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时段缺血对大鼠血管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张发惠;陈文列;张朝春;郑和平;陈莲云;钟秀容;林曦

关键词:同种异体骨移植, 血管, 缺血, 冷冻保存, 超微结构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段缺血对血管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以15%DMSO为低温保护剂,采用两步冷冻法,对SD大鼠血管进行冷藏缺血和常温缺血实验,时间为1、2、3、4、5、6和8h.动脉标本冷冻维持温度为-55℃,静脉为-60℃,-196℃液氮保存1W.复温后标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缺血8h,冷藏组血管组织的内皮细胞轻度肿胀,胞浆内线粒体嵴稀疏或破坏.常温组血管组织的内皮细胞坏死增多,胞膜、核膜破裂,细胞核破坏,残留胞膜,内弹性膜区域性裸露等.结论:冷藏缺血,血管组织的超微结构损伤轻微,表明冷藏能明显延长血管组织的缺血耐受时间.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颈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

    目的:评价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确诊为创伤性下颈椎节段性不稳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Orion钢板12例,AO钢板6例,Codman钢板4例,Zephir钢板6例.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依据Odem评分标准及截瘫指数ASIA评分标准进行手术效果评价,28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高度维持良好;非常满意12例(42.9%),满意8例(28.6%),基本满意6例(21.4%),不满意2例(7.1%);总有效率92.9%,优良率71.4%.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可恢复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术后不稳节段恢复生理序列并获得即刻稳定,移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的良好方法.

    作者:姚晓东;陈宗雄;徐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桡神经臂部外侧段肌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桡神经在臂部外侧段肌支的分布情况及形态学特点.方法:取62侧成尸上肢标本,观察臂部桡神经外侧段发出的肱肌支、肱桡肌支、桡侧腕长伸肌支数目,并分别测量各肌支相关数据.结果:直接自臂部外侧段桡神经干发出肱肌支的出现率为24.7%,肱桡肌支为95.2%,桡侧腕长伸肌支为98.4%,3肌支发出先后顺序为肱肌支、肱桡肌支、桡侧腕长伸肌支,且此顺序与侧别、性别无关.肱肌支起始点在Hueter's线上79.8±21.1(41.3~121.7)mm,与肱骨距离为5.6±3.0(2.6~8.6)mm;肱桡肌支起始点在Hueter's线上37.2±14.3(11.2~73.2)mm,与肱骨距离为10.8±3.7(1.3~25.5)mm;桡侧腕长伸肌支起始点在Hueter's线上31.3±13.9(3.0~84.2)mm,与肱骨距离为9.8±2.9(4.1~19.5)mm.肌支起始点到Hueter's线距离与起始点到肱骨的距离为负相关.结论:桡神经臂部外侧段发出的三组肌支,在行臂部中下段钢板内固定和肘部手术时,容易损伤,应注意保护.

    作者:唐存贵;单云官;张玉和;李峤珂;贝俊杰;王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头位胎膜早破187例临床观察

    胎膜于产程正式开始前破裂称为胎膜早破(PROM),胎膜早破对母、儿均有影响[1].本文主要讨论其与难产、产程及母儿并发症的关系.

    作者:陈红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出血40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40例门脉高压出血患者,观察其肝性脑病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及再出血率.结果:术后发生肝性脑病1例,胃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5例,少量出血2例,大量出血2例,均保守治愈.结论: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出血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满意,适于基层医疗单位应用.

    作者:陈绪丰;朱维刚;仝太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鼓索神经颞骨部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目的:对鼓索神经进行解剖测量,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测量鼓索神经骨管长度、鼓索神经鼓室段长度、鼓索神经汇入处距面神经水平段垂直距离,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水平段夹角及鼓索神经汇入处距茎乳孔距离,观察鼓索神经与外耳道后壁及锤、砧骨之间关系.测量结果用SA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鼓索神经骨管长度为9.10±2.28mm,鼓索神经鼓室段长度为10.28±2.10mm,鼓索神经汇人处距茎乳孔距离为4.97±1.14mm,鼓索神经汇入处距面神经水平段垂直距离为2.2l±0.76mm,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夹角为27.30±5.97°,鼓索神经与面神经为水平段夹角为3.73±1.66°,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处大致与锤骨短突在同一水平,约82.5%(33侧)的标本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处有一小骨性突起.结论:鼓索神经鼓室段与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锤骨短突以及外耳道后壁骨性突起可以作为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的标志,在鼓室内,鼓索神经行于锤骨颈和砧骨长脚之间.在术中可以此为标志寻找鼓索神经.开放面神经隐窝时可以先暴露砧骨短突,然后以砧骨短突上缘和锤骨颈为标志可大致判断开放范围,防止鼓索神经损伤.

    作者:朱杭军;廖建春;王海青;范静平;林顺涨;郎军添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同时段缺血对大鼠血管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缺血对血管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以15%DMSO为低温保护剂,采用两步冷冻法,对SD大鼠血管进行冷藏缺血和常温缺血实验,时间为1、2、3、4、5、6和8h.动脉标本冷冻维持温度为-55℃,静脉为-60℃,-196℃液氮保存1W.复温后标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缺血8h,冷藏组血管组织的内皮细胞轻度肿胀,胞浆内线粒体嵴稀疏或破坏.常温组血管组织的内皮细胞坏死增多,胞膜、核膜破裂,细胞核破坏,残留胞膜,内弹性膜区域性裸露等.结论:冷藏缺血,血管组织的超微结构损伤轻微,表明冷藏能明显延长血管组织的缺血耐受时间.

    作者:张发惠;陈文列;张朝春;郑和平;陈莲云;钟秀容;林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肠灌洗在急诊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致急性低位肠梗阻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1月手术探查的急性低位肠梗阻病例中25例结肠癌性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晚期结肠癌因腹腔广泛转移无法根治仅行结肠造口外,余24例行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治疗24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即便为术中确诊的结肠癌性急性肠梗阻,也应该争取手术,只要适应证掌握恰当,一期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黄宏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动力性失语临床分析(附10例报道)

    目的:探讨动力性失语的病因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5年1月~2002年4月收治的10例动力性失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10例中有7例原发病为脑血管病,1例为脑囊虫病,1例为轻型病毒性脑炎,1例为脑供血不足;②经治疗10例中有9例于7d内完全恢复说话能力,另1例反复失语5d后转为构音不良.结论:动力性失语是各种脑病的症状之一,其预后较好.

    作者:梁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缝匠肌骨瓣血供特点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缝匠肌骨瓣血供特点及其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解剖教学用成人尸体6例12侧,观察缝匠肌的大体形态及其营养动脉的来源分支走行;应用此肌骨瓣治疗股骨颈骨折17例.结果:缝匠肌营养动脉有5~10支,从不同平面有规律地在肌的内侧缘入肌,呈节段性分布.本组随访17例,骨折愈合者15例,不愈合者2例(均为陈旧骨折),愈合率88%.结论:缝匠肌骨瓣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植骨后供受区功能无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康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改良式张力带法胸锁关节固定术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探讨胸锁关节的形态特点,用改良式张力带法设计胸锁关节复位后内固定术式,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男性成尸标本上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胸锁关节胸骨及锁骨关节面的前后径、左右径,并模拟手术设计,确定穿针点,测量了钢针与经穿针点的矢状轴之间的夹角.结果:胸锁关节胸骨关节面前后径、左右径分别为16.7±1.3mm,23.3±2.4mm,锁骨关节面前后径、左右径分别为22.3±2.1mm,23.7±2.6mm;两根钢针与经穿针点的矢状轴之间的夹角分别为69.7±9.8°,75.7±8.2°.结论:胸锁关节的形态特点决定以前脱位多见,且复位后不易保持稳定;张力带钢丝法是保持胸锁关节稳定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配军;姚忠军;唐杰;郭国荣;李文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前后路联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患者8例,术后随访6月~15月.结果:本组8例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局部复发病例.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在彻底清除结核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及病灶愈合.

    作者:叶永平;张朝春;程拥军;符臣学;徐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髌骨张力带固定棒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自制髌骨张力带固定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制一种可折断、两端有孔的克氏针短棒作为张力带内固定材料,并应用于临床治疗髌骨骨折52例.结果:本组52例均痊愈,其中43例获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术后无一例针尾刺痛、钢丝滑脱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髌骨张力带固定棒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并能有效避免髌骨骨折AO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并发针尾刺痛、钢丝滑脱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董斌;崔海勇;蒋宪德;蒋维利;朱仲庚;王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外伤性脑室内出血

    我院自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共收治外伤性脑室内出血(TIVH)43例,报告如下.

    作者:史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左椎动脉起始变异1例

    解剖一具男尸,发现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发出4大分支:依次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见图1).

    作者:徐浩;郭峰;孟镔;张波;刘加夫;朱永利;徐鹏;夏云龙;吕方;王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Ki-67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Ki-67在胃癌和癌旁黏膜上皮中的表达、分布特征及其在胃癌组织发生学上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6例胃癌及癌旁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胃腺癌与癌旁伴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Ki-67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胃腺癌与癌旁伴高、中增殖型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Ki-67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Ki-67是一种较好的癌前标志物,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高、中增殖型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孙希印;高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目的:为临床应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红色明胶液经股动脉灌注的尸体下肢40侧,对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营养动脉进行解剖观测.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设计皮瓣治疗16例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病例,其中9例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结果:腓肠神经营养动脉有2~6支,有三支发出较为恒定,第一支由胭窝中间皮动脉降支发出,外径0.52±0.12mm,距外踝12.30±3.40cm;第二支由腓动脉肌间隔支形成,外径0.62±0.17mm,距外踝6.3±1.6cm;第三支为腓动脉终支,外径0.56±0.13mm,距外踝1.40±0.80cm.吻合静脉组皮瓣均成活,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不吻合静脉组.结论: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分支与皮下血管网相吻合,供应相应区域的皮瓣.吻合浅静脉可明显改善该皮瓣的静脉回流,有利于皮瓣成活.

    作者:李晖;王金平;薛宏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淋菌性盆腔炎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和探讨急性淋菌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淋菌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38例中30例获临床诊断,8例误诊为急腹症.②30例确诊病例中28例保守治疗,1例因合并宫外孕、1例因盆腔脓肿以及8例误诊为阑尾炎者行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①可疑的急性淋菌性盆腔炎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在宫颈柱状上皮处取标本,行宫颈分泌物涂片找淋菌及行PCR检测,可减少漏诊和误诊.②急性淋菌行盆腔炎以内科治疗为宜,采用抗生素联合用药,避免产生淋菌的耐药菌珠.

    作者:陈新萍;梁绮霞;李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眼眶的解剖和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眼眶(orbit)对称地位于颜面鼻根部颅中线的两侧,是容纳视器及视器血管、神经等组织的类似四边锥形骨腔,其周围毗邻关系复杂,眶内容物与眶周毗邻结构的疾病可相互影响,并且眼眶外伤和畸形的整复又是临床的难点[1-2].高分辨率CT(HRCT)能较好地显示眼眶的细微骨性结构和毗邻关系,三维重建的影像测量与标本的直接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3],本文重点就其扫描和测量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汪卫中;张凤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胸锁乳突肌延长术治疗斜颈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疗效

    目的:为提高先天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进行相关的解剖学研究以及临床上三种手术方式的效果评价;方法:对28具成人尸体的49例(侧)胸锁乳突肌及其周边结构进行应用解剖研究.临床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278例,其中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术92例,胸锁乳突肌延长术154例,胸锁乳突肌单头延长术32例;结果:胸锁乳突肌两头可分离的长度为:109.0±29.9mm,占胸锁乳突肌前缘长189.4±14.6mm的56.8%,对于轻、中度或较重度的斜颈患者,其两头可分离的长度都可足够进行胸锁乳突肌延长术,与其他两种术式相比,胸锁乳突肌延长术治疗肌性斜颈可行且疗效好;结论:胸锁乳突肌延长术可以作为治疗肌性斜颈的一种良好术式.

    作者:彭冲;易传勋;冯晓玲;张一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胰胆管异常汇合与胰腺炎的关系

    胰胆管汇合异常(anomalous pancreaticobiliary junction,APBJ)是一种胰、胆结合部的先天性畸形.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APBJ与胆、胰系疾病关系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胰胆合流异常与胰腺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1-3].本文在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余崇林;秦大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