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并先天性巨输尿管一例

宋亚峰;陈文;徐霖

关键词:输尿管重复畸形, 影像学表现, 输尿管上段, 右肾, 移位, 极度扩张, 检查, 充满液体, 螺旋状, 腹膜后, 直径, 胰腺, 腰痛, 显影, 体检, 盆腔, 尿痛, 尿频, 积水, 患者
摘要:患者男,20岁.发热、尿频、尿痛2周伴左腰痛10天.体检:左上腹稍隆,可触及一约12 cm×5 cm大小向内斜行包块.影像学表现:IVP检查示左肾向外侧移位,左侧显影之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扩张积水,输尿管走行呈螺旋状扭曲.考虑为左侧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可能.CT检查示左输尿管极度扩张,表现为左腹部(腹膜后)扭曲充满液体的管状影,CT值约10HU,粗处直径10 cm,上至右肾上极水平,下至盆腔,左肾受压变形向外移位,肠管受挤压.右肾正常,肝、脾及胰腺未见异常(图1~3).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一例

    患者 17岁.右膝肿胀、疼痛10余年,加重2个月.体检:右膝肿胀,无压痛,活动稍受限.CT平扫示股骨头关节面小囊状骨质破坏,滑膜明显增厚(图1).MRI示稍长T1,明显T2低信号的增厚滑膜(图2~4).诊断:右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手术病理诊断: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作者:邱晓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CT与MR图像融合技术在颅脑肿瘤诊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与MR图像融合技术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颅脑肿瘤患者均在1~2周内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全部CT和MR图像传送至Siemens 3D Virtuoso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并应用其中的Registration软件包进行融合.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CT、MR和融合图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经Kappa检验,2位医师的CT、MR和融合图像诊断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0.75).经χ2检验,融合图像对颅脑肿瘤的显示均明显优于单独CT或MR图像(P<0.01).结论图像融合技术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信息量更丰富、可视化程度更高的图像,从而有利于患者的进一步诊治.

    作者:曹丽珍;李坤成;赵欣;贾蓉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为20%~50%[1].由于50%以上的子宫肌瘤患者无临床症状,因此子宫肌瘤在女性中准确的患病率尚不清楚[2].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UAE)介入治疗子宫肌瘤自1995年Ravina报道后,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愈合快、显著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等优点[3],逐渐成为妇产科学和介入放射学的研究热点.

    作者:李斌;曹喜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免疫、化疗、热疗三联法治疗恶性胸水疗效评估

    目的评估经胸腔内留置Arrow管注入高聚金葡素(HASL)和顺铂(CDDP)联合容式射频热疗(三联法)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27例恶性胸水患者,胸水量均在中等以上,临床上有明显的胸闷、气促等症状.B超定位后,经皮穿刺胸腔内置入Arrow管,行胸水持续引流,注入HASL 5000U+CDDP 60mg,1次/周.在每次胸腔内免疫、化疗后30min内和第3d进行胸部射频热疗,持续2周为1个疗程.完成1个疗程后,评估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毒副反应.结果置管成功率100%(27/27),3例(11.1%)发生导管周围胸水渗漏,2例(7.4%)不慎导管脱落,给予重新置管.27例中接受1个疗程4例,2个疗程20例,3个疗程3例,平均2.0个疗程.总有效率88.9%(24/27),临床症状缓解率88.9%(24/27),20例治疗后KPS评分明显提高(≥20),受益率74%(20/27).发热是主要的毒副反应.结论三联法治疗恶性胸水安全、有效、毒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郑家平;汝复明;张家兴;叶强;童乾纲;奚顺法;顾伟中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卵巢颗粒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75岁.因下腹坠胀疼痛伴尿频尿急1年,加重1周入院.1周来,尿频尿急加重,小腹胀痛,且腰痛伴乏力.尿常规:无异常.B超:膀胱占位性病变.

    作者:徐良洲;汪志舫;叶念祖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喉气囊肿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喉气囊肿的临床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搜集喉气囊肿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3岁和50岁.以颈前肿块就诊,均经MRI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例1为混合型,囊肿大小为6cm×5cm×4cm;例2为喉内型,囊肿大小为2cm×2cm×1cm,MRT1WI、T2WI均呈极低信号,边缘光整.例2可见与喉室通道,例1X线平片示左颈部椭圆形囊状透亮影.结论喉气囊肿MRI诊断比较容易,能达到定位和定性诊断.

    作者:陈忠;林云雁;梁长松;王晓琪;练旭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在颌骨及鼻骨损伤诊断中螺旋CT的2D、3D及MPR图像的比较

    以往,颌骨损伤的诊断多依赖于X线平片,但其影像前后重叠,难以清晰显示骨折.螺旋CT可经过多种后处理软件成像,清晰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临床制订治疗计划和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笔者搜集33例颌骨骨折患者的螺旋CT资料,就其2D、3D、MPR等后处理成像技术进行讨论.

    作者:李刚;舒先华;高峰花;胡晓明;杨高田;王青云;刘晓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一例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多发生在胸腔内,少数可发生在腹部、颈部及盆腔内.笔者报告1例经病理证实为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局限型),以飨读者.

    作者:陈培友;许健;王国栋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胆管癌螺旋CT强化特征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胆管癌的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以及螺旋C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资料,重点观察肿块相对于肝脏的密度变化.结果肝门区胆管癌CT主要表现为肝门区不规则低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在动态扫描过程中相对于肝脏密度的变化趋势为高、低、高.75%(21/28)的病变于门脉期(10例)和延迟期(11例)显示清楚,19例有延迟强化,延迟强化率为67.9%(19/28);此外螺旋CT还清楚地显示了胆管扩张,肝叶萎缩,病变周围的异常强化区等间接征象.结论肝门区胆管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肝门区胆管癌的理想检查手段.

    作者:高剑波;孔祥泉;张智栩;杨学华;陈学军;周志刚;郭华;岳松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胰管结石一例

    患者女,40岁.左上腹胀痛8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于8年前出现左上腹胀痛,呈间断性,不向它处放射,无恶心、呕吐,无发热、腹泻,但自觉食欲减退,未曾治疗.近1周来患者自觉上腹胀痛较以往加重,伴恶心、厌食,但无呕吐、发热.

    作者:王立强;于长华;蔡吉楠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Gd-BOPTA增强MRI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比较Gd-BOPTA增强MRI与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MRI在诊断小肝癌(SHCC)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提高小肝癌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并观察其不良反应.资料与方法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SHCC患者25例.采用GE Signa 1.5T磁共振扫描仪.行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Gd-DTPA快速动态增强多期扫描.Gd-BOPTA增强扫描亦采用静脉团注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同Gd-DTPA),并在团注后15min、60min行SE序列T1WI和FMPSPGR序列T1WI扫描各1次.观察MRI平扫、Gd-DTPA快速动态增强和Gd-BOPTA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对病灶的检出率、包膜显示情况以及病灶的强化特征并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25例患者共发现病灶42个.对SHCC病灶的检出率,MRI平扫为69.05%,Gd-DTPA增强为85.71%,Gd-BOPTA增强(动态+延迟)为95.24%,和Gd-DTPA增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和MRI平扫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检查发现30个病灶有包膜.Gd-BOPTA增强对SHCC包膜的显示(86.67%)明显优于平扫MRI(26.67%)和Gd-DTPA动态增强(63.3%),与后两者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Gd-BOPTA动态增强MRI对SHCC的检出率和准确性高于MRI平扫,对SHCC包膜的显示率明显优于Gd-DTPA增强和平扫MRI,延迟像利于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无明显不良反应,为SHCC的诊断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张国福;周康荣;严福华;沈继章;施卫斌;张澍杰;陈财忠;张来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阻塞性黄疸:PTC下胆管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

    目的探索切实可行的胆管病理学检查新途径.资料与方法连续92例阻塞性黄疸患者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和经皮肝穿胆管引流(PTCD)治疗.PTCD过程中,影像监测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向胆管内引入活检钳对梗阻段钳夹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 92例钳夹活检患者90例成功获得组织块,技术成功率97.83%(90/92).钳夹活检敏感性为88.04%,63例胆管癌性恶性肿瘤钳夹活检敏感性较25例非胆管癌性恶性肿瘤高(93.65%比72.00%,P<0.05).结论PTC下胆管钳夹活检操作简单,创伤小,敏感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胆管病理学诊断新途径.

    作者:韩新巍;李永东;吴刚;马波;邢古生;高雪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咽旁间隙三维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咽旁间隙及毗邻结构的断面解剖形态及其CT、MRI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在尸体头部左、右侧切取各边长度约8.0cm的并包含咽旁间隙及毗邻结构在内的组织块,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这些组织块制作成横、冠、矢3个方位的连续薄层断层标本(层厚1.2mm),并与CT、MRI图像对照.结果确定了咽旁间隙划分的具体方法,明确了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和咽后间隙各自的界限.MRI以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等特点,可较CT更好地显示咽旁间隙的软组织结构,但CT在显示颅底骨质及骨性通道等方面要明显优于MRI.结论结合塑化薄片、CT及MRI图像以深入了解咽旁间隙及毗邻间隙的解剖是非常必要的.确定咽旁间隙的划分标准有助于对该区病变的影像诊断,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恰当的治疗方案.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胃癌侵犯胃裸区:一个新的预后因素

    目的探讨胃癌侵犯胃裸区(gastric bare area,GBA)的CT表现和解剖病理基础,分析其与预后的可能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40例胃癌患者的CT资料,按解剖部位分为近侧胃癌(proximal gastric cancer,PGC)组和远侧胃癌(distal gastric cancer,DGC)组.观察胃癌侵犯GBA的CT表现特征,比较PGC组和DGC组胃癌侵犯GBA出现率的差异.结果 9例胃癌侵犯GBA病例中,有8例CT表现为GBA内出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状淋巴结.PGC组中,胃癌侵犯GBA的出现率为43.8%,而在DGC组仅为8.3%,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PGC侵犯GBA的出现率高于DGC组.胃癌侵犯GBA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GBA受累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能与PGC的预后较差有关.

    作者:伍兵;闵鹏秋;李鹏;廖正银;刘再毅;金航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子宫肌瘤栓塞治疗机理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机理.资料与方法通过对25例子宫肌瘤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栓塞前后对子宫及子宫肌瘤行CT平扫、彩色多谱勒超声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栓塞治疗前行组织病理活检.追踪时间3~18个月,平均(6±3.7)个月.结果彩色多谱勒检查发现,术前肌瘤血流丰富,术后当天肌瘤和正常肌层血流消失,术后第5天肌瘤血流仍然消失但正常子宫肌层血流开始出现,术后1、3、6、12个月正常子宫肌层血流恢复正常而肌瘤血流仍然消失.CT平扫发现,术后当天肌瘤和正常肌层均有碘油沉积,以肌瘤明显、正常肌层较少,术后1、3、6、12个月正常子宫肌层碘油流失而肌瘤仍然有碘油沉积.术后3个月盆腔MRI检查发现,术前肌瘤及子宫肌层均有明显强化,术后3个月肌层仍有强化但肌瘤没有强化.所有子宫肌瘤患者均由病理活检确诊.结论子宫肌瘤血管床被栓塞导致坏死是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机理.子宫正常肌层血供没有受影响.

    作者:郭文波;杨建勇;陈伟;庄文权;姚书忠;余深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左纵隔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42岁.活动后胸闷、气短1个月,以左侧结核性胸膜炎伴胸腔积液收住院.发病以来,患者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发热、盗汗、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检:体温正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基本对称,左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血、尿常规正常,血沉30 mm/h.X线胸片:左肺门旁见一约5 cm×5 cm圆形肿物突向肺内,边缘光滑,左第4前肋以下均匀致密影(图1).

    作者:高峰;高彦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第二代PACS的临床应用

    图像归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并形成以来,在医学影像领域中的应用日趋成熟.随着医院业务流程和实际需求的改变,第二代PACS出现并开始应用于临床[1~3].我院影像中心引进第二代PACS,并成功地实现了与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s)及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s)的连接,达到了预期目的,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以CT室使用情况为例,就第二代PACS的临床应用做一总结.

    作者:何亚奇;唐秉航;梁健雄;李良才;吴任国;黄德成;曲建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超选择性栓塞治疗肾动静脉畸形

    肾动静脉畸形(ren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RAVM)临床少见,常以顽固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常规检查诊断及治疗较困难.我院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功地诊断了3例RAVM,并同时行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获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亚洪;彭志康;徐屹立;陈建华;王丽芝;杨建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先天性细小结肠症一例

    患儿男,出生1天.临床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腹胀明显,有少量似鸡粪状的胎粪排出.腹部X线平片(立位)示小肠管明显积气扩张,但未见明显液平面;钡剂灌肠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及近回盲瓣部回肠显影,阑尾显影良好,其乙状结肠以上肠腔普遍细小,呈胎儿型,似蚯蚓状,其宽肠径0.8cm,结肠袋消失;回肠远段显影端呈截断样;加压灌肠及延时观察未见肠腔扩张.直肠管径正常(图1).X线诊断:先天性细小结肠症.

    作者:李东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DSA表现

    目的分析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DSA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8例DVA患者的DSA资料.结果DVA位于额叶4例,额顶叶2例,小脑半球1例,多发1例(位于额、顶、额顶、颞叶).共13支引流静脉,其中5支向表浅引流,1支向深部引流;多支引流者1例,3支静脉全部向深部引流;多发者1例,4支静脉双向引流(表浅1支、深部3支).半数病例DSA表现典型,其余病例在不同的静脉期期相、投照体位有不同的DSA表现.结论根据DSA清晰显示DVA及引流静脉数目、引流方向的优越性,可将DVA细分为8个类型.多体位、静脉期连续摄像不致遗漏DVA.

    作者:李建华;贺能树;孙建中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