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

李桂茹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康复治疗, 心室重塑, 临床症状, 收集, 活动, 等角
摘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是以休息为主,还是以活动为主,临床上一直有所争议,文章收集了40例AMI,从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室重塑(VR)等角度进行以下探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防盲干预169例效果分析

    从1998年起对社区中7357位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普查,并依托社区3级防盲、治盲网络,在社区居民中定期开展康复、治疗、干预工作,终减少新发低视力和眼盲人数,以达到康复的目的.

    作者:王伟伟;陆建华;张晶;邹海东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功能锻炼在脑卒中瘫痪治疗中的作用

    Background: Incidence of paralysis in stroke is very high and drug therapy is often adopted. But ignorance of function exercise will influence prognosis of disease, even lead to relapse.

    作者:曹忠梅;载丽芝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ACO)模型,48h后随机分为训练组20只、对照组20只和假手术对照组10只.运动组每天被动跑笼40min,各组均单独饲养于小鼠笼中.分别于术后48h,1,2,3和4周进行平衡、姿势反射和肌力评定.结果训练组各项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有助于脑梗死大鼠功能的恢复.

    作者:贾子善;张淑琴;国雪;张咏梅;李聪元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技能训练对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将96例非急性期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技能训练组(以下简称训练组;48例,其中脱落2例)和对照组(48例).对技能训练组进行技能训练共16周.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1)训练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的MRSS评分、依赖量表得分、活动功能缺乏量表得分、社交量表得分、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得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进行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干预后时点与干预前时点评分差值的比较,两组的MRSS总分、社交量表得分、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得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技能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作者:项玉涛;李文咏;翁永振;侯也之;高亮;陈国澜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精神病患者126例手工编织疗法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手工编织治疗的康复效果.方法对2001年全年参加手工编织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分别进行不同形式的手工疗法.手工治疗活动贯穿内容多样化、趣味化,以及有奖活动,激励患者的兴趣,以正性强化、负性强化和行为量化评分强化等行为治疗方法.结果参加并完成手工编织治疗者共126例.应用精神康复活动观察量表(PRA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进行康复效果评定,初参加与治疗2个月末评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住院患者进行正规、系统的手工编织治疗,有利于患者锻炼完善思维,减轻思想压力而配合临床治疗;也有利于改善精神病的衰退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缓解,从而减少精神药物用量;可使患者感到单调沉闷封闭式的住院变得丰富多彩,自我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安心住院,增强自信心,更快地获得全面康复.

    作者:刘文英;高欢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红外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对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血供的影响

    目的观察采用红外偏振光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方法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血供的影响.方法对脑梗死出现肩-手综合征的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红外偏振光进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另一组作为对照.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观察阻滞前后患者椎动脉的高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阻力指数(Ri);并通过甲皱微循环检测系统记录患侧甲皱微循环开放的单位血管数目和血流速度.结果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比较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对患侧上肢的动脉血管和微循环的影响.结果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阻滞照射可以明显提高患侧上肢动脉血管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P<0.01);患侧上肢的微循环状况也明显改善(P<0.01).结论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阻滞作为一种安全、简单和可重复进行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血供.

    作者:王斌;李玲;牟翔;葛雪松;马虹;黄立华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中药康复新、福康片和可乐定对阿片类戒断症状的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康复新胶囊、福康片、盐酸可乐定对海洛因依赖的脱毒效应、不良反应及安全度.方法海洛因依赖者,按区组随机进入康复新胶囊组33例,可乐定组30例,福康片组28例,安慰剂组29例.3次/d口服给药.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原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制定的<阿片类戒断症状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评定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按照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焦虑情绪变化情况.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尿吗啡定性检测(TLC)治疗前后各查1次.结果(1)康复新胶囊、福康片和可乐定疗效相当,疗程结束后戒断症状无反复.(2)吸毒史、末次用量、末周平均用量、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以及戒断症状总分与药物的疗效呈高度相关.(3)康复新胶囊不良反应评分介于可乐定组与福康片组之间.结论发现中药戒毒药物疗效明确,可用于治疗较重度戒断症状,无依赖性,不良反应轻.

    作者:康林;李静;黄明生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丙戊酸在癫痫大鼠额叶的神经药代动力学特征

    目的研究丙戊酸在癫痫大鼠的额叶神经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癫痫组,每组各6只.癫痫组大鼠用印防己碱(PTX)腹腔注射点燃,腹腔注射丙戊酸钠400mg/kg后不同时间点收集两组大鼠额叶细胞外液透析液及血标本.结果丙戊酸迅速吸收入额叶中,在额叶中浓度显著低于血中浓度;癫痫大鼠与正常大鼠额叶的神经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给药1h后额叶丙戊酸浓度与血清丙戊酸浓度均呈下降趋势.结论癫痫大鼠与正常大鼠额叶丙戊酸神经药代动力学特征相似;丙戊酸在癫痫大鼠额叶的分布可能与额以局部脑血流量变化、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丙戊酸穿过血脑屏障需单羧酸(MCA)载体转运等因素有关;监测给药一段时间后血清丙戊酸浓度有助于了解脑卒中后晚发性癫痫患者的额叶丙戊酸浓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龙小艳;章蓓;肖波;王煜;谢菊生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社区内 10周的力量及平衡训练程序对减少摔倒危险因素的效果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功能性影像:CT灌注成像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人的正常生理性功能活动以及各种病理性活动与人体内血流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获取人类活体组织微循环血流的灌注信息一直是医学影像学关注的热点.传统的测定活体组织灌注一直为核医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氙-CT以及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等.

    作者:范国光;郭启勇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方式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为心理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利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分别检测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并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症组患者MMPI多项指标异常,与对照组比较主要是存在明显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防御机制的不健全,DSQ结果表明抑郁症的心理防御机制以不成熟防御机制为主,大多防御机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纠正.

    作者:郭克锋;王秉康;贾俊平;杨文清;朱银星;关菊香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家庭运动训练对神经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的效果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治疗的评估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对1例弱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进行个案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矫正.研究主要包括如何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如何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和方法的综合使用对智力存在一定缺陷并伴有行为异常的儿童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主要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包括:家庭环境调整、认知行为治疗、个人技能训练、集体帮助等.

    作者:冯启翔;张福娟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康复治疗对3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当今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及影响生存质量的常见病之一,缓解期COPD的康复治疗目前正受到重视.文章报道康复治疗对老年缓解期COPD32例疗效观察.

    作者:段志宏;杨长生;郭曙萍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认知神经科学10年与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文章简述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层次和研究方法,并探讨了记忆的神经机制和分子学基础研究.

    作者:汪凯;王长青;王琥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慢性缺氧大鼠膈肌细胞骨架蛋白表达变化与膈肌收缩特性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缺氧膈肌被动收缩特性与细胞骨架结构及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用慢性间断缺氧方法制备慢性缺氧动物模型,测定膈肌条的应力-应变关系,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膈肌细胞骨架蛋白titin,nebulin的表达.结果(1)慢性缺氧组膈肌肌肉僵硬度常数下降,初始弹性常数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慢性缺氧膈肌细胞titin,nebulin表达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膈肌细胞骨架蛋白表达的变化与膈肌肌肉僵硬度常数变化相关.结论慢性缺氧大鼠膈肌细胞titin和nebulin表达下调,并可能与膈肌被动张力改变有关.

    作者:赵建中;高和;张波;彭渤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对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的诊断

    目的了解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对一家三代HMSN的12例患者和1例无症状者进行检查.结果MEP和SEP的异常率分别为84.6%,92.3%.结论绝大多数HMSN患者的MEP和SEP均异常.

    作者:崔毅;刘莹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抗痉挛体位对脑卒中瘫痪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常引发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患者呈现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姿势,常引起关节变形、固定等严重后遗症,给患者带来终身痛苦.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瘫痪早期(2周时)卧位的选择对患者肢体关节功能有很大的影响,遂进行了对照观察,认识到抗痉挛体位较普通卧位更能维护关节的正常功能.

    作者:钟代曲;杨海棠;谭君 刊期: 2002年第23期

  • 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儿童病毒性肝炎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儿童病毒性肝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1例病毒性肝炎儿童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就诊第1天和1月后复诊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两组患儿的焦虑值和抑郁值,并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胃纳好转时间、乏力改善时间、转氨酶下降和乙肝病毒标志物阴转情况等.结果干预组的焦虑值和抑郁值在采取措施后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及采取措施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干预组的黄疸消退时间、胃纳好转时间及乏力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可减缓病毒性肝炎患儿的不良心理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秀荣;陈积;舒乔 刊期: 2002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