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DC值术前评价脑膜瘤病理级别的研究

尹丹;邓利猛;王小宜;廖伟华;周建华;陈晨

关键词:脑膜瘤, 病理,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区分良性与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可行性,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33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检查,并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术后对脑膜瘤进行病理分级及分型,并计算肿瘤细胞数(10个高倍视野) 及肿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 结果Ⅰ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级与Ⅱ、Ⅲ级脑膜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及肿瘤细胞数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实质ADC 值与肿瘤细胞数及核/浆面积比相关.Ⅰ级脑膜瘤部分混合型、纤维型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重叠. 结论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助于术前鉴别病理级别.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鼻窦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资料. 结果原发于鼻腔30例,鼻窦7例,鼻腔、鼻窦同时发病或累及邻近结构9例.CT表现:淋巴瘤位于鼻腔前部28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22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2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6例,鼻中隔、中下鼻甲浸润性破坏7例.鼻窦淋巴瘤表现为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窦壁骨质浸润性改变5例,明显破坏2例,4例上颌窦周软组织浸润,增强后中度强化3例.弥漫型淋巴瘤表现为鼻腔中线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鼻腔及邻近鼻窦伴软组织肿块,6例并累及邻近面部软组织、眼眶、鼻咽部、口咽、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2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12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8例;T2WI高信号11例,等信号9例;病变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10例.4例沿翼腭窝神经周扩散. 结论多数鼻腔淋巴瘤及弥漫型鼻腔鼻窦淋巴瘤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鼻窦淋巴瘤则缺乏特异影像学征象.CT是本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帮助临床准确地分期.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姜祖超;鲜军舫;刘中林;兰宝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TACE联合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TACE)联合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选择52例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PAI治疗组和单纯TACE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联合组与单纯TACE组有效率分别为61.5%、30.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80.8%,61.5%;69.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与单纯TACE相比,TACE联合PAI治疗中、晚期巨块型肝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海山;王宁;商健彪;安东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儿童下丘脑错构瘤一例

    患儿女,11个月.阴道不规则流血2个月就诊.患儿2个月前突发阴道流血,血量不多,每次持续约3~4 d,间断29 d左右又出现第二次阴道流血.体检:身长约80 cm(较同龄儿高),双侧乳房增大(约3 cm×3 cm);外阴色素稍沉着.精神、运动发育基本正常.盆腔CT检查提示:子宫明显增大,宫体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头颅MRI检查:冠状位T1WI显示鞍上偏左侧有一类圆形等信号结节状病灶,大小约1.2 cm×1.0 cm,信号均匀,边缘清楚(图1),T2WI见肿块与灰质等信号;矢状位显示病灶与下丘脑相连,垂体柄受压,增强后瘤体无强化(图2).MRI诊断考虑为:下丘脑错构瘤.术后病理证实与MR诊断相符.

    作者:徐女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源于血管的平滑肌肉瘤一例

    患者男,64岁.于左股骨中下部触及8.5 cm×5.0 cm软组织肿物,界限不清,质硬,轻度压痛,活动差,左小腿肌腹轻度肿胀,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作者:付文利;韩耀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后纵隔侵袭性胸腺瘤一例

    患者女,40岁.胸闷、胸痛,心悸半年,并进行性加重.体检:慢性贫血貌,左下肺叩诊浊音,震颤减弱.

    作者:涂珍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ADC值术前评价脑膜瘤病理级别的研究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区分良性与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可行性,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33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检查,并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术后对脑膜瘤进行病理分级及分型,并计算肿瘤细胞数(10个高倍视野) 及肿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 结果Ⅰ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级与Ⅱ、Ⅲ级脑膜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及肿瘤细胞数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实质ADC 值与肿瘤细胞数及核/浆面积比相关.Ⅰ级脑膜瘤部分混合型、纤维型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重叠. 结论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助于术前鉴别病理级别.

    作者:尹丹;邓利猛;王小宜;廖伟华;周建华;陈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胰腺乳头状囊实性肿瘤一例

    患者女,17岁.发现左上腹肿块1周,无外伤史.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作者:徐青;黄庆娟;王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搜集8例经临床诊断高血压脑病患者,行MR T1WI和T2WI检查,其中4例加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血压变化、MRI表现及ADC值变化. 结果发病时平均血压199.63/123.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升高25.73%/28.71%.MRI上病变主要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以顶枕叶、小脑半球多见.DWI病变呈等及稍高信号,ADC值较正常平均升高58%.仅1个病灶DWI出现明显高信号,ADC值减低. 结论 MRI有助于高血压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DWI是将其与急性脑梗死区分开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孙志华;李威;张云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撕裂伤CT追踪观察(附二例报告)

    肺撕裂伤在胸部外伤中并不少见,但其CT表现描述较少,影像动态观察者更少.CT是发现和动态观察肺撕裂伤的佳影像方法.笔者报道CT追踪观察的肺撕裂伤2例,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作者:李淑玲;宋希宽;刘旭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R多技术扫描检测活性心肌及其和心肌声学造影对比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MR多技术扫描和心肌声学造影(MCE)在检测心肌灌注、判断心肌存活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应用MR多技术扫描对3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MCE结果对照. 结果共有81支冠状动脉狭窄≥70%,狭窄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为334个(57.99%)节段.MR心肌灌注扫描见268个(46.53%)节段呈缺血改变,MR心肌活性扫描见83个(14.41%)节段心肌梗死.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MR心肌灌注扫描的敏感性为80.2%,特异性为100%,总符合率为88.5%,Kappa值为0.773.定性MCE检查共有202个(35.07%)节段呈缺血改变.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定性MCE的敏感性为60.5%,特异性为100%,总符合率为77.1%,Kappa值为0.563.MR心肌灌注扫描所发现的缺血节段比狭窄冠状动脉的供血节段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468),MCE所发现的缺血节段比狭窄冠状动脉的供血节段少(P=0.000);MR心肌灌注扫描检出缺血节段比MCE检出的多(P=0.000). 结论 MR多技术扫描可清晰显示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位置、程度,可重复性好,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一致性较高.MCE为临床提供了无创、可重复地准确测定心肌缺血的新方法,但其评价方法具有一定主观性且低估心肌缺血的范围,检查者的经验和检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准确性.

    作者:朱海云;田建明;王莉;程永德;张军;朱燕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颅面骨骨化纤维瘤一例

    患者男,17岁.因左侧面部肿块逐渐增大,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常伴有鼻塞、血涕、张口困难,眼球突出、眼胀、视力下降,左后鼻孔出血等症状入院检查.临床拟诊左上颌骨肿瘤.

    作者:薛建昌;赵峰;刘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目的分析30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 资料与方法 30例均经病理证实.使用Siemens Plus 4A CT扫描仪.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1)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14例,位于肾上腺者19例,位于交感神经链上11例.(2)肿块不规则形14例,类圆形16例;边缘清楚25例,边缘模糊5例.(3)成神经细胞瘤和神经节成神经细胞瘤CT表现具有特征:平扫与肾脏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均有较粗大无定形钙化伴有血管的包埋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他病理类型的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的特征性没有前者明显. 结论大多数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可根据其CT表现、好发于肾上腺及沿椎旁交感神经链分布的特点,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CT可作出诊断.

    作者:吴爱兰;韩萍;冯敢生;郑金龙;史河水;田志梁;刘永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 H-MRS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组神经元逐渐发生变性凋亡所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病症.多见于中老年,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长,且进行性加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大多不明.由于同其他很多疾病和病症相重叠,所以其临床和病理表现复杂,加之缺乏特异的生化、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国内外对该组疾病认识仍然不足.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和MRS对该组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不断加深,其中MRS作为目前唯一无创性研究活体组织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的分析方法,广泛用于神经和精神病学研究,倍受世人关注[1].因1H核自然丰度高,且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灵敏度好,故其在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中的应用广泛.笔者综述了1H-MRS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方雷;余永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结节性硬化伴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8岁.2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头痛、恶心,近10 d头痛加重,呕吐呈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右眼视物不清.双侧面颊见多发蜡点状黄红色丘疹.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

    作者:娄立志;程新芳;李福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部毛滴虫感染一例

    患者女,24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血块为主,伴血丝痰,持续性每日约10 ml,无发热、胸痛、脓痰.体检:双肺未见明确阳性体征.X线平片:左下肺背段见一约4.0 cm×2.1 cm类圆形薄壁空洞,境界清晰,内缘光滑,其内可见一中等密度结节影,大小约2.0 cm×1.5 cm,边缘较光滑,密度较均匀,空洞周围见少许斑片状模糊密影(图1、2).

    作者:孔庆聪;邓星河;张亚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胆囊穿孔、腹腔包裹性积液误诊肝包虫一例

    患者男,65岁.于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伴恶心,无呕吐,伴有肩背痛.入院后体检:发育正常,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淋巴结未触及,上腹部隆起,可见胃型,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略紧张,右上腹平脐叩诊浊音,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莫菲氏征阳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既往史:患者曾于20年前行两次肝包虫手术.

    作者:党延平;王怀常;安慧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和结肠充气造影CT低剂量扫描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胃和结肠充气造影CT低剂量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X线和辐射剂量比. 资料与方法对30例志愿者作胃或结肠充气状态下165 mAs、90 mAs、30 mAs 3种剂量的MSCT扫描,评价3种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同时分别记录3种剂量扫描的单次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mGy)、毫安秒(mAs),计算出3种方法的放射线剂量比. 结果与常规剂量165 mAs扫描比较,90 mAs、30 mAs扫描对胃或结肠壁、胃黏膜或结肠带、腔外间隙显示的清晰度影响很小,没有影响到对其图像的观察诊断;对肝脏、臀肌等密实结构显示的清晰度影响较大,随着扫描剂量减低,图像颗粒增粗,组织结构分辨率下降,30 mAs扫描时,影响观察诊断;胃和结肠肿块显示的清晰度在降低剂量扫描时其图像颗粒也有所增粗,但均没有影响观察诊断;图像的三维重建成像在降低剂量扫描时几乎不受影响.以165 mAs为标准,90 mAs、30 mAs组的CTDIw(mGy)及mAs分别降低了45.5%、81.8%. 结论胃和结肠充气造影30 mAs低剂量CT扫描对胃和结肠及其肿块的显示没有明显影响,不影响观察诊断,而且其X线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降低了4/5,完全可应用于临床胃或结肠病变的筛查式诊断.

    作者:欧阳林;陈晓武;周水添;蔡晓鹃;王苓;杨赞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一直是胸部影像学研究的重点,评价SPN的终目标是为了及早发现病灶和准确定性,以免延误能治疗的早期肺癌和避免良性结节的不必要手术.目前,影像学检出和定性SPN均有较大进展.笔者搜集相关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王晓华;马大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肠道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 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 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与黏膜接触面溃疡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良性GIST大直径小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恶性GIST(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83.3% )和良性GIST(80%)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恶性GIST(84%)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与恶性GIST肿瘤形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恶性GIST均可呈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其生长方式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增强模式、强化程度与恶性GIST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IST溃疡(28%)比胃肠道神经鞘瘤(25%)和良性GIST(20%)更常见,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CT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的匀质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轻度强化,该表现类似于良性GIST,但与恶性GIST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作者:邢伟;谭华桥;俞胜男;吴小凤;孙益芳;邱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TL)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TL的CT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6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5岁. 结果 6例均有近期发现颈部迅速肿大病史,5例伴桥本甲状腺炎.CT显示单发结节型1例,多发结节型1例,弥漫肿大型4例;6例肿瘤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1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受累. 结论对于年龄>60岁的女性患者,有桥本甲状腺炎病史且近期甲状腺突然肿大者,CT表现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密度均匀,强化不显著,应考虑PTL.

    作者:关玉宝;周良平;曾庆思;谢念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