脉增粗8例,脾增大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5例,胆囊壁增厚水肿I2例,小肠壁增厚水肿4例,门静脉周围水肿1例.结论 HSO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尤其是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肝实质渐进性强化及肝静脉不强化或显影较差的表现,有助于准确诊断HSOS.
作者:应世红;徐晓俊;张敏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小腿围测量判断劣势腿在骨密度测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择46例行腰椎和左髋部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的患者(排除髋部、腿部疾患,明显疼痛症状和肢体不利者等),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同时行右髋部检查,进行双髋部骨密度、T值的配对统计学检验,小腿围之差与相应部位骨密度、T值差值的相关性分析,以三个部位的低T值为金标准,比较腰椎、左髋部、右髋部、优势侧髋部、劣势侧髋部及腰椎和各髋部组合T值的骨质疏松、骨量减低、骨量正常的诊断性指标,进一步分析双髋部T值不在同一诊断类别的患者.结果双髋部骨密度、T值差异无显著性,双侧小腿围之差与双侧髋部相应部位骨密度、T值之差无相关性,组合腰椎与劣势侧髋部T值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高,均为100%.结论 根据小腿围判断劣势腿组合腰椎是佳骨密度组合测量方法.
作者:龙淼淼;刘丽华;张晨;冯杰;沈文;祁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儿童脑膜异常强化病变的MRI特征,探讨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8例脑膜异常强化病变患儿行常规MR平扫及增强检查,增强检查为注人对比剂后行T1WI及FLAIR扫描.所获图像由三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评估.结果 增强FLAIR序列对脑膜病变的显示较敏感,同时可以将强化的皮层静脉及静脉窦正确区分,并可显示脑脊液的强化,但对于伴有脑实质内微小病灶的显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 增强FLAIR序列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增强T1WI具有较强的补充作用,联合使用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陈静;李欣;王春祥;赵滨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 男,34岁.排尿不畅伴尿痛,偶有血尿3个月余,近2天出现排尿困难,尿痛,来院就诊.体检:膀胱区膨隆,可触及肿块.膀胱镜:前列腺中叶增大.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弱,下尿路梗阻.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前列腺特异抗原(PSA)l.12 ng/ml(正常(0~4),等克分子复合前列腺特异抗原(CPSA)1 00 ng/ml(正常0~3.6).
作者:陈世贵;成善泉;王志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6例进行了3D TOF MRA且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结果为对照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以DSA和/或手术结果为参照标准,以患者为分析单位评价3D TOF MR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能力.对3D TOF MRA均检出动脉瘤者,分别测量动脉瘤的长径、短径和瘤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DSA和/或手术检出28例患者有28个动脉瘤,8例患者无动脉瘤;3D TOF MRA检出31例患者31个动脉瘤,5例患者无动脉瘤.以DSA和/或手术结果为参照,以患者为分析单位,3D TOF MR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75.0%、75.0%.3D TOF MRA和DS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长径、短径和瘤颈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并且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结论 3D TOF 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高的敏感性和中等的特异性,高的假阳性率提示在作出小动脉瘤的诊断时需谨慎.
作者:郑玲;张龙江;路莉;朱飞鹏;赵艳娥;卢光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回顾分析介入法在难置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lCC)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经PICC专科护士会诊或操作后在床边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用难或失败的52例患者,在DSA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管.对静脉显影不佳者采用顺行浅静脉造影穿刺靶静脉,对静脉迂曲或变异者采用微导丝导引法置管.结果 52例患者中50例成功置入PICC管,置管成功率96.1%.其中46例一次成功置管,4例第一次置入失败,第二次置入成功;全部病例均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21例采用顺行浅静脉造影穿刺法,4例因头静脉注入深静脉角度过锐或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段狭窄,走行迂曲而使用微导丝导引克服血管迂曲后置管成功,2例因双侧肘正中静脉缺如,头静脉及贵要静脉狭窄、闭塞置管失败.50例置管患者中,平均留管时间73天,2例(4.0%)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l例(2.0%)发生致命性肺栓塞;l例(2.0%)发生无菌性静脉炎.结论 DSA导引下运用介入方法提高了PICC的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床边置管的盲目性.
作者:赵建新;朱晓黎;孙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pPNET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11例pPNET中9例行CT检查,2例行脊柱MRI检查.结果 11例病灶中1例位于鼻腔,4例位于胸壁,2例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盆腔,2例位于脊柱.9例软组织pPNET表现为较大且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的溶骨性破坏.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双期扫描动脉期多数肿瘤内见细小供血动脉,静脉期肿瘤持续性强化且密度趋向均匀.2例脊柱pPNET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块,肿块边界不清,包绕椎体并延伸至椎管内压迫脊髓.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且不均匀.结论 pPNET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是诊断的关键.
作者:许倩;徐凯;李绍东;孟闫凯;杨春;刘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组对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肺内局限性磨玻璃影(fGGO)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48例fGGO(36例肿瘤性病变,12例非肿瘤性病变)的MSCT三维重组资料,对病灶的大小、三维比率、形状(圆形/类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边缘(毛刺、分叶、棘状突起)、轮廓(清楚、模糊)、内部结构(实性成分、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其他含气腔隙)及邻近结构改变(胸膜凹陷征、血管纠集征)进行评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肿瘤性与非肿瘤性fGGO之间是否存在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8例fGGO中,纯磨玻璃影(pGGO)15例,混合性磨玻璃影(mGGO)33例.对于临床资料、病灶大小、病灶边缘(毛刺、棘状突起)、内部结构(其他含气腔隙)、邻近结构改变(胸膜凹陷征)在肿瘤性fGGO和非肿瘤性fGGO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三维比率、病灶形状(圆形/类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病灶边缘(分叶)、病灶轮廓(清楚、模糊)、内部结构(实性成分、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邻近结构改变(血管纠集征)在肿瘤性fGGO和非肿瘤性fGGO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灶三维比率多为1-1.24,呈圆形/类圆形,分叶,轮廓清楚,内部结构多有实性成分、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纠集征是诊断肿瘤性fGGO的重要征象;而病灶三维比率≥1.5,呈多边形/不规则形,轮廓模糊是诊断非肿瘤性fGGO的重要征象.
作者:尹智伟;张传玉;赵军;于华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男,43岁.腹痛、黑便半年余,伴有发热、恶心及腹胀,无呕吐及腹泻,体重下降约15kg体检:左侧中上腹可触及一包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作者:张俊;吴莉;何波;韩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女,1岁.间断发热5天,步态异常20余天入院.体检:右大腿肿胀,压痛,局部不红,无波动感,右下肢活动受限.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表浅淋巴结未及肿大,无外伤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7.9 ×109/L,中性粒细胞0.2184,淋巴细胞0.
作者:王立英;李欣;王春祥;闫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男,30岁,因“反复上腹疼痛不适3年”入院.体检:腹平,触诊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未及明显包块,肝肾区无叩痛,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作者:付芳芳;沈海林;王聚宝;尚海龙;刘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薄层扫描及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在确定肠梗阻部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肠镜和病理证实的肠梗阻患者108例,均采用64层GE Light speed VCT机进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将薄层容积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后重组处理,获得兴趣区的多平面重组(MPR)图像、曲面重组(CPR)图像、滑动薄层块大密度投影(STS-MIP)图像.对肠梗阻的梗阻部位做出诊断,然后与手术及肠镜结果进行逐一对照.统计比较两名阅片者在常规MSCT与MSCT结合计算机后处理图像诊断肠梗阻之间诊断符合率,双盲法阅片的诊断一致性以及肠梗阻诊断的信心指数评分.结果 MSCT及计算机后处理技术诊断肠梗阻平面的总符合率为82.4%.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诊断符合比例分别为:9/9、16/21、24./35、10/11、6/7、9/9、11/12,4/4.如将病例分为十二指肠组、空、回肠组及结、直肠三组,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9,40/56、40/43.三者诊断符合率间有统计学差异(x2=9.92,P=0.007 <0.05).两名阅片者在常规MSCT与MSCT结合计算机后处理图像诊断肠梗阻之间,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8%、82.4%,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x2 =2.1429,P >0.05),但不同阅片者双盲法阅片的诊断一致性(κ值)提高分别为0.71、0 82,阅片者的诊断信心进一步增加,两者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285 <0.05).结论 MSCT及计算机后处理技术诊断肠梗阻在确定梗阻平面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十二指肠和结、直肠梗阻诊断符合率高于空、回肠梗阻诊断符合率,可以作为肠梗阻患者的首选检查技术.另外运用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不同诊断医师诊断一致性,提高对肠梗阻定位诊断信心指数.
作者:许传军;李晓东;刘林祥;邵长青;蒋学美;朱西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前列腺炎外周带的MRI表现及MR波谱(MRS)特征.资料与方法 21例前列腺炎患者行MRI平扫加MRS成像,观察前列腺外周带的信号形态及信号强度,同时计算感兴趣区的胆碱(Cho)+肌酸(Cre)/枸橼酸盐(Cit)比值.结果 21例前列腺炎患者平均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是31.80 ng/ml.2例呈非结节局灶低信号,10例显示为双侧外周带弥漫低信号,3例显示为一侧外周带弥漫低信号,l例显示为结节状局灶低信号,其余5例没有信号异常.14例MRS谱线示Cho峰升高,Cit峰下降或消失,另7例MRS谱线正常,21例(Cho+Cre)/Cit均值为6.44.结论 前列腺炎外周带低信号(T2WI)对前列腺癌并不具有特异性,前列腺炎的MRS谱线可类似于前列腺癌的波谱特征,可导致前列腺癌的假阳性诊断.
作者:周芳;张同华;陈建新;徐正道;胡惠良;胡翼江;陈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 女,41岁.咳嗽伴胸闷气急1个月,发热,盗汗.体检:T 36.7℃,两肺呼吸音粗,肺底闻及少量湿啰音,肝区轻压痛,无叩击痛,肝脾肋下术及.血常规提示严重贫血,血红蛋白58 9/L,骨髓涂片示缺铁性贫血.结核抗体阴性.肿瘤全套正常范围.
作者:王芳芳;胡春洪;张敏鸽;张京刚;胡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在磁共振成像领域中,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项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以从微观领域评估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目前主要应用于脑组织各方向白质纤维及纤维束的评价[1].扩散加权成像( DWI)及DTI的理论前提为水分子扩散呈正态分布[2];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是基于DTI技术上的延伸,为描绘组织内非正态分布水分子扩散的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较传统的DTI技术,DKI更适合把握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3].笔者旨在简要综述DK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应用及DKI与DTI在相关方面作一定的比较.
作者:曾丁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淋巴管肌瘤病(LAM)的胸部及腹盆部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LAM患者胸部及腹盆部影像学表现.结果 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直径约0.5-2 cm的无壁或薄壁的小囊腔,其中10例囊状影弥漫性分布,1例散在分布,1例仅有数个小囊腔;伴有气胸、胸腔积液7例;11例(92%)患者腹盆部出现异常,其中腹膜后多发淋巴管肌瘤4例(2例伴有腹腔及盆腔大量积液,其中1例伴有卵巢畸胎瘤、1例伴有双侧卵巢囊肿)、合并肝肾及盆腔多发血管肌脂瘤1例、合并肾血管肌脂瘤1例;此外7例中,子宫肌瘤2例,肝肾多发血管肌脂瘤伴子宫肌瘤、胆囊息肉伴子宫肌瘤、肝多发血管肌脂瘤伴子宫肌瘤、肝脏囊肿、腹腔积液各1例.结论 LAM是一种多系统的疾病,其胸部及腹盆部病变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性.
作者:梁辉清;关玉宝;刘海明;黄锦钊;曾庆思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慢性肾病(CKD)肾功能损害方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CK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57例,采用b值500 s/mm2在屏气情况下进行肾脏冠状面DWI.所有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均收集血清肌酐水平(SCr)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肾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分析患者肾脏ADC值与SCr、肾小球滤过率(GFR)间的相关性.结果 CKD组肾脏ADC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4.466,P<0.01).病例组双肾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与CKD1期患者肾脏ADC值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与CKD2~5期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肾脏ADC值与SCr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449,P=0.001).病例组肾脏ADC值与肾脏核医学GFR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26,P=0.011).结论 DWI不但有助于CKD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对于CKD的分期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徐学勤;林晓珠;陈克敏;凌华威;李晓;徐耀文;陈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后CT血管造影(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不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89例患者均接受64-MSC-TA检查,每例患者采用相同的技术参数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人工作站后进行自动减影,对减影后的数据进行三维容积再现(3D-VR)及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并对狭窄血管进行评估、诊断.其中60例患者在2周内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其作为金标准,探讨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89例患者经MSCTA检查后128例示头颈部血管狭窄,其中60例经DSA检查对比,得出MsCTA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96.5%、特异性99.3%、准确性98.6%、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9.8%.结论 DSCTA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图像优良,操作省时、方便,具有去除骨质、凸显血管的优点;尤其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方面,可以替代DSA成为筛查、诊断及术后随访疾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史恒峰;韩萍;吴发银;桂广华;陈平;余佑高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