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丹;杨友;丁莹莹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疑有肾动脉病变患者按随机分类法分成3个使用不同剂量对比剂组(2.0 ml/kg体重、1.5 ml/kg体重、1.0 ml/kg体重),每组20例,而后行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检查.每组分别测量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进行比较;对图像按优、良、差作3级评价.结果 3组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均>200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显像在3组病例中均能达到优或良,合计优良率均为100%(20/20),图像评分上3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获得满意的肾动脉图像,同时也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雷;张追阳;吴文娟;王东;高煜;施谦;华冬英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 男,56岁.左肘关节疼痛、肿胀5年,近期关节内有异物感来本院就诊.体检:左侧肘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肘关节周围可触及多个游离体,肤色正常,皮温不高.
作者:汪继辉;冯咏梅;盛光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的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病理证实的NF-1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颈部CT、MRI特征.结果 单侧听神经瘤2例;单侧视神经瘤1例及单发凸面脑膜瘤1例;视神经增粗4例;眼球体积增大伴外凸(青光眼)6例;脉络丛粗大钙化3例;面颊部肿块2例;颌面骨及周围改变6例;蝶翼缺损及颞叶疝21例,其他部位颅骨缺损8例;颈深部肿块2例.结论 CT与MRI相结合能全面显示NF-1的头颈部病变,对NF-1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范庆忠;杨学华;张伟;江波;高剑波;姚莉;王斐斐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NSCLC)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水平与其边缘征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采用高分辨CT观察47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边缘征,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LSAB法测定癌组织标本的VEGF基因表达水平,并对其相关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周围型NSCLC的深分叶征和棘突征与VEGF基因表达水平有关.结论 具有深分叶征和棘突征的周围型NSCLC恶性程度较高.
作者:白汉林;周翔平;廖方义;余建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局部消融术是临床治疗局灶病变的一类微创技术,包括激光、微波、聚焦超声、冷冻疗法、注射化学物质(酒精或醋酸)、射频消融等.其中射频消融术自上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因其创伤小、操作简便及疗效较好等优点,现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中.
作者:文亮;韩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CT表现与病理改变及癌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相关性,为前列腺癌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 搜集40例经CT检查和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病理组织中AR表达,并行肿瘤组织学病理分级,再与CT表现对照分析.结果 AR表达阴性10例(25%),阳性30例(75%).不同病理分级癌组织中AR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高分化阳性表达率为100%,中分化为87%,低分化为60%.CT分期评估A/B期22例,C期10例,D期8例.不同CT分期的前列腺癌组织中AR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CT分期与临床分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CT上肿块外形、密度改变与AR表达无关(P>0.05),而肿瘤的大小与AR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前列腺癌组织中AR表达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呈负相关;AR阳性表达随CT分期的升高而减少,CT上前列腺外形和肿瘤密度不能反映前列腺癌组织中AR的表达情况.
作者:韩丹;杨友;丁莹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儿 女,5岁.主因咳嗽1个月余,喘息伴咯血10天入院.阵咳,有痰,偶咳出黄稠痰液,见血丝少许.2天前咯鲜血约1 ml,后间断痰中血丝,近日出现盗汗.
作者:张琳;李欣;王春祥;赵滨;冯辉;胡晓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 女,28岁.反复右侧胸痛3年,伴气促、不能平卧2个月.10年前有右背部良性肿瘤切除病史.体检:慢性病容,双侧颈静脉怒张,右上肺呼吸音消失,叩诊有浊音.
作者:陈丹;张亚林;瞿中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一过性肝脏信号差异(THID)MRI血流动力学机理、形态及信号特点,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本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共6l例THID患者MRI表现,对THID的病因、血流动力学机制、形态及信号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结果肿瘤、炎症、医源性损伤、全身性疾病等均可引起THID,THID的血流动力学复杂,它的形态特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MRI信号改变有一定的病理基础.结论 认识并熟悉THID对准确、全面、透彻分析肝脏疾病的MBI影像表现大有裨益.
作者:李建灵;张焱;胡瑛;程敬亮;王岸飞;李彩霞;李丹;李华丽;王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脂质体载体的淋巴组织靶向增强效果.材料与方法采用乙醇诱导法制备包裹Gd-DTPA的交错融合脂质体.将12只新西兰兔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反应性增生组,每组6只.反应性增生组采用兔大腿肌肉和腰窝皮下注射蛋黄乳胶的方法建立胭窝、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三组相连续的反应性增生模型.分析各组淋巴结在Gd-DTPA脂质体增强前后的MRI特征,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Gd-DTPA脂质体平均粒径2.2μm,平均包封率为82%,平均载药量为53%.平扫时两组腹膜后淋巴结大小有差异(t=164.21,P<0.01),而信号强度在T_1WI和脂肪抑制T_1WI上均无差异(P值均>0.05).Gd-DT-PA脂质体增强后,腘窝和腹股沟淋巴结在15 min时达到大强化,SNR与平扫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32和48.39,P值均<0.05).腹膜后淋巴结强化较轻,约在30 min时达到大强化,但SNR与平扫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P>0.05).结论 Gd-DTPA可包裹于脂质体载体内,并可以用MRI显示载体淋巴组织靶向增强效果,为下一步鉴别肿瘤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段刚;许乙凯;段萍;余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在绞窄性和单纯性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7例肠梗阻患者,均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位、矢状位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组.结果 64层螺旋CT显示肠梗阻的准确率为100%.绞窄性肠梗阻12例,包括肠扭转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腹股沟疝3例.15例为肿瘤引起的单纯性肠梗阻.10例为肠粘连引起的单纯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肠梗阻的诊断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在绞窄性和单纯性肠梗阻的原因、梗阻部位及梗阻程度的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李艳英;闫文颖;张在人;王丹;王恢;赵德利;张金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探讨肾静脉解剖变异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80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肾静脉影像资料,观察肾静脉的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结果 肾静脉解剖变异的发生率为7.1%(20/280).右肾静脉变异8例,均为副肾静脉.左肾静脉变异13例,包括Ⅰ型(环主动脉左肾静脉)4例,Ⅱ型(主动脉后左肾静脉)1例,Ⅲ型(回流异常)3例,Ⅳ型(左肾静脉汇合过晚)5例(其中1例伴右副肾静脉).11例肾静脉变异患者同时伴有肾动脉变异.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肾静脉解剖变异,结合肾动脉解剖变异,可为Ⅰ临床提供可靠的肾血管系统解剖学资料.
作者:诸静其;郝楠馨;常时新;汪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 男,13岁.因腰部外伤后出现腰痛及双下肢麻木就诊.体检:腰部活动受限,背部中线约平髂前上棘水平见一囊性肿物,表面伴色素沉着,基底面较宽,大小约2.0cm×3.0 cm,表面长有稀疏毛发,触之较柔软.
作者:李雪庆;胡斌;祁振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扫描延迟时间不同确定方法在先天性心脏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将42例疑有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bolus-tracking和生理循环法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对扫描后的血管强化程度、重组图像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 bolus-tracking组和生理循环法组心脏血管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组图像清晰度两组间无差异.结论 在进行先天性心脏畸形MSCTA检查时,用Bolus-tracking和生理循环法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在其他注射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均能满足诊断要求,对于复杂畸形不易判断血管触发区域时使用生理循环法比较可靠.
作者:雷子乔;余建明;孔祥泉;韩萍;徐海波;史河水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结合损伤机制探讨急性髌骨外侧脱位的MRI特征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髌骨外侧脱位患者的MRI资料,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确定骨髓水肿、骨软骨骨折、髌骨位置、髌骨内侧支持带的损伤、关节积液及其他合并损伤情况.结果 (1)股骨外髁前侧面和髌骨内下关节面骨髓水肿的出现率均为98%(41/42),其中95%(40/42)两处同时出现.其余区域骨髓水肿的出现率仅为7%(3/42).(2)36%(15/42)可见髌骨内后缘骨软骨骨折,10%(4/42)出现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其余区域则无.(3)2%(1/42)髌骨仍处于脱位状态,50%(21/42)髌骨呈半脱位,其余48%(20/42)髌骨位置正常.(4)62%(26/42)可见髌骨内侧支持带异常,43%(18/42)合并股内侧斜肌损伤,37%(16/42)合并股外侧肌水肿,7%(3/42)出现髌骨外侧支持带异常,2%(1/42)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5)100%(42/42)出现关节积液,包括关节积血5例、关节脂血症2例.结论 急性髌骨外侧脱位的MRI表现取决于其特定的损伤机制,股骨外髁前侧面和髌骨内下关节面同时出现的骨髓水肿、髌骨内后缘的骨软骨骨折、髌骨内侧支持带异常、股内侧斜肌和股外侧肌的损伤为常见而又具有特征的MRI征象.
作者:高凤国;郑卓肇;尚瑶;李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门部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门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CT、MRI资料,其中2例行CT、MRI检查,3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肝门部神经鞘瘤的MRI表现:T_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_2WI序列为等、高信号.CT表现: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界清晰的肿块,其内可见散在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CT、MRI增强呈延迟强化或不均匀强化.CT、MRI可见病灶周围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晰.病理以瘤细胞呈梭形、外见完整纤维包膜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S-100、NSE、Vimentin阳性.结论 肝门部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CT、MRI对肝门部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于宝;梁长虹;王秋实;谢淑飞;余元新;刘再毅;张忠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MRI表现特点与病程及神经体征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9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均进行颅脑MRI平扫.对颅脑有异常表现的病例根据病程分为三组,采用χ~2检验评估病程与病变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颅脑MRI无异常发现15例,有异常发现78例,有6例仅表现为脑萎缩,阳性率为83.9%.脑MRI异常信号发病部位依次为豆状核(69/72)、中脑(28/72)、尾状核头(17/72)、丘脑(24/72)、桥脑(23/72)、额叶(7/72)、胼胝体压部(4/72)、齿状核(6/72)、小脑中脚(1/72)、枕叶(1/72),脑萎缩59例.桥脑病变与病程有统计学意义(χ~2值=6.488,P值<0.05),其他病变部位与病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颅脑M砌表现与临床症状关系尚难确定,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唐业斌;赵科佚;卢琦;黄建军;袁年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颅底及面部骨纤维病变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提出术后影像学随访的重要性.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和组织学活检证实的颅底及面部20例骨化性纤维瘤和23例骨纤维发育不良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资料,并对两类病变共计27例进行术后影像随访.结果 20例骨化性纤维瘤中,18例为单骨发病,2例为多骨病变.CT表现为椭圆形或分叶状稍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晰,瘤周有一层较完整或不完整的骨性包壳.内部呈不均匀密度13例,均匀磨玻璃样密度7例,其中11例有明显囊变坏死区;11例MR T_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_2WI以等、高信号为主,11例增强后间隔和实性部分强化.23例骨纤维发育不良中,多骨型20例,单骨型3例,无明确边界,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骨皮质变薄、模糊,骨质周围无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5例MRT_1WI、T_2WI均以等、低信号为主,信号不均匀.结论 颅底及面部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发育不良有相似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部分病例两者鉴别困难.术后影像学随访以CT为主,MRI对需要再次手术者为重要补充.
作者:闫钟钰;李季;伍兴友;王振常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动脉向子宫供血的特点及其在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盆腔侧支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及经动脉栓塞(TAE)止血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有输尿管动脉参与子宫供血,其中2例起源于髂外动脉,1例起源于子宫动脉和髂外动脉,将其栓塞后产后出血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输尿管动脉是参与子宫供血的重要侧支血管;输尿管动脉参与子宫供血是单纯子宫动脉/髂内动脉栓塞后止血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杨奎;尹君;靳雪广;罗军;唐启耀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 男,49岁.回吸性血涕1年,偶有头痛、眼花,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外院CT检查发现蝶鞍区肿物并侵犯颅底;行鼻咽纤维镜检查,2次活检均未明确诊断.体检见鼻腔肿物,颈软,胸、腹未见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各项化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作者:朱光斌;张雪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