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评价多层螺旋CTA诊断价值

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曾蒙苏;严福华;王建华

关键词:Takayasu's动脉炎, 颈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摘要:目的 分析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表现,探讨MDCTA在头臂型大动脉炎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临床已确诊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21例,行MDCTA,范围从主动脉弓到颅底颈动脉,注射流率4ml/s,有效层厚为1.3mm,获得的容积数据采用大密度投影重组.将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分段评价,采用NASCET标准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 21例大动脉炎中,左侧弓上分支及颈动脉段正常或轻度狭窄31段,中度狭窄32段,重度狭窄45段,闭塞16段,瘤样扩张2段.累及右侧依次为60,26,29,8,3段.弓上分支及颈动脉近心段病变发病率为57.1%,中远段为61.9%.动脉管壁厚度为1.2~4.1mm,平均3.2mm.其他征象包括管壁模糊47段,管壁环状强化35段,管壁不均匀强化23段,双环征12段.结论 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狭窄比闭塞多见,闭塞比动脉瘤样扩张多见.其中,左侧颈总动脉受累的概率高于右侧,狭窄程度重于右侧.原始横断面图像可显示大动脉炎特有的管壁改变,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以及判断病变是否活动.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梅毒的MRI特点及SPECT脑灌注成像的表现三例

    目的 提高对神经梅毒的MRI特点的认识,并探讨SPE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3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有临床资料,包括头颅MRI和SPECT脑灌注成像的资料.结果 3例患者的头颅MRI表现各有特点:1例患者表现为右顶叶占位病变,另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多发性斑点状缺血性改变,其中麻痹性痴呆患者伴有脑萎缩.SPECT检查3例患者的脑血流,都表现出局部脑血流降低.结论 头颅MRI是神经梅毒患者影像学检查首选技术,对血清学复发和治疗后随访的神经梅毒患者可进行SPECT脑血流检查.

    作者:刘晖;季孙平;尤年兴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首过期灌注值和强化峰值来描述周围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和肺部转移瘤的灌注特征.资料与方法 92例肺部肿瘤患者(包括48例周围型肺癌,31例中央型肺癌,13例单侧肺转移瘤)接受检查.注射对比剂同时屏气,在固定层面连续扫描30层(1层/s).分别以整个肿瘤、肿瘤富强化区、肿瘤少强化区取感兴趣区来评价其时间密度曲线.通过Miles大斜率法计算灌注值和强化峰值,依据肿瘤大小、位置(中央型/周围型或转移瘤)及病理类型的不同进行比较.结果 大的肿瘤(直径>4cm)的灌注值及强化峰值明显低于小的肿瘤(直径≤4c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不考虑大小因素,中央型肺癌的灌注值与周围型肺癌的灌注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者的强化峰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中央型肺癌与转移瘤灌注值及强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周围型肺癌与转移瘤灌注值及强化值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上述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灌注值及强化峰值与肿瘤大小位置有,但与病理类型无,可以对不同大小、位置的肿瘤预后进行评估.

    作者:李树平;王敏杰;史丽静;田建明;王培军;杜丽娟;邵成伟;左长京;吕桃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自体血栓栓塞性兔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影像学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索建立兔自体血栓性脑梗死模型的方法 ,观察是否适合使用常规影像学设备研究.材料与方法 家兔4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颈部正中切口,穿刺颈外动脉,实验组向颈内动脉内注射自体静脉血栓,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3h后行CT灌注(CTP)成像、MR常规及扩散加权、扩散张量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血流灌注、MR信号及血管是否异常.结果 实验组26只(86.67%)动物可见手术侧MCA区CT灌注异常、MRI异常信号及DSA上手术侧MCA闭塞,其中8只(30.77%,8/26)同时可见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异常灌注及MR信号异常,病理学表现为Evans蓝(EB)异常染色,镜下可见急性脑梗死典型征象.对照组影像学及病理学均无异常.两组CTP灌注参数差异明显(P<0.01或0.05).结论 自体血栓性兔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制作较简单,成功率较高,各种临床型影像学设备均能显示其异常.

    作者:全冠民;袁涛;刘怀军;雷建明;杨洁;李顺姬;曹志勇;毛咏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SENSE心脏阵列线圈在前列腺MRI检查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目的 对灵敏度编码(SENSE)心脏阵列线圈和直肠腔内线圈在前列腺MRI检查中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研究,初步评价SENSE心脏阵列线圈在前列腺MRI检查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取前列腺病变患者50例.在相同扫描参数下,均使用SENSE心脏阵列线圈和直肠腔内线圈进行前列腺MRI常规检查,对使用两种线圈所分别获得的前列腺轴位(TRA)小视野、薄层T2WI图像的均匀度、对比信噪比(CNR)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采用SENSE心脏阵列线圈所获得的图像均匀度优于采用直肠腔内线圈者(配对t检验,P<0.05);采用SENSE心脏阵列线圈所获得的图像CNR亦优于采用直肠腔内线圈者(配对t检验,P<0.05).结论 SENSE心脏阵列线圈在图像均匀度和CNR这两个图像评价指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直肠腔内线圈进行前列腺小视野、薄层、高分辨率T2W成像.

    作者:刘金来;沈钧康;王灌忠;杨晓春;张彩元;周丽娟;徐孝秋;王水珍;钱铭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判断脑梗死预后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 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期脑梗死进行观察,探讨受累的皮质脊髓束与临床运动功能损害的相互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5例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对所得的原始数据利用纤维束重组软件行三维皮质脊髓束重组,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系;并对其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 皮质脊髓束若从梗死灶边缘通过,其可表现无受压、移位、中断,患者的运动症状可表现为无或轻微影响;若皮质脊髓束部分从梗死灶中通过,其可表现部分受压、中断,患者运动功能出现症状,治疗后症状部分恢复;若皮质脊髓束全部从梗死灶中通过,其可表现大部分中断、破坏,临床运动功能表现为大多数运动功能无恢复或轻微改善.结论 通过DTI可对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功能解剖学依据.

    作者:毕国力;包颜明;田伟;戴敏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肺泡蛋白沉着症CT误诊一例

    患者 男,28岁.反复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或黏稠痰6年,活动后喘息1年入院.体检:体温正常,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底可闻及细小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

    作者:李志成;杨亚英;韩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临床可疑胆总管下段结石97例,均行上腹部常规MRI、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检查,同时对感兴趣区行薄层扫描.比较增加薄层扫描前后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符合率.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ERCP证实.结果 常规扫描诊断符合率为76.29%,增加薄层扫描后符合率为94.8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P<0.05).结论 薄层扫描可提高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符合率,有助于小结石、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郝粉娥;牛广明;韩晓东;高阳;张颖;郭冬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功能成像技术与经穴脑功能界定的研究

    经穴脑功能界定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脑功能成像技术可无创地检测人体脑功能的变化,它的出现和应用,为经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作者:朱记超;陈燕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MR结肠水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MR结肠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0例患者进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MR结肠水成像的对比研究.结果 结肠癌共36例,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34例见病区肠壁僵硬、不规则,肠管扩张受限,2例病变显示欠佳;MR结肠水成像29例显示肠管的狭窄、肠壁僵硬,且病变范围显示更清晰.肠套叠3例,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均只显示部分套头及套鞘;MR结肠水成像均确切地显示了套入肠管的全貌.结肠癌合并肠套叠1例,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仅显示部分套头及套鞘,癌肿病灶未显示;MR结肠水成像不仅使套入肠管全貌显示良好,而且使癌肿内坏死区良好显示.结肠息肉6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在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中病变的大小、形态、数目均得以良好显示,但MR结肠水成像仅能使部分病变清晰显示.两者结果对比表明,MR结肠水成像对结肠癌、肠套叠等病变的显示更清晰、具体,更能确切地显示病变的实际大小和内部结构;两者在定性诊断上无显著性差异(定性诊断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χ2=1.95,0.1<P<0.25),但MR结肠水成像对结肠多发性小病变的定量诊断不如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结论 MR结肠水成像对结肠癌、肠套叠等梗阻性病变的检查,比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更具优越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可作为结肠病变的辅助检查应用于临床.

    作者:任连兴;全世杰;王琦;殷曰慧;于秀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MRT2-mapping成像对外伤性膝节软骨早期损伤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T2-mappingMR成像对外伤性膝节软骨早期损伤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照组10名,病例组20例,运用T2-mapping成像分别测量对照组节软骨的T2值和病例组相对应于半月板撕裂处节软骨的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半月板撕裂中节软骨表面T2值范围39.9~65.3ms,平均(52.54±7.63)ms,对照组节软骨表面T2值范围37.6~43.8ms,平均(41.18±1.66)ms.病例组与对照组节软骨表面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2-mapping成像可以发现没有形态学改变的损伤性节软骨组织成分的改变,对诊断外伤性膝节软骨早期损伤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红伟;李小明;漆剑频;薛鹏;皇甫幼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正常踝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解剖学观察及其MRI扫描方法 学的研究

    目的 寻找踝节外侧韧带于自然体位下MRI显示佳的扫描方位.资料与方法 首先解剖6例(12个踝节)自然体位的正常踝节标本,分离出外侧韧带,测量其走行角度,据此制定MRI扫描方案;然后对25名自愿者(50个踝节)行不同方位MRI扫描,比较不同扫描方位上各韧带的显示效果.结果 距腓前韧带(ATFL),在-20°斜断面显示效果佳,评分高;-15°和-25°斜断面显示效果次之;横断面和-30°斜断面显示效果不及上述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显示效果差.跟腓韧带(CFL)在15°斜断面显示效果佳,评分高;20°和25°斜断面显示效果次之;30°斜断面显示效果不及上述断面;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显示效果差.结论 MRI评价踝节外侧韧带时,选择适当的扫描方位可以达到佳的显示效果.

    作者:任彦玲;侯建明;叶添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结肠癌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肝转移及总生存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87例结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A组,38例)和全身化疗组(B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转移率及总生存率.结果 A组1、2、3年的肝转移率分别为2.63%,7.89%,10.52%,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0.20%,26.53%,36.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2.10%,71.05%,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95.91%,75.51%,53.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能有效预防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显著提高总体生存率.

    作者:纪昌学;涂蓉;欧盛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孤立肺结节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85例孤立肺结节(直径≤4cm,57例恶性,15活动性炎性,13例良性)患者,在增强(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前、后采用ToshibaAquilionMarconi16层螺旋CT(采用4×i模式,i代表扫描层厚)及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采用8×i或16×i模式,i代表扫描层厚)进行同层动态扫描.11~41s,每1s扫描1次;90s扫描1次.16层螺旋CT:病灶直径3~4cm时,扫描层厚8mm;2~3cm时,扫描层厚6mm;1.5~2cm时,扫描层厚4mm;1~1.5cm时,扫描层厚3mm;<1cm时,扫描层厚2mm.64层螺旋CT:病灶直径3~4cm时,扫描层厚5mm;<3cm时,扫描层厚2.5mm.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分别计算肺结节有效层面的强化值、灌注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有效层面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结果 恶性(36.52±11.07)HU与炎性(37.69±7.10)HU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7.02±5.85)HU结节(P<0.001;P<0.001).恶性与炎性结节强化值无显著差异(P=0.686>0.05).炎性结节与大动脉增强峰值比(17.49±3.78)%明显高于良性(2.78±2.23)%与恶性(14.73±4.28)%结节(P<0.001;P=0.019<0.05).恶性结节与大动脉增强峰值比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47.83±31.29)mlmin-1100g-1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3.03±3.01)mlmin-1100g-1与恶性(31.15±9.66)mlmin-1100g-1结节(P<0.001;P<0.001).恶性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33.00±8.87)HU与恶性(40.45±7.03)HU结节平扫的CT值明显低于良性(50.51±10.87)HU结节(P<0.001;P<0.001).炎性低于恶性结节平扫的CT值(P=0.002<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有助于结节鉴别诊断.

    作者:李慎江;肖湘生;刘士远;李成洲;张沉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在评价颅内小动脉瘤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评价颅内小动脉瘤(直径≤5mm)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3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其三维CT图像与常规DSA和外科手术结果 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三维重组方法 为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结果 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337例中的84例患者发现95个小动脉瘤.CTA漏诊4个小动脉瘤,DSA漏诊6个小动脉瘤.16层螺旋CTA对于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显示小动脉瘤的瘤体和瘤颈与周围血管的系,为小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论 16层螺旋CTA在小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颅内小动脉瘤筛查的首选影像方法 ,能够在小动脉瘤的治疗方面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

    作者:陈文华;邢伟;彭亚;姚洁;邱建国;李蓓;孙益芳;俞胜男;宣井岗;吴小凤;张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骨节改变二例

    例1 男,12岁.因双膝节反复肿胀(左侧明显)2年就诊.2年前双膝节肿胀,反复发作.半年前无明显外伤右股骨骨折,已愈合.近半年出现斑点状斑秃.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体检:身高125cm.智力中等程度低下,跛行,无疼痛.左膝膨隆似球形.双手皮肤粗糙、结茧,指甲发育不良,左食指末节短小.患者触觉存在,痛觉非常迟钝,肌肉注射、切割伤等均无痛觉,大腿骨折后稍感疼痛.除鼻尖出汗外,其余部位不出汗.患者双亲非近亲结婚,生2子1女,家族中无类似病例.

    作者:李玉清;丁建平;张泽坤;王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大腿滑膜肉瘤误诊为黑色素瘤转移一例

    患者 女,62岁.因发现左侧大腿内侧肿物2个月,明显增大1周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发现左侧大腿内侧肿物,约有花生米大小,近1个月肿物明显增大,约有鸡蛋大小,伴疼痛.半年前曾行左足拇指黑色素瘤截趾术.体检:左侧大腿内侧可见一8.0cm×4.0cm大小肿块,表面光滑,有触痛,无明显波动;局部皮肤可见瘀斑,压之不褪色.心肺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CEA5.8μg/L(正常值0~10μg/L).

    作者:安瑞馥;张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上期读片窗答案

    手术所见 肝左叶外侧段内见一直径约40mm肿瘤,脏面发白,质地中等.肝右叶大小、形态、质地、色泽无异常.游离并切除肝左叶.

    作者:曾晓华;王鹰;刘忠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多层CT评价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卒中预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层CT血管成像(CTA)及脑灌注成像(CTP)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及随访价值.资料与方法 短期内行CT平扫、颈动脉CTA的TIA患者46例,其中25例行脑CTP,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与灌注异常的相性及部分病例随访情况.选择23例符合实验组年龄段且无TIA发作史、头CT平扫无异常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46例中,平扫未见异常17例,29例有腔隙性脑梗死,其中多发13例.CT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38支,轻度11支(28.9%),中度20支(52.6%),重度7支(18.4%).对25例行脑CTP,发现异常22例,正常3例.随访15例中11例一年中发生卒中或TIA.结论 颈动脉CTA结合脑CTP能及时判断颈内动脉病变的存在及对脑血流的影响,并预测卒中发生的危险,对TIA患者的早期临床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立平;赵春禹;李树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原发性脑淋巴瘤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MR灌注成像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MR灌注成像鉴别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或定向穿刺活检证实的11例原发性脑淋巴瘤行MRI常规平扫、MR灌注成像和增强扫描.另随机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资料,用于MR灌注成像对比研究.MR灌注成像采用动态磁敏感性对比增强技术,计算每例肿瘤大相对脑血容量(rCBV)比值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比值,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原发性脑淋巴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平均大rCBV比值和平均rMTT比值.结果 增强后11例脑淋巴瘤均有强化,其中7例重度强化、3例中重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25例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实质部分多呈不均匀性中重度强化,肿瘤内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囊变.11例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平均大rCBV比值为2.05、平均rMTT比值为1.07;25例胶质母细胞瘤的平均大rCBV比值为6.78、平均rMTT比值为1.04.两者之间平均大rCBV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P<0.01)、平均rMT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P>0.05).结论 原发性脑淋巴瘤具有低rCBV比值的趋势,结合其常规MRI表现,MR灌注成像可作为鉴别原发性脑淋巴瘤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

    作者:季学满;卢光明;张宗军;唐晓俊;王中秋;黄伟;张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尿外渗及尿瘤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尿外渗、尿瘤的发生机理,分析其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尿外渗5例、尿瘤9例CT影像资料,其中11例行1次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追踪CT扫描1次,9例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尿外渗共5例:钝性肾外伤2例,排泄期显示对比剂漏出和肾盏撕裂口;非外伤性尿外渗3例,动态CT可见肾小盏穹隆部对比剂漏出,经肾窦向肾周间隙弥散、肾被膜对比剂漏出各1例;1例经尿道引流膀胱内尿液后,CT复查扫描示尿外渗消失.尿瘤共9例,均为单发,右侧肾周间隙3例,左侧肾周间隙4例,左侧输尿管旁1例,盆腔1例;囊肿大截面3.4cm×4.2cm~13cm×17cm;呈类圆形6例,肾周间隙铸形1例,串珠状1例,不规则形1例;囊壁厚薄不均,平扫囊壁密度均较囊液略高,增强扫描强化均不明显.大多数病例首次CT增强显示尿瘤内无对比剂充盈.结论 梗阻以上尿路内压升高,同时存在着瘘口或先天性薄弱区是尿外渗、尿瘤形成的必要条件,CT对尿瘤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陈信坚;刘忠;黄文才;曾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