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维佳;赵建农;谢微波;邢海芳;陈维娟
患者 女,35岁.无明显诱因左前臂间断性胀痛1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体检:左桡骨远端略微肿胀,皮温稍高,压痛明显.无活动受限.
作者:黄婵桃;贾铭;陈卫国;杨慧;涂茜;闫慧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诊病种之一,常因患者出血量大、病情重、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判断困难,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均为一大难题.自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经血管介入治疗以来,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一部分患者还能同时进行出血动脉栓塞和/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止血,起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止血的双重作用.笔者结合现在介入放射学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就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江广斌;梁惠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MRI对食管癌检查的可行性、T分期及其价值和限度. 资料与方法 搜集31例病理证实,行消化道造影和MRI检查的食管癌患者资料,其中7例腹段食管癌累及贲门.4例同时行CT检查,3例术后标本行MRI检查. 结果 25例行开胸手术的食管癌患者,MRI T分期结果包括T1~2期7例,T3期13例,T4期5例.淋巴结转移6例,肝脏转移2例.与病理学结果T分期结果比较,MRI对食管癌T分期判断的整体准确度为80%(20/25),其中T1~2期为71.4%(5/7),T3期为76.9%(10/13),T4期为100%(5/5).Kappa值=0.678>0.4,近似概率P<0.0005,说明两种检查的一致程度较好. 结论 在食管癌的影像学检查中,MRI是对消化道钡剂造影有效的补充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术前分期,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叶泳松;陈棣华;蒋光愉;陈金城;陈汉芳;刘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男,26岁.右小腿后侧肿痛3个月入院.体检:右小腿后侧可触及大小约15.0 cm×10.0 cm肿块,边界不清,质韧,无红肿、压痛,皮肤无破溃,皮温正常.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作者:张耀方;纪金梅;刑焕英;梁则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良性对称性脂肪过多症(BSL)CT表现,评价CT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证实的BSL患者的CT资料.15例行CT平扫,其中5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1例直接行增强扫描. 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脂肪蓄积增厚,无包膜,边界不清,左右对称,蓄积脂肪内无钙化;病变主要分布于颈前舌骨下区(16例),颈前舌骨上区(14例),胸锁乳突肌深面(15例),颈后区皮下(15例),脊柱旁肌肉间隙(11例),上背部皮下(10例),下枕部皮下(9例),斜方肌深面(8例),双侧锁骨上窝(7例)及胸骨切迹(7例),也见于面颊部(4例)、气管前间隙(5例)、颈椎前间隙(3例)及喉旁间隙(1例). 结论 BSL具有特征性头颈部CT表现,CT能清楚显示病变累及范围,在术前定量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任国;唐秉航;何亚奇;李良才;黄德成;黄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女,42岁.间断腹痛、腹胀1个月余,伴恶心、反酸,按胃病治疗效果不佳.X线腹透示:右下腹一大的气-液平面,其上方肠管扩张.诊断为结肠梗阻.实验室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贾丽英;刘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U)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分析11例患者的MRCP、轴面T2WI及T1WI.测量共通管长度和胆总管宽度,观察APBDU的形式,以及胆管内有无结石和肿瘤等相关疾病.将观察结果与B超及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和/或外科手术所见对照. 结果 10例胆总管囊肿型APBDU包括胆管囊状扩张7例,梭形扩张3例;1例非囊肿型APBDU表现为胆总管轻度扩张.胆总管大直径范围是12~90 mm,平均34 mm.APBDU的合流形式包括A型7例,B型4例,在MRCP图像测量的共通管长度范围是18~30 mm, 平均23 mm.轴面T2WI显示胆总管或胰管突然蝌蚪或逗点样增粗5例.APBDU相关疾病包括胆囊/胆管结石6例,胆管肿瘤1例,胰腺炎5例.对7例切除的病变胆管和胆囊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有慢性炎症改变. 结论 MRCP检查有助于发现和诊断APBDU,轴面T2WI和 B超检查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本病.
作者:靳二虎;马大庆;张澍田;冀明;张忠涛;王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磁化传递对比(MTC)成像在大鼠肝硬化的初步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单纯性肝硬化Wistar大鼠6只,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全部大鼠均行附加磁化传递(MT)脉冲前后SE序列T1WI及FSE序列T2WI扫描.测量感兴趣区平均信号强度、背景噪声,计算信噪比及磁化传递率(MTR). 结果 6只大鼠病理证实均为单纯性肝硬化.电镜下见肝硬化细胞间隔增宽,胶原纤维明显增多.T1WI上正常肝实质附加MT脉冲后信噪比(SNR)低于无MT脉冲图像(P=0.002);肝硬化附加MT后SNR明显低于无MT时(P=0.000);肝硬化的MTR显著高于正常肝实质(P=0.000).T2WI上正常肝实质附加MT后SNR低于无MT时(P=0.021);肝硬化附加MT后SNR显著低于无MT时(P=0.000);肝硬化的MTR较正常肝实质明显增高(P=0.002). 结论 MTC成像能间接反映肝硬化组织中胶原成分变化,为肝硬化的诊断和分期提供依据,可作为评价肝硬化的有效手段.
作者:赵云辉;许乙凯;陈翼;蒋志强;许鹏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男,50岁.下腹部胀痛1年,近半年排尿时间延长,尿不尽感,大便变细,无尿频、尿急、尿痛症状.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下腹部膨隆,腹软,未扪及包块.
作者:石珍;魏佃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运用介入技术建立一种能够符合影像学研究和溶栓的局灶性脑栓塞动物模型. 材料与方法 13只成年家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A组)3只和实验组10只,实验组又按照导管插入颈内动脉的不同位置分成B、C组,每组各5只,经股动脉插管注入自体动脉血栓制作犬的局灶脑栓塞动物模型.每组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病理切片评价效果,并做统计分析. 结果 A组未见异常改变.B、C组血管实时造影示颈内动脉主干栓塞,B1、B4、B5延迟造影阻塞血管显示再通,B2、B3、C组延迟造影阻塞血管无再通,B、C组模型成功率分别为40%、100%;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5.2±4.438、7.2±1.923;阻塞血管无再通者DWI 1 h均出现梗死灶;HE染色:自溶组出现大量神经元细胞坏死性改变,C组神经元细胞形态改变程度较轻,残存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结论 运用介入技术导管插入颈内动脉内制作局灶性脑栓塞溶栓实验模型,造模稳定,动物创伤小,适合溶栓实验研究.
作者:何玉洁;吴清华;王学建;周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故障现象 Toshiba TCT-300 CT扫描时图像出现淡环状伪影,校准水模后伪影消失,但2天后伪影重新出现.改变扫描条件发现大场水模图像粗糙,CT值及S.D.值均偏高.
作者:杨福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女,15岁.2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胸壁肿块,约鹅蛋大小,质硬,无移动,边界清楚,无肿胀感,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近来肿块较前增大.
作者:许尚文;钱根年;宋屿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女,27岁.头痛15 d,伴恶心、呕吐入院.自诉左下肢无力14年,左上肢无力8年.体检:Bp 135/85 mmHg(1 mmHg=0.133kPa),左侧Babinski征阳性.
作者:李卉;王淑梅;马聪敏;南俊祥;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及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影像特点. 资料与方法 40例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及下腔静脉病变,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下腔静脉CTP检查,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及后处理图像所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密度变化特点及侧支循环形成. 结果 19例肝癌沿肝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下腔静脉肝段及肝上段;邻近下腔静脉肝段的肝癌直接侵犯下腔静脉;6例轻度强化,未见明显侧支循环形成.9例肾癌沿肾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肾上段,无强化,见肾包膜静脉侧支形成及性腺静脉增粗.5例下腔静脉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呈节段性,壁不光整,可见条状或斑点状钙化,CTP后延迟扫描,病变段无明显强化,见明显的侧支循环.3例下腔静脉内血管平滑肌瘤病,起自子宫,沿卵巢静脉及髂静脉上行,经下腔静脉侵入右心房,病变密度较均匀,无钙化及坏死囊变,强化较明显,病变段附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发育异常所致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3例,表现为肝上段节段性狭窄,周围见大量的侧支循环形成.下腔静脉内平滑肌肉瘤1例,病变位于肝下段下腔静脉,呈节段性增粗,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延迟CT扫描后不均匀强化,邻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 结论 下腔静脉病变的CT表现以充盈缺损、无或轻-中度强化、管腔狭窄及侧支血管形成为特征,下腔静脉CTP的三维重建能立体显示管腔狭窄和侧支血管,合理的CT扫描模式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和确定手术方案.
作者:郑金龙;韩萍;柳曦;周承凯;蒋南川;陈艳;雷子乔;于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男,58岁.平素体健,1994年曾以冠心病、病窦综合征诊治,同期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扩大,冠状静脉窦扩张,约2.1 mm×3.1 mm,活动平板试验阳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伴房室干扰.此次体检B超发现左心房后缘的不规则回声区(图1),胸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行胸腹部螺旋CT联合扫描后曲面重组(CPR)提示:患者左位下腔静脉(LIVC)与降主动脉伴行,于主动脉弓层面合并左侧锁骨下静脉、颈静脉等,沿左侧纵隔旁下行,绕左心房后缘汇入右心房,于第二肝门段可见肝静脉汇入右心房(图2).
作者:潘克;刘晓红;刘永胜;吕弘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臀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及其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9例臀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行选择性动脉插管至载瘤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采用明胶海绵和/或弹簧钢圈栓塞,并对栓塞治疗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 9例均发生于髂内动脉分支,其中臀上动脉3例,阴部内动脉3例,臀下动脉2例,闭孔动脉1例,均成功栓塞,随访2个月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经导管栓塞臀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作者:斯光晏;王学建;周石;宋杰;张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泌乳素瘤(PRL)的临床疗效及MRI的影像学变化.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PRL伽玛刀治疗后的MRI随访影像资料,平均随访期32.5个月(12~96个月),评价MRI在PRL伽玛刀治疗后影像学变化中的作用. 结果 78例中肿瘤完全消失35例(占44.9%),肿瘤体积缩小37例(占47.4%),体积无变化6例(占7.7%),肿瘤总控制率100%.2例肿瘤伽玛刀治疗后3和9个月出现一过性坏死肿胀.临床症状总改善率为73例(93.6%),其中12个月以内改善率为62例(79.5%). 结论 伽玛刀治疗PRL能够很好地控制肿瘤生长和PRL过量分泌,这种作用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具有放大效应.
作者:姜新雅;仇斌;王小宜;陈长青;廖伟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例1 女,42岁.间断性左侧腰痛3个月余,加重并向左下腹及会阴部放射1个月入院.体检:左侧腰部可触及拳头大小的质韧肿块,有压痛.左肾区叩击痛阳性.
作者:曹殿波;曲亚罡;杨禄;张文雷;杨海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von Hippel-Lindau病(VHL病)的影像学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VHL病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7例VHL病影像学表现包括均有1处或1处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 5例有1处或多处包括胰腺多发囊肿、双肾多发肿瘤和囊肿以及阴囊肿瘤在内的内脏病变. 结论 VHL病为家族性遗传性多系统肿瘤综合征,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
作者:龚静山;徐坚民;单军;李莹;黄国鑫;李肃;杨忠;贾桂静;张丽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浸润转移与病理及环氧合酶(COX)-2蛋白表达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对57例胃癌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原位杂交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COX-2蛋白、mRNA表达.将螺旋CT结果与病理结果、COX-2表达进行对照. 结果 57例胃癌螺旋CT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82.5%(47/57),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78.9%(45/57),4例胃癌发生远处转移螺旋CT均正确诊断,TNM分期的准确性为80.7%(46/57).COX-2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35/57)和73.7%(42/57).CT对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病理一致性良好,与COX-2蛋白及mRNA表达率均密切相关(P<0.05). 结论 螺旋CT可较准确地反映胃癌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从而可指导手术、化学预防和治疗以及评估预后.
作者:郭华;高剑波;张永高;张智栩;陈奎生;张云汉;张谢夫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