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希印;高虹
目的:探讨胸锁关节的形态特点,用改良式张力带法设计胸锁关节复位后内固定术式,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男性成尸标本上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胸锁关节胸骨及锁骨关节面的前后径、左右径,并模拟手术设计,确定穿针点,测量了钢针与经穿针点的矢状轴之间的夹角.结果:胸锁关节胸骨关节面前后径、左右径分别为16.7±1.3mm,23.3±2.4mm,锁骨关节面前后径、左右径分别为22.3±2.1mm,23.7±2.6mm;两根钢针与经穿针点的矢状轴之间的夹角分别为69.7±9.8°,75.7±8.2°.结论:胸锁关节的形态特点决定以前脱位多见,且复位后不易保持稳定;张力带钢丝法是保持胸锁关节稳定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配军;姚忠军;唐杰;郭国荣;李文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总结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与解剖学的关系.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对26例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中有8例典型病例,18例为不典型病例.后者表现为复杂多变的临床特点.所有病例都伴有软腭麻痹、咽反射消失及偏身感觉减退(100%),眩晕伴恶心呕吐及眼底动脉硬化18例(69.2%),水平型眼球震颤16例(61.5%).结论:Wallenberg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由于PICA及其分支狭窄或闭塞所致.不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与PICA的变异、梗死的部位、范围大小有关.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误诊为其它疾病,应给予高度重视.头颅MRI对提高综合征的诊断率优于头颅CT.
作者:吴国林;路屹;屈洪党;钱伟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桡神经在臂部外侧段肌支的分布情况及形态学特点.方法:取62侧成尸上肢标本,观察臂部桡神经外侧段发出的肱肌支、肱桡肌支、桡侧腕长伸肌支数目,并分别测量各肌支相关数据.结果:直接自臂部外侧段桡神经干发出肱肌支的出现率为24.7%,肱桡肌支为95.2%,桡侧腕长伸肌支为98.4%,3肌支发出先后顺序为肱肌支、肱桡肌支、桡侧腕长伸肌支,且此顺序与侧别、性别无关.肱肌支起始点在Hueter's线上79.8±21.1(41.3~121.7)mm,与肱骨距离为5.6±3.0(2.6~8.6)mm;肱桡肌支起始点在Hueter's线上37.2±14.3(11.2~73.2)mm,与肱骨距离为10.8±3.7(1.3~25.5)mm;桡侧腕长伸肌支起始点在Hueter's线上31.3±13.9(3.0~84.2)mm,与肱骨距离为9.8±2.9(4.1~19.5)mm.肌支起始点到Hueter's线距离与起始点到肱骨的距离为负相关.结论:桡神经臂部外侧段发出的三组肌支,在行臂部中下段钢板内固定和肘部手术时,容易损伤,应注意保护.
作者:唐存贵;单云官;张玉和;李峤珂;贝俊杰;王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解剖一具男尸,发现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发出4大分支:依次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见图1).
作者:徐浩;郭峰;孟镔;张波;刘加夫;朱永利;徐鹏;夏云龙;吕方;王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缝匠肌骨瓣血供特点及其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解剖教学用成人尸体6例12侧,观察缝匠肌的大体形态及其营养动脉的来源分支走行;应用此肌骨瓣治疗股骨颈骨折17例.结果:缝匠肌营养动脉有5~10支,从不同平面有规律地在肌的内侧缘入肌,呈节段性分布.本组随访17例,骨折愈合者15例,不愈合者2例(均为陈旧骨折),愈合率88%.结论:缝匠肌骨瓣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植骨后供受区功能无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康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40例门脉高压出血患者,观察其肝性脑病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及再出血率.结果:术后发生肝性脑病1例,胃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5例,少量出血2例,大量出血2例,均保守治愈.结论: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出血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满意,适于基层医疗单位应用.
作者:陈绪丰;朱维刚;仝太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前列腺疾病,特别是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之一.前列腺具有不同病种好发于其特定区域的特点,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前列腺疾病的一项常见而又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故熟悉前列腺的应用解剖及影像学表现是准确诊治前列腺疾病及评价疗效的关键.现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朱晓华;刘树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切除后,吻合口采用一层缝合法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对121例消化道肿瘤切除后,采用吻合口一层缝合法行消化道重建术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均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出血及吻合口漏,术后随访1~12个月,未发现吻合狭窄.结论:消化道肿瘤切除后,吻合口采用一层缝合法,操作简便省时,安全可靠,可广泛用于胃肠道吻合重建.
作者:赵宇柱;高平;边国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子宫动脉栓塞灌注是目前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在临床上亦正在开展.我院从2002~2003年治疗了两例病人,通过积极的医护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红;宗文华;钟为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应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红色明胶液经股动脉灌注的尸体下肢40侧,对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营养动脉进行解剖观测.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设计皮瓣治疗16例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病例,其中9例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结果:腓肠神经营养动脉有2~6支,有三支发出较为恒定,第一支由胭窝中间皮动脉降支发出,外径0.52±0.12mm,距外踝12.30±3.40cm;第二支由腓动脉肌间隔支形成,外径0.62±0.17mm,距外踝6.3±1.6cm;第三支为腓动脉终支,外径0.56±0.13mm,距外踝1.40±0.80cm.吻合静脉组皮瓣均成活,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不吻合静脉组.结论: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分支与皮下血管网相吻合,供应相应区域的皮瓣.吻合浅静脉可明显改善该皮瓣的静脉回流,有利于皮瓣成活.
作者:李晖;王金平;薛宏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常规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本组131例,151个椎体骨折,共198个骨折部位,其中83例合并椎管狭窄,73例合并脊髓损伤.结论:在脊柱胸腰段骨折影像学检查中,常规X线平片能同时检出多段椎骨骨折,并对脊柱稳定性有初步预测;CT扫描能清晰显示骨折细节,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和椎管狭窄程度;MRI检查对脊髓损伤显示佳.三种检查方法互补性强.
作者:吴连光;冯志博;李福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38岁,农民,住院号:324107.病人48d前曾因停经70d后阴道流血并流出血性块状物就医,当地医生诊为早孕、不全流产,并予以刮宫治疗;术中刮出蜕膜样组织约30g,出血不多,未见胎盘膜等组织;术后诊为完全流产,流产后阴道无流血.但白带增多,清涕样.
作者:周维鹏;熊丽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致急性低位肠梗阻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1月手术探查的急性低位肠梗阻病例中25例结肠癌性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晚期结肠癌因腹腔广泛转移无法根治仅行结肠造口外,余24例行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治疗24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即便为术中确诊的结肠癌性急性肠梗阻,也应该争取手术,只要适应证掌握恰当,一期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黄宏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Ki-67在胃癌和癌旁黏膜上皮中的表达、分布特征及其在胃癌组织发生学上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6例胃癌及癌旁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胃腺癌与癌旁伴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Ki-67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胃腺癌与癌旁伴高、中增殖型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Ki-67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Ki-67是一种较好的癌前标志物,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高、中增殖型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孙希印;高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提高睾丸扭转诊断及治疗水平的临床措施.方法: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14例睾丸扭转;13例手术治疗,1例手法复位;结合文献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中13例行急诊睾丸探查术,1例行手法复位;8例行睾丸切除术,6例保留睾丸,睾丸切除率达57.1%;随访3~12月,复位睾丸及对侧睾丸形态和功能正常.结论:对于睾丸扭转,早期诊断及早期开放手术是提高睾丸保留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鹏程;徐鸿儒;项举乐;王睿;詹翔;葛庆生;沈军;桑士仿;李光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胰胆管汇合异常(anomalous pancreaticobiliary junction,APBJ)是一种胰、胆结合部的先天性畸形.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APBJ与胆、胰系疾病关系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胰胆合流异常与胰腺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1-3].本文在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余崇林;秦大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制髌骨张力带固定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制一种可折断、两端有孔的克氏针短棒作为张力带内固定材料,并应用于临床治疗髌骨骨折52例.结果:本组52例均痊愈,其中43例获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术后无一例针尾刺痛、钢丝滑脱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髌骨张力带固定棒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并能有效避免髌骨骨折AO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并发针尾刺痛、钢丝滑脱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董斌;崔海勇;蒋宪德;蒋维利;朱仲庚;王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患者8例,术后随访6月~15月.结果:本组8例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局部复发病例.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在彻底清除结核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及病灶愈合.
作者:叶永平;张朝春;程拥军;符臣学;徐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足部远端组织缺损一次性修复比较棘手.我科自1999年以来应用小腿内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足部远端软组织缺损1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
作者:刘杰锋;龙忠恒;李鸿翔;李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确诊为创伤性下颈椎节段性不稳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Orion钢板12例,AO钢板6例,Codman钢板4例,Zephir钢板6例.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依据Odem评分标准及截瘫指数ASIA评分标准进行手术效果评价,28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高度维持良好;非常满意12例(42.9%),满意8例(28.6%),基本满意6例(21.4%),不满意2例(7.1%);总有效率92.9%,优良率71.4%.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可恢复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术后不稳节段恢复生理序列并获得即刻稳定,移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的良好方法.
作者:姚晓东;陈宗雄;徐皓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