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广斌;梁惠民
患者 男,58岁.平素体健,1994年曾以冠心病、病窦综合征诊治,同期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扩大,冠状静脉窦扩张,约2.1 mm×3.1 mm,活动平板试验阳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伴房室干扰.此次体检B超发现左心房后缘的不规则回声区(图1),胸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行胸腹部螺旋CT联合扫描后曲面重组(CPR)提示:患者左位下腔静脉(LIVC)与降主动脉伴行,于主动脉弓层面合并左侧锁骨下静脉、颈静脉等,沿左侧纵隔旁下行,绕左心房后缘汇入右心房,于第二肝门段可见肝静脉汇入右心房(图2).
作者:潘克;刘晓红;刘永胜;吕弘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螺旋CT检查肺癌早期胸膜转移与其手术病理分级、解剖分布部位关系.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原发肺癌胸膜转移的CT表现,并将其与手术病理表现作对照研究. 结果 43例中合并胸腔积液8例,手术病理分为Ⅰ级25例、Ⅱ级13例、Ⅲ级5例.术前CT仅诊断5例Ⅲ级,3例Ⅱ级.而CT实际显示胸膜转移结节28例,检出率为65.1%(28/43),其Ⅰ、Ⅱ、Ⅲ级CT检出率分别为40%(10/25)、100%(13/13)、100%(5/5),叶间胸膜、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转移CT检出率分别为100%(12/12)、45.5%(10/22)、56.5%(13/23)、70%(14/20). 结论 CT能准确诊断中晚期胸膜转移,CT检出早期胸膜转移与其分级及分布的胸膜解剖部位密切相关,对Ⅰ级转移有明显局限性,显示叶间胸膜病灶敏感,对膈胸膜、肋胸膜敏感性较差.
作者:朱培菊;白红利;吕粟;杨志刚;邓开鸿;周翔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浸润转移与病理及环氧合酶(COX)-2蛋白表达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对57例胃癌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原位杂交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COX-2蛋白、mRNA表达.将螺旋CT结果与病理结果、COX-2表达进行对照. 结果 57例胃癌螺旋CT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82.5%(47/57),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78.9%(45/57),4例胃癌发生远处转移螺旋CT均正确诊断,TNM分期的准确性为80.7%(46/57).COX-2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35/57)和73.7%(42/57).CT对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病理一致性良好,与COX-2蛋白及mRNA表达率均密切相关(P<0.05). 结论 螺旋CT可较准确地反映胃癌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从而可指导手术、化学预防和治疗以及评估预后.
作者:郭华;高剑波;张永高;张智栩;陈奎生;张云汉;张谢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女,42岁.间断腹痛、腹胀1个月余,伴恶心、反酸,按胃病治疗效果不佳.X线腹透示:右下腹一大的气-液平面,其上方肠管扩张.诊断为结肠梗阻.实验室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贾丽英;刘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诊病种之一,常因患者出血量大、病情重、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判断困难,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均为一大难题.自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经血管介入治疗以来,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一部分患者还能同时进行出血动脉栓塞和/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止血,起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止血的双重作用.笔者结合现在介入放射学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就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江广斌;梁惠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例1 女,42岁.间断性左侧腰痛3个月余,加重并向左下腹及会阴部放射1个月入院.体检:左侧腰部可触及拳头大小的质韧肿块,有压痛.左肾区叩击痛阳性.
作者:曹殿波;曲亚罡;杨禄;张文雷;杨海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例1 女,62岁.1年前发现腹部肿块并逐渐增大,伴消瘦、食欲不振,反复腹胀.近2个月来阵发性脐周剧烈疼痛,伴腹胀明显.体检:腹部明显膨隆,可扪及约40 cm×35 cm肿块,质硬,界限不清,较固定,表面光滑,压之稍痛.
作者:朱玉春;周伟;王建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急诊治疗骨盆骨折所致盆腔大出血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5例骨盆骨折合并盆腔大出血患者,经抗休克、止血等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在外伤后2~5 h行急诊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选用明胶海绵颗粒或细条、不锈钢圈栓塞髂内动脉或出血动脉分支. 结果 除1例在造影过程中死亡而未行栓塞外,其余14例均在1 h内完成栓塞治疗,成功率93.3%(14/15),栓塞后活动性出血停止,失血性休克得到纠正,有效率达100%(14/14),其中12例经康复治疗后出院,2例因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合并颅脑损伤而死亡.未出现严重的栓塞后并发症. 结论 经导管动脉栓塞是急诊治疗骨盆骨折所致盆腔大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作者:金泳海;刘一之;倪才方;朱晓黎;邹建伟;孙鸽;孙玲芳;张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成年国人中上腹淋巴结大小正常CT观察标准;探讨影响中上腹正常淋巴结多层螺旋CT观察的因素. 资料与方法 排除可能引起腹部淋巴结增大的因素,120例行16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的成年人纳入本研究.使用工作站,分别采用两种窗技术对中上腹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出现率等进行观察测量. 结果 采用窗宽350 HU,窗位30 HU观察,上腹部9个部位淋巴结大短径上限分别为:肝胃韧带6.1 mm,门腔间隙8.2 mm,胃结肠韧带3.8 mm,脾胃韧带2.4 mm,腹腔动脉周围6.3 mm,肠系膜血管周围6.5 mm,膈脚后6.3 mm,腹主动脉周围上部6.9 mm,腹主动脉周围下部9.8 mm.不同窗技术条件对腹部淋巴结的观察有影响,窗a(窗宽350 HU,窗位30 HU)淋巴结显示率及其大短轴上限值大于窗b(窗宽200 HU,窗位60 HU).腹部脂肪量对淋巴结的显示率有影响,但当腹部脂肪量达到一定量后,显示率并不随脂肪量的增加而升高. 结论 上腹部淋巴结大短径上限按部位有所不同,腹膜后淋巴结有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的趋势.观察时采用的窗条件对淋巴结正常上限值测量及显示率有影响.观察个体腹部脂肪量对腹部淋巴结在CT观察时显示率有影响.
作者:周瀚;杨志刚;闵鹏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U)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分析11例患者的MRCP、轴面T2WI及T1WI.测量共通管长度和胆总管宽度,观察APBDU的形式,以及胆管内有无结石和肿瘤等相关疾病.将观察结果与B超及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和/或外科手术所见对照. 结果 10例胆总管囊肿型APBDU包括胆管囊状扩张7例,梭形扩张3例;1例非囊肿型APBDU表现为胆总管轻度扩张.胆总管大直径范围是12~90 mm,平均34 mm.APBDU的合流形式包括A型7例,B型4例,在MRCP图像测量的共通管长度范围是18~30 mm, 平均23 mm.轴面T2WI显示胆总管或胰管突然蝌蚪或逗点样增粗5例.APBDU相关疾病包括胆囊/胆管结石6例,胆管肿瘤1例,胰腺炎5例.对7例切除的病变胆管和胆囊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有慢性炎症改变. 结论 MRCP检查有助于发现和诊断APBDU,轴面T2WI和 B超检查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本病.
作者:靳二虎;马大庆;张澍田;冀明;张忠涛;王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泌乳素瘤(PRL)的临床疗效及MRI的影像学变化.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PRL伽玛刀治疗后的MRI随访影像资料,平均随访期32.5个月(12~96个月),评价MRI在PRL伽玛刀治疗后影像学变化中的作用. 结果 78例中肿瘤完全消失35例(占44.9%),肿瘤体积缩小37例(占47.4%),体积无变化6例(占7.7%),肿瘤总控制率100%.2例肿瘤伽玛刀治疗后3和9个月出现一过性坏死肿胀.临床症状总改善率为73例(93.6%),其中12个月以内改善率为62例(79.5%). 结论 伽玛刀治疗PRL能够很好地控制肿瘤生长和PRL过量分泌,这种作用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具有放大效应.
作者:姜新雅;仇斌;王小宜;陈长青;廖伟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男,23岁.自幼发现左侧阴囊可复性肿物,无触痛,咳嗽及久立后增大,平卧后消失;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阴囊胀痛,其内肿物质地变硬,有压痛,平卧后可部分消失.
作者:邓奎品;刘铁军;郭睿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孕妇 25岁.孕1产0,孕26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单胎,头位,颅骨光滑完整,颅内结构未见异常,双顶径6.0 cm,脊柱排列规整,弯曲度正常,股骨长4.5 cm,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羊水大深径10.6 cm.
作者:卫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男,40岁.进行性腹胀、下肢浮肿3个月余.体检:右上腹轻压痛,腹膨隆,移动性浊音(+),腹壁静脉曲张,双下肢肿胀伴色素沉着.
作者:李建浩;顾明;柯振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von Hippel-Lindau病(VHL病)的影像学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VHL病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7例VHL病影像学表现包括均有1处或1处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 5例有1处或多处包括胰腺多发囊肿、双肾多发肿瘤和囊肿以及阴囊肿瘤在内的内脏病变. 结论 VHL病为家族性遗传性多系统肿瘤综合征,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
作者:龚静山;徐坚民;单军;李莹;黄国鑫;李肃;杨忠;贾桂静;张丽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与向前上生长的垂体大腺瘤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资料与方法 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的MRI 征象,并与同期病理确诊的14例垂体大腺瘤进行对照. 结果 17例脑膜瘤:均显著强化,包绕颈内动脉13例,长脑膜尾征14例、瘤周较多流空信号5例,蝶鞍扩大9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1例,肿块与垂体分界不清7例,无腰征.14例垂体大腺瘤:7例显著强化、但不均匀,颈内动脉包绕14例,短脑膜尾征9例,较多流空信号2例,蝶鞍扩大14例,垂体柄不能辨认14例,见不到垂体结构13例,腰征1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瘤体显著及均匀强化、脑膜尾征粗大、瘤内星状改变均明显不同于垂体大腺瘤,其中长脑膜尾征、明显及均匀强化价值大. 结论 长脑膜尾征和肿瘤明显及均匀强化、无腰征是鞍结节脑膜瘤的特征性表现,对于鉴别鞍结节脑膜瘤与向前上生长的垂体大腺瘤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全冠民;袁涛;刘怀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化传递对比(MTC)成像在大鼠肝硬化的初步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单纯性肝硬化Wistar大鼠6只,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全部大鼠均行附加磁化传递(MT)脉冲前后SE序列T1WI及FSE序列T2WI扫描.测量感兴趣区平均信号强度、背景噪声,计算信噪比及磁化传递率(MTR). 结果 6只大鼠病理证实均为单纯性肝硬化.电镜下见肝硬化细胞间隔增宽,胶原纤维明显增多.T1WI上正常肝实质附加MT脉冲后信噪比(SNR)低于无MT脉冲图像(P=0.002);肝硬化附加MT后SNR明显低于无MT时(P=0.000);肝硬化的MTR显著高于正常肝实质(P=0.000).T2WI上正常肝实质附加MT后SNR低于无MT时(P=0.021);肝硬化附加MT后SNR显著低于无MT时(P=0.000);肝硬化的MTR较正常肝实质明显增高(P=0.002). 结论 MTC成像能间接反映肝硬化组织中胶原成分变化,为肝硬化的诊断和分期提供依据,可作为评价肝硬化的有效手段.
作者:赵云辉;许乙凯;陈翼;蒋志强;许鹏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男,26岁.右小腿后侧肿痛3个月入院.体检:右小腿后侧可触及大小约15.0 cm×10.0 cm肿块,边界不清,质韧,无红肿、压痛,皮肤无破溃,皮温正常.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作者:张耀方;纪金梅;刑焕英;梁则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脑组织结构在扩散张量成像(DTI)中的信号特点及各向异性. 资料与方法 对20名正常人行DTI,分析其平均扩散系数(ADC)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图的特点,并对不同感兴趣区(ROI)进行ADC及FA值的测量,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其扩散和各向异性特点. 结果 男女之间比较,同一部位的ADC及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称结构而言,左右侧的ADC或FA值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图上脑脊液呈明显的高信号,而其余脑组织呈不同程度的较低信号,且信号差别不大.侧脑室体部内的脑脊液与其他ROI ADC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ROI之间的ADC值则无差异(P>0.05).FA图可以清晰反映脑白质纤维,呈明显的高信号.不同白质纤维的FA值不一致,胼胝体压部的FA值大,并与胼胝体膝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测量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白质的各向异性按胼胝体、内囊、半卵圆中心、外囊逐渐降低.侧脑室体部内脑脊液的FA值低. 结论 不同部位脑组织的各向异性及信号不同.ADC图主要体现脑脊液与其他脑组织的差异,而FA图可以清晰显示脑内的白质纤维,并能定量反映不同部位各向异性的特征.
作者:钟维佳;赵建农;谢微波;邢海芳;陈维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技术检测肺血流状态的可行性和正常人局部肺血流的分布状态. 资料与方法 对20名23~50岁正常志愿者右侧肺部选定层面行MSCT同层灌注扫描,采用灌注分析软件对选定区域进行测量,将测量所得数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通过CT灌注扫描和灌注软件测量,获得了较稳定的肺血流灌注值;正常人局部肺血流分布状态在仰卧位时,腹侧向背侧血流量和血容量值升高(P<0.05),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SCT灌注扫描可用于评价肺血流状态和肺微血管血流参数;重力因素可影响肺血流分布状态.
作者:张皓;韩铭钧;王颖;田素伟;刘小彬;秦培鑫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