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王振常;鲜军舫;田其昌;赵波;吴超;张华;史旭波;李田昌
患者男,19岁.因阴部受伤,造成阴茎异常勃起反复发作1个月余就诊.体检:阴茎勃起状态角度约35。,阴茎皮肤稍暗紫,无红肿,皮温稍高,阴茎根部压迫试验(+).
作者:石磊;邹文远;陈光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异位(duodenal papilla ectope,DPE)与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的临床病理联系,提高临床对DPE的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PBM.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2月间连续257例因阻塞性黄疸经PTC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确诊PBM 31例.反复测量PBM患者的共同管长度、汇合角度,并判断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 乳头位置对共同管长度有显著影响(P<0.05),而不影响胆胰管汇合角度大小(P>0.05). 结论 PBM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多数向降部中段1/3以远异位,并影响共同管长度;异位越远,共同管越长.DPE与PBM有病因学相关性,发现DPE有利于以无创技术早期诊断PBM.
作者:韩新巍;李臻;张伟;吴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DCE-MRI)活体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分析DCE-MRI参数与乳腺癌分子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对34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行DCE-MRI检查,病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记录分子预后因子ER、Ki-67、c-erbB-2、uPA/PAI-1的表达情况,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动态增强参数(强化率、峰值时间、初始斜率、流出率)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 曲线类型与uPA/PAI-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07);峰值时间与E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32),与Ki-67(r=-0.542)、c-erbB-2(r=-0.535)、uPA/PAI-1(r=-0.640)阳性表达呈负相关. 结论 部分DCE-MRI参数与乳腺癌预后因子表达具相关性,可以间接预测乳腺癌的预后,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李彭;汤光宇;刘勇;姚冀平;李伟;赵文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腹腔内卵巢源性和小肠系膜源性囊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资料和CT资料完整的卵巢源性和小肠系膜源性囊性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着重观察肿块与十二指肠水平段的关系、肠系膜上血管有无移位、系膜血管有无包绕、生殖血管有无增粗、肿块有无卵巢血管蒂,以及肿块的后方有无空肠和回肠等. 结果 (1)5例小肠系膜囊性病变中,肿块上缘位于十二指肠上缘上方层面3例,肠系膜上血管移位4例,系膜血管包绕4例,肿块后方无空/回肠5例.(2)13例卵巢源性病变中,肿块上缘位于十二指肠上缘上方层面5例,肠系膜上血管移位4例,一侧生殖静脉增粗8例,卵巢血管蒂征显示8例,病变后方显示空/回肠11例. 结论 依据观察肿块上缘与十二指肠上缘的关系,肠系膜血管有无包绕,生殖血管有无增粗,卵巢血管蒂征的有无,肿块后方有无空肠和回肠显示等征象,以及肿块的CT特点,可对腹腔内卵巢源性和小肠系膜源性囊性病变作出定位诊断.
作者:董鹏;王滨;崔慧;徐敏;刘文娟;张桂华;张淑娴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实验性急性兔脑缺血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改变. 材料与方法建立兔急性脑缺血模型,常规行T2WI、DWI、DTI检查,测量比较缺血灶和正常对照侧的平均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分析彩色FA图和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 结果 通过比较缺血灶与正常对照侧ADC值和FA值,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病灶侧明显减低.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显示病灶白质束表现为缺失、断离、稀疏,邻近白质纤维束受压. 结论 DTI不仅可以准确评价急性期脑缺血的灰质、白质内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改变的特点,并且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病灶远端神经束走向改变及其完整性.本实验通过研究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的DTI特点,为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和实验理论依据.
作者:刘波;叶泳松;周懂晶;邓时贵;刘岘;桑池学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单侧轴位CT多平面重组(MPR)在大前庭导水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选取18例35耳前庭导水管扩大畸形患者的MPR图像,利用原始图像获取对称性轴位和单侧轴位前庭导水管大显示MPR图像,测量两种图像中前庭导水管中段的管径大小并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在单侧轴位前庭导水管大显示MPR图像上测量的结果等于或大于在前庭导水管大显示MPR图像上测量的结果,其中6耳测量结果相同,4耳相差0.1 mm,13耳相差0.2 mm,12耳≥0.3 mm,用配对t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单侧轴位MPR大显示图像对前庭导水管扩大的精确测量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对前庭导水管扩大畸形的诊断.
作者:王林省;宋光义;廖承德;韩丹;杨亚英;雷静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较完整的4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 结果 45例乳腺导管造影显示48支导管异常,导管内圆形充盈缺损23支,不规则充盈缺损12支,小条状充盈缺损4支,导管截断状改变9支.45例术前均经导管造影检出,其中41例在术前明确诊断,准确率达91.1%. 结论 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者:杨红兵;陆华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提高对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SGT)CT表现的认识与诊断.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SGT,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 结果 SGT的CT表现:甲状腺体积多肿大,一侧多见,甲状腺密度不均匀减低,腺内可见更低或稍低密度结节;根据结节的数目分为单结节型、多结节型和弥漫型;腺内结节边缘模糊,但甲状腺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轻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结论 甲状腺单侧肿大,腺内见更低或稍低密度结节,结节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但甲状腺边缘连续完整、清晰是SGT较有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多能做出正确诊断.SGT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药物治疗有效,如疑本病,可先行药物实验性治疗,不可盲目进行手术切除.
作者:张晓东;唐秉航;杨建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38例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复杂型先心病患者中,21例经手术或多种影像学方法证实,并均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手术结果或多种影像学方法为标准,将16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 结果 21例患者中,16层螺旋CT正确诊断了所有复杂型先心病的类型,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17例.21例患者中发现心内畸形32个,心外畸形48个.16层螺旋CT、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5.63%、1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心外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92%、54.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7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16层螺旋CT在心外血管结构的显示上较超声心动图有优势,而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结构的评价更准确.在临床中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结合,将极大提高对复杂型先心病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陈艳;韩萍;周阳泱;梁波;史河水;喻杰;谢明星;田志梁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组织活检的技术方法,并评价MSCT在经皮穿刺肺组织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42例患者的42个肺部病灶进行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 结果 42个病灶均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肺外周小病灶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2%(15/17),肺门部病灶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7%(13/15).病理检出40例,诊断成功率和活检准确率均为95.2%.术后并发肺出血2例,发生率为4.8%;气胸2例,发生率为4.8%. 结论 MSCT引导不仅能提高经皮穿刺肺外周部小病灶和肺门部病灶的技术成功率、诊断成功率和活检准确性,而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争明;陈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轴位扫描、多平面重组(MPR)和三维(3D)重组图像在距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6例距骨骨折患者经X线平片检查后行螺旋CT、MPR和3D重组.着重分析骨折线走行与关节面的关系,对关节面塌陷程度等进行比较. 结果 3D重组、MPR对关节受累情况和骨折线走行显示较好. 结论 螺旋CT轴位扫描、MPR和3D重组图像相结合,可更好地显示距骨骨折,能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作者:徐荣秀;胡剑波;肖林;王洪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R氢质子波谱(1H-MRS)在卵巢肿块中的应用价值,前瞻性分析各种代谢物对于卵巢肿块的鉴别作用. 资料与方法 对32例拟诊为卵巢肿块的患者行常规MRI及1H-MRS检查,采用点分辨单体素波谱成像,分析1H-MRS的特征波谱及对照病理结果. 结果 32例卵巢肿块波谱各有其特点,其中胆碱峰(Cho峰)出现于12例恶性肿瘤,余3例恶性肿瘤及17例良性肿块Cho峰呈阴性;乳酸峰(Lac峰)出现于4例脓肿中.以Cho峰鉴别良恶性卵巢肿块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100%;以Lac峰诊断脓肿的准确性为100%. 结论 1H-MRS在卵巢肿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Cho峰可作为偏实性恶性卵巢肿瘤的指标,Lac峰对于脓肿有较高的诊断率.
作者:储彩婷;李文华;殷胜利;张忠阳;张萍;张韶珍;姚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女,24岁.体检发现脾大,追问病史诉偶有左上腹胀,无其他不适.B超:脾大,其内见多发大小不等低回声暗区.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胸片检查无异常.
作者:黄科峰;赵国宏;席涛;张婷;薛宝山;韩俊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测量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宽径及T2信号强度并探讨其与年龄、体重及身高的变化关系. 资料与方法 选取217例无泌尿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无尿路刺激、无排尿困难、无并发症之一)的成年男性为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7组:第1组(20~29岁,n=22),第2组(30~39岁,n=29),第3组(40~49岁,n=47),第4组(50~59岁,n=45),第5组(60~69岁,n=37),第6组(70~79岁,n=22),第7组(80岁及以上,n=15).MRI测量轴位外周带的五点及七点处宽径;测量闭孔内肌、臀肌、外周带的T2信号强度,并计算外周带的相对信号强度,即外周带分别与闭孔内肌、臀肌的比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上述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 结果 正常组前列腺的外周带宽径左侧为(1.15±0.25) cm,右侧为(1.16±0.23) cm.不同年龄段前列腺的外周带左右宽径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外周带分别与闭孔内肌及臀肌的T2信号强度比分别为4.97±1.33、2.80±0.68. 结论 外周带宽径随年龄的变化有先变大后减小趋势,T2信号强度随年龄增大有先增高后减低趋势,可出现局灶性信号减低.外周带左右宽径、体积及相对T2信号强度与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关系.
作者:邬小平;宦怡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术中所见肿物质软,表面光滑,血供丰富,呈暗红色,基底部宽,无明显蒂相连.肿物大小约5 cm×6 cm×8 cm.病理诊断纵隔血管瘤(图4).免疫组织化学:FVⅢRag(+++),CD31(++)、Actin(++)、CD34(+++).
作者: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男,52岁.因阵发性胸闷两个月余,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就诊.患者两个多月前活动时出现胸闷,持续约1~2 h,休息后或含服硝酸甘油片可缓解.患者既往无不适症状.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行多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MDCT示:左冠状动脉优势型,右冠状动脉先天性缺如,左冠回旋支供应右室血供,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见混合型斑块,管腔轻度变窄(图1~4).
作者:葛伟;孙伟明;钦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胸腹部外伤后迟发性膈疝所致胃坏死的CT表现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胸腹部外伤后膈疝合并胃坏死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6例均行常规胸腹部CT平扫,除1例病情危重外,另5例均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分析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和大密度投影(MIP)等CT后处理技术. 结果 6例膈疝发生于外伤后3个月~6年不等,单侧发生,均为左侧.胃底坏死3例,小弯侧1例,大弯侧2例,其中1例伴穿孔.胃经膈肌破口进入胸腔,胃不同程度扩张,坏死区胃壁稍厚与未坏死部分分界较清楚;3例增强扫描早期坏死区不强化,其中1例周围胃动脉分支无对比剂充盈,延迟期坏死区轻度强化,2例增强早期轻度强化;胃坏死区周围脂肪层模糊、密度增高;1例胃腔内可见少量溢出对比剂,表现为动脉期斑点状高密度影;1例大弯侧穿孔处胃壁连续性中断,可见小缺口,胃内容物经缺口溢出;胸腔积液3例,其中1例穿孔者呈混杂密度.1例伴左肾疝入胸腔,1例伴局部陈旧性脾梗死. 结论 外伤后迟发性膈疝合并胃坏死具有一定的直接和间接特征性CT表现,运用合适的检查技术并正确认识胃坏死的CT征象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尽早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避免全胃坏死等严重后果
作者:陈旺生;李建军;洪澜;李长清;李传资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VNS患者的常规MRI、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indirect MR arthrography,I-MRa)资料. 结果 12例PVNS患者中关节滑膜呈弥漫性增生肥厚者10例,局限性2例.常规MR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2例;T1WI、T2WI均为低信号9例.I-MRa表现为在关节积液的极高信号背景下增生肥厚滑膜呈中等强化的高信号,并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侵蚀. 结论 I-MRa与常规扫描序列相结合,不仅能更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可以显示滑膜对关节骨质的侵蚀、反映病变的血供等病理改变,从而可进一步提高PVNS定性及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郏潜新;宦怡;陈华燕;徐玉琴;许孟君;杨赞军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