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华;纪标;吴菊;刘璠
肱骨干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损伤,其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以及常规的切开钢板内固定等方法,但对粉碎性骨折很难保证一次性复位成功.自2002年9月~2004年10月,我科使用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采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7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永东;左方;李清春;雷建军;张战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临床行腕管内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用局部解剖法在50侧上肢标本上观察并测量腕管、腕横韧带、正中神经和腕管内容物等解剖参数.结果:腕管的左右径、腕横韧带的长度、正中神经距腕横韧带的垂直距离、腕管及内容物的横断面积以及面积比等均是近侧端大过远侧端,而腕管的前后径、正中神经的径线、腕横韧带的厚度等则为近侧端小于远侧端.结论:腕管是一个缺乏伸展性的骨-韧带管道,任何因素卡压正中神经均可导致腕管综合征.在对患者做正中神经松解治疗时,保守注射疗法一般应在掌长肌腱内侧进针,手术治疗时应在腕横韧带远侧端切开.
作者:骆耐香;秦小云;周思;兰羚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经蝶窦入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在临床上渐趋成熟.该手术对垂体功能及周围重要结构的影响轻微,不仅能切除垂体微腺瘤而且也可以切除垂体大腺瘤(直径≥1cm)及巨腺瘤(直径≥3cm).与经蝶窦入路相关的蝶窦与鞍区的解剖对手术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廖建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BI)的临床效果.方法:55例SBI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28例),对照组(27例),治疗期间监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在伤后6个月根据GCS评分判定预后,结果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与死亡.结果:在发病后1周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亚低温组为39.29%、对照组为81.48%(P<0.005),外伤后癫痫发生率亚低温组为21.43%、对照组为48.15%(P <0.0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恢复良好者在亚低温组为46.43%、对照组为18.52%,亚低温组的病死率为21.43%、对照组为48.12%,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利于降低SBI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崔虎;何先弟;汪华学;邓晰明;吴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踝综合征所致外踝部顽固性步行痛及足背外侧麻刺痛的病因、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张成人X线片的内外踝长度作了测量.内踝平均长15.26±1.56mm,外踝平均长27.56±3.14mm.从1989年7月~2004年7月,手术治疗外踝综合征51例56足,施行外踝尖部分切除51例56足;腓骨肌腱鞘及滑膜部分切除术45例49足(双侧4例);距跟骨外侧隆起的骨折块切除术18例19足;腓肠神经松解及跟外侧支切断术48例53足(双侧5例);外踝过长16例,手术修整过长过大的外踝及切除外踝骨刺9例,解除外踝碰撞和肌腱挤压,松解腓肠神经.结果:随访47例,随访期4个月~5年10个月,平均9个月,无一例感染,术后外踝步行痛消失,但跟骨骨折后创伤性扁平足未解决15例16足,非创伤性扁平足3例同时行距舟关节融合,恢复了足弓.结论:本病由于踝关节结构紊乱和外踝先天异常引起.以彻底解除病因为目的的手术治疗,简单易行,效果确实可靠.
作者:李洪恩;刘祥清;许屾;李伟元;李国建;张印峰;彭光军;高伟;杨荣;衡德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各层次组织的愈合及粘连情况.方法:对2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行再次下腹部手术患者的一次手术后腹壁、腹膜、子宫切口愈合及粘连情况进行观察,据此分析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的效果.结果:脂肪层组织不予缝合愈合良好,筋膜、腹肌及腹膜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腹腔粘连程度较轻,子宫切口愈合好.结论:子宫切口采用可吸收线愈合良好,腹直肌解剖结构恢复好,不缝合脏层壁层腹膜的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美华;张书巧;马晓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固定正畸术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60名固定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处理,实验组用75%氯化钠涂剂涂托槽周围牙面.正畸结束后观察牙面釉质脱矿情况.结果:对照组釉质脱矿发生率为16.8%,实验组釉质脱矿发生率为8.9%,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脱矿好发牙位是上前牙(48.3%),好发部位是托槽周围和牙颈部.结论:在固定正畸治疗中,在托槽周围涂布75%氯化钠具有显著的防脱矿作用.
作者:魏磊;穆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踝管区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踝管区动脉穿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及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管区近侧筋膜穿支2支,外径(0.8±0.3)mm(0.4~1.3mm),中侧筋膜穿支0~2支,外径(0.8±0.2)mm(0.4~1.2mm),远侧筋膜穿支2~3支,外径(1.0±0.4)mm(0.5~2.0mm),共同构成踝管区浅深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在小腿内侧下1/3段,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1.1±0.3)mm(0.5~2.5mm),骨皮穿支1~2支,平均外径(1.0±0.3)mm(0.4~2.0mm).上述穿支形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管区筋膜穿支支数较多,与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吻合丰富,以踝管区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旋转点在内踝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足前部的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发惠;林松庆;郑和平;谢其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测量股骨小转子与股骨颈长轴的夹角,旨在为准确、迅速判断小转子方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54根防腐尸体股骨标本,测量股骨小转子长轴线与股骨颈中轴线夹角.结果:所测股骨小转子长轴线与股骨颈中轴线夹角平均值为(43.22±4.86)°.数值离散度较小.结论:此角度可为判断小转子方位提供参考.
作者:魏波;李康华;陈日景;郑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鼓膜虽位于外耳道的深部,但因其菲薄(厚度约0.1mm),故在耳部或头面部受伤时常被波及导致破裂穿孔.我科近2年来对33例外伤性鼓膜穿孔进行保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廖绍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17 例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 例采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4 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及其它并发症;镜下肿瘤全切率78.9%,术后面瘫6例;肿瘤复发3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有效地保留面神经的功能.
作者:张少军;姜之全;马骏;孙辉;娄飞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自体浓集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复合物的成骨作用,以寻求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方法:中国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小牛脱钙松质骨(DBCB)作为载体,将一定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与不同浓度含有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的单核细胞悬液复合,制成MSCs/BMP/DBCB复合物(MⅠ:1×106,MⅡ:1×105和MⅢ:1×104),分别回植在骶棘肌内.术后2、4、8、12周取材,对标本做放射影像学、大体观察、显微镜组织学观察.结果:MⅠ组新骨生成量多于其它组.结论:复合物具有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潜能,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炎;孔荣;尚希福;朱六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3种剖宫产术式的优缺点,寻找安全性大、优越性强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50例足月妊娠具有手术指诊的产妇随机分3组,分别采用新式(Ⅰ组)、腹膜外(Ⅱ组)及子宫下段(Ⅲ组)剖宫产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病率等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Ⅰ组与Ⅲ组相比,手术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与Ⅱ组相比有差异(P<0.05);排气时间Ⅰ组与Ⅱ组相比无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病人疼痛轻,排气快,术后病率低.
作者:陈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眶内壁骨折的CT诊断价值.方法:50例眶内壁骨折均行常规眼眶轴位扫描,其中18例加行冠状位扫描.结果:CT显示右侧眶内壁骨折40例、左侧眶内壁骨折10例;其中直接显示骨折线及断端错位35例、断裂内陷15例.结论:CT能全面、准确地诊断眶内壁骨折,并能显示眶周结构及软组织受损情况,是目前诊断眶内壁骨折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金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的临床分期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将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划分为急性缺血期(24h以内)、挛缩期(24h~6个月)和畸形固定期(6个月以上),挛缩期又分为挛缩进行期(24h~1个月)和挛缩恢复期(1~6个月).急性缺血期5例均采用筋膜切开减压术治疗;挛缩期采用神经血管松解术16例,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畸形固定期19例均采用屈肌起点下移术治疗,其中5例曾于挛缩期做过神经、血管松解术,1例在畸形期做过肌腱延长术.结果:经2个月~20a随访,急性缺血期5例疗效均优;挛缩进行期7例中,优3例、良2例、可1例、差1例;挛缩恢复期10例中,优3例、良3例、可3例、差1例;畸形固定期19例中,优9例、良5例、可4例、差1例.结论:急性缺血期筋膜切开减压术、挛缩期积极的神经松解术及畸形固定期前臂屈肌起点滑移术是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不同临床分期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李炳万;李中檀;李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内耳疾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而内耳微循环障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研究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理和病变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脑缺血不仅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还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导致的微小动脉病变相关.脑缺血可引起听觉传导功能障碍或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而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常可使原有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作者:曾宪霖;郑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鞍区手术避免损伤动眼神经及其血供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观测10个尸颅的动眼神经海绵窦段的毗邻结构及血供.结果:动眼神经海绵窦段下方与展神经,内侧与颈内动脉水平段、垂体、垂体柄,外下方与滑车神经、眼神经,外上方与颞叶毗邻.动眼神经海绵窦段30%既接受脑膜垂体干又接受海绵窦下动脉血供,30%单独接受脑膜垂体干血供,40%单独接受海绵窦下动脉血供.结论: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毗邻结构复杂,滋养血管细小;在鞍区手术时,应特别注意辨认和保护动眼神经及其滋养血管.
作者:郭徐华;高宜录;金国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并分离、培养、扩增和建立诱导MSCs,将其和BCB复合.手术建立兔双桡骨干15mm骨骨膜缺损的动物模型,实验侧植入MSCs/BCB,对照侧植入BCB,通过X线、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观察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第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得到骨性修复,对照侧则未能修复.结论:MSCs在体内能成骨,MSCs/BCB能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江兵;孔荣;朱六龙;张文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对胸腰椎骨折的固定效果及术后神经恢复情况.方法:采用GSS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6例,其中胸椎7例、腰椎9例,伴脊髓损伤15例;全部行椎板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行小关节及横突间植骨.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月,伤椎高度恢复尤其是矢状位生理曲度恢复,无脊椎侧弯,原突入椎管内骨块均已复位或去除.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B、C、D、E由术前的2、4、6、3、1例提高至1、1、3、4、7例.结论:GSS用于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具有安装简便、省时、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
作者:殷圣银;陈仁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穿支皮瓣在肌皮瓣和筋膜皮瓣基础上得到发展,逐渐成熟并在全世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对于肌皮皮瓣,无论是皮下肌肉或是皮下筋膜,都不是皮瓣存活的必要条件,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肉深部血管的主干发出肌皮血管进入肌肉前后所发出的血管穿支,穿支以接近垂直方向穿过深筋膜,再进入皮下组织和皮层,以供应肌肉浅面的皮肤.仔细解剖肌皮穿支血管,在没有以肌肉或皮下筋膜血管丛为载体的情况下,皮瓣也能良好的存活.通过选择性的切取皮肤而保留其下肌层,可以减少供区的组织缺损.
作者:朱格非;王玉荣;孙家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