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刮宫产并子宫切除5例分析

许宗华

关键词:刮宫产, 剖宫产术, 严重并发症, 术后大出血, 子宫切除, 剖宫产率, 病例分析
摘要:由于多种因素,近年来剖宫产率有上升趋势.剖宫产术时及术后大出血,需切除子宫,是剖宫产的严重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现将我院10年间剖宫产并子宫切除5例病例分析如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第一跖骨头外露1例

    第一跖骨头的位置重要,该部位皮肤软组织抗压耐磨,缺损后需用类似的组织修复,才能恢复良好的功能.我科于2000年8月成功利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第一跖骨头外露创面1例,报告如下.

    作者:宋海涛;田万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刮宫产并子宫切除5例分析

    由于多种因素,近年来剖宫产率有上升趋势.剖宫产术时及术后大出血,需切除子宫,是剖宫产的严重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现将我院10年间剖宫产并子宫切除5例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许宗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后筛窦气化发育对蝶鞍区手术的影响

    目的:为了了解后筛窦气化发育对前颅底外科及蝶鞍区手术的影响及术前指导意义.方法:取50具成人头颅标本,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从不同层面及不同方位观测后筛窦的气化发育情况.结果:发现属管前型的占23%(23侧);半管型的占28%(28侧);全管型的占33%(33侧);蝶鞍型的占16%(16侧).其中两侧气化分型完全相同者占33例(66侧);两侧气化不相同者占17例(34例).发现属I°后筛窦的占43%(43侧);属Ⅱ°后筛窦的占35%(35侧),其中Ⅱa°后筛窦的占19%(19侧),属Ⅱb°后筛窦的占16%(16侧);属Ⅲ°后筛窦的占22%(22侧).其中两侧分度完全相同者占29例(58侧);两侧分度不相同者占21例(42侧).另外,测得后筛房的矢状径位于5.82~21.48mm之间;垂直径位于9.36~26.02mm之间;左右径位于5.88~23.64mm之间.其中,后筛房大于或等于同侧蝶窦腔的有23%(23侧).结论:后筛窦影像解部分型分度对前颅底外科及蝶鞍区手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作者:廖建春;胡国汉;卢亦成;朱杭军;王海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48例急性动脉栓塞取栓术的配合与护理

    急性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式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血管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等组织急性缺血.发病高峰多在50~70岁,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致死、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1999年4月~2001年4月我院成功采用Fogarty导管为48例急性动脉栓塞患者行取栓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胡玉光;田玉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MIRIZZI综合征的超声诊断

    1948年Mirizzi首先报道了一组应用X线诊断的肝总管机械性梗阻的病因,并将其命名为Mirizzi综合征(以下简称MS征)[1].此后,有学者提出应用OCG或IVG都不能满意地显示胆囊和胆囊管,只有PTC才能满意地显示胆囊管及其附着部位以上的肝总管、肝内胆管,显示肝总管侧方受压,受压缘光滑、整齐,压迫解除后肝总管可望恢复通畅等MS症的特征[2].由于PTC不易普及,使MS征的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近年来,随着B超在胆系疾病探查中的广泛应用,对MS征的认识逐渐深入,特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朱掌珠;王明治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伤首诊AIDS 1例

    AIDS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潜伏期5~20年不等,以外伤首诊因急于处理外伤,医生忽视自己保护,现将2001年5月以外伤为首诊AIDS 1例患者报道如下:赵×,男,32岁,住院号,104243,因口角后用刀自割左手腕流血不止一小时急诊入院.入院查:BP:80/40mmHg,P:112次/分,左腕掌侧有约6.0×2.0cm创口,掌侧屈指浅肌腱多处被割断、桡动脉及桡静脉断离,喷射性出血,入院后左上臂临时性上气囊止血带压迫止血.术前准备后急诊行左腕部断离肌腱吻合及桡动脉、静脉端端吻合术,术后桡动脉血供好,住院3天换药发现双上肢多处针眼,询问既往有吸毒史,检验抗-HV阳性,住院14日伤口拆线手指活动功能好出院.

    作者:王嘉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晚期面瘫的解剖与临床

    目的:为应用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晚期面瘫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利用新鲜尸体和活体头颈部共计26侧,解剖观测胸锁乳突肌的起止、长度、血供及其神经的分支类型和入肌部位.结果:胸锁乳突肌全长为17.0~19.0cm,枕动脉与副神经伴行支于乳突尖部下方4.0~5.0cm入肌肉上段;副神经分叉点至胸锁乳突肌胸骨端起点的长度为14.0~15.7cm,大于分叉点至口轮匝肌外上缘的距离11.0~14.3cm.结论: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面瘫的长度足以满足治疗需要,并且不论肌外、肌内分叉均可以顺利转位,肌肉血供也没有影响.

    作者:王炜;杨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单光子发射机断层显像和内禀光学成像等断层影像技术能直视活体脑的解剖和功能变化,能在屏幕上看到人脑的思维活动,从而将我们推向了绘制人类思维图像(mapping the human mind)的时代.

    作者:刘树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美肤外科免缝拉链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外科手术传统的皮肤缝合也在不断的进展.手术之后皮肤不用缝合,已不是人们的梦想.美肤外科免缝拉链的问世,给手术患者带来了福音.美肤外科免缝拉链适用于切口,促进创伤的愈合.同传统的外科创伤相比,美肤外科免缝拉链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不致外伤的手术方法,并有着良好的整形功能.

    作者:田玉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负压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自1967年Charles Kelman创立后,该术式以切口小,愈合快,散光小等优点已被众多眼科医师认可.近年来我们对500例536只眼、年龄在4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通过术中加大负压,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反应,且术后效果理想,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笑星;张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聚金葡素治疗42例胸腔积液的观察与护理

    高聚金葡素为生物反应调节剂,我科从1999年4月~2001年3月共收治应用高聚金葡素治疗的胸腔积液患者42例,均收到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聂广萍;李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指侧方岛状皮瓣前移修复指腹缺损

    示、中、环指末节背侧皮肤血运是由掌侧血管分支供应,如果其指腹缺损用含两侧指固有血管神经的皮瓣推移修复,可能导致远节背侧皮肤软组织缺血坏死,而用含一侧指掌侧固有血管神经为蒂的侧方岛状皮瓣在屈指状态下向掌前侧移位修复,就可以避免这种并发症.在伸指锻炼中,指固有神经被延长,存留良好的感觉功能.自1996年至今,我们应用这种方法治疗示、中、环指指腹缺损9例12指,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勤山;张寿珍;万灵民;周红忠;田金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肿瘤术后并发癫痫的护理(附1例报导)

    脑肿瘤术后并发癫痫在神经外科较为常见,据报道,发病率为4%~19%[1].因此脑肿瘤术后常规预防癫痫已在神经外科成为共识,并因此大大减少了癫痫的发生,即使发生癫痫,经过抗癫痫治疗后多能很快控制.但也有少数患者术后癫痫难以控制,甚至演变成癫痫大发作,造成不良预后.我科今年手术治疗脑肿瘤患者中,有1名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顽固性癫闲,经多方救治方才痊愈,现将典型病例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西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跖底内侧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以跖底内侧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底及近端足背不同原因造成的组织缺损,皮瓣的长度5.5~9.0cm,宽度4.0~6.5cm.结果:1988年8月~2000年8月我科临床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成功地修复足跟及足背创面22例,随访1~12年,足部功能及外形皆获得了满意地恢复.结论:跖底内侧岛状皮瓣角质层厚,跖腱膜内的纤维脂肪垫可以减缓震荡并提供稳定的负重结构,一期手术即可完成足跟、足弓背侧组织缺损的修复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光早;程新德;赵天兰;徐静;葛树星;王怀谷;李旭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局部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足内侧复合组织瓣.方法:利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察足内侧区动脉来源、口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3侧新鲜足标本观测复合瓣的大小及摹拟转位手术.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足底内侧动脉深、浅支在走行中分别发出若干皮支、肌支和骨膜支供血足底内侧区诸结构,且相互间形成广泛、恒定的吻合,连同其相伴的静脉和神经共同形成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结论: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可转位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该瓣血管多元化,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可一期同时修复多种组织缺损.

    作者:谢昀;陈振光;张发惠;郑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外伤开颅术后对侧迟发血肿的观察和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血肿清除术后往往并发对侧迟发性血肿.如不注意观察.会贻误宝贵的抢救时机,造成病情的迅速恶化.我科今年以来发现6例此类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丁厚兰;王西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MEDⅡ椎间盘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中的应用

    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eDiscectomy,MED)是在内窥镜监控下经管道完成的椎板部分切除、椎间盘摘除术.MEDⅡ是在MED基础上进一步高技术化和改良部分手术器械并配套化的精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手术系统,适合于胸、腰椎的椎间盘手术.从1996年起陆续在国外开始报道[1~3],1999年引进国内后迅速在部分医院开展[4~5].我院自2000年1月引进此项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选择性地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共188例,亦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郭涛;邓勇;陈登俊;张恭逊;郑华龙;杨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椎间盘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自从1934年Mixter与Barr首次报导椎间盘突出症并成功地施行手术切除以来,该手术已日益普及,但仍有部分患者手术疗效(尤其是远期疗效)欠佳,术后生物力学性质的改变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作者试就椎间盘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同道重视.

    作者:王庆贤;李志;张英泽;崔慧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后路椎间基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既往采用开放式后路手术,有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康复时间长等缺点.如何减小创伤、降低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一直是脊柱外科的发展方向.我院自2000年7月以来,采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行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 Copy Discectomy,MED)5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英;宋一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髓内扩张自锁钉在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髓内扩张自锁钉的设计符合股骨干的生物力学特点,其治疗股骨干骨折,不仅可以防止骨折短缩和旋转畸形,扩大了普通髓内钉的使用范围,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感染率低,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快等优点.1998年10月~2000年3月我院使用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疗股骨干骨折3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唐征宇;刘昌平;李昭程;许忠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