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源于血管的平滑肌肉瘤一例

付文利;韩耀华

关键词:血管, 软组织肿物, 小腿肌, 足背, 脉搏, 界限, 活动, 患者, 股骨
摘要:患者男,64岁.于左股骨中下部触及8.5 cm×5.0 cm软组织肿物,界限不清,质硬,轻度压痛,活动差,左小腿肌腹轻度肿胀,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ADC值术前评价脑膜瘤病理级别的研究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区分良性与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可行性,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33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检查,并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术后对脑膜瘤进行病理分级及分型,并计算肿瘤细胞数(10个高倍视野) 及肿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 结果Ⅰ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级与Ⅱ、Ⅲ级脑膜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及肿瘤细胞数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实质ADC 值与肿瘤细胞数及核/浆面积比相关.Ⅰ级脑膜瘤部分混合型、纤维型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重叠. 结论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助于术前鉴别病理级别.

    作者:尹丹;邓利猛;王小宜;廖伟华;周建华;陈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儿童下丘脑错构瘤一例

    患儿女,11个月.阴道不规则流血2个月就诊.患儿2个月前突发阴道流血,血量不多,每次持续约3~4 d,间断29 d左右又出现第二次阴道流血.体检:身长约80 cm(较同龄儿高),双侧乳房增大(约3 cm×3 cm);外阴色素稍沉着.精神、运动发育基本正常.盆腔CT检查提示:子宫明显增大,宫体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头颅MRI检查:冠状位T1WI显示鞍上偏左侧有一类圆形等信号结节状病灶,大小约1.2 cm×1.0 cm,信号均匀,边缘清楚(图1),T2WI见肿块与灰质等信号;矢状位显示病灶与下丘脑相连,垂体柄受压,增强后瘤体无强化(图2).MRI诊断考虑为:下丘脑错构瘤.术后病理证实与MR诊断相符.

    作者:徐女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对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ECG-MSCTPA)与传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进行对比研究,探讨ECG-MSCTPA在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8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分别行MSCTPA和ECG-MSCTPA检查,2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评估,包括肺栓塞的部位及心脏搏动伪影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2例诊断有肺栓塞.ECG-MSCTPA可以显著消除心脏运动伪影(MSCTPA组42%,ECG-MSCTPA组15%,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肺栓塞的总体诊断效果经Kappa检验存在高度一致性(Kappa值=0.92,P<0.05).在对心缘旁肺动脉内栓子的诊断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5,P<0.05). 结论 ECG-MSCTA可显著消除心脏搏动伪影,对肺栓塞的总体诊断效果与传统的MSCTPA效果相当,但对发生在心缘旁肺动脉内的肺栓塞的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MSCTPA.

    作者:崔立明;韩萍;梁波;冯敢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肠道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 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 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与黏膜接触面溃疡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良性GIST大直径小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恶性GIST(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83.3% )和良性GIST(80%)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恶性GIST(84%)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与恶性GIST肿瘤形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恶性GIST均可呈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其生长方式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增强模式、强化程度与恶性GIST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IST溃疡(28%)比胃肠道神经鞘瘤(25%)和良性GIST(20%)更常见,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CT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的匀质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轻度强化,该表现类似于良性GIST,但与恶性GIST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作者:邢伟;谭华桥;俞胜男;吴小凤;孙益芳;邱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KB-500 X线机特殊故障检修一则

    故障现象开机各指示表正常,指示灯无异常警告,曝光时各继电器动作正常,X线时有时无.

    作者:寻长洲;王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炎症在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干预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活化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以及地塞米松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体外培养大鼠VSMCs并制备活化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及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活化巨噬细胞上清液对VSMCs增殖的效果,并用地塞米松进行干预,观察地塞米松对巨噬细胞活化及其对VSMCs增殖的影响. 结果 (1)活化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促进VSMCs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随浓度增加,吸光度(OD)值及每分钟闪烁次数(cpm)值也相应增加,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15.23和23.98(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干预后OD值及cpm值随地塞米松浓度增加而降低,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63.36及13.07(P<0.01);两两比较10-11mol/L、10-9mol/L及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差异显著. 结论活化巨噬细胞促进VSMCs增殖,表明炎症反应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机制之一.地塞米松能够抑制其促增殖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或治疗再狭窄的作用.

    作者:王建波;杨建勇;陈伟;庄文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无症状髋臼唇在T1-FL3D序列MPR中的MRI表现

    目的研究无症状髋臼唇的形态、信号在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三维T1加权成像(T1-FL3D)序列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中的影像表现,为髋臼唇病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影像学基础. 资料与方法对22名无症状志愿者34个髋关节进行MRI扫描,年龄12~60岁,其中12人行双侧髋关节扫描,10人行单侧髋关节扫描,采用T1-FL3D序列,放射状MPR,分别对髋臼唇的断面形态、边缘情况、内部信号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共得到272个髋臼唇断面图像,其中三角形210个(77.2%),不规则形44个(16.2%),缺如18个(6.6%),髋臼唇信号不均匀49个(18%).不规则形和缺如型髋臼唇以及髋臼唇信号不均匀的情况出现的频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结论无症状髋臼唇的形态信号随年龄的不同而改变,三角形为髋臼唇常见的形态.T1-FL3D序列MPR对于髋臼唇MR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建;李石玲;郭智萍;朱瑾;马晓晖;张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F99-ⅢA型X线机故障检修一则

    故障现象开机后透视正常,摄片时各继电器工作程序正常,但mA表指示时有时无,实测X线也时有时无.

    作者:申洪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胆囊穿孔、腹腔包裹性积液误诊肝包虫一例

    患者男,65岁.于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伴恶心,无呕吐,伴有肩背痛.入院后体检:发育正常,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淋巴结未触及,上腹部隆起,可见胃型,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略紧张,右上腹平脐叩诊浊音,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莫菲氏征阳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既往史:患者曾于20年前行两次肝包虫手术.

    作者:党延平;王怀常;安慧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 H-MRS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组神经元逐渐发生变性凋亡所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病症.多见于中老年,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长,且进行性加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大多不明.由于同其他很多疾病和病症相重叠,所以其临床和病理表现复杂,加之缺乏特异的生化、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国内外对该组疾病认识仍然不足.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和MRS对该组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不断加深,其中MRS作为目前唯一无创性研究活体组织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的分析方法,广泛用于神经和精神病学研究,倍受世人关注[1].因1H核自然丰度高,且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灵敏度好,故其在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中的应用广泛.笔者综述了1H-MRS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方雷;余永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胎儿腹部异常的MRI诊断及评价

    目的分析胎儿几种腹部异常的MRI表现,说明MRI在胎儿异常诊断中的重要补充作用. 资料与方法对14例(12例经剖腹产或手术病理证实,2例随访观察)的胎儿腹部畸形的MRI表现进行研究. 结果 14例中5例为脐部畸形,其中3例为脐膨出, 2例小型,囊内为大网膜及小肠成分;另1例为巨型,囊内容物为肝脏及肠腔;2例为腹裂,突出物为肠腔结构.2例为肠系膜囊肿,胎儿腹腔内见囊样占位灶,1例直径约5 cm,另1例巨大,直径约10 cm.1例为先天性肛门闭锁,MRI表现为全肠腔明显扩张. 1例先天性巨结肠,以直肠扩张为主的肠腔扩张.1例为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MRI表现为胃泡明显扩张,胃泡右侧、肝脏下缘见囊样信号灶,呈双泡征表现.1例为环状胰腺、异位胰腺,MRI表现为十二指肠扩张,呈不全性梗阻改变.1例为肝脏囊肿,MRI表现为肝右叶前段包膜下囊性病灶,大小约3.1 cm×2.7 cm×2.4 cm.1例为双肾轻度积水,MRI见双侧肾盂稍饱满,肾盏略增宽.1例为左侧膈疝,MRI见左侧胸腔内正常肺组织消失,呈混杂肠腔信号. 结论 MRI作为产科胎儿超声检查的一种重要补充方法,对病变多方位的显示具有较高价值,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玉珍;张忠阳;刘明;周晶;范国平;李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撕裂伤CT追踪观察(附二例报告)

    肺撕裂伤在胸部外伤中并不少见,但其CT表现描述较少,影像动态观察者更少.CT是发现和动态观察肺撕裂伤的佳影像方法.笔者报道CT追踪观察的肺撕裂伤2例,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作者:李淑玲;宋希宽;刘旭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 H-MRS对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作用及病理级别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脑胶质瘤的1H-MRS特点与其病理级别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36例,按照WHO诊断标准分成两组:低级别脑胶质瘤组、高级别脑胶质瘤组.所有患者在术前行1H-MRS检查,均在MR非增强成像的基础上获得.使用Siemens Sonata 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多体素扫描,点分辨表面线圈法,检测不同区域代谢物变化. 结果脑胶质瘤的1H-MRS表现:肌酸(Cr)轻度下降,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显著下降,胆碱(Cho)显著增高.低级别、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分别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NAA/Cr、Cho/Cr、NAA/Cho比值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低级别脑胶质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的NAA/Cr、Cho/Cr、NAA/Cho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胶质瘤的NAA/Cho、Cho/Cr、NAA/Cr比值与病理级别相关,其中NAA/Cho和Cho/Cr比值反映肿瘤级别较稳定; NAA/Cr、NAA/Cho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s分别为-0.663,-0.851), Cho/Cr比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s为0.858). 结论 1H-MRS与MRI相结合能提高脑胶质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1H-MRS可评价脑胶质瘤的分级,反映脑胶质瘤代谢特性以及肿瘤生长潜能.

    作者:龚才桂;王小宜;刘慧;周高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TACE联合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TACE)联合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选择52例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PAI治疗组和单纯TACE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联合组与单纯TACE组有效率分别为61.5%、30.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80.8%,61.5%;69.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与单纯TACE相比,TACE联合PAI治疗中、晚期巨块型肝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海山;王宁;商健彪;安东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TL)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TL的CT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6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5岁. 结果 6例均有近期发现颈部迅速肿大病史,5例伴桥本甲状腺炎.CT显示单发结节型1例,多发结节型1例,弥漫肿大型4例;6例肿瘤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1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受累. 结论对于年龄>60岁的女性患者,有桥本甲状腺炎病史且近期甲状腺突然肿大者,CT表现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密度均匀,强化不显著,应考虑PTL.

    作者:关玉宝;周良平;曾庆思;谢念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多体素二维1H-MRS分析

    目的运用多体素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法(1H-MRS)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梗死灶和缺血灶代谢产物的代谢特征和变化规律. 资料与方法对经临床诊断的20例BD患者行磁共振头颅常规平扫和多体素二维1H-MRS检查.分别测量2.02、3.03、3.22×10-6处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峰下面积,计算BD梗死灶、缺血灶及对侧或邻近正常区的NAA/Cr、Cho/Cr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病灶NA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缺血灶均出现Lac峰,而一部分梗死灶出现Lac峰.BD患者梗死灶的NAA/Cr、Cho/Cr比值与正常脑实质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缺血灶的NAA/Cr比值与正常脑实质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Cho/Cr比值与正常脑实质不存在显著差异(P>0.01);BD患者梗死灶的NAA/Cr、Cho/Cr比值与缺血灶存在显著差异(P<0.01). 结论多体素二维1H-MRS能够显示BD患者梗死灶和缺血灶代谢产物的代谢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了解梗死灶和缺血灶的进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肖朝勇;顾建平;殷信道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CT扫描发现枕骨变异一例

    患者男,19岁.因头部外伤就诊.体检:营养、发育良好,五官对称,外观无畸形.右额部见局部皮肤青紫,无皮肤破损.CT扫描:脑组织及颅外软组织未见异常;骨窗见枕骨中下部,由枕骨内、外隆凸至枕骨大孔处有一线样长约27 mm裂隙(图1、2),宽约1.0 mm.边缘光滑、硬化,贯穿枕骨内外板.颅骨无凹陷及移位征象.

    作者:温毅;张瑞萍;张延林;尹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后纵隔侵袭性胸腺瘤一例

    患者女,40岁.胸闷、胸痛,心悸半年,并进行性加重.体检:慢性贫血貌,左下肺叩诊浊音,震颤减弱.

    作者:涂珍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和结肠充气造影CT低剂量扫描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胃和结肠充气造影CT低剂量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X线和辐射剂量比. 资料与方法对30例志愿者作胃或结肠充气状态下165 mAs、90 mAs、30 mAs 3种剂量的MSCT扫描,评价3种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同时分别记录3种剂量扫描的单次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mGy)、毫安秒(mAs),计算出3种方法的放射线剂量比. 结果与常规剂量165 mAs扫描比较,90 mAs、30 mAs扫描对胃或结肠壁、胃黏膜或结肠带、腔外间隙显示的清晰度影响很小,没有影响到对其图像的观察诊断;对肝脏、臀肌等密实结构显示的清晰度影响较大,随着扫描剂量减低,图像颗粒增粗,组织结构分辨率下降,30 mAs扫描时,影响观察诊断;胃和结肠肿块显示的清晰度在降低剂量扫描时其图像颗粒也有所增粗,但均没有影响观察诊断;图像的三维重建成像在降低剂量扫描时几乎不受影响.以165 mAs为标准,90 mAs、30 mAs组的CTDIw(mGy)及mAs分别降低了45.5%、81.8%. 结论胃和结肠充气造影30 mAs低剂量CT扫描对胃和结肠及其肿块的显示没有明显影响,不影响观察诊断,而且其X线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降低了4/5,完全可应用于临床胃或结肠病变的筛查式诊断.

    作者:欧阳林;陈晓武;周水添;蔡晓鹃;王苓;杨赞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髂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

    患者女,29岁.发现右髋部肿物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不慎摔伤致右髋部疼痛,但无明显红肿,可自行站立行走,当时未作特殊处理.自后右髋部肿物日渐增大,遂来院求诊.体检:右髋部红肿,皮温正常,可扪及一约9 cm×6 cm大小肿块,质硬,边缘清晰,无明显压痛,活动度差.

    作者:刘海凌;李小荣;欧陕兴;钱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