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大视网膜母细胞瘤一例

谭健;陈辉武;王劲武;喻海华

关键词:右眼, 新生物, 眼球表面, 伴随症状, 直径, 眼眶, 头痛, 视力, 呕吐, 患儿, 恶心, 出血, 充血
摘要:患儿男,5岁.5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眼视力突然丧失,右眼球表面中央出现黑色新生物,直径约3 mm,充血发红.自觉右眼胀痛,不能视物,无头痛、恶心及呕吐等伴随症状.随后右眼新生物进行性增大并进行性向眼眶外突出、增粗,伴有出血.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膜后囊性肿物一例

    患者女,57岁。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坠痛入院。体检:右上腹可触及一包块,约10 cm×10 cm大小,活动度差。妇科会诊,排除妇科疾患。钡剂灌肠造影未见异常。

    作者:聂爱丽;刘俊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盲肠憩室内粪石嵌顿致反复消化道出血一例

    患者男,77岁.因反复解黑便3年,再发1次于2004年1月8日入院.患者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解少量稀软黑便,无黏液血便,无其他消化道不适症状.曾在外院行胃镜和电子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经保守治疗(具体治疗不详)后好转出院.

    作者:余雷;潘彦康;徐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听骨链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听小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技术(sSD)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相关的技术要点.资料与方法对43例患者进行螺旋高分辨率CT扫描,利用密集放大的重建图像,采用手动编辑,先移去听小骨周围的骨质,仅保留听小骨,用经编辑的轴位图像进行SSD三维成像.结果40侧正常耳的听小骨三维SSD显示了听小骨的细微结构,还反映了听小骨之间的关系.病变听小骨的三维SSD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的表现基本相符;慢性中耳炎25耳中,22耳进行了听小骨SSD成像,10耳见有骨质破坏;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耳均见有听小骨发育不良;外伤后听力下降5耳中,1耳锤砧关节脱位和1耳并有移位的锤骨骨折在听小骨三维SSD成像直观地显示.结论螺旋CT扫描和三维SSD有利于听小骨的显示和病变的诊断.

    作者:徐向阳;韩萍;史河水;冯敢生;田志梁;刘永华;刘刚;代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HRCT表现(附2例报告)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2例经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患者,均为育龄期女性,均行胸部CT平扫和HR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HRCT表现.结果HRCT特征性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一囊状透光区,囊腔直径2~15 mm,多数为10 mm左右.结论PLAM的HR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可提示该病的诊断.

    作者:史景云;易祥华;邵江;刘士远;肖湘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后MRI表现

    目的评价MRI平扫和动态增强对肝癌氩氦刀治疗后疗效随访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肝癌患者术后MRI表现并与AFP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氩氦刀治疗后病灶变成T1 WI较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坏死灶无明显强化;残存癌灶或新发癌灶在动态增强时早期强化.小肝癌组(<5 cm)肿瘤完全坏死率56.7%,大肝癌组(≥5 cm)肿瘤完全坏死率20%.小肝癌组的疗效优于大肝癌组(x2=4.06,P<0.05).结论MRI平扫和动态增强评价氩氦刀的疗效可靠、准确,氩氦刀术后定期MRI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海云;王莉;钱国军;田建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Alzheimer病记忆缺陷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脑变性疾病,以记忆力下降尤其近事记忆明显受损为主要特征.近10年来,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如fMRI和PET)的发展,有关Alzheimer病记忆系统、记忆过程及相关脑结构的研究获得重要进展.笔者对AD记忆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郝晶;李坤成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CT表现(附5例报告)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常规CT及HRCT扫描;其中1例行腹部CT扫描.结果常规胸部CT见两肺密度减低,偶见囊状影,相应水平HRCT清晰显示全肺囊状影,无分布差异.随病程进展,囊状影数目增多,部分融合成肺大泡或气胸.1例伴右肾错构瘤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随访3年腹部病灶无明显改变.结论常规CT可显示肺淋巴管肌瘤病部分肺部改变,而HRCT全面显示肺部异常,已成为本病的基本影像检查方法;肺外表现系重要的诊断佐证.

    作者:杨姗;张志勇;张兴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多层螺旋CT分析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APS的CT影像特征及其基础疾病,所有病例均采用MSCT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3 ml/s,剂量90 ml;动脉期延迟25~28 s,门脉期50~55 s,实质期3~5 min.其中75例完成了动脉期三维重建.结果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127例,其中75例容积成像(VR)清晰显示APS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三维关系.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片状强化139例,其中单发94例,2~3处40例,弥漫性5例;门脉期部分病灶密度仍较高,实质期病灶与肝实质密度一致.90例原发肝癌及16例转移瘤中,动脉期瘤灶部分实质明显强化67例,门脉期多数病灶仍呈高密度,实质期呈低密度,其余39例瘤灶未见明显强化.上述APS按发生部位可分4型:即中央型(60例),周围型(32例),混合型(56例)和弥漫型(5例).结论多种疾病均可形成APS,原发性肝癌是主要原因.CT上APS可有多种特征性表现形式,MSCT多期扫描及VR重建能充分显示.

    作者:刘光华;于红;李惠民;董伟华;韩希年;周文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iPass技术在CE-MRA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iPass技术在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8例行CE-MRA患者,男12例,女6例.其中腹部血管成像15例,颈部血管成像2例,股动脉成像1例.CE-MRA前,注射2 ml对比剂行iPass测试.扫描层面位于CE-MRA冠状视野的远心端1/3处,饱和板置于测试平面的近心端,iPass扫描1帧/s,实时图像显示,同步绘制血管内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自动将曲线上升段超出基线30%的时间记为对比剂到达时间,自动将到达时间载入CE-MRA序列,根据到达时间决定扫描延迟时间进行CE-MRA扫描.原始图像减影后行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评价重建血管图像质量.结果17例一次顺利完成iPass测试和CE-MRA,1例首次未能测出峰值曲线,调整感兴趣区(ROI)后,再行注射后测试成功,完成CE-MRA.MIP血管图像质量评分3.72±0.57.结论iPass测试可以提供较准确的对比剂到达时间,可以自动控制CE-MRA的扫描延迟时间,有利于提高CE-MRA的图像质量.

    作者:徐宁;刘玉林;陈宪;张照喜;郑之青;蒋春林;葛鸿惠;付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胰头包虫CT检查一例

    患者男,31岁.因右上腹持续胀痛1个月,伴黄疸2个月入院.患者生活在牧区,有羊、犬接触史.体检: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心肺未见异常.卡松尼试验阳性.曾在外院行2次肝包虫手术.CT平扫:胰头区一大小为5.0 cm×3.9 cm的类圆形囊性影,形态规整,边界清楚,十二指肠环受压、变形.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但显示更清楚(图1、2).

    作者:郭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贲门失弛缓症合并食管上段附壁霉菌球一例

    患者男,35岁.因胸部外伤就诊.临床为除外肋骨骨折而摄胸片检查.胸片示右纵隔明显增宽,边缘光整,于主动脉弓上至胸锁关节下区域示-7 cm×8 cm边界不整的团状密度增高影(图1),骨性结构无异常.

    作者:张炜;邰迎吉;邹伟;李峻;林艳萍;刘媛;徐永春;孙麓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腹腔内巨大恶性间质瘤一例

    患者男,18岁.间断性右侧腹部胀痛3年,加重7d.近来感腹部胀痛,右侧明显,7 d前出现腹部呈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无发热、黄疸.体检:T 36.4℃,P 78次/min,R 18次/min,Bp14/7.5kPa,腹部膨胀,右腹部及左中上腹部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反跳痛.

    作者:王晓琪;袁宏丽;潘春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成软骨细胞瘤15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作X线平片检查,9例同时行CT扫描.结果肱骨5例,股骨6例,胫骨、锁骨、髂骨和腰椎各1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部分呈膨胀、偏心性生长,管状骨病变多起源于骨骺,可累及干骺端;病灶内常有钙化,周围见硬化带,骨皮质破裂,软组织肿块,少数有骨膜反应.X线平片正确诊断8例,未定性3例,误诊4例,诊断准确率53.3%;CT正确诊断6例,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多数成软骨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特征,影像学检查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X线平片仍是基本检查方法,CT可提供更多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

    作者:吴献华;田浩;刘蓓蒂;黄健;朱纪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大鼠CCl4诱发的肝纤维化模型Mn-DPDP MR研究

    目的探讨Mn-DPDP MRI检查对CCl4诱发的大鼠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70只体重在200~250 g 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只,给以正常饲料和饮用水喂养,处理组60只,制成CCl4肝纤维化模型;从处理组每周随机选择4~5只,每只大鼠经尾静脉注射25 μmol/kg体重的Mn-DPDP,对肝脏进行快速多层面扰相梯度回波(FMPSPGR)和SE T1WI两个序列扫描,扫描延迟时间为15 min、30 min、1 h、2 h、3 h和4 h;对照组给以同样MRI检查.MRI检查后取肝脏大体标本进行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病理学对照.结果各级肝纤维化在FMPSPGR序列上增强前后信号绝对值均比对照组降低,增强后1 h信号绝对值比正常肝脏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纤维化信号绝对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SE T1WI序列上增强前1~3级肝纤维化信号均比正常肝脏高;1级纤维化增强后15 min和30 min信号绝对值较对照组下降,1 h以后较对照组升高;2级和3级纤维化增强后各时间点信号绝对值均较对照组高;4级纤维化绝对值大小均较对照组低.肉眼观察轻度纤维化者肝脏体积增大明显,增强后肝脏强化均匀;中重度肝纤维化者,尤其是肝硬化明显者,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肝裂增宽,增强后2种序列上肝脏强化欠均匀,其内可见弥漫性细小结节样低信号影,尤以FMPSPGR序列较明显.结论Mn-DPDP注射后采用FMPSPGR和SE T1WI序列不同时间点检查可以反映大鼠肝纤维化功能变化信息,但对肝纤维化程度分级尚有一定难度.

    作者:范明霞;周康荣;沈继章;陈财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手腕舟骨转移瘤一例

    患者男,56岁.右拇指活动障碍,腕部疼痛,活动时加重1个月.无发热及外伤史.无其他部位肿瘤病史.骨科检查:右手舟状窝处压痛,未扪及包块,右拇指背伸、屈曲及对掌无力,右手大鱼际肌轻度萎缩,手部皮肤感觉无异常.鼻咽部CT、胸部CT、消化道钡餐及腹部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上官景俊;刘吉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良性及23例恶性共43个PMT的CT表现.间叶组织源性肿瘤3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其他3例.结果PMT常单发,形态多变,平均大径8.4 cm,大多边界清晰伴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移位.可表现为囊性(2个)、囊实混合性(12个)、非均质实性(9个)、均质实性(13个)或脂肪密度肿块(7个).结论PMT病理类型多样,CT在肿瘤定位、明确范围与良恶性的鉴别上有较大价值,但多数不易明确其组织来源.

    作者:于小平;梁赵玉;王平;张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巨大视网膜母细胞瘤一例

    患儿男,5岁.5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眼视力突然丧失,右眼球表面中央出现黑色新生物,直径约3 mm,充血发红.自觉右眼胀痛,不能视物,无头痛、恶心及呕吐等伴随症状.随后右眼新生物进行性增大并进行性向眼眶外突出、增粗,伴有出血.

    作者:谭健;陈辉武;王劲武;喻海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tumor,IPM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胰腺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1982年Ohhashi先报道这种肿瘤[1].经过20多年的病例积累和详细研究,现今对IPMT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诊断水平也有显著提高.笔者结合历年文献,重点探讨IPMT在影像学诊断方面的进展.

    作者:叶彤;曾蒙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诊断率.资料与方法总结和分析临床证实的19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MRI表现.结果(1)脑白质异常信号7例,主要分布于侧脑室旁的脑白质及半卵圆中心,为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呈对称分布.(2)苍白球斑点状异常信号4例,其中3例为双侧苍白球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1例为右侧苍白球短T1、长T2信号并左侧黑质点状长T1、长T2信号.(3)侧脑室旁脑白质及半卵圆中心对称长T1、长T2信号并基底节异常信号8例.有7例并双侧苍白球异常信号,3例为长T1、长T2信号,4例为短T1、长T2信号;1例并右侧内囊及左侧尾状核头部短T1、长T2信号.结论MRI是诊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刘影;李传福;郑金勇;侯金文;孟祥水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肾脏肿物的检出和特征的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脏肿物检出率及其特征,并提出适于肾脏肿物特征研究的肾脏螺旋CT扫描模式.资料与方法115例患者行肾脏4期螺旋CT增强扫描,统计不同期的检出率及其与病灶大小和部位的关系,并分析肾脏实性肿物的强化程度和大强化值出现时相.结果共有173个病灶,其中囊性146个,实性27个.实质期和排泄期的病灶的检出率均为100%,直径>2 cm的病灶的检出率为100%.直径<2 cm的病灶的检出率的高低与扫描时相和病灶部位有关.不同肾脏实性肿物的强化方式不同,大多数肾细胞癌表现为重度强化,其大强化值出现在皮髓质期.结论实质期是检出小的肾脏肿物的可靠的时相,皮髓质期是肾脏肿物特征分析的重要时相,肾脏肿物的检出和特征研究宜采用肾脏4期螺旋CT扫描模式.

    作者:任小波;王云;裴爱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