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王淑梅;马聪敏;南俊祥;张建军
患者 女,15岁.2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胸壁肿块,约鹅蛋大小,质硬,无移动,边界清楚,无肿胀感,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近来肿块较前增大.
作者:许尚文;钱根年;宋屿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男,23岁.自幼发现左侧阴囊可复性肿物,无触痛,咳嗽及久立后增大,平卧后消失;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阴囊胀痛,其内肿物质地变硬,有压痛,平卧后可部分消失.
作者:邓奎品;刘铁军;郭睿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良性对称性脂肪过多症(BSL)CT表现,评价CT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证实的BSL患者的CT资料.15例行CT平扫,其中5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1例直接行增强扫描. 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脂肪蓄积增厚,无包膜,边界不清,左右对称,蓄积脂肪内无钙化;病变主要分布于颈前舌骨下区(16例),颈前舌骨上区(14例),胸锁乳突肌深面(15例),颈后区皮下(15例),脊柱旁肌肉间隙(11例),上背部皮下(10例),下枕部皮下(9例),斜方肌深面(8例),双侧锁骨上窝(7例)及胸骨切迹(7例),也见于面颊部(4例)、气管前间隙(5例)、颈椎前间隙(3例)及喉旁间隙(1例). 结论 BSL具有特征性头颈部CT表现,CT能清楚显示病变累及范围,在术前定量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任国;唐秉航;何亚奇;李良才;黄德成;黄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泌乳素瘤(PRL)的临床疗效及MRI的影像学变化.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PRL伽玛刀治疗后的MRI随访影像资料,平均随访期32.5个月(12~96个月),评价MRI在PRL伽玛刀治疗后影像学变化中的作用. 结果 78例中肿瘤完全消失35例(占44.9%),肿瘤体积缩小37例(占47.4%),体积无变化6例(占7.7%),肿瘤总控制率100%.2例肿瘤伽玛刀治疗后3和9个月出现一过性坏死肿胀.临床症状总改善率为73例(93.6%),其中12个月以内改善率为62例(79.5%). 结论 伽玛刀治疗PRL能够很好地控制肿瘤生长和PRL过量分泌,这种作用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具有放大效应.
作者:姜新雅;仇斌;王小宜;陈长青;廖伟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与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所提供的代谢改变程度和范围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将87例经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的患者按照MRI/MRSI 检查时的PSA 水平分为:1组,PSA≤10 ng/ml (40例); 2组, 10 ng/ml<PSA≤20 ng/ml (34例); 3组,PSA>20 ng/ml (13例).肿瘤存在的可能性按1~5评分,从1~5分依次为:肯定健康,可能健康,不确定,可能癌,肯定癌.确定每例患者周围带内所有有用体素的分数.为了评估PSA 与前列腺癌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确定:(1) 平均总健康指数;(2) 侵犯力指数;(3) 空间范围指数. 结果 PSA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r=0.29, P=0.007),但与肿瘤的体积无关.3组患者之间的MRI/MRSI总健康指数,侵犯力的指数和空间范围指数有明显差异(P=0.02,P=0.04,和P=0.006 ).在这3个PSA组之间,每个MRSI指数都与PSA成正相关 (r=0.25,P=0.02;r=0.23,P=0.03;和r=0.3,P=0.005 ).然而,在每一个PSA组内,PSA与任何一个MRSI指数都没有明显的关联性. 结论 血清PSA 结合MRSI所提供的解剖和代谢的信息能够有意义地提高对每一例患者前列腺癌特性的评估.当增加胆碱/肌酐的比值以及枸橼酸盐/正常枸橼酸盐的比值作为选择性诊断标准时,MRSI评价前列腺癌侵犯力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作者:李飒英;陈敏;周诚;陈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U)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分析11例患者的MRCP、轴面T2WI及T1WI.测量共通管长度和胆总管宽度,观察APBDU的形式,以及胆管内有无结石和肿瘤等相关疾病.将观察结果与B超及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和/或外科手术所见对照. 结果 10例胆总管囊肿型APBDU包括胆管囊状扩张7例,梭形扩张3例;1例非囊肿型APBDU表现为胆总管轻度扩张.胆总管大直径范围是12~90 mm,平均34 mm.APBDU的合流形式包括A型7例,B型4例,在MRCP图像测量的共通管长度范围是18~30 mm, 平均23 mm.轴面T2WI显示胆总管或胰管突然蝌蚪或逗点样增粗5例.APBDU相关疾病包括胆囊/胆管结石6例,胆管肿瘤1例,胰腺炎5例.对7例切除的病变胆管和胆囊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有慢性炎症改变. 结论 MRCP检查有助于发现和诊断APBDU,轴面T2WI和 B超检查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本病.
作者:靳二虎;马大庆;张澍田;冀明;张忠涛;王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女,42岁.间断腹痛、腹胀1个月余,伴恶心、反酸,按胃病治疗效果不佳.X线腹透示:右下腹一大的气-液平面,其上方肠管扩张.诊断为结肠梗阻.实验室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贾丽英;刘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注意是人类所有认知活动的调节机制,临床上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注意缺陷(如高血压患者).对正常人脑注意调节机制神经基础进行探讨是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的前提.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人脑注意网络的神经基础及其调节机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
作者:施万印;余永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运用介入技术建立一种能够符合影像学研究和溶栓的局灶性脑栓塞动物模型. 材料与方法 13只成年家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A组)3只和实验组10只,实验组又按照导管插入颈内动脉的不同位置分成B、C组,每组各5只,经股动脉插管注入自体动脉血栓制作犬的局灶脑栓塞动物模型.每组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病理切片评价效果,并做统计分析. 结果 A组未见异常改变.B、C组血管实时造影示颈内动脉主干栓塞,B1、B4、B5延迟造影阻塞血管显示再通,B2、B3、C组延迟造影阻塞血管无再通,B、C组模型成功率分别为40%、100%;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5.2±4.438、7.2±1.923;阻塞血管无再通者DWI 1 h均出现梗死灶;HE染色:自溶组出现大量神经元细胞坏死性改变,C组神经元细胞形态改变程度较轻,残存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结论 运用介入技术导管插入颈内动脉内制作局灶性脑栓塞溶栓实验模型,造模稳定,动物创伤小,适合溶栓实验研究.
作者:何玉洁;吴清华;王学建;周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及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影像特点. 资料与方法 40例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及下腔静脉病变,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下腔静脉CTP检查,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及后处理图像所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密度变化特点及侧支循环形成. 结果 19例肝癌沿肝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下腔静脉肝段及肝上段;邻近下腔静脉肝段的肝癌直接侵犯下腔静脉;6例轻度强化,未见明显侧支循环形成.9例肾癌沿肾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肾上段,无强化,见肾包膜静脉侧支形成及性腺静脉增粗.5例下腔静脉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呈节段性,壁不光整,可见条状或斑点状钙化,CTP后延迟扫描,病变段无明显强化,见明显的侧支循环.3例下腔静脉内血管平滑肌瘤病,起自子宫,沿卵巢静脉及髂静脉上行,经下腔静脉侵入右心房,病变密度较均匀,无钙化及坏死囊变,强化较明显,病变段附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发育异常所致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3例,表现为肝上段节段性狭窄,周围见大量的侧支循环形成.下腔静脉内平滑肌肉瘤1例,病变位于肝下段下腔静脉,呈节段性增粗,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延迟CT扫描后不均匀强化,邻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 结论 下腔静脉病变的CT表现以充盈缺损、无或轻-中度强化、管腔狭窄及侧支血管形成为特征,下腔静脉CTP的三维重建能立体显示管腔狭窄和侧支血管,合理的CT扫描模式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和确定手术方案.
作者:郑金龙;韩萍;柳曦;周承凯;蒋南川;陈艳;雷子乔;于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男,29岁.双侧额颞部持续性疼痛50余天,加重伴思维障碍、秽语14 d入院.体检: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4×109/L,中性粒细胞0.837.爱滋病抗体阴性,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阴性.脑脊液:初压为200~260 mmH2O,细胞总数116/μL,白细胞16/μL,红细胞100/μL.抗酸染色涂片阴性.
作者:陆毅;许月红;宋国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孕妇 25岁.孕1产0,孕26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单胎,头位,颅骨光滑完整,颅内结构未见异常,双顶径6.0 cm,脊柱排列规整,弯曲度正常,股骨长4.5 cm,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羊水大深径10.6 cm.
作者:卫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例1 女,42岁.间断性左侧腰痛3个月余,加重并向左下腹及会阴部放射1个月入院.体检:左侧腰部可触及拳头大小的质韧肿块,有压痛.左肾区叩击痛阳性.
作者:曹殿波;曲亚罡;杨禄;张文雷;杨海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急诊治疗骨盆骨折所致盆腔大出血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5例骨盆骨折合并盆腔大出血患者,经抗休克、止血等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在外伤后2~5 h行急诊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选用明胶海绵颗粒或细条、不锈钢圈栓塞髂内动脉或出血动脉分支. 结果 除1例在造影过程中死亡而未行栓塞外,其余14例均在1 h内完成栓塞治疗,成功率93.3%(14/15),栓塞后活动性出血停止,失血性休克得到纠正,有效率达100%(14/14),其中12例经康复治疗后出院,2例因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合并颅脑损伤而死亡.未出现严重的栓塞后并发症. 结论 经导管动脉栓塞是急诊治疗骨盆骨折所致盆腔大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作者:金泳海;刘一之;倪才方;朱晓黎;邹建伟;孙鸽;孙玲芳;张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臀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及其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9例臀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行选择性动脉插管至载瘤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采用明胶海绵和/或弹簧钢圈栓塞,并对栓塞治疗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 9例均发生于髂内动脉分支,其中臀上动脉3例,阴部内动脉3例,臀下动脉2例,闭孔动脉1例,均成功栓塞,随访2个月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经导管栓塞臀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作者:斯光晏;王学建;周石;宋杰;张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男,28岁.无明显诱因感左小指末节隐痛1年,加重1个月入院.无外伤、手术史.实验室常规检查无异常.体检:左小指末节稍肿大,无发红,皮温正常,轻压痛.末节伸屈活动尚可.
作者:吴国宜;洪少伟;伍建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女,59岁.扭动腰部时突感右腰部疼痛2天,伴恶心、呕吐入院.体检:右肾区压痛,叩痛(+),患者既往有肾囊肿史.B超示:右肾上极混合性占位,病理性质待定,右肾中极实质性占位.CT示:右肾后上缘见5.5 cm×5.0 cm×5.0 cm脂肪、软组织混合密度病灶,肾包膜下及肾周脂肪间隙条片状高密度影包绕、粘连,肾周筋膜增厚.右侧腰大肌粘连肿胀,下腔静脉向前内侧移位.混合密度病灶外侧见直径2.0 cm结节灶.增强扫描混合密度灶强化不均匀,结节性强化明显.双肾多发类圆形囊性低密度灶(图1、2).
作者:张晓莹;王彦华;陈维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诊病种之一,常因患者出血量大、病情重、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判断困难,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均为一大难题.自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经血管介入治疗以来,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一部分患者还能同时进行出血动脉栓塞和/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止血,起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止血的双重作用.笔者结合现在介入放射学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就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江广斌;梁惠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男,50岁.下腹部胀痛1年,近半年排尿时间延长,尿不尽感,大便变细,无尿频、尿急、尿痛症状.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下腹部膨隆,腹软,未扪及包块.
作者:石珍;魏佃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女,27岁.头痛15 d,伴恶心、呕吐入院.自诉左下肢无力14年,左上肢无力8年.体检:Bp 135/85 mmHg(1 mmHg=0.133kPa),左侧Babinski征阳性.
作者:李卉;王淑梅;马聪敏;南俊祥;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