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张云亭;李威;张敬;张静;何雅娜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肺动脉恶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动脉肿瘤患者资料.2例仅行心脏MR平扫及增强,1例分别行MRI及CT检查,1例仅做CT平扫及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结果 4例经病理证实均为恶性肿瘤,其中3例行心脏MRI检查均诊断为肿瘤,表现为肺动脉腔内软组织信号,另1例行CT增强检查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误诊为肺动脉血栓栓塞.结论 原发性肺动脉恶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特别是MRI检查对本病的定性诊断更有价值.
作者:王振平;孔祥泉;刘颖;徐海波;刘定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肉瘤样肝细胞癌(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x carcinoma,SHC)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SHC的CT表现.结果 肿块大径约5~10 cm,属巨块型肝癌.6例为单发团块状,1例合并肝硬化,3例见门静脉癌栓形成.6例CT平扫表现为团块状囊实性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其内见散在分布的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4例)或不规则条状分隔影(2例);增强扫描示其中3例于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稍有增加;3例于动脉期呈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减退.余2例CT平扫表现为不均质低密度影,边界不清楚,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 SHC的CT征象具有肝细胞癌(HCC)及肉瘤的双重特征,根据CT表现可以明确肿瘤的恶性特征及推测肉瘤样成分的存在,但确诊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杨炼;陈立波;潘华雄;韩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80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肝癌供血血管的起源、走行、形态、变异以及寄生供血、腹腔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比较MSCTA与DSA的符合情况,分析MSCTA对TACE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结果 MSCTA中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肝癌规则性供血情况下二级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7.5%、95%.MIP和VRT对三级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6.25%、75%.MSCTA与DSA对二级肝动脉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肝动脉的显示率,MIP与DSA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T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显示寄生动脉加支,肝动脉变异18例;DSA显示寄生动脉24支,显示肝动脉变异21例;MSCTA发现肝癌寄生动脉和肝动脉解剖变异的阳性率分别为83.3%和85.7%.MSCTA和DSA在发现寄生动脉和肝动脉解剖变异概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显示腹主动脉和腹腔干动脉在矢状面夹角狭窄4例,横断面极度左偏3例;MSCTA显示情况与DSA吻合.结论 MSCTA与DSA比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能全方位详尽清晰地显示肝动脉分支的起源、走行、形态;检出肝癌变异供血动脉及肝外寄生供血动脉,显示腹腔干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对指导TACE术中插管操作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伟洪;刘鹏程;梁珊瑚;言伟强;杜端明;邓乾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 女,74岁.右侧腰痛1周.曾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体检:右侧附件区可触及拳头大小质硬包块,活动尚可.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及糖基抗原19~9升高.
作者:王弘;邱晓明;顾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临床治疗后转归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AIDS合并PM感染患者的胸部X线和CT表现,并与病灶的吸收时间、体内PM的转阴时间及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AIDS合并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①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13例;②结节病变为主型14例;③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4例;④肿块病变为主型4例;⑤双肺肺气囊为主型2例;⑥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3例;⑦双肺弥漫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胸腔少量积液1例.(2)影像学表现与转归:①患者体内PM转阴时间早于胸部病变吸收时间;②粟粒病变为主型患者体内PM转阴的时间长于渗出病变、肿块病变为主型者;③肿块病变为主型患者病变吸收时间长于渗出病变、结节病变及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者;④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和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患者死亡率高,其次为肺部结节型患者,再次为渗出病变为主型患者.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IDS合并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X线平片和CT检查能反映AIDS合并PM感染的病变转归情况;根据不同的影像学表现选择复查时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陈碧华;刘晋新;李子平;江松峰;张烈光;黄德扬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6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3例位于脊髓内.除1例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1例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外,余12例病变平扫均表现为稍长或长T1、长T2信号,其中1l例信号均匀,l例信号不均.6例增强扫描,4例无强化,2例囊壁轻度强化.结论 MRI能够清晰显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强度等特征,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静;张云亭;李威;张敬;张静;何雅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腔内线圈MRI和相控阵线圈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直肠癌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2~68岁,平均48岁).术前行相控阵线圈高分辨MRI及术后直肠标本腔内线圈MRI,以手术病理为标准,计算两种线圈对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肿瘤在T2WI上呈稍低信号,直肠上段8例,中下段22例,下段6例.MRI软质相控阵线圈T分期判断总准确率约80.6%(29/36).其中T2期准确率50%(3/6),高估50%;T3期准确率86.4%(19/22),低估4.5%(1/22),高估9.9%(2/22);T4期准确率87.5%(7/8),低估12.5%(1/8).直肠腔内线圈T分期判断总准确率约77.8%(28/36).T2期准确率83.3%(5/6),高估16.7%(1/6);T3期准确率95.4%(21/22),低估4.5%(1/22);T4期准确率25%(2/8),低估75%(6/8).两种线圈结合总的T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91.7%(33/36).T2期准确率83.3%(5/6),T3期准确率为95.4%(21/22),T4期准确率87.5%(7/8).结论 相控阵线圈T2、T3期肿瘤准确率不及腔内线圈,T4期肿瘤准确率高于腔内线圈,二者结合可以提高T2、T4期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但总的T分期准确率提高不明显.
作者:邱大胜;孔祥泉;冯敢生;陈宪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故障现象一 在医院设备运行高峰期,正常扫描后的定位图像显示速度减慢且不完全.由此造成不能进行扫描前的准确定位.
作者:陈义坤;许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脏淋巴瘤患者的CT与病理资料,复习CT结果并与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1例肝脏淋巴瘤中8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为霍奇金淋巴瘤.共发现18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叶7个,右叶5个,肝门区5个,尾状叶1个.病灶呈类圆形14个,地图形4个.15个病灶位于门静脉左右支邻近,3个位于肝脏周边.肝内病灶直径2.1~16.5 cm,平均5.7 cm.CT平扫肝内病灶密度均匀,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中度均匀强化.各期CT值分别为平扫21.8-32.2 HU(平均26.1 HU),动脉期24.9-47.3 HU(平均32.6 HU),门静脉期36.4-63.7 HU(平均53.1 HU).4例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肝脏血管.肝门病灶表现为肝门静脉周围软组织影,包绕但不压迫门静脉.结论 肝脏淋巴瘤好发于门静脉左右支邻近或位于汇管区,肿瘤密实,CT平扫密度相对均匀,坏死区较小.动态增强呈进行性轻至中度延迟强化,强化相对均匀,部分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肝脏血管.
作者:陆蓉;周建军;李敏;周康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术前诊断脾恶性肿瘤伴胸腰椎转移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脾增大,约20 cm×10 cm×10 cm,颜色略苍白,表面可见直径约1-2 cm弥漫性分布结节,质中,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脾静脉直径约2 cm;肝脏、胆囊及胃肠未见异常;腹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术中见淡黄色腹水约500 ml.
作者:宋乐;陈光利;梁熙虹;王振常;郝大鹏;姚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与自旋回波序列T1WI(T1SE)在临床患者及水模间的比较研究,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1WI(T1FLAIR)在诊断脑膜病变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7例脑膜病变患者行增强T1SE和T1FLAIR检查,比较脑膜强化在两种序列上的显示情况.配制0.025~5 mmol/L的对比剂水溶液,测量其在两种序列上的信号强度,计算两种序列上各浓度对比剂溶液的增强率(CER)和对比剂与脑白质的对比度(CR).将对比剂倍比稀释,测量其信号强度,确定对比剂溶液在两种序列上可显示强化的低浓度.结果 27例病变在增强T1SE和增强T1FLAIR上阳性率分别为81.5%和66.7%,在两增强序列均显示异常脑膜强化的18例中,11例在增强T1SE上显示更显著,7例两种序列上显示相同.T1FLAIR上显示的低强化浓度为0.0016 mmol/L,而T1SE为0.00078mmol/L;对比剂浓度<0.1 mmot/L或>3 mmol/L时,T1AE上CER高于T1FLAIR;各浓度的对比剂与脑白质的CR均以T1SE上为高.结论 T1SE对对比剂更敏感,增强T1FLAIR对脑膜疾病的诊断不及增强T1SE.
作者:钱银锋;漆剑频;张诚;余长亮;柏亚;宫希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儿 男,11岁.刺激性咳嗽1周人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MSCT平扫:左前上纵隔巨大囊实性肿块,约11 cm×8.0cm×7.5 cm大小,向上延伸到颈根部,密度不均,以实性成分为主,平扫CT值49~51 HU,其内见小点状钙化,未见脂肪密度影(图1).
作者:董江宁;杨荣芝;吴寒梅;钱彬;张德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 女,36岁.不明原因发热3天,无其他不适.体检:体温38.6℃,心率84次/min,血压120/76 mmHg(1 mmHg=0.133kPa),余未见异常.妇科检查:子宫体内可触及一包块,质稍硬,表面光滑,压痛不明显,和子宫体相连.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2×109/L,红细胞4.6×1012/L,中性0.67.CEA 49ng/ml,CA125 54 u/ml.B超检查见子宫体底内大小为8.0 cm×8.9 cm×9.5cm低回声肿块,回声不均匀,边界光整,肿块内可见
作者:逄利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视.隔发育不良的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证实的视-隔发育不良的CT和MRI表现.5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 视-隔发育不良Ⅱ型9例,复杂型1例.Ⅱ型CT和MRI均显示透明隔完全缺如,双侧侧脑室共腔、体积增大,额角增粗、变平,双侧视神经、视束及视交叉变细,脑白质发育不良;其中合并双侧视辐射发育不良5例,第三脑室增大、变形1例,脑灰质异位1例,视隐窝憩室样扩大2例,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尖头畸形1例.复杂型MRI显示透明隔部分缺如,双侧侧脑室共腔、体积增大,侧脑室改变同Ⅱ型;双侧视神经、视柬及视交叉变细,视辐射、胼胝体、脑白质及顶枕叶皮层发育不良,视隐窝憩室样扩大.结论 CT和MRI是诊断视一隔发育不良的重要方法.
作者:刘兆会;王振常;鲜军舫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及病理级别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42例宫颈癌及15例正常宫颈行常规MRI及DWI,b值取0、1000 s/mm2,观察DWI上信号强度并测量宫颈癌和正常宫颈ADC值,计数其中32例宫颈癌HE染色病理切片的肿瘤细胞密度.结果 宫颈癌在DWI上呈高信号,而正常宫颈无高信号灶;宫颈癌平均ADC值为(0.88±0.15)x10-3mm2/s,正常宫颈平均ADC值为(1.50±0.16)×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平均ADC值为(0.85±0.13)×10-3mm2/s,腺癌平均ADC值为(0.98±0.22)×10-3mm2/s,两者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和病理级别均呈负相关(r=-0.711,P=0.000和r=-0.778,P=0.000).结论 DWI能够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其定量指标ADC值对宫颈癌的病理类型也有一定提示作用,并可反映宫颈癌肿瘤细胞密度,为评估肿瘤病理级别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刘颖;白人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外泡状棘球蚴病(AE)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资科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肝外AE的CT表现. 结果肺AE 24例,CT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和肺底分布为主的单发或多发肿块结节,内见钙化灶、小空泡征或空洞;脑AE 17例,平扫呈均质实性肿块或实性肿块伴多发囊泡,增强扫描呈靶样环状强化,6例病灶周围显示小囊泡征;骨AE 4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内见结节样或小圈状钙化灶,病变突破骨皮质后形成软组织肿块;肾上腺AE 14例,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内多发的结节样钙化灶或小囊泡征;肾AE 2例;累及腹膜后和背部软组织AE 4例.结论 CT检查能够明确AE肝外转移部位和侵犯范围,其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流行病史有助于诊断.
作者:蒲鹏;刘丽;邓治强;冬梅;张泽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 女,64岁.6个月前出现下腹隐痛,无恶心、呕吐,无肛门坠胀感,无发热.专科检查:阴道黏膜充血,阴道前后壁轻度膨出,宫颈点状充血,Ⅰ度糜烂,见一大小约0.5cm×0.5 cm×0.5 cm赘生物,子宫后位,稍大,质中,轻压痛,子宫上方扪及一肿物约15 cm×14 cm×18cm,边界尚清,活动可,质硬,压痛(+).
作者:陈泽文;陈忠;梁长松;马超进;李云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非酮症性高血糖所致脑部异常的CT和MRI表现,探讨其诊断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临床以舞蹈症(n=3)、癫痫(n=3)为主要表现,且伴有脑部异常影像学改变的高血糖患者的CT及MRI资料.发病时患者血糖水平为21.9-43.2 mmol/L,平均32.4 mmol/L.尿酮体:(-)或(±).结果 头部CT示单侧或双侧基底节区高密度.MR T1WI多呈短T1信号,边界清楚;T2WI病灶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结论 非酮症性高血糖并发舞蹈症、癫痫可伴有脑部异常影像学改变,单侧或双侧基底节CT高密度及MRI短T1信号是其特点.
作者:陈胜利;曹立荣;纪盛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评价肾脏血流灌注的方法和价值,研究早期肝硬化时肾脏血流灌注的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 对19例经B超、CT、血生化检验、肝穿刺等确诊为早期肝硬化患者(早期肝硬化组)及17名体检者(正常组)行MSCT灌注扫描,描出其时间-密度曲线(TDC),测量并对比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I)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等灌注参数. 结果各病例CT灌注的TDC合乎数据分析要求,正常组的左肾皮质TDC呈迅速上升阶段、峰值、迅速下降阶段和相对缓慢下降或近似平衡期阶段,左肾皮质平均峰值达148.70 HU,到达峰值时间平均为10.53 s.左肾皮质BF为(367.77±39.50)ml·min-1·100 g-1,BV为(21.91±9.82)ml/100g,M1Tr为(3.91±0.72)s,TPP为(10.53±3.98)s.早期肝硬化组的左肾皮质TDC形态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改变,但TDC上升速度相对缓慢,波峰高度有所下降,早期肝硬化组皮质和髓质的BF值均低于正常组,其中皮质的BF下降明显,与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髓质的BF下降不明显,与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肝硬化组皮质和髓质的BV与正常组对比略有下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正常组对比,早期肝硬化组皮质、髓质的MTT和TPP略有延长,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可正确评价肾组织血流灌注变化,MSCT灌注扫描能反映早期肝硬化时肾脏的血液动力学及血流灌注的改变特点,能为临床提供早期肾损害信息,对临床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蒙秋华;韩铭钧;秦培鑫;张洁;张晶;关文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故障现象 正常关机后再次开机主机无法启动,图像采集软件无法开启,探测板及球管的移动部分缺失.
作者:胡凡刚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