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 H-MRS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方雷;余永强

关键词:神经变性疾病,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神经退行性疾病, 影像学特征, 神经影像学, 组织器官, 组织代谢, 自然丰度, 应用, 生化变化, 精神病学, 疾病认识, 急性起病, 分析方法, 发病机制, 病症, 病理表现, 中老年, 无创性, 神经元
摘要: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组神经元逐渐发生变性凋亡所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病症.多见于中老年,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长,且进行性加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大多不明.由于同其他很多疾病和病症相重叠,所以其临床和病理表现复杂,加之缺乏特异的生化、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国内外对该组疾病认识仍然不足.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和MRS对该组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不断加深,其中MRS作为目前唯一无创性研究活体组织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的分析方法,广泛用于神经和精神病学研究,倍受世人关注[1].因1H核自然丰度高,且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灵敏度好,故其在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中的应用广泛.笔者综述了1H-MRS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MR灌注成像在评价脑内胶质瘤残留或复发方面的价值

    目的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分析方法评价常规MR和灌注成像(PWI)对脑内胶质瘤术后早期残存与复发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脑内胶质瘤86例,其中术后残留或复发50例,均经二次手术证实;其余36例术后随诊18个月以上无复发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和PWI,获得相对脑血流容积彩图,并计算肿瘤相对血容积比值.采用Windows 98版ROCKIT软件进行ROC分析,使用微软Excel 2000软件绘制ROC曲线图. 结果 86例胶质瘤术后的影像资料经ROC分析显示,常规MR曲线的a值(截距)为0.12,b值(斜率)为0.95,Az为0.5343;结合PWI的方法a值为0.56,b值为1.23,Az为0.6370.两种方法ROC曲线的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0.01).在胶质瘤术后残存或复发的诊断方面,结合PWI的MRI诊断方法明显优于常规MRI. 结论在术后早期,对胶质瘤残存与复发的监测方面,常规MRI结合PWI能明显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作者:郑斐群;余永强;钱银锋;柏亚;张诚;潘发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炎症在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干预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活化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以及地塞米松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体外培养大鼠VSMCs并制备活化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及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活化巨噬细胞上清液对VSMCs增殖的效果,并用地塞米松进行干预,观察地塞米松对巨噬细胞活化及其对VSMCs增殖的影响. 结果 (1)活化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促进VSMCs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随浓度增加,吸光度(OD)值及每分钟闪烁次数(cpm)值也相应增加,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15.23和23.98(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干预后OD值及cpm值随地塞米松浓度增加而降低,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63.36及13.07(P<0.01);两两比较10-11mol/L、10-9mol/L及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差异显著. 结论活化巨噬细胞促进VSMCs增殖,表明炎症反应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机制之一.地塞米松能够抑制其促增殖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或治疗再狭窄的作用.

    作者:王建波;杨建勇;陈伟;庄文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TACE联合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TACE)联合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选择52例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PAI治疗组和单纯TACE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联合组与单纯TACE组有效率分别为61.5%、30.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80.8%,61.5%;69.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与单纯TACE相比,TACE联合PAI治疗中、晚期巨块型肝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海山;王宁;商健彪;安东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ADC值术前评价脑膜瘤病理级别的研究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区分良性与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可行性,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33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检查,并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术后对脑膜瘤进行病理分级及分型,并计算肿瘤细胞数(10个高倍视野) 及肿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 结果Ⅰ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级与Ⅱ、Ⅲ级脑膜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及肿瘤细胞数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实质ADC 值与肿瘤细胞数及核/浆面积比相关.Ⅰ级脑膜瘤部分混合型、纤维型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重叠. 结论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助于术前鉴别病理级别.

    作者:尹丹;邓利猛;王小宜;廖伟华;周建华;陈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胰腺乳头状囊实性肿瘤一例

    患者女,17岁.发现左上腹肿块1周,无外伤史.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作者:徐青;黄庆娟;王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对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ECG-MSCTPA)与传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进行对比研究,探讨ECG-MSCTPA在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8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分别行MSCTPA和ECG-MSCTPA检查,2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评估,包括肺栓塞的部位及心脏搏动伪影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2例诊断有肺栓塞.ECG-MSCTPA可以显著消除心脏运动伪影(MSCTPA组42%,ECG-MSCTPA组15%,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肺栓塞的总体诊断效果经Kappa检验存在高度一致性(Kappa值=0.92,P<0.05).在对心缘旁肺动脉内栓子的诊断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5,P<0.05). 结论 ECG-MSCTA可显著消除心脏搏动伪影,对肺栓塞的总体诊断效果与传统的MSCTPA效果相当,但对发生在心缘旁肺动脉内的肺栓塞的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MSCTPA.

    作者:崔立明;韩萍;梁波;冯敢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F99-ⅢA型X线机故障检修一则

    故障现象开机后透视正常,摄片时各继电器工作程序正常,但mA表指示时有时无,实测X线也时有时无.

    作者:申洪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FDB 21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并行增强扫描. 结果单发型16例,多发型5例.其中下肢骨10例(11块),面颅骨5例(8块),上肢骨4例(4块),骨盆1例(4块),肋骨1例(4根).X线平片和CT像上表现囊状改变13例,磨玻璃样改变5例,丝瓜络状改变2例,虫蚀状改变1例;MR T1WI病灶为低信号,T2WI可为低、中、高信号. 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FDB的诊断各有优缺点,可互为补充.

    作者:耿敬标;李文进;柏根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先天性处女膜或阴道闭锁的MRI诊断

    先天性处女膜或阴道闭锁是妇科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既往主要依靠临床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亦有CT检查的报告,但MRI诊断此类疾病的报道甚少.近期我院经MRI检查并手术治愈3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宝忠;夏平;郝敬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KB-500 X线机特殊故障检修一则

    故障现象开机各指示表正常,指示灯无异常警告,曝光时各继电器动作正常,X线时有时无.

    作者:寻长洲;王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搜集8例经临床诊断高血压脑病患者,行MR T1WI和T2WI检查,其中4例加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血压变化、MRI表现及ADC值变化. 结果发病时平均血压199.63/123.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升高25.73%/28.71%.MRI上病变主要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以顶枕叶、小脑半球多见.DWI病变呈等及稍高信号,ADC值较正常平均升高58%.仅1个病灶DWI出现明显高信号,ADC值减低. 结论 MRI有助于高血压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DWI是将其与急性脑梗死区分开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孙志华;李威;张云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股骨骨化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男,20岁.右膝关节疼痛半年余,近期加重.体检:右膝关节活动正常,股骨下端局部未触及包块,皮温不高,表面无曲张的血管,稍压痛.X线片示:右股骨下端内侧、偏前方可见偏心性、多发肥皂泡样低密度区,大者约2.0 cm×1.0 cm,病变内缘骨质硬化增厚,外缘骨皮质变薄,轻度膨胀,未见中断(图1).

    作者:杜海峰;刘禄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部毛滴虫感染一例

    患者女,24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血块为主,伴血丝痰,持续性每日约10 ml,无发热、胸痛、脓痰.体检:双肺未见明确阳性体征.X线平片:左下肺背段见一约4.0 cm×2.1 cm类圆形薄壁空洞,境界清晰,内缘光滑,其内可见一中等密度结节影,大小约2.0 cm×1.5 cm,边缘较光滑,密度较均匀,空洞周围见少许斑片状模糊密影(图1、2).

    作者:孔庆聪;邓星河;张亚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CT扫描发现枕骨变异一例

    患者男,19岁.因头部外伤就诊.体检:营养、发育良好,五官对称,外观无畸形.右额部见局部皮肤青紫,无皮肤破损.CT扫描:脑组织及颅外软组织未见异常;骨窗见枕骨中下部,由枕骨内、外隆凸至枕骨大孔处有一线样长约27 mm裂隙(图1、2),宽约1.0 mm.边缘光滑、硬化,贯穿枕骨内外板.颅骨无凹陷及移位征象.

    作者:温毅;张瑞萍;张延林;尹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源于血管的平滑肌肉瘤一例

    患者男,64岁.于左股骨中下部触及8.5 cm×5.0 cm软组织肿物,界限不清,质硬,轻度压痛,活动差,左小腿肌腹轻度肿胀,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作者:付文利;韩耀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鼻窦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资料. 结果原发于鼻腔30例,鼻窦7例,鼻腔、鼻窦同时发病或累及邻近结构9例.CT表现:淋巴瘤位于鼻腔前部28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22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2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6例,鼻中隔、中下鼻甲浸润性破坏7例.鼻窦淋巴瘤表现为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窦壁骨质浸润性改变5例,明显破坏2例,4例上颌窦周软组织浸润,增强后中度强化3例.弥漫型淋巴瘤表现为鼻腔中线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鼻腔及邻近鼻窦伴软组织肿块,6例并累及邻近面部软组织、眼眶、鼻咽部、口咽、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2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12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8例;T2WI高信号11例,等信号9例;病变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10例.4例沿翼腭窝神经周扩散. 结论多数鼻腔淋巴瘤及弥漫型鼻腔鼻窦淋巴瘤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鼻窦淋巴瘤则缺乏特异影像学征象.CT是本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帮助临床准确地分期.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姜祖超;鲜军舫;刘中林;兰宝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胆囊穿孔、腹腔包裹性积液误诊肝包虫一例

    患者男,65岁.于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伴恶心,无呕吐,伴有肩背痛.入院后体检:发育正常,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淋巴结未触及,上腹部隆起,可见胃型,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略紧张,右上腹平脐叩诊浊音,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莫菲氏征阳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既往史:患者曾于20年前行两次肝包虫手术.

    作者:党延平;王怀常;安慧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儿童下丘脑错构瘤一例

    患儿女,11个月.阴道不规则流血2个月就诊.患儿2个月前突发阴道流血,血量不多,每次持续约3~4 d,间断29 d左右又出现第二次阴道流血.体检:身长约80 cm(较同龄儿高),双侧乳房增大(约3 cm×3 cm);外阴色素稍沉着.精神、运动发育基本正常.盆腔CT检查提示:子宫明显增大,宫体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头颅MRI检查:冠状位T1WI显示鞍上偏左侧有一类圆形等信号结节状病灶,大小约1.2 cm×1.0 cm,信号均匀,边缘清楚(图1),T2WI见肿块与灰质等信号;矢状位显示病灶与下丘脑相连,垂体柄受压,增强后瘤体无强化(图2).MRI诊断考虑为:下丘脑错构瘤.术后病理证实与MR诊断相符.

    作者:徐女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无症状髋臼唇在T1-FL3D序列MPR中的MRI表现

    目的研究无症状髋臼唇的形态、信号在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加权成像(T1-FL3D)序列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中的影像表现,为髋臼唇病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影像学基础. 资料与方法对22名无症状志愿者34个髋关节进行MRI扫描,年龄12~60岁,其中12人行双侧髋关节扫描,10人行单侧髋关节扫描,采用T1-FL3D序列,放射状MPR,分别对髋臼唇的断面形态、边缘情况、内部信号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共得到272个髋臼唇断面图像,其中三角形210个(77.2%),不规则形44个(16.2%),缺如18个(6.6%),髋臼唇信号不均匀49个(18%).不规则形和缺如型髋臼唇以及髋臼唇信号不均匀的情况出现的频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结论无症状髋臼唇的形态信号随年龄的不同而改变,三角形为髋臼唇常见的形态.T1-FL3D序列MPR对于髋臼唇MR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建;李石玲;郭智萍;朱瑾;马晓晖;张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先天性巨输尿管一例

    患者女,35岁.2年前在外院B超提示: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左侧肾盂积水.近来感左侧腰部胀痛来院就诊.彩超提示:左肾结石伴左肾中度积水;左输尿管全程囊状扩张.X线平片:两肾区、输尿管及膀胱区域内未见不透X线结石影及异常钙化影.静脉肾盂造影(IVU):静脉注射76%泛影葡胺40 ml后,分别摄7 min、15 min两肾区加压片,右侧肾盂、肾盏显影正常;左侧肾盏轻至中度扩大、积水,左肾盂未见显影.解压后30 min、50 min、90 min各摄1片,右侧输尿管对比剂排泄顺利,左侧肾盂、上段输尿管直至盆腔段输尿管对比剂由淡变浓自上而下缓慢充盈,左侧肾盂、输尿管全程扩大积水.124 min摄片(图1),左侧输尿管入膀胱处见一长约2 cm狭窄段,近狭窄处输尿管管腔扩张明显,宽径5.2 cm.IVU报告:左侧巨输尿管及左侧肾盂肾盏中度扩大积水.后手术所见与IVU显示一致.

    作者:周智华;李冰;李春治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