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鑫;李苏建;卢光明;朱文武;王中秋;王海;景抗震;蔡军;张玥玥;沙彬娟
男,57岁.无明显诱因上腹部胀痛1年加重1周入院.体检: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右上腹压痛(+),肝区叩击痛(-),无反跳痛,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患病以来体重有所下降.
作者:刘颖;孔祥泉;王振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选择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的患者与15名健康自愿者,行肾区CT平扫后选择经肿瘤的大层面或正常肾脏选肾门平面为靶平面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经过灌注软件处理分析分别获得肾癌组织及双侧肾皮质的血流量(BF)、相对血容比(rBV)、平均通过时间(TTP)、通透性(Pm)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图).24例肿瘤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MVD计数和Ki-67的表达.将所获灌注参数与相应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1)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BF、rBV、P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级别肾细胞癌间MVD和Ki-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CT灌注参数中,BF、rBV、Pm与肾细胞癌MVD和Ki-67有明显相关关系;TTP与MVD和Ki-67间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检测肾细胞癌血流灌注和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推测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状态,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陈英鑫;李苏建;卢光明;朱文武;王中秋;王海;景抗震;蔡军;张玥玥;沙彬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故障现象一 CT检查床脚踏开关不工作,检查床不动.扫描架手动面板开关可工作. 故障分析 CT机能正常扫描,图像处理正常,机架正反倾斜角度正常,机架的手动面板控制床的上下进出运动正常,说明故障应局限在控制检查床进出的步进马达或脚踏开关控制扫描床进出的电路上.
作者:赵斗贵;牛健;王石嵩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提高对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SGT)CT表现的认识与诊断.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SGT,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 结果 SGT的CT表现:甲状腺体积多肿大,一侧多见,甲状腺密度不均匀减低,腺内可见更低或稍低密度结节;根据结节的数目分为单结节型、多结节型和弥漫型;腺内结节边缘模糊,但甲状腺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轻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结论 甲状腺单侧肿大,腺内见更低或稍低密度结节,结节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但甲状腺边缘连续完整、清晰是SGT较有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多能做出正确诊断.SGT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药物治疗有效,如疑本病,可先行药物实验性治疗,不可盲目进行手术切除.
作者:张晓东;唐秉航;杨建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38例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复杂型先心病患者中,21例经手术或多种影像学方法证实,并均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手术结果或多种影像学方法为标准,将16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 结果 21例患者中,16层螺旋CT正确诊断了所有复杂型先心病的类型,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17例.21例患者中发现心内畸形32个,心外畸形48个.16层螺旋CT、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5.63%、1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心外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92%、54.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7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16层螺旋CT在心外血管结构的显示上较超声心动图有优势,而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结构的评价更准确.在临床中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结合,将极大提高对复杂型先心病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陈艳;韩萍;周阳泱;梁波;史河水;喻杰;谢明星;田志梁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肺癌居癌症发病的首位[1,2],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其早期诊断并及时的手术治疗显得极其为重要,对不能手术的病例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亦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
作者:杨春山;刘靖;周康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儿男,5岁.无外伤及遗传病史,因前臂旋转、伸直障碍1年入院.体检:患儿一般情况可,左前臂伸直170°,伸肘时肘外侧隆凸,前臂呈旋前位,旋后受限,于隆起处可清楚扪及向后外侧脱位的桡骨.局部无压痛,肘后三角关系正常,肘关节屈曲程度较正常儿童略小,但屈伸灵活.右上肢未见异常.左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尺桡骨近端骨性联合,桡骨头发育不良合并脱位,桡骨呈弧状向外侧隆凸(图1、2).诊断:左尺桡骨近端骨性联合.
作者:杜天会;杨东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R氢质子波谱(1H-MRS)在卵巢肿块中的应用价值,前瞻性分析各种代谢物对于卵巢肿块的鉴别作用. 资料与方法 对32例拟诊为卵巢肿块的患者行常规MRI及1H-MRS检查,采用点分辨单体素波谱成像,分析1H-MRS的特征波谱及对照病理结果. 结果 32例卵巢肿块波谱各有其特点,其中胆碱峰(Cho峰)出现于12例恶性肿瘤,余3例恶性肿瘤及17例良性肿块Cho峰呈阴性;乳酸峰(Lac峰)出现于4例脓肿中.以Cho峰鉴别良恶性卵巢肿块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100%;以Lac峰诊断脓肿的准确性为100%. 结论 1H-MRS在卵巢肿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Cho峰可作为偏实性恶性卵巢肿瘤的指标,Lac峰对于脓肿有较高的诊断率.
作者:储彩婷;李文华;殷胜利;张忠阳;张萍;张韶珍;姚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女,27岁.畏寒、发热1个月,体温高达39.5℃,黑便2天,呕血2 h伴恶心、呕血(约100 ml),为棕色咖啡渣样,无腹痛、腹泻.急查肝功能:谷草转氨酶291 U/L,谷丙转氨酶215 U/L.血常规:白细胞:17.3×109/L,粒细胞14.2×109/L.
作者:孙玉梅;刘长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测量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宽径及T2信号强度并探讨其与年龄、体重及身高的变化关系. 资料与方法 选取217例无泌尿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无尿路刺激、无排尿困难、无并发症之一)的成年男性为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7组:第1组(20~29岁,n=22),第2组(30~39岁,n=29),第3组(40~49岁,n=47),第4组(50~59岁,n=45),第5组(60~69岁,n=37),第6组(70~79岁,n=22),第7组(80岁及以上,n=15).MRI测量轴位外周带的五点及七点处宽径;测量闭孔内肌、臀肌、外周带的T2信号强度,并计算外周带的相对信号强度,即外周带分别与闭孔内肌、臀肌的比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上述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 结果 正常组前列腺的外周带宽径左侧为(1.15±0.25) cm,右侧为(1.16±0.23) cm.不同年龄段前列腺的外周带左右宽径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外周带分别与闭孔内肌及臀肌的T2信号强度比分别为4.97±1.33、2.80±0.68. 结论 外周带宽径随年龄的变化有先变大后减小趋势,T2信号强度随年龄增大有先增高后减低趋势,可出现局灶性信号减低.外周带左右宽径、体积及相对T2信号强度与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关系.
作者:邬小平;宦怡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女,24岁.体检发现脾大,追问病史诉偶有左上腹胀,无其他不适.B超:脾大,其内见多发大小不等低回声暗区.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胸片检查无异常.
作者:黄科峰;赵国宏;席涛;张婷;薛宝山;韩俊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大脑大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证实为大脑大静脉畸形的CT、MRI、MRA及DSA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 4例均显示有大脑大静脉瘤样扩张,瘤巢形成伴周围引流小静脉增多.其中1例表现为天幕动脉瘘入大脑大静脉并动脉瘤形成伴直窦血栓,另3例表现为中线旁区的动静脉畸形引起大脑大静脉瘤样扩张. 结论 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结合应用对大脑大静脉血管畸形的准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占传家;朱文珍;漆剑频;王承缘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术中所见肿物质软,表面光滑,血供丰富,呈暗红色,基底部宽,无明显蒂相连.肿物大小约5 cm×6 cm×8 cm.病理诊断纵隔血管瘤(图4).免疫组织化学:FVⅢRag(+++),CD31(++)、Actin(++)、CD34(+++).
作者: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VNS患者的常规MRI、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indirect MR arthrography,I-MRa)资料. 结果 12例PVNS患者中关节滑膜呈弥漫性增生肥厚者10例,局限性2例.常规MR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2例;T1WI、T2WI均为低信号9例.I-MRa表现为在关节积液的极高信号背景下增生肥厚滑膜呈中等强化的高信号,并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侵蚀. 结论 I-MRa与常规扫描序列相结合,不仅能更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可以显示滑膜对关节骨质的侵蚀、反映病变的血供等病理改变,从而可进一步提高PVNS定性及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郏潜新;宦怡;陈华燕;徐玉琴;许孟君;杨赞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男,64岁.发现左下腹进行性增大包块1年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意间拉及左下腹凶块,约蚕豆大小,无明显压痛;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左下腹及盆腔内一5.0cm×4.5cm×4.0cm大小类圆形低回声团,边界可辩.
作者:庄磊;王伟娟;刘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较完整的4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 结果 45例乳腺导管造影显示48支导管异常,导管内圆形充盈缺损23支,不规则充盈缺损12支,小条状充盈缺损4支,导管截断状改变9支.45例术前均经导管造影检出,其中41例在术前明确诊断,准确率达91.1%. 结论 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者:杨红兵;陆华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DCE-MRI)活体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分析DCE-MRI参数与乳腺癌分子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对34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行DCE-MRI检查,病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记录分子预后因子ER、Ki-67、c-erbB-2、uPA/PAI-1的表达情况,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动态增强参数(强化率、峰值时间、初始斜率、流出率)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 曲线类型与uPA/PAI-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07);峰值时间与E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32),与Ki-67(r=-0.542)、c-erbB-2(r=-0.535)、uPA/PAI-1(r=-0.640)阳性表达呈负相关. 结论 部分DCE-MRI参数与乳腺癌预后因子表达具相关性,可以间接预测乳腺癌的预后,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李彭;汤光宇;刘勇;姚冀平;李伟;赵文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在恶性骨肿瘤中的治疗价值. 资料与方法 在CT导引下对19例25个恶性骨肿瘤病灶进行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术,术后观察患者病灶影像学变化及疼痛缓解情况. 结果 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治疗恶性骨肿瘤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4.7%(18/19),术后1、2及6个月病灶影像学观察结果显示25个恶性骨肿瘤病灶中,明显缓解(OR)2个,部分缓解(PR)15个,轻度缓解(SD)7个,无效(PD)1个,总缓解率(OR+PR)为6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治疗恶性骨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斌;贺克武;李劲松;巢惠民;胡永胜;黄永翠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实验性急性兔脑缺血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改变. 材料与方法建立兔急性脑缺血模型,常规行T2WI、DWI、DTI检查,测量比较缺血灶和正常对照侧的平均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分析彩色FA图和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 结果 通过比较缺血灶与正常对照侧ADC值和FA值,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病灶侧明显减低.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显示病灶白质束表现为缺失、断离、稀疏,邻近白质纤维束受压. 结论 DTI不仅可以准确评价急性期脑缺血的灰质、白质内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改变的特点,并且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病灶远端神经束走向改变及其完整性.本实验通过研究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的DTI特点,为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和实验理论依据.
作者:刘波;叶泳松;周懂晶;邓时贵;刘岘;桑池学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胸腹部外伤后迟发性膈疝所致胃坏死的CT表现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胸腹部外伤后膈疝合并胃坏死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6例均行常规胸腹部CT平扫,除1例病情危重外,另5例均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分析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和大密度投影(MIP)等CT后处理技术. 结果 6例膈疝发生于外伤后3个月~6年不等,单侧发生,均为左侧.胃底坏死3例,小弯侧1例,大弯侧2例,其中1例伴穿孔.胃经膈肌破口进入胸腔,胃不同程度扩张,坏死区胃壁稍厚与未坏死部分分界较清楚;3例增强扫描早期坏死区不强化,其中1例周围胃动脉分支无对比剂充盈,延迟期坏死区轻度强化,2例增强早期轻度强化;胃坏死区周围脂肪层模糊、密度增高;1例胃腔内可见少量溢出对比剂,表现为动脉期斑点状高密度影;1例大弯侧穿孔处胃壁连续性中断,可见小缺口,胃内容物经缺口溢出;胸腔积液3例,其中1例穿孔者呈混杂密度.1例伴左肾疝入胸腔,1例伴局部陈旧性脾梗死. 结论 外伤后迟发性膈疝合并胃坏死具有一定的直接和间接特征性CT表现,运用合适的检查技术并正确认识胃坏死的CT征象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尽早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避免全胃坏死等严重后果
作者:陈旺生;李建军;洪澜;李长清;李传资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