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规腰椎间盘CT扫描——椎管延长征与不典型椎弓峡部裂

殷际平;赵耀德;祁红琳;欧光乾;刘智敏

关键词:椎管延长, 椎弓狭部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分析L4和L5常规腰椎间盘CT扫描椎管前后径延长征与腰椎峡部裂的关系;探讨该征象对峡部裂假性椎间盘膨出与真性椎间盘膨出的鉴别诊断价值;验证补充椎弓峡部反机架角扫描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28例椎管延长椎节做上下终板层面椎管前后径测量,并与正常组38例进行对比分析.椎管延长病例全部行反机架角扫描.结果 对崩裂组和对照组L5进行P检验:男性:终板上缘为P1=0.21,终板下缘P2<0.01;女性:终板上缘P3<0.05,终板下缘P4<0.01.发现椎体下缘终板层面椎管前后径增大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反机架角扫描全部病例均显示双侧椎弓峡部裂.结论 当椎节无明显滑移时,腰椎峡部裂极易误诊或漏诊,椎间盘扫描椎管前后径延长征是主要间接征象,补充椎弓峡部反机架角扫描对峡部裂诊断有重要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脂肪的指示剂效应在腹部CT检查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脂肪的指示剂效应在腹部CT检查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20例可能引起脂肪激惹的腹部CT平扫阳性病例进行双盲阅片,一组利用脂肪激惹查找病变,一组忽略脂肪激惹查找病变.结果 实验组发现病变120例(100%),对照组发现病变96例(80.0%).结论 利用脂肪的指示剂效应可提高腹部cT的病变检出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戴超伦;周小秋;熊勇;殷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女,56岁.3年前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及腹部肿块,无心悸、胸痛、浮肿,无腹痛、腹胀、便血、呕吐及排便习惯改变.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体检:腹部隆起,脐下可触及一大小约10 cm×9 cm肿块,质硬,无压痛,未与腹壁同定;右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3 cm×4 cm肿块,质硬,表面光滑.双下肢无浮肿.

    作者:马尼德拉;宋玲玲;梁碧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颈动脉粥样斑块:MSCT(A)在体评价斑块风险性的价值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在体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探讨CT评价颈动脉斑块分布、形态、狭窄程度和风险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斑块患者362例,所有病例行颅外全程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应用横断面原始图像寻找斑块,根据病变的特点行2D、3D后处理,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分布、形态、狭窄程度、钙化、不规则及溃疡等规律.狭窄程度的判断采用NASCET标准.将CT检查结果 分别与彩超和DSA对照.结果 362例中,共发现838处斑块,其中,颈总动脉起始部斑块91处,颈总动脉162处,颈动脉分叉部402处,颈内动脉105处,颈外动脉78处.其中,轻度狭窄253处,中度狭窄407处,重度狭窄146处,闭塞32处.838处斑块中,管壁局限增厚213处,半月状增厚399处,环状增厚149处,闭塞32处,斑块密度与管壁密度相仿797处,低密度41处.斑块表面不规则34处,斑块溃疡36处.斑块不规则和溃疡患者中,TIA37例,脑梗死32例,腔隙性脑梗死43例.结论 颈动脉MSCTA不仅可充分显示斑块分布、形态和狭窄程度,还可以显示纤维帽的相对完整性.显示血管斑块的钙化,并可初步显示斑块内脂质的含量.

    作者:周建军;陆健;林江;王若冰;曾蒙苏;严福华;王建华;周康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T1 WI SPIR增强MRI在肛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T1WI频谱预饱和反转恢复序列(SPIR)钆增强MRI与其他常规MRI序列比较,评估增强T1 WI SPIR MRI在使用肛肠水囊肛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16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序列包括横断位T1WI、T2WI频谱选择性衰减反转恢复序列(SPAIR)和钆增强T1WI SPIR.检查前,均向患者肛管直肠内置入肛肠水囊以撑开肛管和直肠.评估和比较MRI各序列显示的瘘管、内口、瘘管分支及脓腔.结果 MRI显示复杂性肛瘘11例,其中高位复杂性肛瘘6例,单纯性5例.对比增强T1WI SPIR MRI发现瘘管(100.0%)、内口(81.3%)、分支(81.3%)和脓腔(100.0%)的准确率较T1WI及T2WI SPAIR MRI为高.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上述各序列对内口显示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5.9,P=0.003).对比增强T1WISPIR MRI显示内口多.结论 横断位钆增强T1WI SPIR序列在使用肛肠水囊后能提供患者瘘管更丰富的细节,提高肛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杨烁慧;杨巍;朱琼;龚志刚;赵喜;谭文莉;詹松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T诊断闭孔疝一例

    患者女,86岁.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左下腹疼痛,放射到左侧腹股沟区、左侧大腿,疼痛呈持续性,无法缓解.左侧腹股沟区未触及明显肿块.患者无胸闷、胸痛,无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寒战发热,无腹泻,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患者无手术、外伤病史,否认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腹部B超提示肠腔内大量气体.

    作者:张毅;杨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书讯、会议通知、简讯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肌1H-MRS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利用磁共振的化学位移现象对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进行分析,以谱线的形式来表示所测定区域的某种特定物质的相对含量.是目前一种可以在活体检测物质代谢及生化物质含量的无创性检查技术.

    作者:韩路军;张雪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多发性硬化1H磁共振波谱分析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1例MS患者和21名健康自愿者进行MRI和1H-MRS检查,测量患者脑内病灶(病灶组)和病灶邻近或对侧表现正常脑白质(NAWM)(NAWM组)及自愿者正常脑白质(对照组)主要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乳酸盐(Lac)峰值,及NAA/Cr、NAA/Cho、Cho/Cr的浓度比值.结果 病灶组、NAWM组的NAA峰有不同程度下降、Cho峰有不同程度升高,急性病灶还可见Lac峰升高;病灶组的NAA/Cr(1.459±0.280)显著低于NAWM组(1.806±0.14)及对照组(2.109±0.246,F=65.159,P<0.001);病灶组的NAA/Cho(0.763±0.195)亦显著低于NAWM组(1.295 ±0.101)及对照组(1.618±0.243,F=171.907,P<0.001);而病灶组的Cho/Cr(1.826±0.261)显著高于NAWM组(1.503±0.216)及对照组(1.316±0.117,F=59.320,P<0.001).结论 .H.MRS可以反映MS患者病灶内组织不同病理变化所致代谢异常及检测到MS的NAWM所出现的早期生化代谢改变,对M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陈世林;罗明月;陈少琼;邹艳;胡兵;康庄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MRI诊断大腿长收肌可复性肌疝一例

    患者男,38岁.右大腿扭伤后发现大腿根部内侧肿块,缓慢增大,无明显疼痛,右髋屈曲时增大,伸直后变小或消失,下肢无感觉障碍.体检:右髋屈曲后右大腿根部内前侧可触及10 cm×10 cm大小肿块,表面光滑,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右髋伸直放松后肿块消失.右下肢活动无异常.

    作者:黎雪琴;罗红亮;扬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脊髓分裂畸形的MRI分析

    目的 分析脊髓分裂畸形(SCM)的MRI表现,提高对SCM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行MRI检查的SCM患者资料17例,并结合文献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中,男8例,女9例,年龄~66岁,平均24.8岁.其中Pang I型9例,分布于T12~S2椎体水平,椎管内出现矢状位的骨间隔.两条半脊髓分别位于独立的硬膜囊内.Pang Ⅱ型8例,分布于T3-L5椎体水平.两条分裂的脊髓位于同一硬膜囊内.常见的伴发畸形包括圆锥低位,脊柱裂,中央管扩张,脊柱侧弯,移行椎及阻滞椎,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蝴蝶椎及楔形椎,脂肪瘤,终丝分离.1例合并神经源性膀胱、1例重复肾.结论 MRI对SCM的显示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在术前计划的制定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应该作为术前常规检查方法 之一.

    作者:刘珍友;张云亭;张敬;李威;孙志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宫颈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评价宫颈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诊断宫颈癌10例患者和6名健康自愿者进行crr灌注成像,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以及峰值CT值.结果 宫颈癌组的BF、BV明显高于正常组,峰值CT值大于正常组.宫颈癌组与正常组之间的BF、BV、峰值CT值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灌注成像对官颈癌血流变化的分析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李建生;汤日杰;谭小军;凌国辉;卢斌贵;傅文海;张海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16层螺旋CT在卵巢良性囊性占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卵巢良性囊性占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科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0例共45个卵巢良性囊性占位病变的CT表现.结果 浆液性囊腺瘤12例15个病灶,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4例,良性囊性畸胎瘤8例10个病灶,单纯囊肿6例.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在CT值上具有统计学差异,卵巢良性囊性占位在分房、钙化、脂肪成分方面亦有明显不同.结论 16层螺旋CT在卵巢良性囊性占位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韩志江;龚向阳;陈文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MR扩散加权成像瘤周水肿区ADC值在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瘤周水肿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脑内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82例脑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I扫描和DWI检查.对照分析病变的实质部分、周围水肿区的ADC值、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相对指数表观扩散系数(rEADC)值.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淋巴瘤的瘤周水肿ADC值、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的EADC值、rE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瘤周水肿区ADC值有助于高级别胶质瘤与其他脑内肿瘤鉴别,也可有助于胶质瘤分级.

    作者:黄薇园;余永强;钱银锋;罗艺;王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动态增强MRI评价去势兔骨质疏松腰椎骨髓灌注:与BMD和MVD对照研究

    目的 用MR动态增强观察去势兔骨质疏松腰椎的骨髓灌注变化,并与骨密度(BMD)、免疫组织化学对照.材料与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2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2只,对照组10只).双侧卵巢切除术后3、5、7个月分别行动态增强MRI和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检测腰椎骨髓灌注的大增强百分比(Emax)、增强斜率(ES)和BMD,并与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对照.结果 双侧卵巢切除去势法(OVX)组兔在术后7个月时腰椎BMD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和5个月两组间腰椎的Emax和Es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个月OVX组腰椎的灌注较对照组明显下降,Emax和ES值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腰椎骨髓MVD计数平均为67.58±11.6;而OVX组的MVD计数为39.32±9.54,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OVX组兔术后7个月腰椎动态增强MRI的Emax、ES和组织的MVD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6和0.771,P<0.05);Emax、ES和腰椎BMD之间亦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分别为0.714和0.820,P<0.05).结论 去势兔骨质疏松后腰椎骨髓的血液灌注明显下降,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骨质疏松后骨髓组织的MVD明显减少.动态增强MRI能提供骨质疏松后骨髓的血供信息,其指标Emax和ES与BMD和组织MVD均有很好的相关性,提示血管减少导致血供下降也是骨质疏松发生机制之一,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海涛;王仁法;宋少辉;欧阳羽;吕发金;罗天友;夏黎明;王承缘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Paget's病临床与X线诊断对照研究

    目的 分析乳腺Paget's病的X线表现特点,评价乳腺X线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Paget's病患者的X线片及临床、病理资料,按BI-RADS分类进行评估.结果 (1)30例患者显示乳头乳晕区异常19例(63%),乳头乳晕皮肤增厚、变形或内陷7例,乳头乳晕区钙化3例,乳晕下导管增粗3例,乳晕区皮肤增厚伴乳头乳晕区钙化2例,乳晕区皮肤增厚伴乳晕下导管增粗3例,同时有乳晕区皮肤增厚、钙化及乳晕下导管增粗1例;乳头乳晕区无异常发现11例.(2)乳腺实质内显示异常26例(87%),10例为单纯乳腺实质内病变,16例为乳腺实质内病变合并乳晕区异常.(3)BI-RADS分类评估,5类16例,4类10例,3类3例,1类1例,无2类.结论 重视乳头乳晕区观察对正确诊断Paget's病至关重要,不伴有乳头乳晕区异常的单纯乳腺实质内病变也可为乳腺Paget's病的一种表现.

    作者:陈波;李瑞敏;刘军;杨文涛;顾雅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直肠内水囊填塞MRI对肛瘘术前诊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直肠内水囊填塞MRI对肛瘘术前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2例临床初诊为肛瘘的患者进行MRI检查,将MRI结果 与手术结果 对照.结果 MRI发现瘘管及分支共74支,肛周脓肿16例,内口48例,使用水囊后内口显示率明显提高,并与手术结果 一致.在52例肛瘘患者中发现27例为括约肌间型,8例为经括约肌型,8例为括约肌上型,9例为括约肌外型,与手术结果 一致.结论 直肠内水囊填塞MRI是一种肛瘘术前诊断的有效方法 .

    作者:朱琼;杨烁慧;詹松华;龚志刚;谭文莉;赵喜;杨巍;郑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颅内结核瘤的质子MR波谱研究

    目的 探讨质子MR波谱(1H-MRS)对颅内结核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结核瘤患者术前或接受治疗前的1H-MRS表现,1H-MRS采用多体素2D1H-MRS,点分辨表面线圈法(PRESS).比较结核瘤病灶实质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胆碱(Cho)、肌酸(Cr)、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Cho/Cr,Cho/NAA、NAA/Cho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有无脂质(Lip)峰或氨基酸峰(AAs)出现.结果 颅内结核瘤实质部分Cho较对侧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结核瘤和对侧正常脑组织Cho分别为366.7 ±137.4,325.4±126.4,P>0.05),Cr、NAA、NAK/Cho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内结核瘤和对侧正常脑组织Cr分别为163.6±74.1,300.1±140.5,P<0.01;NAA分别为239.4±96.6,475.3±244.7,P<0.01;NAA/Cho分别为0.74±0.35,1.56±0.60,P<0.01),Cho/Cr、Cho/NAA高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内结核瘤和对侧正常脑组织Cho/Cr分别为2.05±0.63,1.14±0.38,P<0.01;Cho/NAA分别为1.70±0.85,0.79±0.34,P<0.01),有15例(15/26)见Lip峰,所有病例坏死腔均未见AAs.结论 1H-MRS能反映颅内结核瘤的病理特点,可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

    作者:彭娟;罗天友;吕发金;欧阳羽;方维东;吴景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布-加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肝癌一例

    患者男,43岁.因肝区隐痛不适伴腹胀1个月人院.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及烟酒史,无血吸虫病及慢性肝炎病史.体检:心肺(-);腹壁静脉显露,血流自下向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肝浊音界缩小,肝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肿.

    作者:张泽富;梁惠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炎性假瘤诊断与鉴别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在肝脏炎性假瘤(IPL)诊断与鉴别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Gd-DTPA动态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L 12例13个病灶,重点观察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强化方式及特点.结果 12例患者共发现13个病灶,在T1WI上,4个病灶呈等信号,其余呈低信号.在T2WI上,6个病灶呈高信号,4个呈等信号,3个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方式及特点如下:(1)全部病灶呈延迟强化;(2)动脉期4个病灶可见强化,其余无明显强化;(3)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可见周边部环形强化(9/13,69.23%)、分隔样强化(6/13,46.15%)、中心或偏心性小结节状强化(2/13,15.38%)、全瘤不均质强化(1/13,7.69%);(4)延迟期病灶内存在无强化区(7/13,53.85%);(5)延迟期病灶缩小感(4/13,30.77%).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IPL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对定性诊断与鉴别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伟鹏;梁碧玲;许晓矛;陈洁容;许建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3D多体素1H-MRS对星形细胞瘤分级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3D多体素质子波谱成像(1H-MRS)对脑低、高级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的价值和限度.资料与方法 前瞻分析6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传统平扫加增强及3D多体素1H-MRS资料,病理分为高级别组(WHOⅢ、Ⅳ级)和低级别组(WHO Ⅰ、Ⅱ级).结果 (1)传统MR平扫加增强诊断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敏感性为70.5%、特异性为68.8%.(2)瘤体实质区胆碱(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的敏感性82.0%,特异性81.0%;瘤周区Cho/NAA的敏感性77.0%,特异性81.0%;瘤体实质区乳酸(Lac)/肌酸(Cr)的敏感性82.0%,特异性88.0%;瘤周区乳酸盐(Lac)/肌酸(Cr)的敏感性91.0%,特异性69.1%.结论 同传统MR相比, 1H-MRS 3D多体素检查能增加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敏感性,是传统MR检查的一种重要补充.

    作者:蔡建忠;曹代荣;李银官;邢振;刘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