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盆腔巨淋巴结增生一例

庄磊;王伟娟;刘涛

关键词:盆腔内, 患者, 低回声, 超检查, 圆形, 医院, 蚕豆, 边界, 包块
摘要:患者男,64岁.发现左下腹进行性增大包块1年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意间拉及左下腹凶块,约蚕豆大小,无明显压痛;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左下腹及盆腔内一5.0cm×4.5cm×4.0cm大小类圆形低回声团,边界可辩.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细胞癌MSCT灌注参数与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选择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的患者与15名健康自愿者,行肾区CT平扫后选择经肿瘤的大层面或正常肾脏选肾门平面为靶平面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经过灌注软件处理分析分别获得肾癌组织及双侧肾皮质的血流量(BF)、相对血容比(rBV)、平均通过时间(TTP)、通透性(Pm)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图).24例肿瘤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MVD计数和Ki-67的表达.将所获灌注参数与相应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1)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BF、rBV、P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级别肾细胞癌间MVD和Ki-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CT灌注参数中,BF、rBV、Pm与肾细胞癌MVD和Ki-67有明显相关关系;TTP与MVD和Ki-67间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检测肾细胞癌血流灌注和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推测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状态,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陈英鑫;李苏建;卢光明;朱文武;王中秋;王海;景抗震;蔡军;张玥玥;沙彬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MR测量研究

    目的 测量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宽径及T2信号强度并探讨其与年龄、体重及身高的变化关系. 资料与方法 选取217例无泌尿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无尿路刺激、无排尿困难、无并发症之一)的成年男性为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7组:第1组(20~29岁,n=22),第2组(30~39岁,n=29),第3组(40~49岁,n=47),第4组(50~59岁,n=45),第5组(60~69岁,n=37),第6组(70~79岁,n=22),第7组(80岁及以上,n=15).MRI测量轴位外周带的五点及七点处宽径;测量闭孔内肌、臀肌、外周带的T2信号强度,并计算外周带的相对信号强度,即外周带分别与闭孔内肌、臀肌的比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上述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 结果 正常组前列腺的外周带宽径左侧为(1.15±0.25) cm,右侧为(1.16±0.23) cm.不同年龄段前列腺的外周带左右宽径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外周带分别与闭孔内肌及臀肌的T2信号强度比分别为4.97±1.33、2.80±0.68. 结论 外周带宽径随年龄的变化有先变大后减小趋势,T2信号强度随年龄增大有先增高后减低趋势,可出现局灶性信号减低.外周带左右宽径、体积及相对T2信号强度与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关系.

    作者:邬小平;宦怡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CT定位诊断腹腔内卵巢源性和小肠系膜源性囊性病变的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腹腔内卵巢源性和小肠系膜源性囊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资料和CT资料完整的卵巢源性和小肠系膜源性囊性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着重观察肿块与十二指肠水平段的关系、肠系膜上血管有无移位、系膜血管有无包绕、生殖血管有无增粗、肿块有无卵巢血管蒂,以及肿块的后方有无空肠和回肠等. 结果 (1)5例小肠系膜囊性病变中,肿块上缘位于十二指肠上缘上方层面3例,肠系膜上血管移位4例,系膜血管包绕4例,肿块后方无空/回肠5例.(2)13例卵巢源性病变中,肿块上缘位于十二指肠上缘上方层面5例,肠系膜上血管移位4例,一侧生殖静脉增粗8例,卵巢血管蒂征显示8例,病变后方显示空/回肠11例. 结论 依据观察肿块上缘与十二指肠上缘的关系,肠系膜血管有无包绕,生殖血管有无增粗,卵巢血管蒂征的有无,肿块后方有无空肠和回肠显示等征象,以及肿块的CT特点,可对腹腔内卵巢源性和小肠系膜源性囊性病变作出定位诊断.

    作者:董鹏;王滨;崔慧;徐敏;刘文娟;张桂华;张淑娴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MRI与螺旋CT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SIJ)的螺旋CT和MR影像学特征及评分差异.并比较CT和MR影像在诊断SIJ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对42例临床疑诊AS患者分别行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并斜冠状位、斜轴位重组,和MR(1.5 T)检查,扫描序列包括SE T1WI、FS-T2WI、FS-T1WI和3D-FLASH.分别评价CT及MR图像,对分级结果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对于<Ⅱ级病变,MRI较CT发现更多病变(12∶ 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Ⅱ级病变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于≥Ⅱ级病变的显示较CT无明显差别,但能发现更多早期病变,并能更好地反映病变的活动性. 结论 MR对于<Ⅱ级SIJ病变明显优于螺旋CT,适于AS各级SIJ病变(尤其适用于早期)检查.

    作者:盛华强;赵斌;耿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书讯、书评、会议通知、简讯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超声心动图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38例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复杂型先心病患者中,21例经手术或多种影像学方法证实,并均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手术结果或多种影像学方法为标准,将16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 结果 21例患者中,16层螺旋CT正确诊断了所有复杂型先心病的类型,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17例.21例患者中发现心内畸形32个,心外畸形48个.16层螺旋CT、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5.63%、1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心外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92%、54.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7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16层螺旋CT在心外血管结构的显示上较超声心动图有优势,而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结构的评价更准确.在临床中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超声心动图结合,将极大提高对复杂型先心病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陈艳;韩萍;周阳泱;梁波;史河水;喻杰;谢明星;田志梁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GE lightspeed 16排CT故障维修三则

    故障现象一检查时,定位灯一直闪烁.进入newpatient菜单,定位后,程序不扫描.关闭菜单后,再次进入new patient菜单,机器禁止进入.

    作者:赵海波;甘莉;罗焕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临床放射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十二指肠乳头异位与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异位(duodenal papilla ectope,DPE)与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的临床病理联系,提高临床对DPE的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PBM.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2月间连续257例因阻塞性黄疸经PTC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确诊PBM 31例.反复测量PBM患者的共同管长度、汇合角度,并判断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 乳头位置对共同管长度有显著影响(P<0.05),而不影响胆胰管汇合角度大小(P>0.05). 结论 PBM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多数向降部中段1/3以远异位,并影响共同管长度;异位越远,共同管越长.DPE与PBM有病因学相关性,发现DPE有利于以无创技术早期诊断PBM.

    作者:韩新巍;李臻;张伟;吴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组在距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轴位扫描、多平面重组(MPR)和三维(3D)重组图像在距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6例距骨骨折患者经X线平片检查后行螺旋CT、MPR和3D重组.着重分析骨折线走行与关节面的关系,对关节面塌陷程度等进行比较. 结果 3D重组、MPR对关节受累情况和骨折线走行显示较好. 结论 螺旋CT轴位扫描、MPR和3D重组图像相结合,可更好地显示距骨骨折,能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作者:徐荣秀;胡剑波;肖林;王洪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CT诊断胆管蛔虫一例

    患者女,27岁.畏寒、发热1个月,体温高达39.5℃,黑便2天,呕血2 h伴恶心、呕血(约100 ml),为棕色咖啡渣样,无腹痛、腹泻.急查肝功能:谷草转氨酶291 U/L,谷丙转氨酶215 U/L.血常规:白细胞:17.3×109/L,粒细胞14.2×109/L.

    作者:孙玉梅;刘长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较完整的4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 结果 45例乳腺导管造影显示48支导管异常,导管内圆形充盈缺损23支,不规则充盈缺损12支,小条状充盈缺损4支,导管截断状改变9支.45例术前均经导管造影检出,其中41例在术前明确诊断,准确率达91.1%. 结论 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者:杨红兵;陆华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上期读片窗答案

    术中所见肿物质软,表面光滑,血供丰富,呈暗红色,基底部宽,无明显蒂相连.肿物大小约5 cm×6 cm×8 cm.病理诊断纵隔血管瘤(图4).免疫组织化学:FVⅢRag(+++),CD31(++)、Actin(++)、CD34(+++).

    作者: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椎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二例

    例1 女,1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伴腰部酸痛2个月,加重10天.

    作者:何杰;彭志刚;陈勇;魏培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盆腔巨淋巴结增生一例

    患者男,64岁.发现左下腹进行性增大包块1年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意间拉及左下腹凶块,约蚕豆大小,无明显压痛;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左下腹及盆腔内一5.0cm×4.5cm×4.0cm大小类圆形低回声团,边界可辩.

    作者:庄磊;王伟娟;刘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外伤后迟发性膈疝合并胃坏死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胸腹部外伤后迟发性膈疝所致胃坏死的CT表现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胸腹部外伤后膈疝合并胃坏死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6例均行常规胸腹部CT平扫,除1例病情危重外,另5例均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分析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和大密度投影(MIP)等CT后处理技术. 结果 6例膈疝发生于外伤后3个月~6年不等,单侧发生,均为左侧.胃底坏死3例,小弯侧1例,大弯侧2例,其中1例伴穿孔.胃经膈肌破口进入胸腔,胃不同程度扩张,坏死区胃壁稍厚与未坏死部分分界较清楚;3例增强扫描早期坏死区不强化,其中1例周围胃动脉分支无对比剂充盈,延迟期坏死区轻度强化,2例增强早期轻度强化;胃坏死区周围脂肪层模糊、密度增高;1例胃腔内可见少量溢出对比剂,表现为动脉期斑点状高密度影;1例大弯侧穿孔处胃壁连续性中断,可见小缺口,胃内容物经缺口溢出;胸腔积液3例,其中1例穿孔者呈混杂密度.1例伴左肾疝入胸腔,1例伴局部陈旧性脾梗死. 结论 外伤后迟发性膈疝合并胃坏死具有一定的直接和间接特征性CT表现,运用合适的检查技术并正确认识胃坏死的CT征象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尽早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避免全胃坏死等严重后果

    作者:陈旺生;李建军;洪澜;李长清;李传资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在经皮穿刺肺组织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组织活检的技术方法,并评价MSCT在经皮穿刺肺组织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42例患者的42个肺部病灶进行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 结果 42个病灶均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肺外周小病灶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2%(15/17),肺门部病灶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7%(13/15).病理检出40例,诊断成功率和活检准确率均为95.2%.术后并发肺出血2例,发生率为4.8%;气胸2例,发生率为4.8%. 结论 MSCT引导不仅能提高经皮穿刺肺外周部小病灶和肺门部病灶的技术成功率、诊断成功率和活检准确性,而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争明;陈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读片窗

    患者女,50岁.右上腹隐痛不适1周.体检:右上腹区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阳性.无肝炎病史,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无异常,血、便常规及肝功能正常.

    作者:曾晓华;王鹰;刘忠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十二指肠腺瘤的影像诊断与评价

    目的 评价CT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HD)诊断和鉴别诊断十二指肠腺瘤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6例十二指肠腺瘤的CT和HD表现,对照手术病理所见,对CT、HD在显示病变、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作用进行评价. 结果 HD表现为充盈缺损,其中5例边缘光滑,1例边缘欠光滑,3例呈椭圆形与肠道纵轴平行,2例轻度分叶,1例显示蒂部,2例肿瘤可移动,周围黏膜正常,管壁柔软.主要CT征象为腔内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轻~中度均匀强化.2例壶腹区腺瘤显示胆系轻~中度扩张. 结论 CT可显示腔内病变及腔外改变.HD观察腔内异常,尤其显示带蒂腺瘤蒂部及位置改变优于CT,且具有诊断特征.二者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性.

    作者:安鹏;刘增胜;陈祥民;赵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的CT表现

    目的 提高对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SGT)CT表现的认识与诊断.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SGT,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 结果 SGT的CT表现:甲状腺体积多肿大,一侧多见,甲状腺密度不均匀减低,腺内可见更低或稍低密度结节;根据结节的数目分为单结节型、多结节型和弥漫型;腺内结节边缘模糊,但甲状腺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轻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结论 甲状腺单侧肿大,腺内见更低或稍低密度结节,结节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但甲状腺边缘连续完整、清晰是SGT较有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多能做出正确诊断.SGT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药物治疗有效,如疑本病,可先行药物实验性治疗,不可盲目进行手术切除.

    作者:张晓东;唐秉航;杨建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