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胚胎脑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形态学研究

徐铁军;姚瑞匠;张凤真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人, 海马, 细胞培养, 胚胎
摘要:目的:从人胚胎脑海马区分离、培养并鉴定神经前体细胞,观察其形态学变化.方法:取胎龄8~12周人胚胎脑海马区细胞,用含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bFGF)以及人白细胞抑制因子(h-LIF)的DMEM/F12培养液离体培养,以1%胎牛血清(FBS)和多聚赖氨酸诱导分化,倒置显微镜下测量形态指标,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分析其神经化学性质.结果:原代培养中,可见许多悬浮生长并渐增大的细胞球,以及很少数贴壁生长的成簇或单个细胞.将球吹打传代后,又有许多新的细胞球生成.取细胞球诱导分化,则见细胞从球迁出、伸出突起并渐分支,细胞分别β-Ⅲtubulin、NF-200、GFAP、Galc等免疫细胞化学反应阳性.结论:人胚胎脑海马区有神经前体细胞存在,离体培养时能分裂增殖和自我更新,并能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前体细胞、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人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

    目的:探讨健康生育期妇女子宫动脉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200例健康妇女,平均年龄34岁,在月经周期的第5d~10d内,用经腹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1)和能量图(CDE),分别显示子宫动脉干、宫底分支、弓形动脉、直动脉和螺旋动脉的形态,以及各组动脉的流速峰值(Vmax)、舒张期低值(Vmin)和阻力指数(RI).结果:(1)5组动脉的行径均能清晰显示,其中直动脉和螺旋动脉只有CDE才能清晰显示.(2)5组间Vmax,Vmin和RI测值经统计学处理,Vmax和RI值呈逐级递减趋势.结论:本研究为子宫和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诊断依据.

    作者:周影;马玲;代涛;朱掌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并讨论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使用心脏稳定器,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本组6例手术效果良好,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ICU时间12h~48h,住院时间10d~12d.术后随访心绞痛消失,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微创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住院时间、出血及输血量较常规CABG明显减少.尤其对搭桥高危病例手术优越性显著,随着手术指征的扩大,可适合大多数冠心病例,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任启程;裴少华;朱晓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保留部分上鼓室外侧壁鼓室成形术临床初探

    目的:探讨保留部分上鼓室外侧壁鼓室成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保留部分上鼓室外侧壁鼓室成形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随访半年,听力提高10~20dB,鼓膜外形正常,全部干耳.结论:保留部分上鼓室外侧壁鼓室成形术能有效提高听力和干耳率,且手术安全.

    作者:詹晓东;杨家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手背瘢痕挛缩爪形手畸形矫形术

    自1995年至2000年间,我们收治8例手背烧伤后瘢痕挛缩爪形手畸形病人,经切除瘢痕、松解皮肤挛缩、植皮、皮瓣转移、修复肌腱和关节等多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较满意.现就手术方法选择和术后功能锻炼进行探讨.

    作者:彭东林;施明祥;朱小明;肖庆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腓骨上段血供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Taylor[1](1975)首次报告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大段骨缺损获得成功以来,腓骨移植成为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常用供区.本文重点介绍以膝下外侧动脉、胫前动脉--胫前返动脉和腓浅动脉为蒂的腓骨中上段含腓骨头移植的解剖与临床应用[2~7].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骨盆倾斜度外测量正常值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测量骨盆倾斜度外测量正常值,为产前检查估计难产风险指数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我院及石河子医院有关骨盆倾斜度外测量器、以及改良骨盆倾斜度外测量器测量值的研究,确定骨盆倾斜度外测量正常值,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骨盆倾斜度外测量正常值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有一定的变量关系.结论:骨盆倾斜度外测量值在相对确定人群范围内,可得出正常范围值,并应用于临床.

    作者:刘云;胡丽娜;凌萝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第五次全国泌尿系统疾病与医学影像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安徽省震波医学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同种异体骨螺钉治疗关节周围骨折20例

    我院自1998年1月~2002年1月,使用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提供的同种异体螺钉治疗关节周围骨折2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贺文;齐秋长;石瑾;杨俊;韩赛平;汤学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口咽入路手术治疗齿状突畸形(附2例报告)

    齿状突畸形压迫颈髓,过去多采用后路减压术,因为不能去除病灶并有后移加重症状的可能,故疗效较差.2002年1月~3月,我科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枢椎齿状突后移位畸形2例,疗效确切,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于振国;马骏;孙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额肌瓣转位治疗重度上睑下垂

    额肌由面神经的额支支配,利用额肌为动力的额肌瓣法是目前治疗重度上睑下垂较理想的一种方式.近年笔者采用单一重睑切口额肌瓣法矫正需二次修复的重度上睑下垂9例,报道如下.

    作者:程超;秦宏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再发颅内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颅脑损伤中并不少见,我科自1994年1月~2002年4月共收治10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再发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5例,脑内血肿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金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儿肺隔离症1例

    膈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在先天性肺畸形中占0.2~6.4%[1],在小儿先天性肺畸形中约占8.7%[2].本院曾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雪洁;曲秀芹;李晓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5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困难处理及分析

    肥胖和老年病人因其解剖因素,利用常规锁骨下进针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即使静脉穿刺成功,但置管困难时有发生.作者采用平移穿刺点和改变穿刺方向的方法,成功置管50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军;赵雅丽;张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围术期护理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以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多见.瓣膜置换术是通过体外循环将病变的二尖瓣瓣膜切除,代之以人工金属瓣膜.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来的新方法.我科1998年5月~2002年4月使用新方法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患者19例.现就本组病例围术期护理作一总结.

    作者:邱取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国临床医学第一届临床内科新思维、新经验、新技术交流研讨会征文通知

    作者:《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股动脉医源性抽剥伤行大隐静脉重建1例术后护理

    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是普通外科的常规手术,将股动脉误作大隐静脉行高位结扎抽剥者实属罕见.我科于2001年11月收治1例,采用对侧大隐静脉重建股动脉获得成功,保全了肢体,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英;宋一平;刘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电灼法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占急腹症的第二位.如何选择急诊手术术式以尽量减少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笔者自1994年以来对56例急性胆囊炎病人行电灼法胆囊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报道如下.

    作者:陆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低能量ESWL治疗肾铸形结石30例

    自1998年8月~2002年6月,我们采用新型低能量碎石机--美芝MZESWL-V型,行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单侧肾鹿角形结石共38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罗汉宏;詹飞鸣;洪加津;李其焕;曾京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足踝部及小腿下段胫前区是常见损伤部位,因局部软组织少,血供差,一旦受损,皮肤坏死、骨、肌腱外露,修复困难.自1999年以来,我们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踝部、胫前区缺损5例,3例改进结扎蒂部小隐静脉,术后皮瓣存活良好.

    作者:孙伟清;张林;宁金龙;高学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腋神经与肱骨相关结构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臂部后疗腋神经与肱骨相关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和肩关节脱位寻找安全入路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63例成人(男38例、女25例)防腐上肢标本,确认腋神经在肱骨后方的走行,分别测量各相应距离,并计算其与肱骨大长的百分比.结果:(1)肱骨大长:男左312.51mm、男右315.57mm、女左285.20nmm、女右288.40mm;(2)肱骨近端至腋神经的平均距离:男左59.03mm、男右61 65mm、女左5046mm、女右54 62mm;(3)肱骨近端至腋神经的平均距离占肱骨大长的百分比:男左18.89%、男右1954%、女左17.69%、女右18 94%,均小于20%;(4)腋神经至肱骨肌管入口的平均距离占肱骨大长的百分比:男左20.13%、男右18 16%、女左20.78%、女右19.30%,平均19.54%,小于20%.结论:肱骨的上1/5区为相对危险区,而中上1/5区(CD段)无大血管和神经走行,属相对安全区.

    作者:侯燕红;武志兵;王俊生;杨永强;王贵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