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孔祥泉;王振平
例1 女,1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伴腰部酸痛2个月,加重10天.
作者:何杰;彭志刚;陈勇;魏培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结构[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肺内孤立结节CT灌注成像的基础. 资料与方法 对38例SPN行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以4 ml/s 的流率注入对比剂).记录SPN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PHSPN)、灌注量(P)、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PHSPN/PHAA).灌注量等于时间-密度曲线(TDC)大斜率除以主动脉强化值.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 MVD评价SPN CT灌注参数(PHSPN、P、PHSPN/PHAA)与MVD 的相关性. 结果 恶性结节[PHSPN:(96.15±11.55) HU]和炎症性结节[PHSPN:(101.15±8.41)HU ]较良性结节 [PHSPN:(47.24±9.15) HU]有更高的强化峰值[PHSPN (F=72.73,P<0.001;F=9.728,P<0.001) 和PHSPN/PHAA (F=87.51,P<0.001;F=8.20,P<0.001)].而恶性结节与炎症性结节的PHSPN和PHSPN/PH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炎症性SPN增强前密度明显低于恶性(χ2=8.49,P<0.05).恶性SPN与炎症性SPN的灌注量明显高于良性(F=103.15,P<0.01;F=16.88,P<0.01).MVD计数恶性[(36.88±6.76)条/视野]SPN明显高于良性[(4.51±0.60)条/视野]和炎性[(26.11±5.43) 条/视野]SPN(F=91.31,P<0.01;F=9.39,P<0.001).CT灌注各参数(PHSPN、PHSPN、PHAA、P)与恶性和良性MVD呈正相关,其中以恶性结节PHSPN 与MVD相关性强(r=0.657,P<0.05). 结论 SPN的MVD是其在CT灌注上不同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SPN CT灌注特点与其血管生成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白荣杰;程晓光;申宝忠;屈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肺癌居癌症发病的首位[1,2],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其早期诊断并及时的手术治疗显得极其为重要,对不能手术的病例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亦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
作者:杨春山;刘靖;周康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术中所见肿物质软,表面光滑,血供丰富,呈暗红色,基底部宽,无明显蒂相连.肿物大小约5 cm×6 cm×8 cm.病理诊断纵隔血管瘤(图4).免疫组织化学:FVⅢRag(+++),CD31(++)、Actin(++)、CD34(+++).
作者: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VNS患者的常规MRI、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indirect MR arthrography,I-MRa)资料. 结果 12例PVNS患者中关节滑膜呈弥漫性增生肥厚者10例,局限性2例.常规MR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2例;T1WI、T2WI均为低信号9例.I-MRa表现为在关节积液的极高信号背景下增生肥厚滑膜呈中等强化的高信号,并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侵蚀. 结论 I-MRa与常规扫描序列相结合,不仅能更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可以显示滑膜对关节骨质的侵蚀、反映病变的血供等病理改变,从而可进一步提高PVNS定性及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郏潜新;宦怡;陈华燕;徐玉琴;许孟君;杨赞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大脑大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证实为大脑大静脉畸形的CT、MRI、MRA及DSA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 4例均显示有大脑大静脉瘤样扩张,瘤巢形成伴周围引流小静脉增多.其中1例表现为天幕动脉瘘入大脑大静脉并动脉瘤形成伴直窦血栓,另3例表现为中线旁区的动静脉畸形引起大脑大静脉瘤样扩张. 结论 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结合应用对大脑大静脉血管畸形的准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占传家;朱文珍;漆剑频;王承缘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以磁共振锰离子(Mn2+)强化纤维束跟踪结果为标准,对恒河猴脑白质不同分辨力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材料与方法取7只成年雄性恒河猴,采集不同空间分辨力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图,待数据采集完毕后,在猴脑额叶中央前回前肢运动中枢皮层内注射0.8 mmol/L MnCl2 3μl,注射48h后获得三维MRI MnCl2强化的T1WI.(1)在应用不同分辨力获取的扩散张量FA图上,依照皮层下脑白质Mn2+强化的范围选取纤维束跟踪的种子区进行脑白质纤维束追踪,并将三维重组的脑白质纤维束投射到横轴位FA图像上,对脑白质纤维束投射与T1加权像上Mn2+强化的部位、范围进行一致性对比分析.(2)对上述应用不同采集参数获得的DTI图像进行后处理分别得到ADCmean、FA、λ1、λ2和λ3图,并在这些参数图上测量双侧内囊后肢的ADCmean、FA、λ1、λ2和λ3值,对比分析这些参数的变化,并以Mn2+强化追踪结果为标准,评价这些参数改变对追踪结果的影响. 结果 随DTI图像的空间分辨力降低,其FA和λ1值随之减小.对比观察DTI脑白质纤维束与Mn2+强化图像,随空间分辨力降低,二者的一致性程度下降. 结论 在保证图像较高信噪比的基础上,应该使用较高空间分辨力进行脑白质纤维束追踪.
作者:张帆;李坤成;于春水;常丽荣;秦文;卢光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异位(duodenal papilla ectope,DPE)与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的临床病理联系,提高临床对DPE的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PBM.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2月间连续257例因阻塞性黄疸经PTC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确诊PBM 31例.反复测量PBM患者的共同管长度、汇合角度,并判断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 乳头位置对共同管长度有显著影响(P<0.05),而不影响胆胰管汇合角度大小(P>0.05). 结论 PBM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多数向降部中段1/3以远异位,并影响共同管长度;异位越远,共同管越长.DPE与PBM有病因学相关性,发现DPE有利于以无创技术早期诊断PBM.
作者:韩新巍;李臻;张伟;吴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测量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宽径及T2信号强度并探讨其与年龄、体重及身高的变化关系. 资料与方法 选取217例无泌尿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无尿路刺激、无排尿困难、无并发症之一)的成年男性为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7组:第1组(20~29岁,n=22),第2组(30~39岁,n=29),第3组(40~49岁,n=47),第4组(50~59岁,n=45),第5组(60~69岁,n=37),第6组(70~79岁,n=22),第7组(80岁及以上,n=15).MRI测量轴位外周带的五点及七点处宽径;测量闭孔内肌、臀肌、外周带的T2信号强度,并计算外周带的相对信号强度,即外周带分别与闭孔内肌、臀肌的比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上述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 结果 正常组前列腺的外周带宽径左侧为(1.15±0.25) cm,右侧为(1.16±0.23) cm.不同年龄段前列腺的外周带左右宽径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外周带分别与闭孔内肌及臀肌的T2信号强度比分别为4.97±1.33、2.80±0.68. 结论 外周带宽径随年龄的变化有先变大后减小趋势,T2信号强度随年龄增大有先增高后减低趋势,可出现局灶性信号减低.外周带左右宽径、体积及相对T2信号强度与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关系.
作者:邬小平;宦怡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实验性急性兔脑缺血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改变. 材料与方法建立兔急性脑缺血模型,常规行T2WI、DWI、DTI检查,测量比较缺血灶和正常对照侧的平均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分析彩色FA图和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 结果 通过比较缺血灶与正常对照侧ADC值和FA值,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病灶侧明显减低.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显示病灶白质束表现为缺失、断离、稀疏,邻近白质纤维束受压. 结论 DTI不仅可以准确评价急性期脑缺血的灰质、白质内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改变的特点,并且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病灶远端神经束走向改变及其完整性.本实验通过研究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的DTI特点,为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和实验理论依据.
作者:刘波;叶泳松;周懂晶;邓时贵;刘岘;桑池学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胸腹部外伤后迟发性膈疝所致胃坏死的CT表现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胸腹部外伤后膈疝合并胃坏死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6例均行常规胸腹部CT平扫,除1例病情危重外,另5例均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分析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和大密度投影(MIP)等CT后处理技术. 结果 6例膈疝发生于外伤后3个月~6年不等,单侧发生,均为左侧.胃底坏死3例,小弯侧1例,大弯侧2例,其中1例伴穿孔.胃经膈肌破口进入胸腔,胃不同程度扩张,坏死区胃壁稍厚与未坏死部分分界较清楚;3例增强扫描早期坏死区不强化,其中1例周围胃动脉分支无对比剂充盈,延迟期坏死区轻度强化,2例增强早期轻度强化;胃坏死区周围脂肪层模糊、密度增高;1例胃腔内可见少量溢出对比剂,表现为动脉期斑点状高密度影;1例大弯侧穿孔处胃壁连续性中断,可见小缺口,胃内容物经缺口溢出;胸腔积液3例,其中1例穿孔者呈混杂密度.1例伴左肾疝入胸腔,1例伴局部陈旧性脾梗死. 结论 外伤后迟发性膈疝合并胃坏死具有一定的直接和间接特征性CT表现,运用合适的检查技术并正确认识胃坏死的CT征象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尽早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避免全胃坏死等严重后果
作者:陈旺生;李建军;洪澜;李长清;李传资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胸肋锁骨肥厚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患者的X线平片和CT平扫资料.6例中,3例行工作站图像后处理,3例行单光子计算机体层(SPECT)扫描. 结果 6例均为双侧性胸-肋-锁骨区受累骨增粗,骨、骨髓腔及肋软骨密度增高.相邻关节间隙消失,呈骨性融合.CT见右侧第1肋软骨处假骨折线.SPECT扫描示胸锁关节区双侧较对称的放射性核素浓聚. 结论 胸肋锁骨肥厚综合征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可做出正确诊断.CT成像在显示受累骨骨皮质、髓腔、韧带骨化、关节骨性强直等方面的改变优于X线平片和SPECT.
作者:刘红光;王其军;卢明花;曹庆选;赵静;陈春香;马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女,24岁.体检发现脾大,追问病史诉偶有左上腹胀,无其他不适.B超:脾大,其内见多发大小不等低回声暗区.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胸片检查无异常.
作者:黄科峰;赵国宏;席涛;张婷;薛宝山;韩俊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较完整的4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 结果 45例乳腺导管造影显示48支导管异常,导管内圆形充盈缺损23支,不规则充盈缺损12支,小条状充盈缺损4支,导管截断状改变9支.45例术前均经导管造影检出,其中41例在术前明确诊断,准确率达91.1%. 结论 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者:杨红兵;陆华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女,27岁.畏寒、发热1个月,体温高达39.5℃,黑便2天,呕血2 h伴恶心、呕血(约100 ml),为棕色咖啡渣样,无腹痛、腹泻.急查肝功能:谷草转氨酶291 U/L,谷丙转氨酶215 U/L.血常规:白细胞:17.3×109/L,粒细胞14.2×109/L.
作者:孙玉梅;刘长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单侧轴位CT多平面重组(MPR)在大前庭导水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选取18例35耳前庭导水管扩大畸形患者的MPR图像,利用原始图像获取对称性轴位和单侧轴位前庭导水管大显示MPR图像,测量两种图像中前庭导水管中段的管径大小并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在单侧轴位前庭导水管大显示MPR图像上测量的结果等于或大于在前庭导水管大显示MPR图像上测量的结果,其中6耳测量结果相同,4耳相差0.1 mm,13耳相差0.2 mm,12耳≥0.3 mm,用配对t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单侧轴位MPR大显示图像对前庭导水管扩大的精确测量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对前庭导水管扩大畸形的诊断.
作者:王林省;宋光义;廖承德;韩丹;杨亚英;雷静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DCE-MRI)活体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分析DCE-MRI参数与乳腺癌分子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对34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行DCE-MRI检查,病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记录分子预后因子ER、Ki-67、c-erbB-2、uPA/PAI-1的表达情况,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动态增强参数(强化率、峰值时间、初始斜率、流出率)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 曲线类型与uPA/PAI-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07);峰值时间与E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32),与Ki-67(r=-0.542)、c-erbB-2(r=-0.535)、uPA/PAI-1(r=-0.640)阳性表达呈负相关. 结论 部分DCE-MRI参数与乳腺癌预后因子表达具相关性,可以间接预测乳腺癌的预后,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李彭;汤光宇;刘勇;姚冀平;李伟;赵文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男,57岁.无明显诱因上腹部胀痛1年加重1周入院.体检: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右上腹压痛(+),肝区叩击痛(-),无反跳痛,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患病以来体重有所下降.
作者:刘颖;孔祥泉;王振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提高对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SGT)CT表现的认识与诊断.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SGT,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 结果 SGT的CT表现:甲状腺体积多肿大,一侧多见,甲状腺密度不均匀减低,腺内可见更低或稍低密度结节;根据结节的数目分为单结节型、多结节型和弥漫型;腺内结节边缘模糊,但甲状腺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轻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结论 甲状腺单侧肿大,腺内见更低或稍低密度结节,结节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但甲状腺边缘连续完整、清晰是SGT较有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多能做出正确诊断.SGT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药物治疗有效,如疑本病,可先行药物实验性治疗,不可盲目进行手术切除.
作者:张晓东;唐秉航;杨建勇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