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省;宋光义;廖承德;韩丹;杨亚英;雷静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较完整的4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 结果 45例乳腺导管造影显示48支导管异常,导管内圆形充盈缺损23支,不规则充盈缺损12支,小条状充盈缺损4支,导管截断状改变9支.45例术前均经导管造影检出,其中41例在术前明确诊断,准确率达91.1%. 结论 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者:杨红兵;陆华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和价值. 资料与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肝动脉插管至血管瘤供血动脉,对3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至血管瘤体大部分充填,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对碘油空虚区域再行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PLE.定期观察瘤体碘油充填情况,瘤体大小和并发症. 结果 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肝血管瘤后,碘油沉积好,血管瘤体积明显缩小,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肝血管瘤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陈德基;李汉文;何明基;练辉;王广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单侧轴位CT多平面重组(MPR)在大前庭导水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选取18例35耳前庭导水管扩大畸形患者的MPR图像,利用原始图像获取对称性轴位和单侧轴位前庭导水管大显示MPR图像,测量两种图像中前庭导水管中段的管径大小并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在单侧轴位前庭导水管大显示MPR图像上测量的结果等于或大于在前庭导水管大显示MPR图像上测量的结果,其中6耳测量结果相同,4耳相差0.1 mm,13耳相差0.2 mm,12耳≥0.3 mm,用配对t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单侧轴位MPR大显示图像对前庭导水管扩大的精确测量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对前庭导水管扩大畸形的诊断.
作者:王林省;宋光义;廖承德;韩丹;杨亚英;雷静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以磁共振锰离子(Mn2+)强化纤维束跟踪结果为标准,对恒河猴脑白质不同分辨力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材料与方法取7只成年雄性恒河猴,采集不同空间分辨力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图,待数据采集完毕后,在猴脑额叶中央前回前肢运动中枢皮层内注射0.8 mmol/L MnCl2 3μl,注射48h后获得三维MRI MnCl2强化的T1WI.(1)在应用不同分辨力获取的扩散张量FA图上,依照皮层下脑白质Mn2+强化的范围选取纤维束跟踪的种子区进行脑白质纤维束追踪,并将三维重组的脑白质纤维束投射到横轴位FA图像上,对脑白质纤维束投射与T1加权像上Mn2+强化的部位、范围进行一致性对比分析.(2)对上述应用不同采集参数获得的DTI图像进行后处理分别得到ADCmean、FA、λ1、λ2和λ3图,并在这些参数图上测量双侧内囊后肢的ADCmean、FA、λ1、λ2和λ3值,对比分析这些参数的变化,并以Mn2+强化追踪结果为标准,评价这些参数改变对追踪结果的影响. 结果 随DTI图像的空间分辨力降低,其FA和λ1值随之减小.对比观察DTI脑白质纤维束与Mn2+强化图像,随空间分辨力降低,二者的一致性程度下降. 结论 在保证图像较高信噪比的基础上,应该使用较高空间分辨力进行脑白质纤维束追踪.
作者:张帆;李坤成;于春水;常丽荣;秦文;卢光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SIJ)的螺旋CT和MR影像学特征及评分差异.并比较CT和MR影像在诊断SIJ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对42例临床疑诊AS患者分别行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并斜冠状位、斜轴位重组,和MR(1.5 T)检查,扫描序列包括SE T1WI、FS-T2WI、FS-T1WI和3D-FLASH.分别评价CT及MR图像,对分级结果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对于<Ⅱ级病变,MRI较CT发现更多病变(12∶ 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Ⅱ级病变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于≥Ⅱ级病变的显示较CT无明显差别,但能发现更多早期病变,并能更好地反映病变的活动性. 结论 MR对于<Ⅱ级SIJ病变明显优于螺旋CT,适于AS各级SIJ病变(尤其适用于早期)检查.
作者:盛华强;赵斌;耿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长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长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病例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 结果 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6.6岁.单发14例,多发3例.股骨受侵9例,胫骨受侵4例,肱骨、腓骨受侵各2例,桡骨受侵1例.病变位于干骺端13例次,骨干8例次.X线及CT表现为浸润型8例,溶骨型4例(其中1例股骨干为浸润型,股骨粗隆及远端为溶骨型),硬化型1例,混合型4例,囊样型1例.8例见明显骨膜反应,7例合并病理骨折,11例有明显软组织肿块.MRI检查2例均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伴有少量混杂信号. 结论 长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常侵犯单骨,干骺端及骨干为好发部位,多表现为虫蚀样浸润型和溶骨型骨质破坏,多伴有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病变周边可伴有骨质硬化.
作者:张泽坤;李玉清;丁建平;刘记存;王冬梅;王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组织活检的技术方法,并评价MSCT在经皮穿刺肺组织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42例患者的42个肺部病灶进行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 结果 42个病灶均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肺外周小病灶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2%(15/17),肺门部病灶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7%(13/15).病理检出40例,诊断成功率和活检准确率均为95.2%.术后并发肺出血2例,发生率为4.8%;气胸2例,发生率为4.8%. 结论 MSCT引导不仅能提高经皮穿刺肺外周部小病灶和肺门部病灶的技术成功率、诊断成功率和活检准确性,而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争明;陈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MS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SPTP的MSCT表现. 结果 囊性结构为主5例,实性结构为主1例,囊、实结构比例相近3例.MSCT平扫囊性呈低密度,实性呈等低密度,钙化3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 结论 SPTP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毕纯龙;万霞;王莹;葛新然;杨立国;孙建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38例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复杂型先心病患者中,21例经手术或多种影像学方法证实,并均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手术结果或多种影像学方法为标准,将16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 结果 21例患者中,16层螺旋CT正确诊断了所有复杂型先心病的类型,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17例.21例患者中发现心内畸形32个,心外畸形48个.16层螺旋CT、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5.63%、1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心外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92%、54.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7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16层螺旋CT在心外血管结构的显示上较超声心动图有优势,而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结构的评价更准确.在临床中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结合,将极大提高对复杂型先心病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陈艳;韩萍;周阳泱;梁波;史河水;喻杰;谢明星;田志梁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结构[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肺内孤立结节CT灌注成像的基础. 资料与方法 对38例SPN行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以4 ml/s 的流率注入对比剂).记录SPN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PHSPN)、灌注量(P)、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PHSPN/PHAA).灌注量等于时间-密度曲线(TDC)大斜率除以主动脉强化值.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 MVD评价SPN CT灌注参数(PHSPN、P、PHSPN/PHAA)与MVD 的相关性. 结果 恶性结节[PHSPN:(96.15±11.55) HU]和炎症性结节[PHSPN:(101.15±8.41)HU ]较良性结节 [PHSPN:(47.24±9.15) HU]有更高的强化峰值[PHSPN (F=72.73,P<0.001;F=9.728,P<0.001) 和PHSPN/PHAA (F=87.51,P<0.001;F=8.20,P<0.001)].而恶性结节与炎症性结节的PHSPN和PHSPN/PH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炎症性SPN增强前密度明显低于恶性(χ2=8.49,P<0.05).恶性SPN与炎症性SPN的灌注量明显高于良性(F=103.15,P<0.01;F=16.88,P<0.01).MVD计数恶性[(36.88±6.76)条/视野]SPN明显高于良性[(4.51±0.60)条/视野]和炎性[(26.11±5.43) 条/视野]SPN(F=91.31,P<0.01;F=9.39,P<0.001).CT灌注各参数(PHSPN、PHSPN、PHAA、P)与恶性和良性MVD呈正相关,其中以恶性结节PHSPN 与MVD相关性强(r=0.657,P<0.05). 结论 SPN的MVD是其在CT灌注上不同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SPN CT灌注特点与其血管生成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白荣杰;程晓光;申宝忠;屈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EC)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脑实质内EC的常规MRI和DWI的信号特征.定量测定EC、正常脑白质和脑脊液(CSF)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ADC)值,并比较常规MRI和DWI各自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 (1)4例位于幕下小脑实质内,其中1例合并蛛网膜囊肿.1例呈巨块状跨左侧额、颞叶实质,另1例位于左颞叶内;(2)2例为均匀性长T1、长T2信号,类似CSF信号,4例表现为不均匀性囊实性混杂信号,其内可见漩涡状或卷发状短T1信号.所有病灶DWI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ADC图表现为等低、等高信号,部分病灶内信号不均;所有病灶均无灶周水肿信号;增强后均无异常强化;(3)所有EC的mADC值均较CSF值显著减低(t=39.97,P<0.001),较脑实质值显著增高(t=4.73,P<0.01);(4)单纯常规MRI对EC的诊断正确率为50%(3/6),结合DWI后的正确率为100%(6/6). 结论 DWI有助于确诊脑实质内EC,对预防术中化学性脑膜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DWI应作为颅内囊性病灶检查时的常规序列.
作者:P.S.Sanjeev Kumar;胡晓云;胡春洪;方向明;崔磊;张庆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64排螺旋CT在两种胃癌淋巴结分期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搜集术前作64排螺旋CT检查且经住院手术证实的资料齐全的56例连续性胃癌病例.设定胃周和胃外淋巴结短轴径≥5 mm为肿大淋巴结,由两位高年资医师独立对CT图像进行评估,对淋巴结进行计数,并分别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和日本胃癌规约(GRGCS)分期方法进行分期.评价在不同分期条件下,64排螺旋CT术前对胃癌肿大淋巴结的诊断准确性的差异. 结果 56例胃癌,手术共清除淋巴结322枚,短轴径≥5 mm的淋巴结共计256枚,其中转移为阳性的淋巴结210枚;64排螺旋CT扫描对全部短轴径≥5 mm的淋巴结的显示率为94%(240/256),检测出的阳性淋巴结百分率为95%(200/210).对于胃壁旁组和血管旁组的肿大淋巴结,CT显示率和准确率较高.N分期的总体准确性,采用GRGCS方法为80%,UICC方法为77%.其中过高分期在GRGCS方法中的发生率为14%(8/56),在UICC方法中的发生率为9%(5/56);过低分期在GRGCS方法中的发生率为6%(3/56),在UICC方法中的发生率为14%(8/56).两种N分期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64排螺旋CT能够较为全面和准确地观察胃癌淋巴结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对于N分期的总体准确性较高,采用GRGCS和UICC分期并无差异.
作者:伍兵;路涛;陈心足;孙家瑜;李真林;黄子星;杨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故障现象一检查时,定位灯一直闪烁.进入newpatient菜单,定位后,程序不扫描.关闭菜单后,再次进入new patient菜单,机器禁止进入.
作者:赵海波;甘莉;罗焕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男,64岁.发现左下腹进行性增大包块1年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意间拉及左下腹凶块,约蚕豆大小,无明显压痛;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左下腹及盆腔内一5.0cm×4.5cm×4.0cm大小类圆形低回声团,边界可辩.
作者:庄磊;王伟娟;刘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心脏MR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部位、大小、透壁程度、左室功能参数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19例发病3~7天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脏MRI及心电图(ECG)检查.采用1.5 T磁共振仪,行常规电影MRI后,以4 ml/s的流率静脉注射Gd-DTPA 0.1 mmol/kg体重行首过灌注成像,随后以2.5 ml/s的流率静脉注射Gd-DTPA 0.1 mmol/kg体重,延迟5~10 min后行延迟增强成像,所用对比剂总量为0.2 mmol/kg体重.在短轴像上根据16段心脏模型分别评价每例患者的梗死部位、受累段数、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透壁程度及左室功能参数,分析急性期ECG. 结果 4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15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其中包括4例右室心肌梗死)均清晰显示.透壁心肌梗死12例,非透壁心肌梗死7例.受累段数平均为3.1±1.8,梗死质量平均为(8.8±7.5)g,梗死百分比平均为(7.9±6.4)%,射血分数平均为(54.1±15.4)%,每搏输出量平均为(57.6±15.0) ml.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MRI检查安全、可行,可客观显示梗死情况,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很大帮助.
作者:张青;王振常;鲜军舫;田其昌;赵波;吴超;张华;史旭波;李田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选择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的患者与15名健康自愿者,行肾区CT平扫后选择经肿瘤的大层面或正常肾脏选肾门平面为靶平面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经过灌注软件处理分析分别获得肾癌组织及双侧肾皮质的血流量(BF)、相对血容比(rBV)、平均通过时间(TTP)、通透性(Pm)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图).24例肿瘤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MVD计数和Ki-67的表达.将所获灌注参数与相应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1)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BF、rBV、P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级别肾细胞癌间MVD和Ki-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CT灌注参数中,BF、rBV、Pm与肾细胞癌MVD和Ki-67有明显相关关系;TTP与MVD和Ki-67间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检测肾细胞癌血流灌注和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推测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状态,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陈英鑫;李苏建;卢光明;朱文武;王中秋;王海;景抗震;蔡军;张玥玥;沙彬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女,36岁.体检B超发现膈肌下方、肝脏后方、右肾后外上方探及一实性低回声光团,大小约5.2 cm×3.5 cm×2.8 cm,其边界较清.内部回声较均匀,局部膈肌受推移向上膨出,与肝、右肾无明确关联.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彩超:该低回声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提示:腹膜后低回声肿块.
作者:张升文;李瑞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女,50岁.右上腹隐痛不适1周.体检:右上腹区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阳性.无肝炎病史,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无异常,血、便常规及肝功能正常.
作者:曾晓华;王鹰;刘忠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VNS患者的常规MRI、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indirect MR arthrography,I-MRa)资料. 结果 12例PVNS患者中关节滑膜呈弥漫性增生肥厚者10例,局限性2例.常规MR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2例;T1WI、T2WI均为低信号9例.I-MRa表现为在关节积液的极高信号背景下增生肥厚滑膜呈中等强化的高信号,并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侵蚀. 结论 I-MRa与常规扫描序列相结合,不仅能更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可以显示滑膜对关节骨质的侵蚀、反映病变的血供等病理改变,从而可进一步提高PVNS定性及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郏潜新;宦怡;陈华燕;徐玉琴;许孟君;杨赞军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